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山上起霧的原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山上起霧的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山上起霧的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山上起霧的原因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Keyboard桑日本旅遊達人吳建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識台灣"茶" 「台灣高山茶」與「台灣高山烏龍茶」 台灣高山茶的定義與產區 在台灣茶葉的術語中,「台灣高山茶」並非專指台灣某地所生產的茶葉,而是指台灣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生產出來的茶葉。那麼若是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茶園所生產的茶葉,就稱為的「台灣平地茶」 所以「台灣高山茶」與「台灣平地...

山上起霧的原因 在 鹿過日本|日本旅遊美食生活|旅居日本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42:15

「明年我們一起去爬富士山好不好?」 「當然好!我帶我妹一起去!」 隨口問了朋友要不要一起去富士山登頂,朋友隨口馬上答應了這趟旅程。 雖然平常沒有什麼爬山經驗,但總覺得要在年輕的時候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決定爬上日本神聖的富士山🗻 行前看了很多人的心得分享,本來很猶豫要自行去爬,還是要跟團去,因為...

山上起霧的原因 在 Fang-Wei Lin 林部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9:14:50

/ #一景一旅  / "Grüezi Mitenand!" "你們好!" 看到這句你可能霧煞煞, 這是德語嗎?  它真的是, 還很多人說。不過地區位在瑞士德語區東部, 意思是  “你們好”。 嚴格來說, 在瑞士東部遇到一個人的時候都會說 Grüezi, 類似德國南部 Grüß Gott “上...

  • 山上起霧的原因 在 Keyboard桑日本旅遊達人吳建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8 11:30:16
    有 164 人按讚

    認識台灣"茶"
    「台灣高山茶」與「台灣高山烏龍茶」
    台灣高山茶的定義與產區

    在台灣茶葉的術語中,「台灣高山茶」並非專指台灣某地所生產的茶葉,而是指台灣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生產出來的茶葉。那麼若是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茶園所生產的茶葉,就稱為的「台灣平地茶」
    所以「台灣高山茶」與「台灣平地茶」就是以海拔高度作為劃分標準的

    台灣地理環境多山脈, 台灣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達269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脈,故台灣可說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台灣多高山的地形特色,加上台灣繼承了中華傳統的茶文化,造就了台灣優異的高山茶產業

    臺灣高山茶區分布廣泛,從中部的嘉義、南投、台中,到東部的花蓮,以及北部的桃園山區,台灣高山茶區之分布:

    1.嘉義縣:

    嘉義縣的高山茶區主要分布於梅山鄉、阿里山鄉、竹崎鄉、番路鄉

    梅山鄉90%屬山區,其茶園主要分布於梅山鄉之龍眼、太平、店仔、樟樹湖、碧湖、太興、瑞里、瑞峰、太和及太興等村落。其中的梅山鄉的龍眼村,更是台灣高山茶的起源之處,所種植的茶樹是以青心烏龍為主

    嘉義縣的竹崎鄉、番路鄉、阿里山鄉,其茶園多位於阿里山公路旁,包括:龍美、隙頂、巃頭、光華、石桌(石棹)、十字路、達邦、里佳及豐山等地,故這茶區所生產的茶葉就通稱為「阿里山茶」

    但這其中又有一些阿里山茶被冠上了特殊的名稱,其中包括:阿里山珠露茶、阿里山佳露茶、阿里山玉露茶…等。例如,阿里山珠露茶名稱的源起,就是因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巡視阿里山茶區時,發現石棹所產的茶品質優良,特命名為「阿里山珠露茶」

    2.南投縣

    南投縣高山茶區主要分布於竹山鎮、仁愛鄉、水里鄉、信義鄉等四個鄉鎮

    竹山鎮從1980年代開始種植茶樹,目前茶區分布於照鏡山、後埔、社寮、瑞竹、大鞍、軟鞍、流滕坪、山坪頂、杉林溪、延平、延山、羊頭彎和龍鳳峽等地

    仁愛鄉茶葉栽培則由天仁茗茶引進,並從霧社與高峰等地開始推廣普及。迄今仁愛鄉茶葉栽培面積已超過800公頃,年產量超過680公噸,為南投縣第四大產茶區。從霧社至清境農場,到處可見高山茶園與製茶廠

    水里鄉也是於1980年代開始興起種植高山茶,目前茶區集中於郡坑、新山與上安等三村

    信義鄉也是從1980年代才開始種茶,茶區分布於三十甲、羅娜、同富、神木、沙里仙和塔塔加等地,並以「玉山高山茶」稱之,對外販售

    3.台中縣、花蓮縣、桃園縣

    台中縣在升格之後已成為台中市,其高山茶區主要分布於和平區,也就是所謂的「大梨山地區」

    花蓮縣的高山茶區主要分布於秀林鄉富世村,地理位置靠近南投台中兩縣市的交界處。此茶區還有一名稱就是大禹嶺茶區,或是合歡啞口茶區,海拔約2500~2600公尺,可說是台灣海拔最高的高山茶區

    桃園縣的高山茶區主要分布於復興鄉的拉拉山地區
    拉拉山茶區相對於前述茶區而言,算是比較新的茶區。主要茶區包括巴陵、光華、新興、三光村等山區部落,海拔高度約1500~1600公尺,所種茶樹則以青心烏龍為主

    不過若以產區面積而言,台灣高山茶主要仍以嘉義縣與南投縣為主,其海拔高度約1,000~1,400公尺,其中又以阿里山茶、玉山茶、梨山茶、杉林溪茶為代表

    台灣高山茶的特色與優點

    台灣高山茶之所以廣受世界愛茶人士的喜愛,主要是因為其良好的品質與口感,包括:茶葉柔軟、肉厚果膠多,色澤翠綠、茶湯透亮、甘醇濃郁、不苦不澀、滋味回甘…等。而這些良好品質與口感,又源自於台灣高山茶區獨特的地理條件與自然環境。其中包括:

    一、高山茶區裊繞的水氣與霧氣是茶樹最愛

    台灣的氣候,特別是夏天,會吹東南風。東南風就會把大海被太陽蒸發上來的水氣往台灣內陸帶。那麼如果茶園是在平原地段的話,它因為很平坦,所以那個水氣只會一走一過,而不會停留下來,所以平原地區的茶園都不易累積這個水氣。既使平原地段上空累積了很厚的雲層,然後下雨,但是這些雨水也並非茶樹之最愛,因為茶樹它最喜好的不是落在土中的雨水,而是漂浮在空氣中的是些雲氣、霧氣、水氣、山嵐這些東西

    但是,當這個東南風往高山上吹的時候,水氣也沿著山坡往上攀爬。隨著海拔高度的持續增加,凝結的水氣量漸多,就產生了雲氣、霧氣、水氣、山嵐。而高山就成為一個自然的屏障,就把這些茶樹最喜歡的東西給環抱住,保留住、封存住。所以為什麼高山下午都會起霧,就是這個原因。起霧就是雲氣、霧氣、水氣、山嵐充足了的一種表現,而這種環境就是茶樹最喜歡的一種環境,能讓茶樹與茶葉生長發育良好

    換言之,平原地區的茶園頂多只有雨水,而高海拔地區的茶園它會有茶樹所最愛的雲氣、霧氣、水氣、山嵐等。生長環境不一樣,茶葉品質也會不一樣,高山茶品質就會比平地茶好

    二、高山茶不苦不澀且口感較好

    再有一點,茶樹如果光合作用越全面的話,那個茶衍生出來的兒茶素、茶鹼、咖啡因等苦澀味物質相對也會越高。平地因為不容易累積這個雲霧,所以到夏天的時候太陽很烈,基本上是全日照,所以衍生出來的兒茶素、茶鹼、咖啡因等苦澀味物質會特別豐富,也比較不好喝。此外,咖啡因是一種可以刺激人體亢奮的物質,而平地茶因全日照,光合作用全面,茶咖啡因越豐富,所以有人喝了低海拔的平地茶,晚上就不容易睡著,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高山的茶呢?因為高山茶區下午就會起霧,導致雲氣、霧氣、水氣、山嵐在下午都會凝聚在高山,阻隔了那個強烈的陽光與紫外線等,所以高山茶區到了下午就會只會有半日照或是微弱的日照,光合作用也就不全面。也就是高山茶區上午有陽光可以進行完整的光合作用,讓茶樹生長,但是到了下午,山上通常很容易累積這個雲霧,所以就半日照或是微弱的日照。因此,高山茶區的茶樹,它累積出來的兒茶素、茶鹼、咖啡因等苦澀味物質含量會比較低,相對地茶葉中有甘味有貢獻的「茶胺酸」及「可溶氮」的比重就提高了,所以高海拔的茶口感比較好,喝起來既比較不苦澀,這就是高山茶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所造成的茶葉口感優勢

    三、高山茶區平均氣溫低,日夜溫差大,有助產出高品質好茶

    高海拔的地段日夜溫差大,白天太陽也很熱,晚上山上溫度快速降低,那茶樹又特別偏好這種日夜溫差大的生長環境,所以高海拔茶園所生產的高山茶品質比較好,這也是其原因之一

    再來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高山茶區平均氣溫低。喜好喝茶的人都會注意到一點,就是春茶通常比較貴,品質也比較好?原因就是春冬兩季,特別是高山茶區很寒冷,寒冷也有益於茶葉品質。因為茶葉生長的速度較慢,那麼這樣這種緩慢的生長,也有助於茶葉的品質提高,不但茶葉柔軟、肉厚、果膠多、色澤翠綠,而且茶湯甘醇香郁、不苦不澀、滋味回甘,而且又耐沖泡

    當然平地冬天也是冷,但是氣候卻顯得非常的乾燥,而且日夜溫差沒有像高山那樣大,所以生產出來的茶葉就沒有高山茶那麼好

    四、台灣高山茶的品質好,口感佳,且物以稀為貴

    所以為什麼高山茶總是比較貴?簡單地講就是高山茶品質好,口感好,不苦不澀。再者,據農委會統計,台灣進口茶則約3萬公噸,本地茶年產量僅約1萬多公噸,1萬多公噸中屬於真正的高山茶就更少了。換言之,高山茶因茶葉因品質高且產量不少,在物以稀為貴的原理之下,也會造成高山茶價格比較貴

    但是,台灣市面上超過半數茶葉是來自越南、中國,但是卻以「混茶」方式冒充台灣本地茶,或是根本不標明產地,因此要喝真正道地的台灣高山茶,就要選擇「有台灣產品履歷」(或台灣農產生產追溯)的高山茶,才是真正純正的台灣高山茶。

    高山烏龍茶 

    茶葉它本身性屬是屬於涼性的,本草綱目有記載,它性涼。那麼台灣高山茶要能夠達到像《神農本草經》中所說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及《神農食經》中亦指出:「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製茶過程中的發酵與炭焙就非常關鍵。換言之,就是台灣高山茶還需要經過發酵與烘焙,才能成為有益健康且品質穩定的好茶

    發酵是在高山茶製作的一個重要環節。發酵程度低於百分之五十的話,那這個茶就屬於比較偏涼性;反之,發酵程度高於百分之五十的話,那這個茶就屬於比較偏暖性。例如,綠茶就是零發酵,所以它就屬於寒性;紅茶則是百分之百發酵,它是屬於帶暖性的;高山烏龍茶,就是介於綠茶跟紅茶中間的半發酵茶。

    早期的高山烏龍茶雖然是屬於半發酵茶,但其發酵度比較足,發酵的程度大概是百分之五十左右,所以就是偏溫和的中性的茶葉。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趨勢的轉變,現代的高山烏龍茶,講究高山的清香、高山的特色,那個茶水要金黃透淺綠的,所以發酵度都降為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就是偏寒性的,不適合寒性體質的現代上班族飲用

    但是發酵度在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高山烏龍茶,若經過適當烘焙,就可以達到去其寒性的目的,使得高山烏龍茶變得比較溫潤爽口。即使是體質多偏寒性的現代人,只要喝經過烘焙的台灣高山烏龍茶,身體就不會因寒氣過重而覺得不舒服

    台灣高山烏龍茶

    在國際上廣義定義的烏龍茶是泛指半發酵茶。只是要半發酵茶,並以烏龍茶製程方式來加工,不論其茶葉品種是用青心烏龍、大冇烏龍、大葉烏龍,或是用金萱、翠玉、四季春或其他品種,依照國際上廣義定義都可泛稱其為「烏龍茶」。然後,若這些茶葉是產自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茶區,則可稱其為「高山烏龍茶」

    但是在臺灣,所謂的「台灣烏龍茶」則有更嚴格的規範。正統的「台灣烏龍茶」是專指:用烏龍茶品種(包括:青心烏龍、大冇烏龍、大葉烏龍...等)、並以烏龍茶製程方式來加工的茶葉
    然後,若這些台灣烏龍茶是產自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茶區,則可稱其為「台灣高山烏龍茶」
    換言之,「台灣高山烏龍茶」是專指烏龍茶葉品種(包括:青心烏龍、大冇烏龍、大葉烏龍...等)、並以烏龍茶製程方式來加工的台灣高山茶葉

  • 山上起霧的原因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18 14:06:18
    有 94 人按讚

    【阿賢碎碎念】~ 鞋子

    所謂「晴天賺美景,雨天測裝備」~~天天都是爬山天

    今天送小孩上學之後,腳癢去山上跑跑步...

    就來講講登山用的鞋子吧...

    最早最早接觸爬山,應該是大學時代,一個南部囝仔,跑到北部來念書,發現這台北盆地四週都是山!就連自己念的學校都是在山上 (還常常起霧...XD)。

    那時開始爬爬郊山,那時候手機還是智障型手機,有貪食蛇玩就不錯了,郊山的地圖往往是上網去印,像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或是另一個很愛的網頁~ #Tony的旅行區域。

    當然鞋子就不講究了,往往穿個慢跑鞋就出發;然而,我大學的綽號可是「雨男」,每次的行程,幾乎都遇到下雨!只是雨勢大小的差異罷了...往往下山時,每踩一步,水都會從慢跑鞋的網紗滲出。

    後來存了些錢,就買了人生第一雙中筒防水的登山鞋;(沒有買高筒的原因是覺得腳踝整個被綁住,好不舒服);那時候還很騷包地買了宣稱防滑效果很好的「黃金大底」,沒幾次就開始後悔了~

    因為登山鞋鞋底的顆粒大,在一般草地、岩石、泥土,都很OK;但是一下過雨,台灣的郊山、中級山,常出現的溪溝、大石頭、長著青苔的樹幹...穿著登山鞋,心中就只有一個字

    「滑」....(唷!不是你們想的那個字喔...)

    也因為這樣,在開始背重裝上高山之前,就開始用起登山杖了,不是為了轉移膝蓋的負擔,反而是為了防滑,多一個支點。

    當然也有朋友推薦我用雨鞋,真的防滑效果很好,不過就是穿不習慣,覺得很悶、鞋子開口處磨小腿很煩、墊了鞋墊走起來不太穩,就被冰進鞋櫃了。

    後來隨著越野跑的盛行,開始有了新的鞋款選擇~ 「野跑鞋」,最早接觸的牌子是 Salomon Taiwan ,那時候單純就覺得,這個鞋防水,出國自助旅行也方便,不會久久才出勤一次,前前後後也買了五、六雙。

    要說優點嘛,就是野跑鞋底的顆粒比較小,在地形的接觸面積大,雖然也是黃金大底,有比較不滑一些 (後來聽說鞋底有新的材質,防滑效果更好,不過沒穿過,也沒辦法寫出感受)

    這兩年服役的鞋子,就換成 Arc'teryx Taiwan 的 #NorvanVT,之前始祖鳥出重裝的登山鞋就有在研究,不過礙於家中小朋友還太小,最近上大山的機會太少,買了可能又晾在家中,所以一直沒出手。

    直到野跑鞋系列『Norvan』,又開始心動起來;前兩天剛好看到國外已經出2代了,現在來寫,應該不會有業配的嫌疑吧...哈哈。

    優點如下:

    鞋底很黏,跑起來很有安心感,只有在青苔的石頭上還是沒輒 (這時要換菜瓜布底的溯溪鞋吧?)
    內層有個像襪子的套筒,比較不會進小石頭 (不過著裝時會比較慢)
    透氣性很好,我這雙超怕悶的腳,適應不錯

    當然也是有缺點:

    楦頭窄 (我買大半號,不然會磨到小趾頭)
    鞋帶固定區有個攀岩時的轉換扣具,很雞肋,完全沒用過 (所以我看二代就直接取消這個設計了)
    像襪子的套筒,造成穿脫不方便 (二代好像也沒這個設計了)
    不知道是不是買到鞋王,楦頭鞋底反折上來的橡膠貼合處,早早就掀起來了,常常會勾到路徑上的一些小樹枝,或是在陡上時,去磨到石頭 (自己試著用強力膠還是黏不回去呀)

    【小結】

    沒有最好的鞋子,只有最適合的鞋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希望你們也能找到可以信賴陪你們上山下海的鞋子。

    我現在就是背重裝才會穿高筒登山鞋,其他時間都穿野跑鞋。

    不知道下一雙要換什麼呢?好像也快磨平了...

    PS. 凌雲禪寺上硬漢嶺的階梯路在整修中

  • 山上起霧的原因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17 08:00:00
    有 95 人按讚


    【阿賢碎碎念】~ 鞋子

    所謂「晴天賺美景,雨天測裝備」~~天天都是爬山天

    今天送小孩上學之後,腳癢去山上跑跑步...

    就來講講登山用的鞋子吧...

    最早最早接觸爬山,應該是大學時代,一個南部囝仔,跑到北部來念書,發現這台北盆地四週都是山!就連自己念的學校都是在山上 (還常常起霧...XD)。

    那時開始爬爬郊山,那時候手機還是智障型手機,有貪食蛇玩就不錯了,郊山的地圖往往是上網去印,像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或是另一個很愛的網頁~ #Tony的旅行區域。

    當然鞋子就不講究了,往往穿個慢跑鞋就出發;然而,我大學的綽號可是「雨男」,每次的行程,幾乎都遇到下雨!只是雨勢大小的差異罷了...往往下山時,每踩一步,水都會從慢跑鞋的網紗滲出。

    後來存了些錢,就買了人生第一雙中筒防水的登山鞋;(沒有買高筒的原因是覺得腳踝整個被綁住,好不舒服);那時候還很騷包地買了宣稱防滑效果很好的「黃金大底」,沒幾次就開始後悔了~

    因為登山鞋鞋底的顆粒大,在一般草地、岩石、泥土,都很OK;但是一下過雨,台灣的郊山、中級山,常出現的溪溝、大石頭、長著青苔的樹幹...穿著登山鞋,心中就只有一個字

    「滑」....(唷!不是你們想的那個字喔...)

    也因為這樣,在開始背重裝上高山之前,就開始用起登山杖了,不是為了轉移膝蓋的負擔,反而是為了防滑,多一個支點。

    當然也有朋友推薦我用雨鞋,真的防滑效果很好,不過就是穿不習慣,覺得很悶、鞋子開口處磨小腿很煩、墊了鞋墊走起來不太穩,就被冰進鞋櫃了。

    後來隨著越野跑的盛行,開始有了新的鞋款選擇~ 「野跑鞋」,最早接觸的牌子是 Salomon Taiwan ,那時候單純就覺得,這個鞋防水,出國自助旅行也方便,不會久久才出勤一次,前前後後也買了五、六雙。

    要說優點嘛,就是野跑鞋底的顆粒比較小,在地形的接觸面積大,雖然也是黃金大底,有比較不滑一些 (後來聽說鞋底有新的材質,防滑效果更好,不過沒穿過,也沒辦法寫出感受)

    這兩年服役的鞋子,就換成 Arc'teryx Taiwan 的 #NorvanVT,之前始祖鳥出重裝的登山鞋就有在研究,不過礙於家中小朋友還太小,最近上大山的機會太少,買了可能又晾在家中,所以一直沒出手。

    直到野跑鞋系列『Norvan』,又開始心動起來;前兩天剛好看到國外已經出2代了,現在來寫,應該不會有業配的嫌疑吧...哈哈。

    優點如下:

    鞋底很黏,跑起來很有安心感,只有在青苔的石頭上還是沒輒 (這時要換菜瓜布底的溯溪鞋吧?)
    內層有個像襪子的套筒,比較不會進小石頭 (不過著裝時會比較慢)
    透氣性很好,我這雙超怕悶的腳,適應不錯

    當然也是有缺點:

    楦頭窄 (我買大半號,不然會磨到小趾頭)
    鞋帶固定區有個攀岩時的轉換扣具,很雞肋,完全沒用過 (所以我看二代就直接取消這個設計了)
    像襪子的套筒,造成穿脫不方便 (二代好像也沒這個設計了)
    不知道是不是買到鞋王,楦頭鞋底反折上來的橡膠貼合處,早早就掀起來了,常常會勾到路徑上的一些小樹枝,或是在陡上時,去磨到石頭 (自己試著用強力膠還是黏不回去呀)

    【小結】

    沒有最好的鞋子,只有最適合的鞋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希望你們也能找到可以信賴陪你們上山下海的鞋子。

    我現在就是背重裝才會穿高筒登山鞋,其他時間都穿野跑鞋。

    不知道下一雙要換什麼呢?好像也快磨平了...

    PS. 凌雲禪寺上硬漢嶺的階梯路在整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