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小中風復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中風復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中風復原產品中有1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 崔源生醫師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強效圖解!腦中風神救援:神經外科權威醫師教你認識、預防、治療中風》/ 資料夾文化 近十年,腦中風位居十大死因2~4名,不僅奪走無數人生命,也會造成失能的可能。但你知道腦中風可以預防嗎?只要把握黃金治療三小...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週年慶 #足痛復原術 😭😭 最近逛周年慶站久走久,腳底板好痛!許多朋友工作也都需要久站,除了腳痠外,最害怕的莫過於 #足底筋膜炎!相信不少人經歷一早下床,踩地錐心刺骨的腳痛,簡直欲哭無淚!想知道在家如何舒緩足痛、增加足底肌力嗎?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及俐彣告訴你,包你「足」感心!🤜🏻🤛🏼🔜🔜 #分享...
「小中風復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直播培訓講師Tiffany | 中英主持人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La Dolce Vita in OZ澳洲微甜人生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陳美濤Tomato Cha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小中風復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小中風復原 在 直播培訓講師Tiffany | 中英主持人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8:05:59
最近有越來越多人要去打疫苗了,身為一個吃了全餐的同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 ➡️疫苗前一天 每個人看到我都叫我要睡飽,結果我當晚壓力超大,一直覺得完了睡不著、死定了,最後大失眠只睡了四小時乾 所以建議你什麼都不要想,是要去打疫苗不是要去生小孩不用那麼緊張XD ➡️疫苗注射當天 帶好⚠️雙證...
小中風復原 在 La Dolce Vita in OZ澳洲微甜人生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3 13:26:50
最疼愛我的外公病倒了。也是在疫情爆發之後,讓我感到最痛苦的一件事。 每每跟躺在病床上的阿公視訊,他總是摸著平板的螢幕,試著想要摸我的臉。有時還會清唱一段我小時候常唱給我聽的日本搖籃曲『夕燒小燒』。 我們公孫倆無言地對著螢幕,滿臉的淚水早已擠不出一點空間,給故作堅強的微笑。 從我有記憶以來,經營...
小中風復原 在 陳美濤Tomato Cha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07 18:34:52
地球保衛隊(上) . 六十年前,地球嘅磁場出現問題,開始有大量外星生物入侵地球, . 佢哋有啲身形龐大、刀槍不入,有啲數量眾多、鋪天蓋地,但通通好似野獸一樣,無法溝通,一心破壞。 . 一次入侵,少則毀一城,多則毀一國。 . , 而且,外星生物嘅入侵愈嚟愈頻繁。 . 眼見人類文明危在旦夕,各國...
-
小中風復原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0-20 20:45:01#週年慶 #足痛復原術 😭😭 最近逛周年慶站久走久,腳底板好痛!許多朋友工作也都需要久站,除了腳痠外,最害怕的莫過於 #足底筋膜炎!相信不少人經歷一早下床,踩地錐心刺骨的腳痛,簡直欲哭無淚!想知道在家如何舒緩足痛、增加足底肌力嗎?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及俐彣告訴你,包你「足」感心!🤜🏻🤛🏼🔜🔜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在家舒緩足痛的撇步!
🔸哪些人容易有足底筋膜炎?
🔸為了腳好,少穿夾腳拖鞋?
🔸不用專業器材也能做的居家伸展!
#影片大綱
🔸足底筋膜炎症狀
▫起床腳著地劇痛
▫久坐站起腳跟痛
▫長時間活動後足痛
🔸足底筋膜炎好發族群
▫經常站、走、跳耀
▫穿不合腳的鞋子
▫過重、足弓過高或低
🔸弓箭步伸展:患側在後,另一腳向前跨出弓箭步,應注意患側腳趾朝前,腳跟踩地,至小腿及足底筋膜有些微緊痠感即可。
🔸毛巾伸展:坐下後,將患側腿平放,取一毛巾,雙手抓毛巾兩端,繞過患側腳底往身體方向帶,至小腿略感緊痠即可。
🔸階梯輔助伸展:雙腳踩穩階梯後,移動患側腳步,前半踩階梯邊緣,後半懸空,用體重將患側腳跟向下壓,至小腿及足底筋膜略有緊痠感即可。
🔸足底筋膜肌力訓練:平鋪毛巾並站立於毛巾上後,腳趾用力將毛巾往內抓緊。此訓練每日三回,每回十次,每次維持五秒。
🔸冰敷緩解疼痛:取溫度適中之冰敷包,於患側足底筋膜疼痛位置冰敷約十至十五分鐘。
🔸生活注意事項:平日穿著吸震性、包覆性較好的鞋子,避免穿夾腳拖鞋。
伸展復健運動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汪俐彣。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汪俐彣
後製剪輯: 汪俐彣。謝劭玟。汪雅惠。賴宜婷
.
#痠痛 #疼痛 #發炎 #足底筋膜炎 #服務業 #久站 #腳痛 #扁平足 #高弓足 #伸展 #夾腳拖 #人字拖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周年慶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
小中風復原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2-28 21:45:00#皮蛇 #皰疹神經痛 頭部或身上有刺痛感,冒出疹子、水皰,有可能是皮蛇(#帶狀皰疹)纏身!皮蛇纏身有什麼症狀?我們訪問了真實案例現身說法,訴說這種疼痛萬分的感覺!什麼族群又該小心呢?讓我們來聽聽宜婷和培樺用道地的台語聊! #台語解說 🔜🔜 #分享給需要的人和長輩知道
#神經嗨嗨台語脫口秀系列 是神經很有事團隊為了,以台語為母語,及大齡族群開發的系列影片,我們希望透過全台語解說,大字幕,放慢解說速度,這些細節的調整,將重要的身心健康價值,傳遞給需要的長輩和您,期待你的支持!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什麼是皰疹後神經痛?
🔸真實案例現身說法!
🔸皮蛇發病原因!
🔸皮蛇期間注意事項
#影片大綱
🔸為什麼會長皮蛇 - 曾感染水痘,復原後病毒潛藏身體,抵抗力較差時發作。免疫力低下,如50歲以上、三高、癌症、營養不良、 壓力大者應特別小心。
🔸訪問真實案例 - 長皮蛇之經歷
🔸皮蛇的症狀 - 皮膚無表徵,但出現不適→長疹子、水皰→膿皰、結痂;有些人皮膚痊癒後仍感疼痛,此即「皰疹後神經痛」,為避免皰疹後神經痛,建議懷疑患有帶狀皰疹時儘快看醫生。
🔸長皮蛇的注意事項 - 避免傷口感染及刺激性食物(炸物、酒精、辛辣)、冰敷、多休息、多補充維他命,50歲以上可考慮施打皰疹疫苗。
🔸皮蛇長一圈會致命? 一般來說只會長單側,除非抵抗力極差,才有可能會長一圈。
主講 :賴宜婷。王培樺
內容腳本 :賴宜婷。王培樺。楊筱薇。汪俐彣
導演:汪雅惠。楊筱薇。汪俐彣
後製剪輯:汪俐彣。謝劭玟。 鄭淳予。 賴通䇇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台語 #神經嗨嗨 #神經科 #腦神經科 #水痘 #疹子 #水皰 #針刺感 #火燒感 #皰疹後神經痛 #皰疹疫苗 #免疫力下降 #三高 #壓力大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
小中風復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11-08 19:00:06《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想過一個問題?就是不管在我們的生理、還是心理上,因為各種外力,或者是疾病的原因,讓我們喪失了某些功能。
然而,這些功能的喪失,究竟是因為我們真的失去了這些能力,還是我們的大腦「學會」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這什麼意思呢?
你可能有見過一些因為中風,可能造成他的手,或者是腳不方便的這些朋友。在我們一般直覺上面,會覺得他就是因為中風,而造成神經跟肌肉的功能,沒有辦法發揮。
然而,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從某個角度來說它是對的。但是如果從近年來,大腦跟神經的研究,告訴我們的很多證據;那這樣的一個觀念,其實是可以被懷疑的。
近年來,大腦神經的研究當中,有一個最具革命性的發現,就叫做「神經可塑性」。「神經可塑性」的研究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者,叫愛德華.陶伯。
在他一系列的實驗當中發現喔,不管是動物還是人,在中風之後,不見得只能過著,那些很悲慘的失去功能的生活。事實上,在後面的復健,只要方法正確的話,他要恢復原本的功能,而恢復的程度很高,這是絕對有可能,而且絕對做得到的。
其實,有很多實驗的證據告訴我們,這些中風的患者,如果在他們想要使用,那個已經癱瘓的手臂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舉不起來,於是在大腦跟神經裡面,就會很自然的「學會」不再使用那一隻手。
然而一旦如此,大腦當中,掌管那隻手的運動神經迴路,就退化了。因此呢,陶伯的做法,就是先教中風的病人,重新使用已經癱瘓的手。
他做法是什麼呢?他會先限制住、可能是綁住病人,功能好的那一隻手,然後去訓練那隻病人「以為」已經癱瘓的手。當功能正常的手,被限制住的這些病人,他就被迫得使用,那個功能已經受到傷害的手。
結果,最後那隻功能受損的手,恢復狀況越來越好。甚至於他還發現,即使這個病人已經中風了好幾年,這個方法也仍然適用。
愛德華.陶伯他首創的這個方法,稱為「限制引發治療法」。在執行「限制引發治療法」的時候,他們同步去做很多大腦掃描。
這些大腦掃描顯示,當病人使用陶伯的方法,去挽回失去的功能的時候,那些受傷部位附近的神經元,就會開始接手,受傷或者死去細胞的工作。
用一般人比較容易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雖然你可能中風,你可能局部大腦功能的區域,的確是壞死了,或者是受傷了,或者是受損了。可是別忘了,那個受損區域的旁邊,還是有很多「大腦神經元」。
於是,這些周邊的大腦神經元,就慢慢的「接替」或者是「取代」原本神經元的功能。那當然談到這裡,我必須要特別提醒一下,如果你自己或你身旁的家人,有中風或癱瘓…等等的狀態。你還是得詢問你的醫師,看看怎麼樣去做相對適合的復健跟治療方法。
然而,其實不只是在「中風患者」的身上;事實上,這樣的一個實驗方法,還曾經把它用在老鼠身上。研究者把會引發出「帕金森症狀」的藥物,注射到老鼠的身上。
讓老鼠的身上,可能是左半邊,或者是右半邊,造成癱瘓的狀態。在引發癱瘓的病症之後,實驗者就把老鼠正常功能的那一邊,的前肢或後肢,把牠們綁住。而這個老鼠,就被迫使用癱瘓的那一邊。
結果,經過七天之後,把正常的那一邊鬆綁,結果原本癱瘓的前肢,或者是後肢,牠的功能發揮,就跟沒有癱瘓前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動作上的困難。
也就是說喔,這老鼠功能受損的那一邊,被迫要不斷的去使用牠,反而在牠大腦跟神經系統當中,受損的那個部位,周邊的神經系統,就會取代原本受損部位的功能。
所以聽到這裡,你仔細想想,我們的神經是不是很有可塑性?那如果「神經可塑性」是我們人類,或任何動物身上的特性的話。那麼你回想一下,那些你覺得自己很害怕、那些你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究竟是你真的做不到,還是你「學會」了自己做不到這件事呢?或許限制住你的,並不是你功能不足的那個部分,反而是你功能運用得很好,的那個部分。
因為它功能運用的很好,所以你就依賴了它,以導致於功能不好的那個部分,一直沒有機會發展出來。
所以囉,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的狀態,其實我們都必須要先確認,並且告訴自己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就叫做「老狗學的會新把戲」。
生命的可能性,無所不在,而你就是那個「可能性」的源頭。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文字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小中風復原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 崔源生醫師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強效圖解!腦中風神救援:神經外科權威醫師教你認識、預防、治療中風》/ 資料夾文化
近十年,腦中風位居十大死因2~4名,不僅奪走無數人生命,也會造成失能的可能。但你知道腦中風可以預防嗎?只要把握黃金治療三小時,熟記口訣BE-FAST,從此遠離腦中風!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wXkw1yCy7yg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內容介紹
近十年,腦中風位居十大死因2~4名,不僅奪走無數人生命,也會造成失能的可能。但你知道腦中風可以預防嗎?只要把握黃金治療三小時,熟記口訣BE-FAST,從此遠離腦中風!
血管健康自評表,時時關注自己,預防腦中風高風險
腦中風可以預防!只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從生活習慣以及身體狀況細節中找到蛛絲馬跡,就能快快預防,遠離腦中風。書中收錄血管健康自評表,讓你能夠自我檢測,若是高風險族群,就要小心應對,仔細防範!
大量圖解超好懂,血管問題不求人,當自己的醫師
每次看醫生,短短的問診時間無法徹底了解原因,對病況一知半解。不用擔心,全書附有大量圖解,一目了然看懂血管問題、認識腦中風是什麼,讓自己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吧!
最新治療方法大公開,擺脫腦中風,治療快易通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研發出新的治療方法,腦中風患者復原的機會就越大!書中包含新穎的治療方式及真實案例,讓你完全了解各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同時破解錯誤迷思,不再吸收錯誤醫療觀念。
◎作者介紹:崔源生
現任:
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部定副教授
台灣神經血管外科暨介入治療醫學會秘書長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
專業證照:
台灣外科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台灣血管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重症醫學專科醫師/神經血管介入治療指導醫師
小中風復原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小中風復原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indmaze透過VR結合神經修復助中風患者復原,數位醫療需求下成為歐洲最大VR獨角獸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