為什麼這篇巳時台語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巳時台語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neilcat (五行茶)看板historia標題Re: [疑問] 有沒有人知道有關時辰別名的由...
※ 引述《mettyy (我們的師生緣分早該結束)》之銘言:
: 我看資料上是寫著
: 白天9:00-11:00 叫做 隅中
: 下午 3:00-5:00 叫做 晡時
: 晚上11:00-凌晨1:00 叫做 夜半
: 請問一下 這種時間的別稱 到底理由是什麼
: 也就是說 白天9:00-11:00 為什麼要叫做 隅中
: 下午 3:00-5:00 為什麼要叫做 晡時
: 晚上11:00-凌晨1:00 為什麼要叫做 夜半
: 有誰知道嗎 感恩!!
這是漢代人對時間稱呼的習慣代稱,
完整來說,應該一共有十二個,分別是:
夜半(子)、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隅中(巳)、
日中(午)、日昳(未)、晡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
花點小篇幅解釋你有疑問的三個詞好了。
(一)夜半(子時):
漢代人所謂的夜,
依照孔穎達在左傳莊公七年的疏「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來看,
從黃昏(戌時)到平旦(寅時)這段時間,都可算是夜,
後來習稱的子時,正值夜之半,故名「夜半」。
(二)隅中(巳時):
隅中的隅,孔穎達在左傳昭公五年的疏這樣說:
「隅,為東南隅也,過隅未中,故為隅中也」
這裡強調東南隅,是因為以緯度較高的華北地區來說,
太陽的軌跡是從東南方升起的,
舉例來說,著名的詩歌「羅敷行」開頭便是「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因此,在九點到十一點這段時間中,
太陽既未到正中,明顯還在天空偏東南隅的時候,便稱為「隅中」。
(三)晡時(申時):
晡時這個詞,在目前的台語中仍然使用,就是指下午的那個「PO時」,
晡這個字的意思等同於「餔」,代表晚飯的意思,
漢代以前的人跟現在不同,一天只吃兩餐,
第一餐在後來的辰時,相當於上午七點到九點,稱為「食時」,
最後一餐則在下午的申時,相當於下午三點到五點,自然就稱為「晡時」了。
neilcat
--
五行茶,或號杜白,原名不詳,出身不明,事蹟亦多不可考。
但知其貌寢腹便,口吃多疾,落拓江湖,據近人某考證,實一混吃等死之米蟲是也。
出處:民明書房刊〈中華民國米蟲傳〉頁百二十三
※個人部落格「星期一的胡言亂語」:http://blog.xuite.net/neilcat/neilca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0.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