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營隊,打開孩子好奇世界的鑰匙》
.
這是第8場在台南善化的5天營隊,
昨天營隊結束,我在火車上沉澱了一下,
除了收到暑假營隊名額爆滿的消息
回顧照片時,心裡頭卻有百種滋味...
.
幫助孩子成長,
其實是這個偏鄉小小心智圖營隊的初衷
.
記得4年前,江老師跟我說:
「偏鄉資源真的很缺乏,曾老...
《用一個營隊,打開孩子好奇世界的鑰匙》
.
這是第8場在台南善化的5天營隊,
昨天營隊結束,我在火車上沉澱了一下,
除了收到暑假營隊名額爆滿的消息
回顧照片時,心裡頭卻有百種滋味...
.
幫助孩子成長,
其實是這個偏鄉小小心智圖營隊的初衷
.
記得4年前,江老師跟我說:
「偏鄉資源真的很缺乏,曾老師願不願意播出時間
我們配合,讓孩子們有機會近距離跟老師學習?」
.
江老師很客氣,我心中其實很詫異,更充滿了疑問:
「厲害的老師這麼多,怎麼可能沒有人願意辦營隊?
孩子們要的就是陪伴,為什麼沒有人願意來?」
.
我不以賺大錢為目標,
卻沒想到小小的善化心智圖營隊
成為了我寒暑假最期待的營隊
我會把最新跟最大膽的嘗試
放手在這個安全的領域中跟孩子們一起冒險
像這次跟品學堂
《閱讀理解》雜誌創辦人黃國珍老師的合作就是
.
我跟國珍討論後,試著用更有抽象層次的文本
透過心智圖解碼後,再建構出更高層次的思考歷程
.
進階閱讀理解心智圖課程我們逐一討論
#什麼是閱讀?#什麼是真實?
#什麼是慈善事業?#什麼是信仰?
.
孩子們在下課時會一直纏著老師提問
像是從周國平《信仰的光》文本中,孩子們延伸問道:
如果信仰是一個更崇高的目標,那我們有沒有辦法像蘇格拉底一樣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信仰?我自己建構出我自己相信的事,也算是一種信仰嗎?
.
孩子們閱讀後自己進一步討論提問,又產生出更多的問題,像是:
內心的光是什麼?真正的信仰是什麼?信仰為什麼跟人有關係?有信仰的人長什麼樣子?為什麼要先思考才追求信仰?信仰和宗教有何不同?所以信仰是目標嗎?什麼是真誠?信仰跟真誠的關係是什麼?
.
這些問題很棒,甚至有些還值得辯論
例如:信仰是目標嗎?如果我希望變有錢,那有錢可以是我的信仰嗎?宗教是一種信仰的形式但宗教本身不是信仰;我如果沒有信仰宗教,但我相信關愛他人會對於社會有更好的影響,那這樣的想法是信仰還是目標?
.
另外,我們還閱讀彼得‧巴菲特刊載在紐約時報上的《慈善的殖民主義》文本,學生也提出許多問題:如果人類會為慈善的行為沾沾自喜,那是因為他們為主宰了這個世界的貧困而感到開心嗎?如果慈善並沒有解決社會上的問題,貧困依然存在,那他為什麼開心呢?
.
一群國小五年級到國二的孩子,我們試著用心智圖,建構起孩子在閱讀時的抽象概念,像是房屋的地基,用心智圖法將所有建築的材料都丟進去,再重新建造出屬於自己的理解,而隨著討論互動的時間加長,教學者也同時被學生的提問啟發。
.
這些不一定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為了解釋他所提出的問題與觀點,必須再統整知識後提出問題,才能跟老師開啟新的對話,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探究能力」的養成,也是孩子們從閱讀走到理解的歷程。
.
我更敢大膽的說,經過這次挑戰,孩子們真的因為先前的累積而有明顯的成長,身為老師,真的是與有榮焉。
.
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
從未知到已知,從問問題到有答案
仰賴的,其實是探究的歷程
.
探究,源自於 #好奇 跟 #疑惑
開始會問:#哪裡感覺怪怪的?
然後積極的用方法思考現象背後的成因
用問題提出一個有點模糊不明確的猜想
然後再問一個問題,再問一個問題
然後修正它,找出更多的資訊發展解釋
並且建構出意義與原則
.
探究,其實跟心智圖很可以結合
用心智圖法看見擷取的資訊跟彼此間的關聯性
善用小符號、連結線、圖像等技巧收攏
然後,題出自己的疑問,將疑問寫在心智圖中
.
把心智圖,當成自己在 #理解 跟 #閱讀 間的中繼站
輸入>解碼>提高層次>輸出
.
讓整個學習跟探究的歷程,變成一個引發思考、省思意義、認識自我的過程,學生會在這個過程裡,有意識的發現、探索、找尋,而那個答案,就在他自己主動因為好奇而丟出的提問裡,而老師要做的,其實就是關心他、相信他、引導他,讓他跨越他自己。
.
再次感謝家長們的厚愛,
我們心中那個理想、容錯的學習環境正在發生
也因為這樣,我看見孩子們的成長改變
.
我們試著將跳脫傳統兒童營隊的快節奏,
用慢板的探究方式,有深度與視覺化的閱讀理解
但這個過程,需要家長跟學生的信任
也需要助教老師們跟好夥伴國珍老師的支持
沒有你們,這件事情皆無法成就
.
當幫助學生成長,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重要信仰
我們就相信,教育是有價值的,
因為我們的共同參與,這世界真的可以不一樣
因為我們的共同參與,我們自己從此就改變了
.
#心智圖法 #善化 #閱讀理解心智圖 #黃國珍
小五社會心智圖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長庚醫院】分析2001年至2010年間,赴兒童急診的18歲以下、遭受性虐待的兒少,發現這91個孩子的年齡平均落在13歲,其中,高達32人(占35.2%)受過一次以上的反覆性虐待,當中37.5%的孩子有程度不等的身心障礙。在反覆受性虐待的事件中,75%的施虐者是親人或熟人,83.3%的施虐地點多在家中或熟悉的地方,31.4%事件是在性虐發生1星期以上才通報。
這份研究顯示,與無反覆性受虐的兒童相比,反覆性受虐兒童罹患的急性精神問題比例高達59.4%、企圖自殺比例達28.1%、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比例達21.9%。這篇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今年四月的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過去10年間,台灣平均每天有5.3件兒童性虐待事件,長庚醫院回顧分析過去前來求診的個案,發現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3歲,最小的僅僅1歲;值得注意的是,這群孩子當中,超過35%遭受過一次以上的反覆性虐待,但31.4%事件是在性虐發生1周以上才通報。9歲的小美(化名)在近一年來被父親酒後性侵多次,因出現陰道分泌物和菜花才到醫院急診,也揭露了父親長期性侵的狀況。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說,小美的案例突顯兒童遭反覆性虐待和延遲通報的兒童性虐問題,且這些兒童除了有身體方面的疾病如性傳染病外,還有精神問題如焦慮、企圖自殺等,也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黃文怡】說,遭性虐兒進到長庚兒少保護體系時,醫療團隊會做身心評估,後續再做兒童專業心理治療,主要作法在協助受虐兒理解處境,並重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使受虐兒重新找回自信、接納自己並成長復原。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胡美華】表示,孩子之所以會反覆遭到性虐而沒有被及時通報,可能有許多原因,在青少年族群,常見是因為這群孩子有身心障礙、認知或表達能力不佳,而在幼兒、甚至嬰兒族群,則常見孩子被威脅不能講、或者孩子根本搞不清楚自己遭受到傷害。
胡美華認為,現在大約在國小五、六年級才漸漸教給孩子性知識、自我保護概念,但在臨床上看見太多年幼的孩子遭到傷害,最小的只有1歲,因此,相關知識的教育應提早到孩子有溝通、學習能力之時,在教育系統應從幼稚園就開始。
【Reference】
1.資料 / 圖片 來源: 自由時報( http://bit.ly/2Acvv5h )、 udn.com 聯合新聞網( http://bit.ly/2mIaNAF )
2.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兒童虐待之現今困境與解決之道」: http://bit.ly/2zgPoYo
3.國衛院論壇出版品書架,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book/
購買資訊:
>>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http://book.nhri.org.tw )
>> 國家書店(https://goo.gl/jweQNK )
>> 五南圖書 教育/傳播網 (https://goo.gl/NCt2n5 )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 http://book.nhri.org.tw/ )
#國衛院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兒虐 #兒童虐待 #長庚醫院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 長庚醫院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