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小靈堂佈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小靈堂佈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靈堂佈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靈堂佈置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我是公關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有溫度的故事,請細看】 樸實的文字,記錄我們的曾經。 記得那時還在求學,少不更事,學校最初停課的兩天,覺得快活如天堂。但漸漸,感到整個社會都不對勁了,然後看著一個又一個離開的故事,心就直線往下沉了。 看謝婉雯醫生的故事,哭了好幾次;那時看沈祖堯醫生的訪問,看著醫療團隊的疲憊,我也哭...

  • 小靈堂佈置 在 我是公關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4-26 18:05:11
    有 103 人按讚


    【這是有溫度的故事,請細看】
    樸實的文字,記錄我們的曾經。

    記得那時還在求學,少不更事,學校最初停課的兩天,覺得快活如天堂。但漸漸,感到整個社會都不對勁了,然後看著一個又一個離開的故事,心就直線往下沉了。

    看謝婉雯醫生的故事,哭了好幾次;那時看沈祖堯醫生的訪問,看著醫療團隊的疲憊,我也哭了。沙士的記憶,比起香港回歸還要多和真實。這是我唯二最有記憶和感情的香港歷史。

    另一個最有記憶的香港故事,是雨傘運動。

    兩個歷史回憶,都是沉重的:但它們都讓我看到香港人的光輝和美麗。這些歷史,教科書不會教。但我會牢牢的記住,告訴那些比我年輕的人,這些美麗又心酸的香港故事。

    #這些記憶請莫失莫忘

    [不專業的記者]

    沙士十五週年,傳媒相繼推出報道,我一直不忍看.

    那是我剛做記者的歲月,一出道,就遇上世紀疫症,初出茅廬,醫院也跑,淘大也跑,但是,殯儀館去得最多.

    謝婉雯獲得最大的關注,她是第二個公院醫生殉職,還記得電視螢幕把她的照片播放,當時我在明報編輯室,大家都為驚嘆,她真美.然後我僥幸採訪到她教會好友,好友把她生前的婚體邀請卡給我看,打開看到《彩虹下的約定》歌詞,內心也感動到顫抖,翌日把整首聖詩印在報紙上.

    我不住跑殯儀館,碰口碰面都是一位微胖的叔叔,在打點一切.遺照、花卉、靈堂佈置.他叫黃先生,因工殉職的醫護人員的最後旅程的禮儀師.

    因為政府包底,靈堂的花是最漂亮的,飽滿的白玫瑰,清香的百合,矜貴的蕙蘭,每一支是從荷蘭還是那裡空運過來的,我都細緻查問.採訪喪禮,不宜打擾家屬,我把靈堂所有微小處觀察下來,寫進報道裡,有時向黃先生詢問.祭壇的佈置,也可以記下,醫生們的祭品較中產,基層勞工家人奉上的,是往生者喜歡的茶餐廳食物.

    然後,一個又一個醫護人員相繼殉職.有一位中年婦人劉錦蓉,在十五年前的六月過身.

    蓉姨得到社會關注較少,因為她不是醫生,她是健康服務助理,亦即我們普通人叫的「阿姐」,她們是基層勞工,病房最厭惡的工作她們都要做.

    採訪蓉姨期間,得悉一個難以置信的訊息,原來蓉姨上山那天,正是她母親設靈的日子,我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到蓉母出殯的靈堂去.

    當我去到,看到細小靈堂的布置,我被震撼.是一個基層家庭可負擔的簡單靈堂,花牌是最樸素那款,家人在圍着摺元寶.這裡,沒有達官貴人致敬,也沒昂貴空運鮮花致祭.

    我鼓起人生最大的勇氣,走進靈堂,跟蓉姨家人談,道明來意,說明我一直有採訪沙士殉職醫護,也有去蓉姨的儀式,了解到她母親的情況,想了解一下.想不到家人大方跟我談,不但沒有指責我打擾,還告訴我她們一家故事.

    原來八十歲的蓉母兩年前已中風,一直不清楚女兒染了沙士,家人也有心理準備母親會離開,想不到蓉姨由患沙士到離世不過一個月時間.最傷心的要數八十歲的蓉父,要同時接受妻女離世.他們解釋,中國人習俗裡,不方便參與兩個喪事,所以他們都沒有去蓉姨的儀式.

    最後,我再鼓起勇氣,希望家人讓我們遠遠拍攝一張照片,有蓉父,因為,我們希望讓全香港人知道,蓉姨為香港人犧牲了,而家人也在默默承受.想不到,家人說可以.八十歲的蓉父,坐在一角安靜摺元寶.我跟他簡約說了幾句,老人家點頭說可以.

    拍完照片後,我跟蓉姨家人道別,就在離開紅磡那條天橋上,我哭得崩潰,我跟攝影師說:「這一家人,需要的不是政府為女兒風光大葬,而是只希望有個女兒,坐在靈堂裡,安慰父親」.我哭紅了眼睛,回到報館寫好稿子,翌日刊登.這一次,哭乾了眼淚,算是我「最不專業」的一次採訪.

    紅着眼睛,我在鍵盤上毃打:「昨晨黃色暴雨之下,大雨滂沱,但香港殯儀館依然人頭湧湧,400名親友高官出席抗SARS殉職的聯合醫院健康服務助理劉錦蓉的最高榮譽喪禮。更令人神傷的是,原來昨日下午,劉錦蓉的年邁母親亦於另一間殯儀館設靈,蓉母是在女兒殉職前3天不幸病逝。靜躺棺內的一對母女,縱然黃泉路上有伴,卻遺下白髮蒼蒼的蓉父默默承受喪妻喪女的悲痛。」

    十五年就這樣過去了,我今日去一間甚少光顧的咖啡店,想不到對面就看到熟口熟面的一間花店,店名,就是那位禮儀師的名字,原來他的店搬到這裡來.

    我糾結着要不要入去跟他打個招呼,我怕對方唔認得我,好樣衰.有個微小的聲音跟我說,試一下吧.

    黃先生在辦公室裡,一轉身看到我,除了頭髮白了,肚腩大了,樣子和十五年前差不多.我跟他簡單介紹了自己,說起十五年前的一些人和事,他的記憶很快就回來了.我說,蓉姨的遺照,是你告訴我,她生前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時,日出的陽光照亮了她的臉.他記得了:「那時沙士,妳採訪了儀式最多的細節.」

    早年我教新聞,總會說沙士的故事,隨着時光飛逝,學生的眼神越來越茫然,「當年我們年紀太小了,記不得了」,他們說,也因為這樣,我把沙士教材刪掉了.冷不防,老友美姿在浸會教寫作,早陣子還急忙跟我要這段蓉姨的報道做教材.

    在微雨天,我們在花店告別,我跟黃先生說了這十年我回學校教書了,他欣喜地說,好呀:「教學生做新聞,一定要寫真話!」我點頭一笑.然後握手,說了一聲,希望他「身體健康」.我說,「拍照留念?」他建議在花中間,我看到旁邊有不少白色的花牌,然後領我到五顏六色的花卉之間拍下這張十五年之後的合照.

    白事還是紅事,我們都愛用花點綴,人生有高有低,十五年,能夠和故人相見,也是一件讓人窩心的事.

  • 小靈堂佈置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4-25 21:14:32
    有 6,733 人按讚


    [不專業的記者]

    沙士十五週年,傳媒相繼推出報道,我一直不忍看.

    那是我剛做記者的歲月,一出道,就遇上世紀疫症,初出茅廬,醫院也跑,淘大也跑,但是,殯儀館去得最多.

    謝婉雯獲得最大的關注,她是第二個公院醫生殉職,還記得電視螢幕把她的照片播放,當時我在明報編輯室,大家都為驚嘆,她真美.然後我僥幸採訪到她教會好友,好友把她生前的婚體邀請卡給我看,打開看到《彩虹下的約定》歌詞,內心也感動到顫抖,翌日把整首聖詩印在報紙上.

    我不住跑殯儀館,碰口碰面都是一位微胖的叔叔,在打點一切.遺照、花卉、靈堂佈置.他叫黃先生,因工殉職的醫護人員的最後旅程的禮儀師.

    因為政府包底,靈堂的花是最漂亮的,飽滿的白玫瑰,清香的百合,矜貴的蕙蘭,每一支是從荷蘭還是那裡空運過來的,我都細緻查問.採訪喪禮,不宜打擾家屬,我把靈堂所有微小處觀察下來,寫進報道裡,有時向黃先生詢問.祭壇的佈置,也可以記下,醫生們的祭品較中產,基層勞工家人奉上的,是往生者喜歡的茶餐廳食物.

    然後,一個又一個醫護人員相繼殉職.有一位中年婦人劉錦蓉,在十五年前的六月過身.

    蓉姨得到社會關注較少,因為她不是醫生,她是健康服務助理,亦即我們普通人叫的「阿姐」,她們是基層勞工,病房最厭惡的工作她們都要做.

    採訪蓉姨期間,得悉一個難以置信的訊息,原來蓉姨上山那天,正是她母親設靈的日子,我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到蓉母出殯的靈堂去.

    當我去到,看到細小靈堂的布置,我被震撼.是一個基層家庭可負擔的簡單靈堂,花牌是最樸素那款,家人在圍着摺元寶.這裡,沒有達官貴人致敬,也沒昂貴空運鮮花致祭.

    我鼓起人生最大的勇氣,走進靈堂,跟蓉姨家人談,道明來意,說明我一直有採訪沙士殉職醫護,也有去蓉姨的儀式,了解到她母親的情況,想了解一下.想不到家人大方跟我談,不但沒有指責我打擾,還告訴我她們一家故事.

    原來八十歲的蓉母兩年前已中風,一直不清楚女兒染了沙士,家人也有心理準備母親會離開,想不到蓉姨由患沙士到離世不過一個月時間.最傷心的要數八十歲的蓉父,要同時接受妻女離世.他們解釋,中國人習俗裡,不方便參與兩個喪事,所以他們都沒有去蓉姨的儀式.

    最後,我再鼓起勇氣,希望家人讓我們遠遠拍攝一張照片,有蓉父,因為,我們希望讓全香港人知道,蓉姨為香港人犧牲了,而家人也在默默承受.想不到,家人說可以.八十歲的蓉父,坐在一角安靜摺元寶.我跟他簡約說了幾句,老人家點頭說可以.

    拍完照片後,我跟蓉姨家人道別,就在離開紅磡那條天橋上,我哭得崩潰,我跟攝影師說:「這一家人,需要的不是政府為女兒風光大葬,而是只希望有個女兒,坐在靈堂裡,安慰父親」.我哭紅了眼睛,回到報館寫好稿子,翌日刊登.這一次,哭乾了眼淚,算是我「最不專業」的一次採訪.

    紅着眼睛,我在鍵盤上毃打:「昨晨黃色暴雨之下,大雨滂沱,但香港殯儀館依然人頭湧湧,400名親友高官出席抗SARS殉職的聯合醫院健康服務助理劉錦蓉的最高榮譽喪禮。更令人神傷的是,原來昨日下午,劉錦蓉的年邁母親亦於另一間殯儀館設靈,蓉母是在女兒殉職前3天不幸病逝。靜躺棺內的一對母女,縱然黃泉路上有伴,卻遺下白髮蒼蒼的蓉父默默承受喪妻喪女的悲痛。」

    十五年就這樣過去了,我今日去一間甚少光顧的咖啡店,想不到對面就看到熟口熟面的一間花店,店名,就是那位禮儀師的名字,原來他的店搬到這裡來.

    我糾結着要不要入去跟他打個招呼,我怕對方唔認得我,好樣衰.有個微小的聲音跟我說,試一下吧.

    黃先生在辦公室裡,一轉身看到我,除了頭髮白了,肚腩大了,樣子和十五年前差不多.我跟他簡單介紹了自己,說起十五年前的一些人和事,他的記憶很快就回來了.我說,蓉姨的遺照,是你告訴我,她生前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時,日出的陽光照亮了她的臉.他記得了:「那時沙士,妳採訪了儀式最多的細節.」

    早年我教新聞,總會說沙士的故事,隨着時光飛逝,學生的眼神越來越茫然,「當年我們年紀太小了,記不得了」,他們說,也因為這樣,我把沙士教材刪掉了.冷不防,老友美姿在浸會教寫作,早陣子還急忙跟我要這段蓉姨的報道做教材.

    在微雨天,我們在花店告別,我跟黃先生說了這十年我回學校教書了,他欣喜地說,好呀:「教學生做新聞,一定要寫真話!」我點頭一笑.然後握手,說了一聲,希望他「身體健康」.我說,「拍照留念?」他建議在花中間,我看到旁邊有不少白色的花牌,然後領我到五顏六色的花卉之間拍下這張十五年之後的合照.

    白事還是紅事,我們都愛用花點綴,人生有高有低,十五年,能夠和故人相見,也是一件讓人窩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