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屏東英文拼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屏東英文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屏東英文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屏東英文拼音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234的網紅陳又津 YuChin Che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越洋信使】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從眷村搬到新大樓。後來曾跟同學回去探險,什麼都沒了。長大了做創作,才從其他眷村恢復跟家人的記憶。」她說。 遇到眷改條例、被強制搬到國宅大樓這種事,大人一定不會跟小孩說吧。畢竟在這世上,有多少人想擺脫老舊的房子、漏水的壁癌,就算空間縮小也沒關係。但習慣了...

屏東英文拼音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8:20:51

. 【載興(莊仔地)榮陽堂鄭家古厝】 【載興(莊仔地)渤海堂高家古厝】210823 載興村古名「大武洛」,後因武洛溪氾濫,居民往北遷至現址建莊定居,而稱「莊仔地」,雅稱「磚仔地」(tsng-á-tē)。日治初期因資料抄錄常有誤植,雖然音標仍是註記「ツカーテー」,但漢字已經慢慢從「磚仔地」因臺語同音...

  • 屏東英文拼音 在 陳又津 YuChin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0 23:58:07
    有 73 人按讚

    【越洋信使】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從眷村搬到新大樓。後來曾跟同學回去探險,什麼都沒了。長大了做創作,才從其他眷村恢復跟家人的記憶。」她說。
     
    遇到眷改條例、被強制搬到國宅大樓這種事,大人一定不會跟小孩說吧。畢竟在這世上,有多少人想擺脫老舊的房子、漏水的壁癌,就算空間縮小也沒關係。但習慣了繳社區管理費的人,大概也不能忍受天天追垃圾車的生活。
     
    老家在金門的林羿綺,小時候一直以為邦加島只是要搭比較久的飛機,比較久的船,比較久的車,跟別人去高雄和屏東沒什麼差別。年紀還小的她甚至以為,印尼全都是華人。印尼親戚寫信問候時,也以為北方的台灣會下雪。
     
    但在法律上,他們是陌生人了。
     
    一邊是華文的名字,台灣的國籍,一邊是洋化的拼音,印尼的國籍。
     
    舅公和阿嬤是一對相似的兄妹,相似到會被長輩誤認,原本幾年後還有個妹妹,因為家貧送養,從此失聯。一九四〇年代,聽說日本人會來金門島抓軍伕,舅公逃到新加坡投靠父親。查埔祖在舅公三歲時就離鄉背井去了新加坡經商。但父子不和,舅公自己去了邦加島做咖啡生意。想不到幾年後,印尼宣布獨立,金門成為國共內戰前線,阿嬤也遷居台北,想回也回不去了,乾脆落地生根。舅公和阿嬤這對手足,不識字,分隔兩地,只能請人寫信,註明託人帶了錢回去,寄送全家福照,背後一一說明是誰人。
    其實查埔祖在新加坡也另組了一個家庭,但十年後因病回到故鄉金門,完全不能說話。用現代眼光來看,可能是罹患喉癌。但金門(邦加)和新加坡的家人互無聯繫,就算在路上遇到了,也是相見不相識。舅公最後在邦加過世,無論寫家書還是病中,常說的都是那句:「是什麼把我們分開?」

    到了第二代,邦加島的堂伯叔姑還是常常回金門、到台灣。他們的福建話是我們的閩南語,逛夜市買東西,根本不用翻譯,親切得像自己人。只是某些詞彙讓人覺得有種古老的氣息,比如他們叫飯店是「客棧」,那些詞彙似乎還停留在前幾個世代。平時彼此打越洋電話,互通婚喪喜慶消息。到了第三代,因為語言隔閡,大家只能用不熟悉的英文溝通,使用社群媒體點讚。

    至於阿嬤的那堆信件,一直跟著老人家離開金門、住進眷村、搬到台北大樓,經過了長長的時光隧道,被孫女翻拍成藝術作品。二〇一八年,羿綺決定前往邦加住了二十五天,看到什麼都拍,親戚還以為她在做Vlog,熱情地帶她到各大景點。因為家族成員都住在附近,午餐晚餐都是一大票人聚餐。我完全能想像這種畫面,就算只在雅加達待個幾天,也能碰到誰的生日。我本來以為是因為親戚來訪,大家才不怕塞車紛紛到購物中心團聚,但羿綺發現,就算她沒來,大家還是照樣聚會。這其中的緣由,我至今尚未解開。

    其實最近寫書,有人讀了說,要是有照片就好了。身為寫作者的我曾經覺得,如果拍了,不就代表文字輸給影像了嗎?但隨著自己到了越來越多的現場,我也必須承認,影像確實有某種我無法掌握的特質。羿綺說:「重要的是想抓住的當下。」

    「為什麼想拍」這件事恐怕比我拍了什麼還重要。

    我寫的不是旅遊指南,不必時時刻刻關注路標。我不是觀光客,要在最短時程內,追求最大CP值。我更不是攝影師,抓不住轉瞬即逝的張力。--那我是誰?我為什麼要拍?因為IG最受歡迎的照片都是這個角度?拍了之後,會變成書中圖說嗎?或是這照片本身就是一則故事?

    問記錄家族影像的過來人有什麼建議,她說:「不要想像成品是什麼。」

    二〇一八年,她去了邦加,後來去了找不到任何親人的新加坡。二〇二零年碰上肺炎疫情,同代的邦加姊妹來不了台灣,只好臨機應變,搭棚演出。一個人,演了一代人。(徐華謙的女裝扮像竟然不輸給《丹麥女孩》!)只是不同的化妝服裝,看起來就像是不同的人了。

    「如果有人欺負你,要懂得反抗。」
    「如果有人欺負你,要懂得躲起來。」

    這是《雙生》中我最記得的兩句台詞。其實「如果」不是「如果」,而是將發生真切在所有人身上的命運,我們無法掌控何時、何地會發生,恐怕也逃不掉。

    就像舅公呼喚的:「是什麼把我們分開?」

    按下快門的當下,只是覺得有趣、有點好奇--我相信走到這裡一定需要更多的抉擇--但那是很久之後的事了。現在我都還沒上路呢,只好記著她的交代,這是一切的開始。
    -
    🇲🇨展覽由此去🇹🇼
    https://www.hong-gah.org.tw/4253

  • 屏東英文拼音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12 05:19:12
    有 13 人按讚

    文化,讓我找到與人共鳴的頻率
    ——我在世界各地和閩南語相遇的故事

    (天啊,為什麼我可以為這篇po文想出這麼像「換日線」稿子的標題XD)

    我從小就一直對身邊各種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從小學時期觀察到台北都會與屏東鄉間的差異、中學時期開始關注台灣原住民議題,一直到現在在美國每天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相遇。對我來說,理解不同文化一直是我在世界上存活的重要武器,尤其在異鄉和背景各異的人們建立關係的時候,對差異的認識常常可以幫助我突破隔閡;不過,最近我也開始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不只了解別人的文化能幫助我交朋友,了解自己的文化同樣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這裡我要講的是在台灣被延續的閩南文化,如何讓我在世界各地意外的和人找到連結。

    我家中的長輩裡,除了外公是1949年隨國民黨從四川重慶來台,其他3/4都是嘉義沿海的閩南移民後代,移民時間已不可考,但家族中所操語言是台灣閩南語(台語)的漳泉混合腔,也就是目前台語的強勢或通行腔調。而我也有許多移居台北的南部人共同的問題,即雖然家族中母語是台語,但成長過程台語使用太少而「會聽但不太會講」(雖然居住在屏東恆春的那三年一度讓我台語程度稍微提升);出國之後台語能力退化的就更嚴重了,由於幾乎沒有參與美國的台灣人社群(除了和那些基本不講台語的同齡年輕人一起吃喝玩樂),這8年多下來在說過台語的次數屈指可數。

    近兩年來因為對語言學感興趣,我開始鑽研語言類型學(linguistic typology)和音韻學(phonology),逐漸了解原來家族中所講的台語在語言學上是閩南語(Hokkien or Minnan)的其中一個方言(dielect),和中國福建南部的閩南語以及東南亞的福建話互為同一語言(即閩南語)的不同方言。自從我理解這件事情之後,每當有機會認識來自福建或東南亞的朋友,就會開始很興奮的問他們會不會講閩南語或福建話,雖然我的台語真的很破、已經到了開口都覺得有點丟臉的程度,但至少透過簡單的對話搏個感情也無傷大雅吧。

    結果這個想法還真的讓我意外的在世界不同角落和人找到共鳴。

    今年5月在大旅行的路上,我來到甘肅敦煌,準備拜訪玉門關、陽關與雅丹地質公園。由於這三個點都在距離敦煌相當遙遠的沙漠裡,自助旅行者的最佳選項就是加入當地一日遊的旅行團,於是我便在馬蜂窩上報名了隔日的敦煌西線一日遊。就在隔天早上集合上車時,我聽著前面兩排的阿姨的對話,突然開始意識到——這不是普通話,但是我完全聽得懂呀,跟我家族裡面講的台語不只87%像,於是便鼓起勇氣問他們哪裡人,得到的答案是「廈門」,接著我們就用閩南語對話了一陣子,直到他們發現其實這個小子的閩南語一點都不「輪轉」只好放棄,哈哈。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現在福建人的閩南語,而廈門話據說還是中國閩南語腔調中和台灣通行腔(漳泉混合腔)最接近的,這也不令人意外——台灣和廈門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容納了大量來自漳州與泉州的移民,兩者混合的腔調自然就成為強勢。

    而我在波士頓的朋友裡面,來自東南亞的數量也頗為可觀,尤其是教會裡一起玩音樂的朋友,不少是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不過他們的情況也和台北長大的小孩類似,雖然家裡傳統上是講福建話(或者潮州話、福州話、客家話、廣東話等),成長過程中講的卻多是英文或普通話,因此我也一直沒有機會和他們講到福建話;一直到今天,當我在教會門口當招待的時候,意外和一位阿伯有短暫對話。

    「What's your name?」

    「Tan. T-A-N.」

    「Are you from Singapore or Malaysia?」對文化與語言的敏感度馬上讓我想到,Tan就是閩南語發音的「陳」,便馬上就這樣問他。(語言學小常識:T在這裡要讀成不送氣清音,也就是注音符號的ㄉ或是漢語拼音的d。ㄊ或是漢語拼音的t則是送氣清音,在國際音標裡面寫作th。)

    「I'm from Singapore.」

    「I'm from Taiwan. I can speak Hokkien.」雖然後面那句話講得很心虛但我還是講了。

    這下他老人家可樂了,馬上開始和我開始用福建話對話。雖然對話很短,而且過程中我還一度把數字「8」的發音「peh」不小心講成英文的「eight」,一聽就知道很久沒講了,但大概也成功讓阿伯記得我了,畢竟是在這個英文為主而且華人不多的教會裡。

    很多時候,人們學習家中傳統語言的動機是為了家族中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這點在美國的歐陸移民中很常見;但最近這些在世界各地和閩南語使用者相遇的經驗,讓我發現了學習傳統語言、了解祖先文化的另一個好處——幫助我和擁有類似文化根源(cultural root)的人找到共鳴。

    (至於我的台語還有救嗎?據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每天在家裡看民視八點檔,等我哪天想要認真學的時候似乎可以考慮XD)

    (附圖是漢語的各個分支語言在全球各地的分佈,可以注意到東南亞最優勢者為閩南語為主的閩語,北美最優勢者為粵語,最特別的則是客家話在非洲南部具有相當優勢。圖片來自 http://www.somdom.com/attachment/month_1006/1006121202e8af5eb1c0c994d1.jpg http://www.somdom.com/attachment/month_1006/10061212028933e9e3f019c9fc.jpg

  • 屏東英文拼音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5-02 18:00:00
    有 43 人按讚


    版主記得幾年前在跑田野的時候,會聽到鄉下的外配媽媽被禁止教自己的小朋友母語!但這對於母親與孩子是何等殘酷的限制!

    如今,當台灣越來越重視跟東南亞各國的互動,我們還必須仰賴這些「新台灣之子」的語言能力,才能有更好的機會發展經貿關係!

    -----------------------------------

    在台灣,新住民第二代孩子對母國文化的認知和學習意願都很有限,來自印尼、居台19年的曾萍華,對此也深有同感。她表示,剛來台灣時學中文和台語就已經來不及了,從沒有想到要教母語,結果孩子升上國高中後,課業繁重、課外活動又多,這時變成孩子沒有時間和動機學母語。

    曾萍華說:「我覺得台灣的教育讓小朋友壓力好大,小朋友功課很多,又要學英文,孩子想學母語都沒時間。」她本來計畫從教印尼拼音開始教起,後來也因課業繁重作罷。

    不過,曾萍華還記得四年前,和家中年紀較小的老三、老四雙胞胎,一起參加母國舞蹈自創比賽,當時家裡每天都充滿了印尼歌曲。不料家中老二的語言能力強,聽了了一、兩天就能朗朗上口,也被拉進來參加。於是四個人在家裡唱唱跳跳,還全家總動員用掃把和紙版做道具斧頭,模擬歌詞中辛勤種玉米的情境,最後拿了第一名。

    雖然先生和婆婆都贊成她教母語,有時甚至也跟著學,但是她語帶惋惜地說:「小孩比較少回印尼,一定會感覺自己比較像台灣人。」曾萍華沒有辦法帶著四個孩子一起回印尼,時間和金錢成本是主因。

    無論是完全融入台灣社會、還是繼承母國的文化,對屏東縣西勢村的越南新住民鄧翠玄、和她國小五年級的女兒婷婷來說,都是困難和奢侈。儘管鄧翠玄人前總是面帶微笑,還是藏不住眼底深深的哀愁。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