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巨擘科技倒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巨擘科技倒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巨擘科技倒閉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谷歌也扛不住了:醫療AI探索再遇重挫,科技公司們節節敗退 2021年6月20日 又一科技巨擘,在醫療AI行業面前鎩羽而歸。 一度被視作裡程碑式項目、准備借助AI在醫療領域“火力全開”的谷歌健康,被美國媒體BI曝光正陷入重重危機之中,不得不大規模裁員重組。 此時,距離谷歌當初合並DeepMin...
巨擘科技倒閉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9 05:49:16
【@businessfocus.io】FB、Google唔俾錢但搶走8成廣告 加拿大100間報館集體開天窗抗議 . 加拿大新聞媒體協會發起「消失的頭條」運動,逾100家加拿大報館響應,在2月4日的報紙頭版開天窗,以抗議Google與Facebook等社交媒體拒絕支付新聞生產費用,但卻獲取絕大部分的...
巨擘科技倒閉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22:18:19
立即 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2018經濟大事回顧】恒指「先甜後苦」、誠哥退休、中美打貿戰⠀ .⠀ 今天是本年最後一日,回顧過去12個月,可謂多事之秋,特別有關經濟大事,香港先歷恒生指數由歷史新高反覆下挫;港交所正式引入同股不同權;本港首富李嘉誠宣布退休。...
巨擘科技倒閉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谷歌也扛不住了:醫療AI探索再遇重挫,科技公司們節節敗退
2021年6月20日
又一科技巨擘,在醫療AI行業面前鎩羽而歸。
一度被視作裡程碑式項目、准備借助AI在醫療領域“火力全開”的谷歌健康,被美國媒體BI曝光正陷入重重危機之中,不得不大規模裁員重組。
此時,距離谷歌當初合並DeepMind健康業務、成立健康部門,並挖來蓋辛格醫療中心CEO領軍僅僅過去了三年時間。
當初IBM的沃森醫療陷入困境被群嘲,沒想到谷歌也逃不過類似的命運。
實際上,國內諸多的明星AI獨角獸,也相繼陷入了裁員、倒閉、資金鏈斷裂……等等窘境之中。
醫療AI賽道全球范圍內的大潰敗還在繼續。
谷歌健康,“雷聲大雨點小”
2018年11月,谷歌成立谷歌健康部門(Google Health),合並了DeepMind旗下的健康部門DeepMind Health、和負責推進“Streams”醫療APP的團隊。
對於部門合並,DeepMind創始人表示,這將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而當時的輿論媒體,對於谷歌健康也非常看好。
據Forbes當時發表的一篇文章預測,谷歌健康將會在醫療健康的5個領域大展身手:
促進家庭健康,包括管理用戶健康狀況、監控獨居老人等;
通過運輸解決醫療保健問題,包括自動駕駛業務對醫療領域的支持;
利用大數據對抗疾病,通過算法讓人們更容易獲取健康信息;
發明下一代可穿戴設備和跟蹤器,擴大相關市場份額;
成為醫療AI的領導者,將AI引入醫療保健中。
沒錯,當時媒體普遍認為,在AI領域已經成為巨頭的谷歌,同樣能將AI完美地應用到醫療中,並實現“引領行業”的目標。
加上谷歌還從蓋辛格醫療中心挖來了David Feinberg就任主管,後者是全美最好的成人專科醫院之一。
有著UC伯克利學歷加持的David Feinberg,曾經主持了整個賓夕法尼亞衛生系統Geisinger的成立,並統一了這個系統在醫療領域的各個分散項目。
當時,行業普遍認為,David Feinberg的加入能讓谷歌在醫療健康領域如虎添翼。
但現實情況是,直至2021年,谷歌與醫療AI相關的創新業務也沒有做起來。
谷歌最新一期2021 Q1季度財報顯示,谷歌包括人工智能DeepMind、智能醫療Verily在內的創新業務,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具體到業務上來看,一項名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的業務,一直是谷歌健康對醫療AI重點宣傳的核心。
谷歌此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的研究顯示,AI算法在這一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極大,使得這一工具的准確率達到了90%,理論上幾秒就能出結果,“足以和眼科專家的診斷結果相媲美”。
然而,這一工具在實際應用中卻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
2020年,谷歌與泰國公共衛生部門合作,在泰國的11所診所安裝了這一工具。
由於算法對檢查照片的要求極高,導致准確率不如預期;此外,當地醫院的網絡信號不好,從上傳照片到出結果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病人更願意找醫生診斷。
即使如此,這次在重組時,David Feinberg還是宣傳了這一核心項目:
當我們在談“全球影響力”時,我指的不是收入,而是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這樣的產品,在印度和泰國以外的其他世界地區也能得到推廣。
對於這次變動,David Feinberg回應:
這將提高部門的影響力和執行速度……我們重點考慮的不是營收。
消息傳遞的信號,其實已經非常明確——
谷歌這個成立近3年的健康部門,根本不賺錢。
這次的谷歌健康部門重組,再次把醫療AI推上了輿論浪尖。
AI公司在醫療賽道節節敗退
畢竟,不止是谷歌,知名科技公司的醫療AI業務,面臨重組、收購的情況還有很多。
國內某家在2017年B輪獲2億投資成為AI醫療影像領域亮眼明星的公司,還沒有挺到C輪就在2019年底左右面臨資金鏈斷裂。
醫療影像輔助診斷是當時醫療AI公司扎堆投入的領域。這家公司最大的賣點肺結節診斷,則是紅海中的紅海。
一家醫院接入4、5家AI肺結節診斷產品成了司空見慣,曾有影像醫師笑稱:
中國人的肺結節都不夠用了。
以免費提供的形式進入醫院只是一張入場券,遲遲找不到盈利路線的這家公司,靠燒錢最終無以為繼。
另一家知名AI獨角獸,雖然醫療不是全部業務,但之前聲勢浩大,一度前景光明,可最近也傳出收縮業務、相關團隊整組整組地調整。
IBM的Watson Health部門,是IBM佈局醫療AI的窗口,主要利用AI幫助醫院,保險公司和制藥商管理數據、輔助診斷。
但成立6年,年收入才為10億美元,佔公司總收入2%以下,至今尚未獲得盈利。然而之前,IBM光是收購Waston就花了40多億美元。
與谷歌健康幾百人規模不同,Watson Health在2016年甚至達到過一萬人的規模。
然而,據IEEE Spectrum統計,2011-2019年期間,IBM Watson與其他機構合作的25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中,卻僅有5個合作項目推出了AI醫療產品。
不僅如此,在2018年,Watson還被曝出給患者開錯了藥物,嚴重的話可能會致人死亡。
IBM的路線不是醫學影像,而是用NLP去理解醫學文本。就連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也不看好IBM的這種模式,他認為:
在醫學文本文件中,人工智能系統無法理解其模糊性,也無法瞭解人類醫生注意到的微妙線索。
目前醫療AI公司落地情況
事實上,據動脈網調查,在醫療AI領域中,目前真正落地並成功上市的公司,基本都處在“大數據管理”和“語音錄入”這兩個方向。
然而,這兩個方向對於技術的要求,其實都與醫療本身沒有直接關系。
關系到患者隱私的臨床數據分散在各個醫院難以互通共享,是AI醫療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
除了數據歸屬權問題,行業內目前也缺少數據的標准化規范,在訓練數據上的投入是AI醫療公司一大成本構成。
吳恩達2020年在斯坦福HAI研討會的演講中也分析過,醫療領域AI研究的算法難以投入到生產,因為以部分數據訓練出的模型,難以泛化到其他情況。
吳恩達的這話,多少有點反思的意味。
畢竟想當初,他可是最看好AI變革醫療的大牛之一啊。
所以醫療AI這件事,之前或許都太樂觀了。
你怎麼看?
附圖:△谷歌健康部門主管David Feinberg
△圖源:動脈網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8%B0%B7%E6%AD%8C%E4%B9%9F%E6%89%9B%E4%B8%8D%E4%BD%8F%E4%BA%86%EF%BC%9A%E9%86%AB%E7%99%82ai%E6%8E%A2%E7%B4%A2%E5%86%8D%E9%81%87%E9%87%8D%E6%8C%AB%EF%BC%8C%E7%A7%91%E6%8A%80%E5%85%AC%E5%8F%B8%E5%80%91%E7%AF%80%E7%AF%80%E6%95%97%E9%80%80-070128623.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DovL20uZmFjZWJvb2suY29tLw&guce_referrer_sig=AQAAAIAJo6RyvAR-fbjyTvJiXDlKx1Y86j3IV8GomZbfHnPjfFfU3XKaZVCoJIVrXyzaZeTdmrHJbL14Kgej1_WzHugjoNsei24ErgEM2b9ri3nPuGjwlR3tL5ZkSBnNnshUIFKM7nE_UZEkLZu7_f4TikrHNrDUdT4RZc3m-tBK0J_q
巨擘科技倒閉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1.加州再度部分封鎖,州長在單日新增病例創新高,累積病例、住院率及死亡數都大幅飆升之際,再度重啟室內活動禁令,最早下令嚴格封鎖的州,如今成了美國全面重啟經濟後,最大規模翻轉關閉之處。
2.部分商家無法接受,揚言戴口罩繼續做生意,教會也批評政府援引不實數據企圖關閉教會。對於大多數加州人來說,疫情從來沒有過去,商店關關開開只怕會導致永久性倒閉。
3.這波疫情反撲主要來自經濟重啟,年輕族群占三成以上,是貿然復工卻缺乏保護所導致。若再次封鎖無法控制疫情,預估加州八九月住院數恐飆升數十倍。同樣情形也發生在美新冠疫情最初的震央華盛頓州,肉品及水果加工廠的拉丁裔員工,未能落實戴口罩與社交距離防疫,引爆第二波疫情,華盛頓州州長也不排除二度封城。
4.美防疫專家佛奇說,美國各州封鎖從來未曾做得徹底,才會導致如今疫情復燃如此猛烈。作為美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加州能否透過二度封鎖降低病毒擴散,將是全美甚至是全球矚目的焦點。】
{內文}
(CBS主播)
加州作為八分之一美國人的故鄉,正在政策上大轉彎,試圖遏止日漸上升的新冠病毒感染,很多州可能會相繼跟進
(Eric Garcetti/洛杉磯市長)
我們從未有過這麼多人被感染或者具感染力,我們從未出現單日這麼多的確診個案, 而且我們也從來沒有這麼多的人住院
(CBS主播)
州長紐森已經下令全境一些企業,在重新開放僅數週後立即關閉,洛杉磯和聖地牙哥大約82萬5千名學生也將無法按照計劃重返學校復課
燦爛的加州陽光再度得被迫拒於門外,州長紐森在連續14天,累積新增確診病例破11萬,單日新增逾1.1萬屢創新高後,憂心地表示,「加州必須做出改變」。
(紐森/加州州長)
我們絕對有能力壓制這種病毒的傳播,我們在一開始就能控制病毒增長,我們將再次這樣做
因為當地單日新增確診數,這星期平均已達8千例以上,確診率升至7.4%,七天增幅足足是上個月的兩倍,且住院率兩周內飆升43%刷新紀錄死亡人數高達7千人,專家預期,如果照這樣的速度持續累積,加州疫情很快就將超越,累積確診數已破40萬的紐約,而此刻的紐約正因井然有序的防疫措施,迎來首次零死亡個案的好消息。
(紐森/加州州長)
今天我們宣布其他全州範圍內的措施,這與我們在加州的居家避疫令相關,因為當下需要有效,雷厲風行地,要求所有縣關閉其室內活動和室內運作
於是全美因新冠病毒,最早下令嚴格封鎖的州,如今成了美國全面重啟經濟後,最大規模翻轉關閉之處,加州州長紐森13號再次下達的封鎖令,內容包含關閉室內餐酒館 電影院 教堂,其他像是美髮沙龍 購物中心 健身房,及其他上百萬人每天進出,但不是非去不可的辦公室,也必須從即日起關閉。
(Donna Bruner/美髮沙龍業者)
身為企業主,無法告訴別人,你無法工作養家餬口,你無法工作照顧你的孩子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許多小商家哽咽無法接受,甚至越來越多人揚言,不惜被抓去坐牢,也要戴著口罩繼續做生意,這間教會不滿州長倉促行事,已公然表示不會服從,用上帝之名號召信徒禮拜天一起把教會擠爆。
(Greg Fairrington/命運基督教會牧師)
我相信我作為牧師的職責,就是遵守上帝的聖言,敬拜是我們作為教會共同努力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這樣做,這麼做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不會允許政府使用事實,不支持的數據來關閉教會
面對加州持續飆升的疫情,《洛杉磯時報》分析認為,未來兩周將是決戰關鍵,因為7月4號美國慶假期前後,顯然是民眾警戒放鬆的最主要時間點,無論是否出現症狀,病毒的傳播都需要時間,篩檢程序也是如此,但民眾關心的是自己的生計,在他們眼裡,疫情從來沒有過去,持續停業怕是會導致永久無法復工。
(加州業者)
我們根本還沒開始營業,才剛花了錢整修所有東西,為再次重啟做好準備,結果才僅僅十天,它又得關閉了,開了又關,開了又關,我們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根據加州官方的統計數據,新冠病毒在洛杉磯的有效傳播率,也就是R0值這星期已飆升至1.07,舊金山狀況更糟1.3,醫院面對如潮水般湧入的病患已如臨大敵,因為如果再次封鎖無法控制疫情,他們預估,最快八九月住院人數,就將達到目前狀況的數十倍,且這波疫情年輕族群就占了三成以上。
(Dr. Jennifer Ellice/洛杉磯急診醫師)
(這波)我看到很多患者都是無法居家辦公的人,他們別無選擇必須在復工後重新回去上班,但你知道他們是在沒有受到完全保護的情況下被迫工作,他們把它(病毒)帶回了家,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是與整個家庭同住,幾代人住在一起,而且你知道,我曾經看到母親帶著他們七個星期大的嬰兒,也見過祖父母的孩子請他們不要外出, 你知道這整個家庭現在都被感染了,因此在這一波讓人驚訝的是,看到更多年輕人染病遭受痛苦,我認為,這是第一次,我們在之前第一波看見大多數病患都是非常脆弱的族群,但如今這波感染潮,我們看到(新冠病毒)這種疾病席捲了各行各業及各個年齡層的人
富可敵國的加州,不只經濟總量占全美14.5%,若把它當成一個國家,也早已超越英國,高居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新冠病毒捲土重來再次重創當地之際,加州州長才下令部分封鎖,美科技股便遭遇賣壓重創三大指數全面翻黑,巧合的是,西北華盛頓州也是當初新冠病毒,美國發現病例最早的震央,在歷經早期封鎖後,六個月過去了,再傳大流行以來最多的確診病例,平均單日新增700起,超過4萬5千人感染1400人死亡,州長也不排除將二度封城。
(佛奇/美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主任)
我們從來沒有徹底封鎖,這是為什麼我們會疫情復燃的原因
華盛頓州之所以受到矚目,是因為科技巨擘亞馬遜和微軟總部,都設在當地的大西雅圖地區,但高科技業在家工作,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已是常態,當地第二波疫情源頭,仍是來自肉品及水果加工廠,且這些員工多半是拉丁裔,居家環境差,缺乏醫療保險擴大染疫風險,和加州問題極為類似,他們大多都是月光族,只要身體撐得住就會勉力上工,且6月上旬適逢櫻桃採收季節,多數雇主放鬆了防疫警戒,未能嚴格規範配戴口罩,最終導致疫情反轉向上,且不斷向外蔓延。
(影片旁白)
即便沒有症狀,你還是會傳播新冠病毒,而且會導致人們死亡,像是你的母親,你的祖母,你的朋友,戴上口罩才能減緩病毒傳播
加州近期推出多支廣告,鼓勵民眾戴口罩防疫,因為不只當地口罩強制令始終推不動,華盛頓州疫情再起,恐怕也是因為高達三分之二民眾,仍拒絕配戴口罩防疫,在這場新冠疫情中,加州自3月率先實施禁足令後,一直是美國失業人數最多的一州,三四月流失的260萬工作機會,幾乎相當於佛州和德州的總和,這個拉動美國就業成長的經濟火車頭,自美國經濟大蕭條後,平均每七個工作機會就有一個是加州製造,遠高於全美各州,如今能否再次透過封鎖降低病毒擴散,將是全美甚至是全球矚目的焦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kS-DB8hxE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7.19《文茜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KOaikV8Ow
巨擘科技倒閉 在 林彥甫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竹大車站計畫開箱‼兩座大公園🌲+跨站平台商店街🛍+城市慢行系統🚶♀
相信各位市民朋友,過去這幾年來時不時在媒體上或市長的臉書上看到「新竹大車站計畫」,只知道要縫合前後站、帶動火車站周邊區域發展,但到底究竟大車站是什麼,卻有看沒有懂。
這絕對不是你的問題!因為市府一場說明會都沒辦,就連議員都是上周才知道計畫詳細內容是什麼。我已經 K 完整本 406 頁的可行性研究核定報告,並向多位專家學者諮詢。以下就讓我簡單來跟大家說明。(文末有報告電子檔,歡迎分享)
#大車站計畫五大目標
1⃣ 解決鐵路兩側因阻隔而缺乏無障礙的人行空間系統
2⃣ 解決鐵路阻隔客運轉乘侷限於軌道一側,並藉以提升周邊道路服務水準
3⃣ 車站平台預留與新竹輕軌共構空間,整合共乘無縫轉運
4⃣ 建立現代化車站,整合人流、物流、金流、城市生活生產與休憩的功能
5⃣ 藉由平台式車站 TOD(大眾運輸導向)整體開發,提升前後站國有土地使用效率及帶動區域都市發展
整個大車站計畫分成短期和中長期,短期以新竹車站跨站平台和周邊土地開發為主,中長期則包含北新竹車站跨站平台、市區鐵路路廊自行車道及綠帶、鐵道藝術村與南側舊倉庫群增設新竹鐵道博物館及藝文空間。
本次行政院通過的可行性研究只涵蓋短期計畫,並非整個大車站計畫,因此以下只針對短期計畫進行說明。
#計畫完成後會多出那些東西
🌲兩座大公園🌲
-北公園,約 0.5 公頃,為車站平台上的空中花園廣場,採扇形設計,以車站塔樓為視覺焦點,提供市民集散、停等以及逛街購物的開放空間。
-南公園,約 0.8 公頃,為輕軌站區的半戶外空間,公園上方以玻璃頂蓋設計,將成為全國唯一的「風雨公園」,結合休憩活動、商業空間和公共機能。
🛍 跨站平台商店街🛍
沿大車站平台主要動線設置精品店、商店街、便利商店等。店面每間 10 至 20 坪,規模至少 15 間,以達到集市效益。於適當空間設置 200 坪以上賣場,提升車站服務機能,吸引附近市郊居民搭火車前往購物。
🚈公共運輸轉運服務🚈
與新竹環狀輕軌共構,並於後站地區預留輕軌共站空間,改善前、後站發展差異。新設置前、後站市區客運轉運站,並配合後站 12 米計畫道路拓寬與新闢,引導前後站客運分流,分散人流與車流,紓解車站周邊交通負荷。
🏢周邊土地大樓林立🏢
除車站平台外,周邊規劃 ABCD 合計 6.4 公頃之開發基地,興建地下 5 層、地上 4 至 8 層之建築物。部分低樓層空間可引進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美食街等;高樓層則可規劃做為辦公室、旅館等使用。藉由步行可達的生活圈規劃,將「職、住、遊、憩」巧妙融合在一起,具體呈現在日常生活的動線中,將是宜居新竹的不動產發展趨勢。
#交通黑暗期有多久
🏗施工工期🏗
新竹車站跨站平台與周邊土地開發,從規劃至完成約需 10 年,預計 111 年 1 月開始動工,於 118 年 12 月陸續完成。其中跨站平台預計 116 年 6 月完工,工期約 5 年 6 個月。
🚆火車照開不受影響🚆
施工採「Rapittsu-0 工法」於車站區上方構築一個臨時施工構台,所有施工作業均在構台上進行,均不需於地面上作業,不影響構台下方列車營運與調度。
🚘少數車輛進出管制🚘
跨站平台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間,後站東南街一巷需封閉,禁止車輛進入;第二期工程施工期間,前站中華路及後站東南街一巷仍維持車輛正常通行,但禁止停車。
#總共要花納稅人多少錢
💰計畫工程經費💰
計畫總經費預估約 65.33 億元,中央政府負擔 52.39 億元,地方政府非自償性 9.98 億元、自償性 2.95 億元。非自償性部分採分年預算編列,自償性部分可從車站平台商業收益,以及周邊土地開發回饋挹注。
計畫經費包括設計階段作業費、DE 基地鐵路設施拆遷補償費及工程造價費,以及多項設施直接工程費,含跨站平台(13.3 億元)、D 基地站前開發大樓 3 樓以下部分(13.5億元)、香山及竹南車站運工機電新建及移設工程(8.8 億元)、台鐵運務服務大樓(1.8 億元)等。
💲新增營運維護成本💲
預估每年增加約 4.3 億元的營運維護成本,由新竹市政府和台鐵局依相關原則和協議按比例負擔。
其中立體連通廊道、跨站平台管理維護費,由新竹市政府全額負擔;車站旅服空間或商業空間,由台鐵局全額負擔;本計畫於 E 基地所設置 2 處大型公園,其管理維護費,依台鐵、市府受益比例負擔;周邊 ACD 基地的公共設施依台鐵、市府土地持分比例拆算維護管理權責。
#相關問題一起來思考
1⃣ 新竹環狀輕軌真的會蓋嗎?
大車站計畫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和輕軌共構,預估在目標年 (140 年) 輕軌每日運量可以達到 3.7 萬人次,並為火車站多帶來每日 5 千多的轉運人次。也就是說如果缺少新竹輕軌,大車站計畫本身要撐起預估的開發規模和效益幾乎不可能。
新竹市政府過去 22 年完成 4 次可行性研究,但歷任市長都沒有實際執行。這次因為前瞻計畫的關係,又獲得再次評估的機會,正由市府委託的中興工程辦理可行性研究,預估今年底完成。
然而,除了最早提出要串聯新竹舊城區、新竹科學園區、高鐵特定區及竹北生活圈之外,不但路線至今依然未定,跨越橋梁、河川、國道的工程技術也尚未克服。另外,竹縣、科管局都不願分攤地方自籌款、輕軌運量是否能維持營運、以及施工期的交通如何維持等問題都還沒有解答。
假設新竹輕軌無法蓋,那大車站計畫應該做怎麼樣的轉變,各項預估數字是不是要重新計算,這些不確性風險市府也應該在評估大車站計畫是否可行時,一併納入考量才對。
2⃣ 原有舊城區商圈會更沒落嗎?
「縫合前後站、帶動區域發展」是大車站計畫的目標之一,但就如同報告書也提到的,「新竹市中心衰退,戲院、百貨公司陸續撤離,城區活力明顯弱化」,很明顯舊城區需要被活化。
但就目前的計畫,車站平台規劃成商店街,周邊又以百貨、超市等為開發項目,難道不會和既有的舊城商圈搶生意嗎?會不會因此造成更多店家倒閉?
議會一再要求市府應該要就大車站計畫做既有商圈的衝擊影響評估,但整本可行性研究報告書隻字未提,究竟是縫合前後站,還是加速舊城沒落?市府有義務說明清楚。
3⃣ 新竹地區的精品百貨市場不是飽和了?
過去兩年,因為巨城具有強大磁吸引力的關係,導致新光三越新竹中華店、SOGO 新竹站前館相繼於 107 年 3 月與 108 年 8 月停止營業,而位於竹北市的 3.5 萬坪百貨商場 Sky City 也將於今年第三季開幕。
以新竹縣市共約 100 萬的人口,要再新設精品百貨購物商場和巨城與 Sky City 競爭搶客源,恐怕相當困難。市府應進行更具體的市場需求調查。
4⃣ 會有廠商願意再投資商辦或旅館嗎?
報告內容表示「近年來半導體產業發展暢旺,配合產業發展與企業擴充需求,新竹地區的 A 級辦公室供給已產生缺口」。然而,根據實際詢問,報告中提到的公道五台肥 TFC ONE、交流道旁竹科萊恩廣場、以及竹北高鐵暐順經貿大樓都尚有辦公空間在出租,並非供不應求。
另外,依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新竹市現有合法登記旅館共有 61 間,客房供給數合計為3,871 間,分布主要集中在新竹火車站附近。於計畫報告中也提到「目前新竹旅宿市場近乎飽和、競爭日趨激烈,旅館業者已面臨重大挑戰」。
如果要吸引廠商來車站周邊投資商辦或旅館,市府應提出具體的數據來證明確實有相關的市場需求。
5⃣ 有其他設施比公園和商場更能善用車站優勢嗎?
隨著時代的演進,近年來國外的場站規劃,已從過去的百貨商場開發,變成結合創新、科技、教育等領域的產業開發思維。
像是法國巴黎的 Station F計畫,將車站打造成數位新創孵化中心,有超過 3 千張工作桌,60 間小型會議室、8 座會議中心,吸引 Microsoft、Facebook 、LINE等數位巨擘進駐,整個計畫花費約新台幣 40 億 8 千萬元。
大車站計畫除南北公園及商業空間的規劃外,市府也應一併評估有無其他產業開發模式更能善用車站和軌道運輸的優勢。
#大車站計畫後續
大車站可行性研究報告經行政院核定,市府接下來會辦理「綜合規劃作業」,預計將花費 4 千 6 百萬元,耗時兩年以上。 如果綜合規劃也通過中央部會,才有後續的細部設計和興建工程。
我認為既然市府有意要推動,就應該負責任地對計畫進行實質的評估,不要最終又淪為紙上作業。於綜合規劃階段,市府也應至少召開三場全市公聽會,積極邀請專家、民代及市民參與,廣徵民意並了解地方需求。
大家如果有想到什麼問題,或是有任何對計畫的建議,都可以留言或私訊給我,我會再和相關單位反應並商討。
===
【新竹大車站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
全文 ( 406 頁)
https://reurl.cc/arVjA4
摘要 (林彥甫整理)
https://reurl.cc/D9AQE5
簡報(1090214 國發會審查)
https://reurl.cc/625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