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是我有史以來最長發文
我先說在前面,我已經好多了!所以不要擔心。
兩個手術,住院三天,進出超過十次醫院,將近一個月的台灣醫療之旅結束了。
年中從台灣回到美國後開始隱約的覺得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骨盆腔的脹悶痛感以及多變不定的症狀隨著時間的拉長讓我漸漸開始感到不安,我開始每天在網路上搜尋可能的...
可能會是我有史以來最長發文
我先說在前面,我已經好多了!所以不要擔心。
兩個手術,住院三天,進出超過十次醫院,將近一個月的台灣醫療之旅結束了。
年中從台灣回到美國後開始隱約的覺得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骨盆腔的脹悶痛感以及多變不定的症狀隨著時間的拉長讓我漸漸開始感到不安,我開始每天在網路上搜尋可能的病症原因(通常只會越查越可怕自己把自己嚇死,沒錯我就是自己把自己嚇死了),放大身體的每一個小小的感知及變化,腹股溝的突起物,以前沒看過的痣,突然摸到的小淋巴結,沒有過的痠痛感,頭重腳輕的不清爽感等等,幾週後甚至演變成全身的不舒服,我說不出哪裡具體的不舒服但就是知道身體不對了。每一個新發現都讓我越來越焦慮害怕,因為這些對於自己身體狀況的擔心我也大量了減低我的運動量,我知道我必須將這些恐懼一一清除才能恢復我已經無法平靜的心理,所以我臨時回了一趟台灣。
感謝我的公司非常理解我的狀況,願意聽我解釋並理解美國和台灣醫療制度,時程及花費成本的不同而給了我一個長假返台處理我的健康狀況,順便做一個我從來沒有做過的全身健康檢查,有問題就好好面對解決。
回台灣的路程中我非常平靜,因為我知道一旦到家什麼都能解決了。
落地台灣向醫院報到,檢查發現我有嚴重的精索靜脈曲張,需要手術解決,腹股溝的突起物是十年前心臟手術靜脈切口後留下的疤痕組織(因為我今年非常認真控管健身飲食導致體脂下降而變得更明顯🤦🏻♂️🤷🏻♂️) 緊接著是全身健檢,多年前心臟手術後我就有著相較於一般人較高的血壓,這一直是我的心魔,檢測過各種數值各項檢查,已排除繼發行高血壓,醫生們都說:“欸你還這麼年輕血壓不應該是這個數字啊?再控制看看,年輕人還是先不要吃藥啦”
但我不懂的是,我還能做什麼?我體態標準,運動習慣,作息規律,不菸不太酒,請問我還能做什麼?雖說我也還年輕,高血壓也不會有任何令我不舒服的症狀但我並不想要在十年二十年後突然倒下,每每想到這件事我總是充滿絕望。
健檢的前一天晚上我輾轉難眠千頭萬緒的失眠了一整夜,腦海中無法控制的編織著各種可怕的可能,焦慮感幾乎要吞沒了我。
健檢六七成的結果當天就會知道,對我這個根本還沒30歲的年輕人來說,身體的臟器基本上根本都不會有什麼異狀,除了血壓偏高之外我跟根本健康得要命,我最擔心的淋巴結被家醫科醫生還有耳鼻喉科醫生觸診後都說:“根本沒有什麼臨床意義,小朋友的淋巴結都比你大“ 故事說到這大家應該覺得那應該你就可以好好放鬆了吧?
沒有辦法,因為我確實感受到我全身生理上的不舒服,尤其頭重腳輕感已經嚴重影響我日常生活,我仍然無時無刻用手機查著可能造成我不舒服的病症但我明明已經被清楚的知道你身體沒有問題,連我媽都說:你就那麼想知道自己有病嗎?不是的我只是想知道我到底怎麼了,這到底是三小,我他媽要怎麼解決他。
健檢當天有一個項目叫做「自律神經檢測」,檢測完必後發現我有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相關症狀覺得跟自己的狀況非常雷同,交感神經調節的失衡而造成生理的不適。確定症狀後開始治療,現在焦慮的情緒終於緩和下來,頭重腳輕感也消失了,我算是終於鬆了一口氣,好大一口氣。
回想年初以來我確實承受了人生目前最大的挑戰及壓力還有一些非常艱難的決定,不管是家庭、經濟、工作甚至感情,細節就容我不多贅述,在幾個月前的當下我心中清楚的明白這都不是什麼問題,不就就是一個人生的坎,跨過去就過了,甚至慶幸這些事是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比任何人還要樂觀,如果我來扛比別人人不痛苦一點,那有什麼關係,但或許我的身體不是這樣想,我就是個他媽的草莓族也不一定哈哈哈哈哈。
我知道我擁有的很多,非常多,我想我就是因為太害怕失去這些東西而抓得好緊一個都不想放,但其實有什麼東西能夠永遠一直陪在你身邊呢?人不就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再一個人離開嗎?
我承認我是一個非常好強,逞強的人,想要的東西很多而我通常也都可以靠我自己得到,在追逐勝利的過程中我會覺得非常的過癮以及滿足,所以基本上不容許自己示弱或被任何人看到脆弱的一面(所以不小心看過這一面的人,lucky you💃🏼) 把這些說出來是因為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把最光鮮亮麗的一面放在網路世界上。我知道我在social media上有著一個美麗的形象,甚至是有些人羨慕的對象,我非常榮幸也很感謝大家是這樣看待我,但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功課,並非一切都像拋光後的網美照般完美。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其中的價值必須靠一雙眼睛來仔細看,以自己的尺來判斷,千萬不要因為羨慕他人包裝出來的生活而將自己貶低了。
這次,我就當自己身體給我的一擊當頭棒喝,感謝它告訴我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也教會了我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意識解讀別人,我們都必須更柔軟更有同理心,看似健康的身心下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正在經歷些什麼。
Never take health for granted.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男友 @derektung 還有我的家人,每天聽我靠爸靠母聽我的擔心接收我的焦慮,但還是每天陪我去看醫生,在我身邊當最可愛的精神支柱,你們真的辛苦了,I love you all.
還是要放一張閃亮亮的照片繼續過閃亮亮的生活!
#猜我偷渡了幾次濱崎步的歌詞猜對送你明信片
尺神經放鬆手術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Netherlands On Line 荷蘭在線》8/8
* 【每一個臨終願望被實現的背後都蘊藏了偉大,荷蘭救護車願望基金會創始人去世】
荷蘭救護車願望基金會的創始人Kees Veldboer由於心臟驟停於近日去世,享年62歲。
他原本只是一名救護車司機,Veldboer卻於2007年成立基金會,實現晚期患者的遺願。
在工作期間發生的一個事件,促成了救護車願望基金會成立。Veldboer為現已去世的一位水手實現了他最後的願望:這個病人非常想再乘一艘船,航行一次,最後Veldboer幫助他實現最後的願望。
十四年來,基金會協助16000多個臨終願望。有時只是一個小小的願望:吃一次鯡魚、再探訪一次海灘,或是拜訪一位朋友;再去一次音樂會、參加孩子的婚禮,或是去山頂看風景。
所有這些願望都是在專業救護人員和配備舒適擔架的救護車的監督下完成的,患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費用由基金會收到的禮物和捐贈支付。
* 【荷蘭「模範」救護車:為臨終之人實現生命最後的願望】
荷蘭救護車願望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由當時已有20年救護車司機工作經歷的Kees Veldboer創立。
救護車願望基金會的使命是給予每一位身患絕症的臨終病人應有的關注,這樣病人就不必在沒有實現最後一個願望的情況下離去。
經歷這件事,或許可以讓病人自己和他的環境在最後的日子裏,再次得到一點亮光。在最後一段時期,這樣一小部分痛苦就可以暫時擱置一旁。
在Kees的領導下,救護車願望基金會發展成了一個專業的慈善機構,擁有幾名長期員工、約 270 名受過醫療培訓的志工,遍佈全荷蘭的部門和幾輛自己的願望救護車。
十四年來,救護車心願基金會為成千上萬的患者及其親屬的告別,增添美好的回憶。
救護車願望基金會平均每天完成六個臨終願望,其中大部分的願望是回家。「人們生病時經常匆忙地離開家,來到醫院突然被告知時間不多了,要繼續一直住院。很多人真的很想在離開前再看一眼他們自己的家。看看他們在世間曾經相伴的傢具物品,或是聽到心愛的狗在地板上亂竄,看到窗台上的貓或再度於廚房抽屜裏翻找一瓶醬油。」
救護車願望基金會也實現過許多瘋狂的願望:看皇家馬德里的比賽、去巴黎迪士尼、去梵蒂崗和教皇握手等。
2016年,Kees被BBC評為最鼓舞人心的人,他以救護車幫助絕症患者完成最後心願的臨終關懷概念也被澳洲、巴西、西班牙、以色列等11個國家紛紛學習。
* 【少量的水餵飽世界,是人類未來大事】
荷蘭用1/4的水生產了20倍的食物,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可持續的農業系統。
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人們消費越來越多的可持續性食物挑戰的情況下,將如何養活未來世界?答案可能不是增加資源——土地、水和員工——而是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可持續的作物種植。
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在使用相同或更少資源的情況下增加糧食產量?荷蘭的未來農場提供了答案。
From: Freethink :https://m.youtube.com/watch?v=KfB2sx9uCkI
* 【用VR眼鏡來緩解疼痛?荷蘭醫院新嘗試】
近日愈來愈多荷蘭醫院的科室開始為病人使用VR眼鏡。
VR眼鏡的使用有助於在相對不愉快的醫療過程中,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從而減少他們的疼痛。
比如患者接受腎透析穿刺、化療後出現神經疼痛或手腕脫臼時,都會佩戴VR眼鏡。
虛擬現實技術還能幫助焦慮的患者放鬆。例如,在手術前孩子們可以確切地看到他們將如何被帶進手術室。
* 【荷蘭為老住宅裹上「外套」,節約能源…】
據《科學美國人》月刊,荷蘭開始給整棟建築裹上「外套夾克」節約能源。
在荷蘭海牙郊外一個住宅區,操作員把一個40英尺寬、一層樓高的隔熱外立面掛到公寓樓的現有牆體上。
新外牆的主體是防火的泡沫塑料(可以鎖住空氣形成厚絕緣層),表面是硬化的黏土,做成無數薄薄的矩形,也就是「乾掛磚」。
在荷蘭和美國等國,很大一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可以歸因於住宅樓的能源耗損。但是如何改造老舊房屋以提高效率、減少碳足跡的工程往往過於繁瑣且昂貴。
荷蘭政府10年前開始通過一項名為「能源躍進」的非營利性計劃應對氣候挑戰。最初的投資把工程師、建築公司、硬件供應商、金融家、監管機構和房東召集到一起,最後想出許多大規模生產房屋改造產品的辦法。這是其中之一。
尺神經放鬆手術 在 打開嘴巴說亮話 曹皓崴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篇連載真人真事改編第5話
#牙醫師的進擊台灣生存記
【負6顆牙齒的嘴巴-第五章:天公疼憨人】
「這樣總共五十元。」我從口袋掏出五十元結帳,今天就是榮奶奶手術的時間了,為了確保我雙手的穩定,而不喝咖啡這種具有高咖啡因會讓我過度興奮或手抖的飲品,也為了避免血糖過度的變化,導致我專注分散,而選擇吃一根香蕉及燕麥飲而已。
這幾日我們總共做了不下二十次的嘗試,為了這一天我們總共磨耗了也有10多個3D列印模型,也讓星姐崩潰的瘋狂向我抱怨,更甚至他得知我把植牙的鑽頭也一同燒壞的時候,更是氣憤到不行。
其實通常是不會那麼困難的,但我們真的只能這樣子去練習及努力,當架好兩套系統後,就是不停的模擬練習,因為植入的點只有一個,角度也只有一個,並且要確保系統運作的判斷、大小以及植入的角度,這就跟你站在罰球線上,瞄準的卻是對面球場最遠的籃框一樣,不是不可能,但你的力氣、跳躍甚至是風向都要是保持在最穩定且最好的情況,而且是要一次在不同點投六顆球,雖然有輔助的判斷,但還是得依靠自己的技術,才能漂亮地把球給入籃框內。
一早我就進了診所進行準備,水也只喝了一點點,畢竟好幾天的嘗試,已經讓身體能夠在當下進入狀況,不能因為想上廁所而中斷這過程,甚至是導致分神的問題。
而當榮奶奶進入診間時,即使已經做了十足的準備,但內心依舊充滿的緊張跟擔憂,畢竟我們不是神,只是個人,因此我們也做了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將急救的設備、器材甚至是只要一出狀況的一切措施都備好在旁邊。
「曹醫師,就麻煩你了。」再次跟榮奶奶講了一系列的流程跟可能發生的問題,確保榮奶奶的同意後,榮奶奶微笑著看著我說,而我卻只點了點頭,便讓榮奶奶進行舒眠手術,因為我很清楚知道這手術的難度跟風險。
手術開始前,我將手貼在他舌頭旁邊,都能感受到他的脈搏,這也是這個手術最危險的部分,平常那幾乎不可能觸摸到的動靜脈,由於那只剩下一點點骨頭的關係,舌頭的動脈就近在咫尺,只要有絲毫偏差,都會造成極大的問題。
我深呼吸後,將器具拿在手上,將精神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一邊是榮奶奶口內的一切狀況,一邊是我們牙齦跟植牙的狀況,另一邊又是植牙設備跟骨頭的相對狀況,正常情況是我只要轉頭就能看到電腦導引的狀況了,這時候的我每一步都要跟練習時一樣,不能有任何差錯。
當身體進入狀況的那個瞬間,就不是只有手的工作,而是全身每一寸的肌膚,每一根神經都集中著注意一切,目的就是要保證完全不出問題,就連明明是器具划過榮奶奶的齒肉,但我卻能清晰地感受到傷口的大小是否有問題,時刻的緊繃著,位置的準確度、植牙的角度,更甚至是榮奶奶的表情是否有問題,眼睛半刻都不能移開,手要放在最合適的地方準備跟使用。
大家常說手眼協調,那麼到底是哪個最不協調呢?這個治療明確的告訴我,眼睛看走眼害手歪掉,比你手歪掉更恐怖,所以我的眼睛必須全神貫注地在每個植牙的步驟跟區域,不能讓手有任何的差錯。
而當我成功將最後一顆牙齒植入,雙手獲得自由的那個瞬間,我發現,我完成了。
手術時間只有一個小時,但我卻感受是經過了整整一天,放鬆神經的我瞬間卸下一切,滿滿的疲憊感瞬間湧上來,明明是在冷氣20度的診間內,但手術衣內已是汗水淋漓,這不比騎了一整天腳踏車,游了一整天的泳還差。
兩套的系統輔助及觀察當下口內的狀況,這一心三用配合了技術與經驗,換得了當初與榮奶奶的約定,當下的感受並不是解脫,而是喜悅,因為這代表了,榮奶奶的牙齒能用了。
這次手術結束後,不僅能夠讓榮奶奶能開心地赴約,同時又能夠讓他用的安心跟安全,時間回到現在,就在今年四月榮奶奶也成功過完他的八十大壽,並在不久之後回到美國了。
我最希望的就是榮奶奶能夠吃得好,除外說不定他將這套牙帶回美國後,那邊的醫師也能知道台灣也做到極度困難的病例,並且成功了,其實在這次病例過後,後面還有更難的,這次只是負六,而我的病患更多的常常都是在零到負十之間游走,因此這次的成功更帶給我方向跟方法。
這也開始讓我回憶起團隊最剛開始的模樣,那時的困難與艱困,以及最開始做這一切的初衷。
-第一集完
尺神經放鬆手術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懷孕🤰與產後🤱運動的15個大哉問】
這幾天整理了孕媽與產後媽咪對於懷孕與產後運動的大哉問,其中不乏關於「骨盆變大有救嗎?」「腳變大有解?」的疑問。所以我從貼文粉絲的留言問題,統整了15個Q&A,如果你生過孩子,都很值得看一下喔!
#跟哺乳有關的
Q1:我是餵母乳的媽咪,且以親餵為主,也以躺餵為主,想了解躺餵的姿勢要注意什麼嗎?有時候餵太久,好想在躺餵是也做點簡單的動作伸展一下~~適合嗎?
A1:要注意到兩邊均衡,兩邊都要均衡的躺餵,不然很容易身體左右兩側失衡,單邊圓肩變嚴重,或者骨盆歪斜喔~伸展是可以的,但是當身體骨骼沒有在正中位置時伸展更容易受傷(譬如你在烏龜脖的狀況下伸展胸背,脖子後側頸伸肌與上斜方肌更容易受傷)!反而以拚軟滾筒全身按摩會很適合喔~
另外補充說明,運動不會改變乳汁的品質,哺乳媽咪不用擔心乳汁變質而不敢運動喔!
#關於產後多年與屁股啦腳啦變大的
Q2:產後運動,產後多年也有用嗎?/是不是來不及了救回了,產後已經十年了!
A2:產後多久,只要開始適當運動,身體都來得及恢復良好喔~我自己很多學生,上課後,即使孩子已經青少年了,也改善了身體不舒服、酸來痛去的狀態,也找到使用身體更輕鬆的方法;「孕婦運動指南」這個課程,對於任何孕期與產後,生過孩子都適合,因為身體經歷了懷孕過程後,必須靠矯正運動訓練、深核心肌群運動、適度放鬆深層緊繃肌肉,來幫助身體骨骼回到對齊正中位置;骨骼回到對齊,肌力才能充分發揮,運動才會更有效率,以及減少腰痠背痛~(如果想要身材更好也才更有效率喔)
Q3:請問腹直肌分離可以解決嗎?只能用手術的方式嗎?上一胎距離現在超過5年!
A3:要看嚴不嚴重,如果分離兩指左右靠運動是可以改善很多的喔~改善包含分離的寬度和深度改善。基本上建議要手術的可能是分到可以一個拳頭塞下去這樣~~通常會常常腰痠背痛到難忍了~
Q4:生產完腳痛,醫生看了之後說是腳錯位嗎?有什麼運動可以幫助的?
A4:腳錯位的定義可能要再精確些,腳骨結構很複雜。這個課程裡有矯正運動可以幫助恢復,讓肌肉骨骼在對的位置運動,產後多年也適合。我向來倡導赤足運動,因為腳掌位置與姿態正確了,才會正確啟動到核心肌群與臀腿,簡單舉例:如果足弓坍塌的狀態下運動,怎麼運動都很難讓臀部與腿後側有感的!對了~腳的錯位如果影響了日常生活,建議先再找醫生、治療師看一下喔,因為必須確認軟組織沒有撕裂傷、骨骼沒有受傷。
Q5:生了小孩,腳也變大,有辦法嗎?
A5:有解!我生完小孩腳大了一號半,後來學習赤足運動後,意外的腳長度變回原本的尺碼囉~原因也跟我們懷孕過程中,隨著子宮變大,身體骨骼力學改變有關!譬如,沒有肌力支撐變重的身體時,骨盆旋轉過多,接著足部的骨頭會整個往內轉,然後足底坍塌變成後天扁平足......腳就變大啦!而這個課程的運動,以赤足為主軸喔~多次訓練後可以幫助恢復,而且腳變小了,臀部還更會使用了呢!
Q6:骨盆可以回得去?請問這個對假胯寬有幫助嗎?
A6:「孕婦運動指南」課程中,骨盆是個大重點!懷孕過程中,激素與骨骼力學改變,會讓我們骨盆位置改變,過度旋轉,也會變寬!而有效的運動訓練,可以讓腹部肌群、臀腿肌群做出良好的協同使用、幫助身體在懷孕過程中,不因為子宮變大過度改變骨骼位置,產後自然不容易骨盆走鐘嚴重~~那萬一真的懷孕時沒運動,所以骨盆變寬了、過度傾斜了,適當的矯正運動,都可以幫助身體找回原本的樣子!只是要花的時間比較多一點而已;有耐心有毅力,用對運動方法都能改善困擾!(所以如果用了不適當的方式運動,反而可能讓原本的問題變嚴重喔)
#關於可能涉及病理問題的
Q7:筋肉媽媽有聽過子宮脫垂嗎?有什麼什麼運動是可以幫助子宮脫垂恢復的呢?
A7:子宮、膀胱脫垂,會跟骨盆底肌失去功能有關,但是骨盆底肌也是深層核心肌群的一環,所以必須從整個核心肌群深層訓練起,而不是單單只有做凱格爾運動就能避免。
(其實孕程中有輕微脫垂是正常的,記得產檢時要與醫師討論)
如果真的有脫垂,外表上還是有些表徵可以觀察出來,譬如子宮失去與脊椎的對齊;記得還是要先看醫生喔,而「孕婦運動指南」這一個課程裡面的教的運動,是整個深層核心肌群的運動,除了可以幫助預防,萬一脫垂經過醫療治療後,當成復健運動也很棒,通通有幫助~懷孕,產後,產後很多年都好適合~(當然也會教你怎麼去維持孕期子宮與脊椎對齊)
Q8:老師,我訂了您的另一個高效燃脂的線上課程以及接下來的核心和臀部超啟動,請問是否還需要這部影片? 我是骨盆和恥骨異位!
A8:「孕婦運動指南」線上課有250分鐘,裡面談及歷經懷孕後我們女人的身體骨骼力學變化、荷爾蒙變化,包含為什麼當初可能骨盆恥骨易位,所以才會更理解怎麼利用課程中的方式調整回來~但是還是提醒,運動是預防與復健改善,不是治療,找醫生評估還是最優先的第一步。另外,我的每一個線上課內容都不同喔~放社團內的線上課,主要有更多肌肉解剖觀念。
#關於孕婦運動指南線上課與為什麼我值得信賴(羞)
Q9:妳的內容跟其他健人很不一樣!
A9:我自己在唸的是運動健科科學研究所;過去也是直接到美國受訓,導師是ACE與NASM(美國跟健身有關的四大認證)的運動安全模組的撰寫人,是美國很有地位的運動科學家;疫情之前也是每年到國外讓他受訓;現在也是進修了很多運動與復健功能恢復的國際課程喔~~但因為我自己又比健美、教學、寫教程,所以可以把理論應用的很多元~我已經教學過超過400位教練做孕婦與產婦運動囉~
Q10:請問影片有運動教學嗎?適合孕期媽咪的?
A10:有喔,「孕婦運動指南」課程250分鐘,運動非常多!包含運動前的肌肉啟動練習,練習讓大腦用正確的順序去啟動肌肉;接著是三個孕期、產後、產後多年的矯正運動,有非常多套喔。
Q11:請問線上課可以拿到電子教材嗎?還是都只能上線重複觀看?還有因為是線上課程,就是會擔心跟著做可是姿勢或用力的地方做錯了,沒有老師在旁即時糾正!
A11:這個課程之後募資到200%會給一個自我評估表格,課程沒有另外的電子教材,可以線上重複觀看。後續會加賣補給包直播課程,確保萬一跟著課程,但是擔心自己做錯的同學可以直播發問與再學習。
Q12:請問小腹很大該怎麼處理
A12:請問您有生產過嗎?如果有,「孕婦運動指南」課幫助很大。如果沒有經歷過生產,或者你已經具備了良好動作控制能力,「女性專屬!筋肉媽媽的高效增肌減脂課」一定對您幫助很大!課程連結我放在留言,可以參考喔~
Q13:請問~剖腹產的媽媽,身體的狀態與自然產一樣嗎?
A13:大多數的狀態與適合運動都是一樣的喔~~但是剖腹過,你的腹部筋膜是被截斷過的,神經也被切斷過,所以神經連結與動作控制會比較差~~運動前按摩一下剖腹過的部位,會幫助很大喔!力氣瞬間變大~下次試試看!(也是剖腹的媽媽我~)
Q14:可以只買產後的課程嗎?
A14:孕期,你身體的變化,會延伸到產後,甚至產後多年喔。所以產後運動,建議還是要從孕期運動的矯正運動開始,才能找回身體自在運用的能力~
Q15:請問開刀生完多久可以做回運動?
A15:醫生評估可以就可以喔。因為每個人癒合能力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建議是六週可以恢復運動~不過誠如之前放過的文章,產後就可以開始做的運動是呼吸訓練與改凱格爾運動,兩者要協同一起做,越早能開始,身體恢復能力也會越好~
#從懷孕到產後_筋肉媽媽的孕婦運動指南
課程早鳥優惠中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