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展望理論框架效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展望理論框架效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展望理論框架效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展望理論框架效應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4萬的網紅遠見雜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股 今天終盤大跌319點,你是否也看著手上的自選股傷腦筋呢? 資產不斷地漲漲跌跌,我們應該多長時間清點一次資產,以確定盈虧呢?理性的答案是:不要清點! 作者為什麼這樣說?一起來看看 #投資理財 -------------------------------- ✌️加入健康遠見Line,讓健...

展望理論框架效應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04:10

2020.10.23 展望理論——為什麼得到以後反而沒那麼開心? / 我妹、我弟偶爾愛吃個泡麵,但是他們總說,第二碗沒有第一碗好吃;我爸老喜歡買張彩券,雖然經歷無數次「損失慘重」,可是他對於飛走的錢錢好像越來越不在意;我們經常會送壽星禮物,特別是一個他好喜歡、好想要許久的東西,結果呢,大夥兒不約而同...

  • 展望理論框架效應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24 18:00:02
    有 36 人按讚

    #台股 今天終盤大跌319點,你是否也看著手上的自選股傷腦筋呢?

    資產不斷地漲漲跌跌,我們應該多長時間清點一次資產,以確定盈虧呢?理性的答案是:不要清點!

    作者為什麼這樣說?一起來看看

    #投資理財
    --------------------------------
    ✌️加入健康遠見Line,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https://bit.ly/31QEvZE

  • 展望理論框架效應 在 陳介文的財富234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8-31 23:51:15
    有 2 人按讚


    NUM-1Y3M31D
    始於人性 - 博奕論之猜數字06再玩一次
      
    ------------------------------------
    接下來幾篇要寫的內容是偏向經濟學理論
    因為小編聽到一位挺有名的周冠男教授
    分享一些行為投資學的基礎
    也因此打算把一系列相關的內容做個整理
    ------------------------------------
      
    今天做個博奕論的結尾
    這幾天聊過的行為財務學
    主軸包含四部分:
    1錨定效應
    2過度自信(歸因理論)
    3心理帳戶(展望理論)
    4框架效應
    接著講到實際運用的博奕論
    提出囚徒困境和猜數字兩個例子
      
    不過小編蒐集到的博奕論資料
    還有一大部分消化不良
    今天就先把這一階段給總結了
    猜數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再玩一次」
    昨天提過的共同知識,就像我們的經驗
    一開始都沒經驗,所以多聽、多想
    也許能有比較多的獲勝機會
    例如:聽清楚遊戲規則、猜想最可能的數字
    假設第一回合的幸運數字是25
    再次第二回合的話,肯定有不同的答案
    而且進行越多次,數字越接近理想解
    因為除了自己更加了解該怎麼遊戲外
    參與遊戲的其他人,也更加了解其規則
    所以自己也清楚,對方已經了解該怎麼猜
      
    在耶魯大學的博奕論課程上,玩過這遊戲
    2003年幸運數字是12
    2004年幸運數字是14
    2005年幸運數字是15
    2006年幸運數字是9
    而美國紐約時報也做過60000份問卷
    統計出幸運數字是19
    簡單的說,不同的群體玩這遊戲都不同
      
    就好像詐騙電話一樣,剛開始有人上當
    但新聞報導之後,只剩少部分人上當
    詐騙集團只能更新招數,或是期待找到笨蛋
    話說,小編今天就接到電話
    「您的健保卡違規使用,請按9由專人為您說明。」
    因為好奇心驅使下按了9
    「這裡是健保局,請問有什麼事情嗎?」
    「沒事。」
    結果小編還是不知道到底要怎樣詐騙
    問了谷哥後才知道,原來是這樣阿!

  • 展望理論框架效應 在 白經濟 TalkEc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3-05 19:50:31
    有 89 人按讚


    ▍0305今日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今天除了Tobin生日之外,Daniel Kahneman於1934年3月5日出生在台拉維夫,是暢銷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的作者,其研究在行為、實驗經濟學有開創性貢獻,結合心理學解釋人們的決策行為,因此在2002年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肯定。

    經濟學假設人們的行為是理性,然而Kahneman和Tversky結合他們在心理學的專業,開創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講述人們處於不同情況時對於不確定性風險的決策行為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如果人們有
    * 100%可以得到$500元。
    * 50%可以獲得$1000元。

    人們會選擇前者。相同的情況換成損失:
    * 人們100%會損失$500元
    * 50%不會損失$1000元,

    此時我們反而選擇後者,他們解釋是因為人們有著厭惡損失(loss aversion)的特性,也就是我們不喜歡損失的情況,並喜歡在此狀況繼續承擔風險。套用至股民身上,投資人在獲利時反而變得小心,損失時反而願意承擔風險,因此常形成小賺大賠的情況,另外也可以解釋股票市場“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情況,利空消息傳播速度更快,造成股價指數時常跌得快、漲得慢的現象。另外人們對於經常發生的風險事件會反應不足(under-react),反而對於極端風險事件會過度反應(over-react)。

    另外一個Kahneman著名的理論是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不同的描述方式會使人們有著不同的選擇行為,Kahneman和Tversky舉例如果美國發生流行病疫情會造成600人死亡,今天如果有兩個方案:
    * A方案可以救200人。
    * B方案有1/3機率可以救這600人,2/3的機率無法就任何一人。

    由於人們在得利情況下不喜歡風險,會選擇A方案。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敘述方式
    * C方案會死400人。
    * D方案有1/3機率不會有任何人受害,2/3機率會造成600人喪生。

    我們可以發現A, C (B, D)其實結果一致,但第二種敘述方式人們偏好D方案,因為面對損失(死亡)情況,人們又變得愛好風險。這些例子顯現人們對於不同情境即使面對相同狀況,也會產生不同的決策行為。

    Kahneman大學時就讀希伯來大學,主修心理及輔系數學,於以色列服役後到柏克萊大學攻讀心理博士,畢業後回到母校希伯來大學任教,之後也在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UBC), 柏克萊, 普林斯頓等大學任教。

    參考資料:
    TED (https://goo.gl/0miu1E)
    Nobel (https://goo.gl/XDTr6B)
    Wiki (https://goo.gl/JnOnxa)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