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小四書信練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四書信練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四書信練習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
小四書信練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鋒相對」。
中國學者説:「我不走“輕易否定”的路線,但我包容懷疑的路線,我們是可以懷疑的,但,不是草率否定(省略刪減後文)……」
「馬上否定」對我而言是太快下判斷了,跟「馬上肯定」一樣的,都是太快下判斷了。
我現在「虛擬」三個案例給大家參考,互相比較,到底那種「懷疑的學習」是有機會走得比較深入。
(1)中國的作家,沒有證據即否定,流行打假;
(2)中國的學者,雖然懷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来否定,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来肯定,就要懸掛著懷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否定,繼續考據,互相對敲;
(3)這是我看古書,看到內修派儒家的「懷疑」態度。
他們的「懷疑」態度可以分內外二層,如:
《大學》可以是曾子述說子思記之的作品,也可以是子夏所作…如是類推,這就是「外層」的懷疑考證。
這些「外層的懷疑」,他們都會下功夫做思考的;
但是,他們也有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內層」懷疑,就是針對核心內容做詳盡的「好問」與「好察」:
而我就取中庸的「只是」其中兩種態度說明之:
(a)當問的,不知道,就要問出究竟,不能放手,審問到至善為止(可見怎樣提問是何等重要/而且問對關鍵要點尤為重要)…
(b)當需要辨別的,辨別到不夠清晰,就不要放手,明辨出一個究竟,直到至善為止…
他們這兩面的懷疑態度(內層懷疑與外層懷疑),是可以平行而不相悖的。
所以,我試一試用虛構例子演繹模仿之(其中是模仿了他們的口吻)。
如,我聽到程子説,有人讀《論語》——「有的人,讀了其中一句話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悟了之後,手舞足蹈;有的人讀論語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
——你很懷疑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我先示範第一條路線:「《論語》第一句話説,學而時習之,學一樣東西就要不斷練習……」
「所以,你看看,學而篇,一開章就跟你説學習之後要不斷溫習和練習,然後第一章第二段就突然變成講孝悌,到了第三段,就是巧言令色,跟學習沒有關係了…第一章第一段,跟第二段,還有第三段都沒有直接關係,很突兀,很像是合成品…」
他的結論,這是「合成品」,但這個「合成品」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合成語錄。
如果用這種懷疑態度,對《論語》的理解「可能」就到這裡為止。
因而認為《論語》集注説的,有的人讀了一句,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有悟,開心的手舞足蹈;有的人讀了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否定了!
我再示範第二條懷疑路線,也是「虛擬」的例子:
到底那些人是悟了那一句?
那些人是悟到了什麼需要終生修習?
到底是從那個部分悟了之後,然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據此,你就需要找證據做考據了,可能需要看先秦諸子百家有提過相關概念的文本來對照…然後是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說法,還是程子一個人説罷了。
結果你每一個字都從那個時代的「慣用語」,還有那個時代的「慣用文筆」來考據,到底那段話是讓我們變成另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又是什麼意思?
那些人到底是悟了什麼?
宋之前的時代,用「悟」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終生修習的又是什麼意思?
那個時代的人終生是什麼意思,然後修習又是什麼意思?
結果他「有可能」變成用其他的邊緣角度來研究《論語》,將這個邊緣角度變成浩大的學問。
至於第三條路線的懷疑,先搞清楚內層的懷疑,再探討外層的懷疑:程子那些話,那些人到底是參透了什麼「內容」?
故此,切入內容,層層剝開來看個究竟,到底裡面是有什麼可以悟的,可以樂得手舞足蹈,什麼內容可以將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
如讀學而篇:到底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是泛指,還是另有所指(專門指定的修習之「道」)?
如果是泛指,這種精神如何一道而貫他後面的話呢?
因為按照孔子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他的「道」是可以串聯貫通的,學而習之,是不是其中的一句關鍵話語?
《論語》雖然是門人弟子合集,為什麼這麽多事蹟 ,他們專門收集這些部分?
為什麼某些部分內容是有一正一反,兩面的故事,如救人收錢對比不收錢…有不少內容是一正一反說明的,這樣的編排目的何在?
是隨意的,還是刻意的?
如果是刻意的,學而時習之,會不會是説,這是專門的指定修習,而不是泛指的態度?
(泛指的是指,你學什麼都好,都要不斷練習溫習的…)
(儒家喜歡談心性/身心/性命的內在修養,這學而習之,會不會在「指定」跟這個有關?)
如果這就是專門指定的修習,那麼,孔子所謂的學,到底是要「學」個什麼呢?
「學」了這個什麼的,是需要時刻修習呢?
然後,又如何用「學」得這個來貫穿整部論語呢?
儒門道統不是常常説讀書不要散錢無串嗎?
於是乎,他會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挖掘找資料…
最後,可能看到愛新覺羅毓鋆,毓老説:「學」字是指覺悟,是覺悟後的道,能時刻修習……
然後你也找到張岱用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
然後又在尚書挖到儒家十六字真言…
不斷順藤摸瓜挖料下去時,從新時代的白話文,到清朝,再到明,一直推前……積博推廣,又參考其時代背景,覺得四書皆是修身之道,而傳統說法,又挖到四書離不開用中庸和大學貫穿…
最後,你連民間的儒家修行都找來看和閱讀…
結果你大小材料都看,你發現到儒家很重視修煉心性,是要走「內聖外王」之路的…
於是乎,你又發現到原來如果用中庸來貫通的話,是可以合成毓老和張岱的說法的。
甚至乎可以從學而時習之這麽簡單的一句話,竟然可以貫通了後面的各種案例與說法。
所謂的學而時習之是指「中庸」功夫!
所以,學習中庸功夫,就是需要時刻修習的。
在一靜一動中修習,靜中動修習,動中靜修習(第一段貫通了)
中庸要發揮到人倫上就離不開夫妻父子…,
父對子是「仁及孝」之發揮(所以第二段貫通了,因為仁是庸和的心地功夫)……
同時也要言顧行,行顧言……
(所以第三段又貫通了)
雖然到最後,他未必考據出程子所説的有力證據,不過,這個人也許可能在汲取論語內容上有所新的發現或深的體悟。
三個不同汲取資訊的態度,就有三個不一樣的收穫。
(備註:從上述所論,大家也許開始察覺到,如果要我推薦四書,為什麼我都是喜歡先推薦南老,所以,我會在明天或者後天,或者再過幾天,談一談「學壞師」的小故事)
(此文是承接之前這篇文章的,鏈接在這裡):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2339763261194&id=1180458461
小四書信練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女兒做了一場惡夢,凌晨五點多就驚醒了,坐在床上哭泣⋯⋯
她一直在哭,問她原因,才知道她夢到她被很多蜘蛛追,醒來後才想到其實可以叫爸爸保護祂她的。
李小説:「……但是,我在夢中忘記了叫爸爸,夢裡面是沒有爸爸、媽媽、哥哥的,就只有我自己一個人。」
在真實的世界,人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都有如周易説的一句話「無有師保」——原話是系辭「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我衹是用前面四個字借體發揮而已。
我安撫著她沒事,發夢罷了。
隨後,李小就問:「爸爸,你最怕的什麼動物?你發夢會夢到什麼動物?」
我說:「我最怕的應該是蛇⋯⋯畢竟老虎、獅子、鱷魚等,我們是比較困難看到的,蛇就比較容易看到。」
李小聽到後,很開心的笑了起來,李小說:「原來爸爸是很怕我的⋯⋯,爸爸 ,其實你是不夠聰明的,老虎,獅子,鱷魚一樣很容易看到的,去動物園會看到很多的。」
接著我很感嘆說:「其實,最近爸爸最怕、最擔心的是健康,怕老了之後身體各種機能逐漸衰退,是日漸衰退那種…可是,又很清晰看著自己漸漸不能行走,漸漸失禁,漸漸失智,每一個退化都是漸漸而來的,都是慢慢逐步退化的,如果到時候,你們很有錢,你要記得送爸爸去瑞士安樂死吧!」
李小說:「爸爸,其實你是可以放心的,我是會照顧你的,因為我一照顧你,你就會流很多眼淚,你就會覺得我很偉大的。」
基本上,在以前的儒家,就是屬於內修派的儒家,他們家裡,即使是有工人,他們都會親自照顧自己父母的。
尤其是內修派的儒家,要求自己看護自己的父母,是有深意的,因為要用中和功夫去照顧的。
三代同堂,你在一定的年紀照顧和看護老人時,你很自然會不經意聯想到自己:
「萬一有一天老去的時候」、「萬一有一天逐漸老去生理功能逐日衰退,大小便失禁,漸漸失智」
這時候,你一旦對號入座,發生移情作用時,你就會對生命重新再思考。
如我的岳父,他有末期癌症,但是不算痛得不能起來那種病苦,他有病來磨,但不是那種逐漸衰退那種,勉強來說還是能行能走,在他最後一天的時候,只是很簡單要求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餵他吃飯,吃飽之後,當晚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當年的當天是年初二吧。
正巧當年的年初二,我媽媽也因為肺部感染而進了醫院。
我岳父離世,雖然有感概,那時候我是沒有想到自己萬一有一天漸漸老去那種景況的思慮層面。
在這個老去的層面,我是有過這樣的移情幻想:
我喜歡閱讀,我估計自己可以躲在家裡閱讀,我是可以擁有靜態享受,加上天天讀四書周易(以我的年齡,恐怕也不能淵博到好像博學和尚一樣),我相信,我也會有樂趣的。
上述老去的幻想是太平無事,沒有對號入座,沒有發生移情作用,英雄蓋世是的幻想。
反正不關我的事……問題是我眨眼之間就五十歲了。
如果各種生理機能衰敗,是很慢的那種退化,失智也是像家裡水喉壞了,一滴一滴漏水那種呢?
當然,我思考到這些層面時,我是沒有跟女兒講的。
反而我跟李小開了一個玩笑:「你要學會周易占筮哦,必要時幫你爸爸占筮一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送我去瑞士吧?」
李小聽不明白我說的,她很天真說:「將來我照顧你的時候,我會天天拿著書本,然後天天看完天花板看地下,在你面前走來走去拿著書本在想東西⋯⋯」
你看,這就是模仿和身教的力量。
我很好奇問:「為什麼你要在在我面前拿著書本,走來走去想東西呢?」
李小說:「因為看起來這樣的人是很好,這樣的人看起來好像很Superman的。」
曾經有一天晚上,李小抱著我睡覺,她突然跟我講了一句話:「爸爸,我想不到原來你的人是這麼好的人!」
我心裡面是很溫柔的感動跟勝利的狂喜交集在一起的!
我說:「你要記得跟爸爸多點溝通和聊天,還有講話。」
在這裡我先說一說,最近從腦科學的角度看育兒關係。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面,子女看到爸爸的時間是很多短的,所以這才是演化留存下來的腦部功能。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科學家做過很多的實驗,小孩子看到爸爸講話,看到爸爸的行為,其實他們的證言能力會更加活躍的——這個是對比下的實驗,意思是説,子女模仿爸爸的腦部功能更大於媽媽。
所以爸爸講故事,爸爸跟孩子玩,爸爸跟孩子談天講話,甚至爸爸在孩子面前亂吹牛,孩子一開心,就會增加孩子對詞彙的吸收力(已經有了科學實驗的統計數據)。
這裡就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數據——如果爸爸文化水平不高,爸爸收入不高,就會間接影響孩子對詞彙的吸收量的。
相對來講,有文化的爸爸,孩子比較容易掌握到更豐富的詞彙使用量,這就是影響他日後的人際關係的一個很關鍵地方。
甚至爸爸如果有經常使用一些專業性的關鍵詞彙,也會讓孩子有深度的思維。
研究社群有一個說法,他們開了一萬小時的玩笑:「人的腦袋從出生開始,接觸了家庭生活后,他社交活動的練習已經超過一萬小時了,好像人類的大腦都不自覺在練習人倫之中的關係,所以家庭生活,夫婦的互動會締造他們未來人際互動的變化。」
——說的更加直接一點的是,子女他們是不斷偷隱父母的行為,即使孩子是接觸女傭或者祖父祖母的時間比較多,他們還是會分秒必爭模仿
小四書信練習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自我感覺良好的角度,我是有原因包攬家務、教養和事業一身的理由的。
即便我出國回到家,我也會既做家務又監管一下二小的溫習進度(我不算嚴格的監管的,還是半放鬆式的)。
在我們住所這區里的住戶,會因為自己的孩子進入小學後,都只聘請臨時家佣,就是説一個星期三到四次來自己的家打掃清理,因為在管理進入學校的小孩時是可以一心多用的。
什麼叫做一心多用呢?
在正常的情況,孩子在自己練習聽寫(或叫習寫或叫默寫)時,你就可以趁那段時間做你的家務。
在孩子收拾書包或者上樓洗臉沐浴時,你就可爭取到時間,收衣服洗碗碟,然後時間剛剛好,就是看管他們去睡覺。
天天都可以如此一心多用,對我而言 ,你會想像不到,李民杰是可以做到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和做筆記,更難以想像到的是,我還可以回復學員的微信……
夠厲害吧?
問題來了,祇有一種情況是打亂我所有的一心多用,就是在孩子突然來一個突擊生病……
在孩子突擊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下的生病急病……
一心多用就會被收服,變成一心一用,就是孩子突然生病了!
因為我愛我的孩子,我會全心全意去照顧他。
我想到一種情況的,我不管你死活,我就繼續發我的春秋大夢!
四書五經我不懂,
禮義廉恥可全拋,
禮樂崩壞無所謂,
春秋大夢要完成!
這是一篇自我感覺良好,宣揚我愛我兒的感言!
沒有什麼特別意思!
當然你是不要看照片,因為我很多時候貼文跟照片是沒有任何鏈接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