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岩語茶台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岩語茶台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岩語茶台北產品中有4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04的網紅涵涵愛吃鬼,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嘉義美食】一茶工房一喝就上癮,在地人推薦必喝金萱葡萄柚,超級奶茶也好好喝! 一茶工房目前總共有三家分店,這次拜訪垂楊店,位在顯眼的轉角,環境很大有戶外的座位區,旁邊還有自家經營的茶葉行。 店內主打的標語「您喝的茶,一茶自已種」 秉持著做好茶的在地精神,還榮獲2015年嘉義市十大伴手禮! 相較...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趁著春日,前往北投的丹鳳山,一探台北大師信仰的秘境—大師岩與法船石。看著google map嘗試著從普濟寺旁的小階梯未果,又從溫泉路天主巷往上氣圖走土路捷徑,難度太高。好乖乖地回到「熱海飯店」後方的步道進入丹鳳山。山雖小,但步道卻也沒有太好走,除了前段的水泥石階外,後半段幾乎亦是用木板、麻繩拉出來的...
「岩語茶台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果子琪與寶貝旦的吃喝玩樂日常。破五千人抽獎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晰?大小姐與ოᎥլլᎥꂅ小米花公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Micky 吳芸帆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涵涵愛吃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哈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岩語茶台北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岩語茶台北 在 果子琪與寶貝旦的吃喝玩樂日常。破五千人抽獎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22:08:55
《吃在高雄》#果子琪 因為疫情關係,現在高雄餐廳停止內用,每天尋找不同的便當,變成一種另類的樂趣,雖然還有很多庫存文,還是先把防疫餐點文章先放上! 想找夢時代的外帶便當,這天先訂了藝奇的防疫便當,電話預訂後,可以跟店家約定時間在員工出入口取餐就好,不用停車進去百貨。 燒肉豚丼160元,滿滿的蔥...
岩語茶台北 在 晰?大小姐與ოᎥլլᎥꂅ小米花公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2:53:34
#oni_c吃喝玩樂地圖🌍|塔吉特千層蛋糕 幸福要與人共享 它的價值會越增加—森村誠ㄧ 幸福是什麼? 我覺得是條雙向道 有來有往 有交流 不是一條孤單的單行道 最近小米花學校不斷在排練母親節活動 一直很期待要為我準備一個蛋糕 在無意中知道後心暖了一下 愛在當下 爸爸說:想慶祝就慶祝 幸福的凝聚...
岩語茶台北 在 Micky 吳芸帆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18 15:54:11
今天來到台北蘆洲的岩語茶 Yan Yu Cha 蘆洲中正店✨炎熱的夏天可以來解渴, 品嚐了✨鳳梨釀冰茶-整杯非常輕爽解渴完全是必點人氣飲品🧃裡面加入了鳳梨醬,除可以喝到鳳梨細碎的果肉外,還可以喝的到完整的果粒,而且還有淡淡的檸檬香氣十足🤤🤤 再來是岩鹽可可-可可的香味讓人感受甜兒不膩得口感真是讚👍...
-
岩語茶台北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3-13 14:02:12趁著春日,前往北投的丹鳳山,一探台北大師信仰的秘境—大師岩與法船石。看著google map嘗試著從普濟寺旁的小階梯未果,又從溫泉路天主巷往上氣圖走土路捷徑,難度太高。好乖乖地回到「熱海飯店」後方的步道進入丹鳳山。山雖小,但步道卻也沒有太好走,除了前段的水泥石階外,後半段幾乎亦是用木板、麻繩拉出來的一條山路,稍需攀爬。約莫30分鐘,並不久,就可以見到一處很有宗教史蹟感受的區域。一旁的爬山客自言自語:「這看起來好像以前是一個神社喔?!」的確,這裡跟日本常見的「密教+巨石」的聖地蠻相像。
.
▓ #大師信仰傳播的殖民路徑
.
1896年,隨清日戰爭結束,日本佔領台灣,各佛派從軍佈教,沿著殖民地化的路徑,建築寺院、成立靈場、宣傳教義,以對殖民地理番教化之用。初期來台佈教活動者有真言宗高野派、曹洞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日蓮宗、淨土宗等六派,其中又本願寺派為大(范純武,1999)。
.
其中真言宗帶著強烈的日本密佛色彩,將崇拜空海大師的大師信仰,透過較具現實的傳奇故事,在台進行傳播。日本佛教也運用《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台北新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的參拜慣習,在台北佈教。像是圓山站的護國禪寺、台北天后宮的石佛、北投普濟寺等都是目前殘有的靈場遺跡(中川未来,2016)。
.
▓ #溫泉鄉的宗教風景—北投真言宗石窟建築群
.
在《北投溫泉の栞》(田中均,1926,昭和4年)裡描述到北投溫泉風情,遊客若欲瀏覽周遭景色,可從山路登上東南方的巨大岩石,其雕刻著弘法大師像,即稱「弘法大師岩」。可能是明治45年(1912),弘法大師的信眾捐贈建造。是台灣少見的佛教石窟。周遭到處都可以看見日治時代的痕跡,整體形式也很有到日本一遊的感覺,像是大阪交野獅子窟寺。詳見姚巧梅老師翻譯的,片倉佳史的《台灣日治時代遺跡》(2002)。
.
至於寫著「台湾よ、永に幸なれ。」的網紅打卡點,台灣幸福石。文史工作者認為,這應該是日治時期民眾所刻。現被移到大師岩階梯入口處,還塗上紅漆。整個石窟遺跡已經被列入市定古蹟,也包含石燈籠、石碑、階梯、石垣等,大家去就不要自行隨意移動、刻畫啊~
.
▓ #神秘的法船石
.
許多遊客尋不著法船石,我也是。繞了半天,終於在一條岔路雜草中看見「大正石船」。1925年該石與建立之石亭,在地文史工作者傳為「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的石佛亭,因為上頭刻著「大正十四年」,後稱「大正石船」。不過,亭內的觀音像等,看起來並不像舊時古物,亭中堆放祭祀物、打火機,並在石上掛上「慈航普渡」的木牌,反倒看來有點雜亂。搜尋到網路上的舊照片,似乎遊歷者都很喜愛站立在上面遠眺北投。
.
▓ #很有日本風味的普濟寺
.
回過頭來講一個走錯的路徑,本以為可以從普濟寺旁上山,但寺院說小路不通。普濟寺初建於1905年,又名為「鐵真院」,戰後改名為普濟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佛寺保用台灣少見的日式風格,平面佈局保存極為完整,包括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簡樸淡雅、寧靜莊嚴。旁邊亭中還有一座「子安地藏」,建立於1931年。記得幾年前來訪時,尚未如今天這般修繕完整,長滿青苔的貼梯石牆,盛開的茶花,很適合清幽地發呆一陣子。
.
很久沒出國冒險了,沒想到台北市中,就有一處可以運用半天來探秘的地方,也充滿著日治時代的痕跡。整個北投在這幾年也變得非常美麗,頗有回復到某種想像式的、懷舊式的日式溫泉鄉情懷。甚是喜歡。
|
延伸閱讀:
.
#大阪交野獅子窟寺: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177805849073705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一):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81817682005852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二):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48311222023164
.
|
參考文獻:
.
1. 范純武. (1999). 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台灣 [蕃界] 的佈教事業--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 圓光佛學學報, 253-278.
2. 中川未来. (2016). 植民地台湾の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 (特集 近現代の四国遍路). 四国遍路と世界の巡礼= The shikoku henro and pilgrimages of the world, (1), 43-50.
3. 片倉佳史. (2012). 台北の歴史を歩く (その 16) 北投温泉を歩く (その 2). 交流: 台湾情報誌, (860), 17-27.
4. 片倉佳史(2002),姚巧梅 譯。《台灣日治時代遺跡》。玉山初版。
|
#週末去踏青 -
岩語茶台北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9-07 23:42:33#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
岩語茶台北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8-26 20:37:12#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岩語茶台北 在 涵涵愛吃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嘉義美食】一茶工房一喝就上癮,在地人推薦必喝金萱葡萄柚,超級奶茶也好好喝!
一茶工房目前總共有三家分店,這次拜訪垂楊店,位在顯眼的轉角,環境很大有戶外的座位區,旁邊還有自家經營的茶葉行。
店內主打的標語「您喝的茶,一茶自已種」
秉持著做好茶的在地精神,還榮獲2015年嘉義市十大伴手禮!
相較於一般手搖飲店不同的經營方式
一茶工房的茶葉除了是用阿里山高山茶以外 更是整片茶葉下去做沖泡,可以看到對於飲品非常講究且用心~
金萱葡萄柚烏龍 65
這杯可以說是一茶招牌中的招牌!
葡萄柚來自嘉義竹崎新鮮直送,基底金萱茶跟葡萄柚融合在一起,每一口都吃得到新鮮果粒 酸甜的滋味特別消暑!
超級奶茶2號 90
老闆用4種不同的茶葉調配出最完美的比例,喝起來非常順口,奶香與茶香比例剛剛好👌🏻
除了一茶特調,純茶類也非常熱門!
不用另外加糖喝無糖茶,就能感受到天然的茶香與自然的清香,除了葡萄柚我也推薦茶類飲品~
一茶除了販售茶飲之外 還有販售一包包的茶包或是罐裝茶葉!
拾畫耳掛茶包一盒10入裝 480元
茶包伴手禮
任選3盒500元
任選4盒(禮盒)699元
一共有10款茶包可以任選!
🔻紅玉紅茶
含獨特的荔枝、鳳梨及薄荷香 有台灣香之稱
🔻桃喜紅茶
甘甜中帶有淡淡的玫瑰香氣
🔻採茶印象烏龍
選自阿里山烏龍 甘醇帶有花香
🔻穀雨烏龍
阿里山手採烏龍 香氣十足茶湯甘潤
🔻冬片烏龍
專業調配的烏龍茶 清新會回甘
🔻岩奇香柴燒烏龍
以龍眼木精焙108小時 醇厚甘潤帶有天然花果香
🔻七里香柴燒烏龍
清香撲鼻、氣味高揚 滋味圓潤醇厚 回甘力強
🔻柴燒冬烏
茶湯醇厚甘潤 富天然花果香 喉韻十足
🔻京香茉莉烏龍
茶湯完美融合清新茉莉花香、烏龍醇厚喉韻 展現細緻優雅氣息
🔻八月桂花烏龍
悠揚花香中釋放出綿柔清甜 茶韻甘潤芬芳帶輕揚蜜茶香
/
蘭亭序封茶禮單盒裝 3980元
蘭亭序炭焙烏龍耳掛茶包一盒10入裝800元
於2020年榮獲ITQI食品界米其林認證,拿下「絕佳風味獎章2星賞」
選用來自嘉義阿里山的自耕茶葉🍵
職人悉心細膩的製茶工藝技術,讓茶葉有了全新的展演空間~
一茶工房以古法炭焙工序打造心血之作,採用木質堅韌的台灣龍眼木炭低溫反覆烘焙淬鍊,入喉感受明顯層次的麥芽糖香帶堅果調,餘韻帶沉木香的內斂悠長,溫和不刺激。
/
垂楊店
地址:嘉義市垂楊路 563 號
電話:05 236 9768
營業時間:10:00 – 21:30
嘉義中山店
店址:嘉義市中山路 333 號
電話:05 227 6116
營業時間:11:00 – 21:00
台北永康店
店址: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 14 巷 1-1 號
電話: 02 234 15215
營業時間:10:00 – 21:00
/
官網https://www.theonetea.com
#嘉義 #濾掛茶包 #蘭亭序禮盒 #奶茶 #紅茶 #水果茶 #葡萄柚 #檸檬 #烏龍茶 #紅玉紅茶 #阿里山高山茶 #金萱茶
#凍頂烏龍 #冷泡茶 #台灣茶 #茶包 #茶葉禮盒 #伴手禮 #茶包禮盒 #旅遊 #花茶 #美食 #司康 #甜點 #下午茶
岩語茶台北 在 哈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浦春馬主演電影《天外者》中文預告】
★2020日本旬報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第一名★
★2020日本旬報觀眾票選最佳導演★
《一代茶聖千利休》田中光敏 導演
三浦春馬 主演作品
《白晝的流星》三浦翔平
「搖滾教主」西川貴教
5/7 開創未來
📽5/8(六)《天外者》台北包場
https://forms.gle/5cKS6UdWsfaDhLrH9
【劇情簡介】
三浦春馬主演作品 改變日本未來的男人五代友厚
江戶末期,日本受到黑船來襲的震撼之際,兩位年輕武士敏銳地嗅出新時代的到來,故事從五代友厚與坂本龍馬這兩位熱血青年的相遇展開序幕。「該攘夷?還是開國?」五代友厚無視國內激烈的爭論,一心放眼全世界。他身為武士,卻送學子去英國留學,赴歐洲視察參訪,提倡以國際貿易為主的商業立國,推動電信及鐵道業,致力於將大阪發展為「東方的曼徹斯特」。這位被譽為奠定近代日本經濟基礎的「天外者」(極度有才華的人),在多方盟友與豪傑的協助之下,成為改變日本未來的偉人。這是一段你所不知道的五代友厚物語。
本片由【一代茶聖千利休】導演田中光敏執導,找來豪華卡司群演繹日本近代史的偉人們。其中,建立近代日本經濟以及商都大阪基礎的偉人五代友厚由三浦春馬飾演,三浦翔平飾演幕末豪傑坂本龍馬,開創了嶄新的龍馬形象。扮演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年輕時代的是新人森永悠希,搖滾教主西川貴教則飾演建立三菱財閥的岩崎彌太郎。遊女小春及五代豐子分別由森川葵及蓮佛美沙子所飾演,她們在這時代的漩渦中,與五代友厚先後相戀
岩語茶台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的太魯閣事件,讓人心情非常低落,真的需要一些溫暖的故事來振奮,這次要分享的京都迷故事,對我來說,就有這樣的力量。
幾個月前,我們全家到台中喝喜酒,正好,那天台中有很有名的島作市集,因為有朋友在市集,市集又剛好在喝喜酒旁,結束完喜酒後,就到了島作市集逛逛順道找朋友,愛看書的哥哥一向身上都會帶一本鐵道書,那天,他就在草坪上看著他帶著日本JR書籍,一位女孩找起了哥哥攀談搭訕,問他怎麼會在看日本鐵道的書(日文版的),我去買完咖啡回來後,就碰到這位女孩,簡單聊了起來,她說因為看到哥哥在看日文鐵道書覺得驚訝而搭問,然後,才知道原來女孩也是非常喜歡京都的人,甚至有很多朋友在京都,這位女孩就是這次的訪談人小靖。
後來也才知道原來小靖就是朋友的朋友,有了京都迷訪談計畫後,和她提出邀約,她很爽快的就答應,然後才知道原來這位女孩已經是個媽媽了,哈!
小靖住台中,曾經住台北,一次來台北的時候,我們約了南港高鐵站做這次訪談(訪談其實已經過了快三個月,現在才把文章發表,真是抱歉),訪談過程非常愉快,花了快三個小時,一開始就以她自己成立的台灣蔥翻譯事務所(也講起為何要取作台灣蔥翻譯事務所的意涵)做開始,因為認識很多日本人與京都人,才發現自己常常要和日人介紹台灣的好,很希望把更深度的台灣介紹給他們,所以用了台灣蔥的意象,希望能做為台日之間的橋樑,聽了覺得很感動。
訪談過程中,可以真實的感覺到小靖這個女孩的感性與熱情,聽到她與京都【御多福咖啡】和野田さん之間的許多緣分,還有野田さん和他的朋友為小靖做的事,真的會感動到起雞皮疙瘩,而我想,正是因為小靖這個人總帶給人溫暖又感性,這些在京都的朋友才會這麼如此溫暖對她吧!
訪談中,小靖好幾次都講到哽咽落淚,有曾經和她同遊京都卻已故的學姐,在病逝前,希望表達對京都的思念;有她為一位京都老爺爺找尋曾經在台灣遇見的青梅竹馬等,其實這些故事,都包裹著小靖這個人對人之間的珍惜與人情,很難不被打動,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這個訪談計畫,能聽到這些故事,其實那次訪談時間很久,聊了非常多事情,恕我真的時間不夠,沒辦法完整的把那天錄音的內容全部呈現出來,而是用了小靖書寫的版本(她寫的非常清楚),希望未來能有機會把完整的訪談內容上傳到網路給大家收聽。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 我是【台灣蔥翻譯事務所】的主理人小靖,大學唸日文系,畢業後曾在君悅飯店擔任日文服務人員1年,接著在某法人金融機構任職客服專員13年。
兩年前為了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決定改變生活模式,舉家從台北遷至我的故鄉台中。起初為了兼顧育兒而從事時間較彈性的翻譯工作,後來因緣際會開始了日語教學、擔任某臉書粉絲頁的日本資訊顧問、加入故事說演劇團。
這兩年的際遇很奇妙,像是打掉重練,又似乎是集過去大成,我有一種重新長大的感覺,很享受現在的工作和生活。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 大學時曾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到千葉縣唸書,當時熱衷於用有限的生活費玩得超值,在2003年用青春十八車票去了東北、關西、九州,而京都就是那趟旅行的其中一個停靠站,那是我第一次拜訪京都。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 大約十多次,每次待兩週,有一年合計在京都住了30天。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 12年前我隻身造訪【御多福咖啡】,老闆野田さん招呼我到吧台入座後問我從哪裡來,當我回答台灣時,吧台的幾位常客們同時發出驚呼聲看著我,他們驚訝的原因是那時去京都的台灣人還沒有這麼多,更別說單獨泡喫茶店的台灣女孩。
在野田さん的介紹下,我和當時同席的常客們結識成為朋友,即使回到台灣,也常會收到不認識的日本人寄來「小靖妳好,我從御多福老闆那裡得知妳的聯繫方式,我很喜歡台灣~」這樣開頭的e-mail (當時還沒有LINE)。
每年回到【御多福咖啡】,野田さん都會再介紹新朋友給我,大概到了第八年,我發現自己的腦容量已明顯不足,有時看見熟識的臉卻想不起名字,於是我開始整理在店裡認識的朋友名單,這一整理,才發現野田老闆介紹給我的朋友已超過100位。
這些朋友之中有點頭之交,也有說是因為我所以愛上台灣、愛上台灣男、然後嫁來台灣的閨蜜,每次回去京都也完全就是探親行程,記事本裡記載的不外乎是去誰家開轟趴、去誰的店裡幫誰驚喜慶生、出席誰和誰的婚禮 ……,我就糊裡糊塗地像這樣開始參與著多位京都居民的人生,京都友人們戲稱我是候鳥,每年都要從台灣飛去京都。
5.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 我在造訪【御多福咖啡】的隔年結婚了,先生也熱愛日本,於是我們毫不猶豫地就選了京都作為蜜月旅行的地點。京都的朋友們得知消息後偷偷為我們安排了驚喜蜜月旅行,以為是一般出遊,沒想到集合的當天早晨,派了一身旅行社裝扮的朋友來到我們住的公寓,說是要迎接我們去「神秘的入口」。
步行一小段路之後看見路邊停了一台小巴,一群身著黑衣的人聚集在旁,當時我還在心裡默念:「請節哀。」但與這群人擦身而過時忽然覺得這些臉孔好熟悉,停下腳步定睛一看,怎麼都是御多福的好朋友們!
大家於是整隊喊口號:「祝賀Akira、小靖新婚快樂!」這天是12位朋友喬裝車掌、我們擔任2位貴賓的超豪華旅行,車掌們凌晨五點就開始佈置小巴,花藝、舖紅地毯、拉團體照用布條、舉旗領隊 ……,每個人各司其職,這是我首次親眼見識到令人嘆為觀止的日式團隊合作。
當天我們被帶到伊勢神宫向神明報告結婚一事,大家一起逛了伊勢老街、吃了伊勢烏龍麵和名產赤福,甚至到夫婦岩模擬活人夫婦岩,晚餐就在日本皇室常光顧的【大喜庵】設宴。當我和先生離席上完洗手間後回到包廂,朋友們已經換上了一件件手工噴漆噴上「X」字樣的T-shirt,原因是在這天之前大家並未見過我先生,只知道他熱愛X Japan,於是大家特別為他準備了這項驚喜。
野田さん將這天的完整記錄相片書收藏在【御多福咖啡】,等到能夠回到京都懷抱的那一天到來時,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向老闆借閱😊
6.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你來說,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或是對你產生了影響?
/【御多福咖啡】的野田老闆。
數十年如一日的西裝背心、魯邦三世鬢角、手沖咖啡,為人謙虛低調,總是認真側耳傾聽大家的心事,像是告解室的神父;奇妙的是對他傾訴煩惱後,煩惱就變得不像煩惱了,他和那家店有種能夠使人平靜的魔力。而野田的腦袋簡直就像個資料庫,裡面建檔了所有和他產生過關聯的人們的資料,當天時地利人和,野田就會不著痕跡地牽線,客人們彼此可能成為朋友,也許成為眷侶,也許成為生意夥伴……各種奇遇和羈絆,在野田沉穩的微笑中開始發酵。
【御多福咖啡】的店休日極少,但每月到了十五日必定會公休參加知恩寺市集。野田說,御多福是從知恩寺手作市開始發跡的,即使現在有了自己的店也不能忘本。
野田さん在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維繫中扮演著恰如其分的角色,去過御多福的客人,無論身在何處,總會不自覺地想起那個地下喫茶店裡的人情。
7.你不斷回京都或住在京都,多年來,對京都的感受是否有改變?
/ 我應該是重視人甚於地,京都的朋友們不變,京都之於我便一如往常。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 我通常選在春、秋造訪京都,倒不是因為特別迷戀哪一道風景,而是在見識過京都的酷暑和寒冬之後,覺得春秋較適合步行和腳踏車。
/ 311那年野田夫婦和幾位朋友帶我去善峰寺,當時我還不認識御朱印帳,於是野田讓我選一本,然後請神職人員幫我在封面寫上我的名字。神職人員在得知我是台灣人後走出授与所、親自將御朱印帳交給我。他說:「對於日本政府因政治因素未能公開向台灣道謝,我感到非常抱歉。請讓我代替日本感謝台灣,謝謝你們願意對日本伸出援手。」然後對我深深一鞠躬。同一趟旅行中,哲學之道【日の出うどん (日出烏龍麵)】的老闆聽到我和同行的台灣友人對話,確認我們是台灣人之後送了禮物給我們,還問我們能不能讓他拍照並請我們簽名掛在店裡留念。
9.你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 喜歡散步,其次是騎腳踏車,放慢速度就有機會發現更多驚喜。
最推薦的還是直接在當地結交朋友,連功課都不需要做了呀 (噓)!
同樣的,剩下未刊完的完整訪談圖文刊在blog裡,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繼續點入閱讀,前幾篇京都迷訪談文,也歡迎沒有看過的朋友,點入細細品味,也再次感謝大家對這系列文章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