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工業用發電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工業用發電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工業用發電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工業用發電機產品中有4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萬的網紅工商時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低耗能設備、柴油發電機都需大增電源管理IC用量】 台股包括茂達等電源管理IC公司,後續有望大啖相關商機 #電源管理IC #茂達 #能耗雙控 https://ctee.com.tw/news/stocks/523685.html...

工業用發電機 在 就是愛玩股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08:47:06

近日民生新聞都被 #缺水議題 佔據,部分中部地區在4月份將執行供5休2的限水措施,水資源股在年後成為市場資金關注焦點。雖然此題材正夯,但相關股票的股價畢竟已經漲多,若短線操作手腳不夠快,不妨把眼光放遠一些,瞄準夏天缺電的題材。 由於台廠 #半導體產業 這二年接單非常暢旺,國內工業用電需求自然...

工業用發電機 在 存股專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3:55:47

傳產之各產業龍頭股 在大者恆大的世界裡 要存股不如存龍頭股 因為有著最大的市佔率 可以承受的風險也最大 適合想穩穩領息的長期投資者投資 所以本篇整理出各產業之龍頭公司 不少是適合存股的標的供大家參考 1.成衣業: 1476儒鴻、1477聚陽、4438廣越 儒鴻主要客戶 Nike、Adidas、U...

  • 工業用發電機 在 工商時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9 06:45:52
    有 7 人按讚

    【低耗能設備、柴油發電機都需大增電源管理IC用量】
    台股包括茂達等電源管理IC公司,後續有望大啖相關商機

    #電源管理IC #茂達 #能耗雙控

    https://ctee.com.tw/news/stocks/523685.html

  • 工業用發電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8 16:30:57
    有 947 人按讚

    今天的 #新聞短打 焦點來到中國,橫跨數省的緊急限電措施讓部分企業停工,部分地區民生用電停電也造成民怨。

    傳出停電的省份包含中國東北、江蘇、浙江、廣東、廣西、雲南等多個地區。在廣東、江蘇與浙江等地,工業用電停電嚴重影響到企業生產,多家在江蘇昆山設廠的台商直接宣佈提早放「十一」長假。廣東也有企業一週只開工一天。為了恢復生產,出現了企業搶購發電機和燃油的情況。

    在中國東北,停電範圍包含民生用電,加上入秋氣溫轉涼,問題比東南沿海更嚴峻。除了商家停電無法開門、民眾無法用電暖器取暖外,部分城市傳出紅綠燈停擺造成交通阻塞,甚至有工廠因為排風系統停擺,造成員工中毒的事件。東北網友的抱怨塞滿微博。「東北限電」也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但今天已經從微博熱搜榜上消失。

    根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沿海各省突然發生停電限電,主要的原因是未能達到減碳目標,因此必須停用部分燃煤發電機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時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表示,中國即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零成長,2060年達到碳中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減碳政策從上而下強力推行,北京給各個地方政府設立了減碳目標,要求地方政府遵守。

    但在用電量持續增長的時候,強推減碳也進一步引發地方與中央的矛盾。《人民日報》週日直接點名批評,部分省份平常不注重減碳,到了死線前才發現碳排放超過限額,「臨時抱佛腳」停電限電,自然引發民怨。

    但事情可能不止是節能減碳這麼簡單。《南華早報》引述香港大學電機系侯雲鶴教授的說法,許多城市之所以限電停電,不只有節能減碳的考量,更與煤價高漲,燃煤嚴重短缺有關。

    原本中國的動力煤就以自產為主,但因為疫情和減碳,多數煤炭企業去年並沒有擴大生產,讓今年以來中國動力煤價格大漲,較年初上漲56%,跟去年同期相比上漲將近一倍,許多電力公司每發一度電就賠一度電,乾脆減少發電避免虧損。而在煤炭短缺、價格高漲的情況下,部分地方政府擔心今年冬天沒有足夠的煤炭供暖,預先囤積煤炭,更加重了煤炭需求。

    中國政府目前已經要求產煤省份加大開採煤炭的速度,並且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動力煤,但因為疫情停工、航運塞車,國際煤炭價格與運費也在上漲,即使能順利採購到煤炭,能否即時送達電廠發電,還有待觀察。

  • 工業用發電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6 23:35:41
    有 139 人按讚

    第十六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上)

    「讓我們勇敢夢想」的十八集專題,現在來到了最後三集結語的地方了。
    在開始結語之前,我想先談一點,就是這次病毒的名稱。

    1.
    這一次的傳染病,我們都知道它叫做 COVID-19 。
    那病毒的正式名稱又是什麼呢?
    是很常聽的 COVID-19 病毒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會發現不是的。

    在WHO的官網,有一個頁面專門解釋這次疾病和病毒取名的來由。
    從這個頁面及相關聯的網站裡,我們可以得知:

    每當一種新的傳染病出現,病毒名稱是由一個叫作 ICTV的單位的專家群負責取的;而傳染病的病名,則是由WHO負責取的。
    結果,這次就是ICTV 把病毒名取為 SARS-CoV-2.(SARS-2號病毒)而WHO 把傳染病名取為 COVID-19.

    可是,WHO 在面對大眾溝通的時候,卻把病毒另外稱之為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導致COVID-19 的病毒) 或者 “COVID-19 virus” (COVID-19 病毒)。

    只不過,他們一面這麼稱呼,一面又表示另取這些稱呼並不是想要取代病毒的正式名稱 「SARS-2號病毒」.

    WHO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WHO 有解釋。他們這麼說:
    『從溝通風險的考慮,病毒名稱裡提到「SARS」會對某些地方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尤其是在2003年SARS爆發時深受其害的亞洲。

    『基於這個以及還有些其他的理由,WHO 和大眾溝通的時候,開始稱呼這個病毒為「導致COVID-19的病毒」,或者「COVID-19病毒」。取這些稱呼並沒有意圖要取代ICTV所同意的正式名稱。』

    然而,事實上,WHO 這種給病毒名稱遮遮掩掩的作法會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WHO 改用的這些稱呼,反而會造成混淆、不清楚。

    第二,正因為WHO 在一開始把 SARS2 號病毒的正式名稱給隱藏起來,達成讓亞洲許多經歷過 SARS 風暴的人免於恐懼的結果,但也導致許多國家疏於防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而台灣去年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效卓然,正因為台灣是最早聞到其中有SARS 的味道。

    我們只要回頭看一下就知道,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最早聞到了 SARS 的味道而採取了行動。

    2.
    我所以花時間來談病毒的名稱這一點,是想說明:
    對於這次的病毒,和其疫情,是有兩種不同的對待態度的。

    第一種態度,是認為人類和世界今天遭遇這麼大混亂和破壞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出現了一種病毒。所以只要等人類發明出有效的疫苗,和消滅它的方法,我們就解決了問題,可以重過美好的日子。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我們人類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太多混亂和破壞,所以病毒出現是一種結果,一種警鐘。所以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毒,還要檢視導致病毒出現的種種原因,還要回顧歷史,看看它是不是早就出現過,早就對我們示過警,而我們都沒有理會?

    教宗方濟各所寫的《讓我們勇敢夢想》,就是提醒我們,病毒的出現,是一種警鐘。也因此,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造成COVID-19疫情的病毒,它的本名原來叫作 SARS 2號病毒的話,感觸就會更深了。

    原來這次的病毒其實並不怎麼「新」,它的前身,SARS 1號,2003年就來了。只是當時的警鐘主要在亞洲響,也只響了半年左右就停了。
    時間過去了十七年,人類一直沒重視那次警鐘,持續在對環境和其他物種進行破壞和迫害,所以它們進級為 SARS 2號病毒捲土重來了。

    只不過,這次警鐘不只響半年了,現在響了一年半也不停。並且病毒的進級也不必再等十七年了,一年左右就出現了新的Delta 版,其他版。

    台灣去年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主要原因就是及早嗅到了SARS 的危險,聽到了警鐘。
    但台灣雖然很早就聽到了警鐘,也爭取到應變的時間,但是我們在今年的 5 月卻爆發了疫情,出現了破口,這是為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他們都讀過教宗方濟各的這本書,我請他們就書裡所提的一些重點,來檢視台灣的情況,以及對台灣未來的建議。

    那我們來看看教宗在書裡所講的三個重點,也來看看臺灣所呈現的情況各是什麼。

    教宗希望我們藉著這次疫情反省的三件事情,
    第一點,是不要光顧著經濟發展,卻破壞了生態,應該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二點,是不能光顧著自己好,卻漠視社會裡的弱勢,要讓大家都有不至匱乏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是不能光顧著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成為迷宮裡的囚徒,應該讓社會最邊緣的人 也參與改造社會的對話和行動。

    3.
    那我們來看看第一點,臺灣在去年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情況如何。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趙家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地的航空業都遭到重創,所以各國政府對航空公司都有一些補助。
    以法國來說 法國政府給航空公司補助的時候,有兩個但書:第一,是 1 小時之內的短班不在其內,因為鼓勵減碳,所以鼓勵大家使用鐵路或其他的交通工具。

    第二,是政府固然給航空公司補助,但是航空公司也要相對提出開發低碳燃料的基金。

    對照著來看,我們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補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顧慮到這些。
    並且不要忘記,去年正是我們航空公司推出各種短程旅遊、「假出國」這種旅遊泡泡給大家享受的時候。
    另外,世界各地這兩年都是重視環保,電動車的銷售在上升。

    但是臺灣從前年開始政策大轉彎,提出「油電平權」的政策,結果 2020 年反而是臺灣燃油機車銷量最大的一年。
    我們常講:臺灣去年因為疫情防守的好,像是和世界其他地方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然而,顯然我們在這種排碳、減碳、環保的觀念上,和世界其他各地也是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趙教授所指出的第二點是:世界各國去年的用電量都在下降,但是臺灣和中國是唯二的用電量在上升的國家,並且臺灣去年的用電量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杜文苓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她說:臺灣以製造業,並且以外銷為主的經濟體系,過去對生態很少有反省的機會。

    而去年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在或者停止或者減縮的情況下,大家對臺灣的倚賴更重,所以臺灣的用電量也就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上升。而從今年我們又發生乾旱來看,我們對用電、用水這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是需要非常深思的。

    4.
    這裡我也要補充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我們固然要為全世界對台灣半導體業、電子業的看重和倚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我們大家一起付出的代價。
    台灣的電子業不但是高用電、高用水的行業,並且享受的電價和水價都是超低的。

    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是全世界第四低的,比民生用電還便宜。

    所以今年3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半導體業和電子業用電量之大,可以台積電為代表。
    台積電2019 年用電量,相當於大約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
    到了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還要擴增一倍。
    而 2019年,台積電使用的再生能源,只佔他們用電量的百分之七。

    至於相當於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
    大約是 2GW。
    2 GW又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核二廠全部機組,或者中火四部機組,或者,相當於三接爭議所要增加的機組。
    換句話說,護藻礁與三接爭議聲中所要新增的機組發電量,也不過是可以應付台積電未來四年所需要擴增的用電量。

    台灣當然要繼續發展經濟,但我們是否還能用便宜到連電子業大老都跳出來說不合理的電價來配合呢?以及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課題有哪些?這都需要我們再仔細思考。

    我訪問的教授所談到的其他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就留待接下來兩集再為大家說明。
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