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以下哪一項最有效?試談談你的看法。
踏足祖國河山
研習中國歷史
了解國家成就
題目要求:
一、 考生必須明確表明立場,不能騎場
二、 要有比較意識,清晰論述自己選項為何較佳
三、 比較選項須表明基於甚麼準則
切入點:
對於學生而言:甚麼方式可行性最高?
對於方法而...
為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以下哪一項最有效?試談談你的看法。
踏足祖國河山
研習中國歷史
了解國家成就
題目要求:
一、 考生必須明確表明立場,不能騎場
二、 要有比較意識,清晰論述自己選項為何較佳
三、 比較選項須表明基於甚麼準則
切入點:
對於學生而言:甚麼方式可行性最高?
對於方法而言:甚麼方式較為有效?
而成為培養者的角色有誰?家長/學校
摘星技巧:試想像為何會有這個問題出現,逆向思維法(為什麼要培養?) /
/
參考論點:
立場:踏足祖國河山
首輪發言:
一、 前設:現時很多中學生的家國情懷不濃烈,可能是因為對於國家的認識不足。(指出問題所在)
二、 先指出問題存在的原因,為自己定下有利的討論方向
三、 並就此指出基於甚麼準則去選擇這個選項(可行性與有效性都高)
發言一
層面:踏足祖國河山可有效地增強學生對國家的了解(方法如何解決問題)
解釋:直接踏足外地可以增廣見聞,親身認識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體驗不同生活模式,擴闊視野。對於國家的了解有最真實的體驗,所以它的有效性是高的;而且學校本身或不同的機構都常舉辦一些文交流團,學生都容易接觸到這些機會,所以可行性亦高。
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作背景:如北京四合院積澱了幾百年來深厚的北京文化、京劇等等。而這些文化由多年來累積下來,仍然能繼續發光發熱。
名言深化:「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
例子:余秋雨寫《文化苦旅》就是走遍了中國各地,繼而生出自豪感,是透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寫這一代中國人心靈中的糾結,是一本有關中國美學的書
小結:不論是從可行性和有效性來看,踏足祖國河山都比較適合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
發言二
層面:以有效性比較其他選項。的確研習中國歷史可以增加對國家的認識,從而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但是有效性低,因為中國歷史記錄的是過去的事情,無助了解現今國家的情況。
解釋:相信每一位中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對國家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亦然對國家的感情不濃厚。而且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我們除了回顧過去,更要掌握現在,展望將來。以此來看,親身踏足祖國河山,更能感受深厚文化與現實社會交融的特別情感。
例子: 玄奘誠心學佛,故前往印度求法,不只是在中原學習(例子是用來說明實踐較書本上的研習較佳)
名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比起紙上談兵,實踐更為有效。
小結:以有效性來看,踏足祖國河山都比研習中國歷史較適合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
發言三
層面:以可行性比較其他選項。的確了解國家成就可以增加對國家的認識,從而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但是可行性低。因為中國擁有三千五百年的文化底蘊,學生難以全面了解國家的成就
解釋:單單是在上古時,國家的成就已經不勝枚舉,如夏朝的禪讓制、周朝確立的四書五經、秦朝一統文字、貨幣、萬里長城等。這些名揚天下的國家成就很多都在教科書上學到,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成就是教科書上沒有的,例如一些出名的「荼文化」、「楚文化」等都要親身經歷才有深刻認識。
例子: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例子是用來說明實踐較表面上的了解較佳)
名言:東漢班固「百聞不如一見」
小結:以可行性來看,踏足祖國河山都比了解國家成就較適合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
小四書信題目 在 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原本,總編輯早餐會的分享,會在書展期間舉辦的。
但是由於疫情的影響,書展被迫連續第二年被取消如期舉行。
昨天早上詹宏志先生的分享題目是:「讀在世界傾危的時光裡。」人們總在閱讀中被開啟知識,引發行動,所以害怕改變的時代總是禁止閱讀,擔心翻覆變革的風險。正因如此,期待嚮往新世界的讀者便不顧一切,更瘋狂的投入閱讀裡,將其知識消化整理後成為智慧,引領著一個時代向前。
我是這麼看待這個時代的。
危機彷彿劇烈如火山爆發。
強大的震幅變動即將摧毀了一切,其實是為了未來新世界的誕生而鋪陳出現。太陽降下月亮升起,潮水退去又會湧上,萬物之間有其生生不息的道理。
眼前所看見的美好不見得就是好,所望至的糟糕或許沒有那麼壞,畢竟我們都只看見那事物的一面,他們所刻意被看見浮出水面的那一塊。而其餘隱藏淹蓋著在水面下的那些,正是現在這世界如此光怪陸離的起點。
時間到了,火山會噴射爆發。
散落在空中的硫磺氣體惡臭難聞,高溫流竄的岩漿融化一切,層層疊疊的火山灰覆蓋地表,既有的存在被摧毀重來,等到埋在土裡的種籽冒出頭開始發芽,新的森林會再度出現,而早就離開的動物們也會隨著回來。
先冒出來的,會成為森林裡最大的那棵樹,盡力滋長。
先返回來的,會成為動物界裡最早的那群,佔據一角。
疫情下的創新會朝向著未來,
而創業會創造新的時代。
_________________
疫情下的創新與創業|寫樂文化
主講人|風尚旅行與蚯蚓文化 游智維
主持人|寫樂文化 總編輯 韓嵩齡
線上書展期間,單本79折、兩本以上75折。
另有書展限定優惠商品。全站滿 688 免運費。
#危險與書線上書展
#早安財經 #新經典文化 #啟明出版 #寫樂文化
直播活動將在 YouTube 「危險與書」頻道進行,
歡迎點此前往追蹤訂閱。
1.26 二
11.00 - 12.00Opening Party沈雲驄、葉美瑤、韓嵩齡、林聖修
21.30 - 22.30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沈雲驄
1.27 三
10.00 - 11.00那些不在台北發生的每日美日凌宗湧
13.00 - 14.00我們的老台北周華健、張大春
14.00 - 15.00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黃俊隆、詹偉雄
19.30 - 20.30關於這些好看的小說在譯言之外馬耀民、倪安宇、賴亭卉
21.00 - 22.00台灣製好酒: 威士忌與琴酒的風土與製程邱德夫、鄭哲宇(SoSo)
1.28 四
19.30 - 20.302020零零世代小說趨勢陳信傑、陳栢青
21.00 - 22.00疫情下的創新與創業韓嵩齡、游智維
1.29 五
09.00 - 10.00危險與書——讀在世界傾危的時光詹宏志
10.30 - 11.30詩人樂迷與音樂詩人陳瑞凱、吳芬
21.00 - 22.00職場塔羅星想法星星王子、馬克
1.30 六
10.00 - 11.002021投資與生活的選擇題王伯達、徐豫
16.30 - 18.00莫子儀《失眠的人》朗讀會莫子儀、黃裕翔、日京江羽人
19.30 - 20.30Fuckup Nights搞砸之夜新書預告特別場黃國峯、Impact Hub Taipei
1.31 日
11.00 - 12.00老台北.拜早年張大春
14.00 - 15.00細節就是力量:葉怡蘭的生活四書葉怡蘭
18.00 - 19.00與芥川賞作家平野啓一郎談文學與社會平野啓一郎、胡晴舫
小四書信題目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小四書信題目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都挺好-相忍為誰的40號閘門》
我的40號閘門,一共被啟動了兩次,個性與設計都座落在土星的位置。占星學中,土星象徵勞動和忍耐,代表一個人最深層的壓抑,也是一生中的主要命題,只有做完題目的人,才能往更進階的天命走去,否則,生命會週而復始地不斷出題。
好可怕。怎麼會到四十多歲才看清考題呢。也許隱約曉得,但故意逃避吧。手心汗涔涔的,不管重考幾次,40號閘門的題型一直很明確,尋找歸屬,求取認可,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家人與別人,自以為歡喜做卻無法甘願受。
難怪我一直很喜歡稱某些職場為「娘家」,聽過這句形容的人無不側目,「你把公司當成家喔,難怪你被形容成拼命三娘啊!」但我說的是真心話,在那些職場的位子裡,我是中流砥柱的女兒,也是力挽狂瀾的女兒,上位者對我的禮遇和相惜,比我的原生家庭更讓我有回家的感覺。
對於多數人習以為常的「回家」與「成家」,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對於我來講,卻是功課。該認真作答了,不逃避,我願意回來面對。
#掙扎與解放之間的過渡
看《區分的科學》中40號閘門的解釋,一時之間會覺得很難懂,甚麼叫做「掙扎與解放之間的過渡點」? 如果用前陣子對岸火紅的陸劇《都挺好》搭配伴讀,一下子就會完全明白。內心渴望完整和愛,外人卻只看到蘇明玉反叛逃家、豪奢涼薄。無數次金援父兄於水火,苦求超越重男輕女的桎梏而不可得,在施予前每每質疑自己是否值得,轉頭仍義無反顧去給,給了之後二哥並不領情,明裡暗裡嘲諷她:「蘇明玉有錢有甚麼了不起!她在我們家就是個妖精。」,加倍的給、也交換不來一半的感激;太想向曾經怠慢女兒的家庭,證明能拯救蘇家的只剩我這個女兒了。因為「期待獲得」所以「過度給予」,這叫做掙扎。
最苦的,並不是一直得不到對方的感謝或肯定,而是明知得不到,仍然拼命給。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而所謂的解放,是一種和解。逝者已矣,無論是否出自幻想,蘇明玉在新年的胡同裡,看到了曾對她投以溫暖懷抱的母親,糾結於過往的心魔被釋放。蘇家的每個人都看似歸位了,除了父親,受困在失智的叢林中永遠回不了家。這一次,蘇明玉選擇回家,現在她已經不需要證明甚麼了,她回家,單純為了愛。
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像蘇家如此極端,在傳統的年代,我和三個堂妹妹都入了族譜,承襲爺爺最愛的蘭花,做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我分配到的筆劃最多,家族給我的期待也最多。
做為被祖父母養大的孩子,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更接收了意韻深長的文人養成,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學校裡拿小天使牌鉛筆描繪大中小,回到家提腕臨摹的是小楷。畫畫象棋京劇都得有點品評的根柢,小一我就知道「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在孔融讓梨之前,我先記得了爺爺告誡我的,長姐如母。
這個提醒,影響了我迄今的人生。在任何場合裡,習慣扮演面面俱到的人,如同一個母愛過剩的長姐。記得誰愛吃甚麼菜,誰的感冒太久了還沒好,誰的工作遇到挫折需要鼓舞,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把自己忙碌像個陀螺,圍著許多人團團轉,陀螺停下來想要別人陪伴的時候,身邊總是沒人。
因為覺得真心換絕情的尷尬(30歲以後這種情緒變成了憤怒),所以責怪自己太軟弱,為什麼會被這種莫名其妙的感受擊敗,於是更加重了武裝,然後也沒甚麼好結果,每一次情感的失敗,對方總是無辜地說,「我覺得你並不需要我。」
的確,我享受且需要40號閘門帶給我的孤獨景深。這和我需不需要你無關,而是有了這樣的距離,你不會被我的期待需索而抽乾,像我這麼一個不斷打鼓的金頂鹼性電池兔,也會需要充電的時間啊。
但沒有人理解。他們離開。妳讓我覺得窒息。他們說。
寫到這裡,即便我現在很幸福,還是流下苦澀了四十多年的淚水。
#圓融與抽離之間的選擇
展現在職場上,40號閘門相對沒有那麼悲情,因為座落在四爻,我一直很相信圓融足以成事的道理,也總是很能換位思考,盡量找到大家都滿意或受益的方案。明年部門的大策略,只有很簡單的一個字:Hub。是的,我希望成為大家的熱點,不斷媒合新的資源、建立起可靠的資源補給站、接著拓展更多聯外關係,讓組織內外人人受惠。是一種,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的慈善信念。
對,就是這個字眼,慈善。我不需要很多的錢,也不用多高的職銜,但這種單純投身與回饋組織的意志,構成了我工作的目的和意義,令我由衷快樂。
(《區分的科學》40.4-組織:轉換的力量,為了持續供給,以直觀的智慧來選擇並管理。自我的力量在於全權管理,同時保有其機動性,適時抽離。)
其中的缺點,大概是我雖然長得很佛系,卻有著狷介的mindset,「撿盡寒枝不肯棲」,是我還年輕的時候,常常會做的傻事。我只和理念相合、頭腦靈光的老闆或夥伴敞開心扉,否則不是選擇抽離、就是封閉自己。
#妳好就好
好,那40號閘門究竟要如何答題,才不會被留級察看呢?
絕對不是《都挺好》的短秒預告台詞,挺過了,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想像自己是一個精通廚藝的掌杓人,為周遭的人煮了一輩子的菜,日子在斟酌拿捏個人喜好中渡過,久了就忘了自己的口味是甚麼;慢慢地,當越來越少人坐上餐桌,妳也不再想上菜了,覺得一切都是徒然。
40號閘門的魔咒並非牢不可破,妳仍然可以煮食,因為付出就是妳的天賦。當妳不在乎有誰會來,只做自己愛吃的幾道小菜,不需討好、也不必乞求,妳吃得津津有味、笑逐顏開,別人看著妳給得起一桌豐盛,又開開心心和和氣氣,自然就會覺得,都挺好的。
過度的愛和付出,對別人是制約,對自己是浪費,適時回收與平衡一下,用那些多得滿出來的愛,先照顧好自己,就好。
*圖片摘自網路
#看影集電影寫閘門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