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對話conversation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對話conversation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對話conversation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對話conversation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923的網紅學校沒教的英語聽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Ep.10單字補給⛽(PARTll) #小老師報告:這個單字學完請簽到!看你可以收集幾個簽到好寶寶 #看誰頭香 👩‍🏫Stephanie老師怎麼說👩‍🏫 👉strike up也可用於開始一段感情(relationship)或對話(conversation) 👉試著讓自己也開始使用這個片語吧 st...

 同時也有2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Learn English and more with Ms.Tomat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這個視頻中,一對男女用英語進行對話。 要想看一次就記住可不容易,大家要反復看多練習啊! English and Chinese voices are recorded by professional voice over artists (Real Human). Listening to En...

  • 對話conversation 在 學校沒教的英語聽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5 20:30:56
    有 34 人按讚

    Ep.10單字補給⛽(PARTll)
    #小老師報告:這個單字學完請簽到!看你可以收集幾個簽到好寶寶
    #看誰頭香
    👩‍🏫Stephanie老師怎麼說👩‍🏫
    👉strike up也可用於開始一段感情(relationship)或對話(conversation)
    👉試著讓自己也開始使用這個片語吧

    strike up (v.) 建立,開始

    ✏Example sentence:
    Here are a few ideas that will help you strike up your brand.
    這裡有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建立品牌。

    🔗例句出處: Shift Happens
    Link:https://shifthappens.com/

    #歡迎收聽_學校沒教的英語聽力
    #Ep10美國文化生活篇 #美國人是個很愛喇賽的民族
    👇我們的節目在以下平台免費收聽👇
    🎧Podcasts app
    Apple:https://lihi1.cc/CRACj
    Spotify:https://lihi1.cc/lmOTb
    Google:https://lihi1.cc/pAPzv
    KKBOX:https://lihi1.cc/8Yfiw
    SoundOn:https://lihi1.cc/8P40N
    Listen Notes:https://lihi1.cc/eokWr

    #學校沒教的英語聽力
    #聽力是語言學習的根本
    #學校沒教沒關係
    #我們來教你
    #每週日更新_期待你的英文語言大爆炸
    #英文 #英聽
    #聽力
    #美國文化
    #美國生活

  • 對話conversation 在 何凱成 - Cheng H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9 19:23:41
    有 379 人按讚

    早上5:30am起來時的對話.
    Conversation that takes place at 530am

    Me: hun, 你昨天晚上有做夢嗎?
    Did you dream last night?

    Fifi: 嗯 (點頭)
    Hmm

    Me: 是惡夢嗎?
    Nightmare?

    Fifi: 嗯
    Hm

    Me: 好奇怪,為什麼你一直做惡夢,我都不會作夢?
    Weird. How come you always have nightmare, and I always don’t.

    Fifi: 因為你是一顆石頭,夢進不了你的腦袋。
    Because you are a rock. Dream can’t even penetrate your head.

    Me: Nah. 我覺得我現在就已經活在夢裡!
    Nah I think it’s because I’m already living the dream!

    Ohhhhhhhhhhhhh!!!! 高晴

  • 對話conversation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7 19:56:03
    有 857 人按讚

    [自由的寶貴和脆弱]

    近來出席公共場合,向陌生人介紹自己是記者,先給受訪者看我那場記協發出的記者証,很多人接着就會問:「你邊間架?」(不少自由身記者就會困擾,我好明白)

    我比較幸運,再介紹自己是大學的新聞系老師,大部份人都會明白:「呵,就是教記者的老師。」

    有時在我寫的文章下面看留言會看到,讀者會稱呼我為「樓主」,亦即網絡上專頁的負責人稱呼,做了記者多年忽然被稱「樓主」會覺得好搞笑,但想一想,別人怎樣知道我是記者?說是「樓主」又錯唔哂。

    說回近日的遭遇。有一位熱心參與社會運動的中年女性,在閒談告別之後,特意上前問我:「妳對12歲記者有何看法?」

    我們面前的事快將發生,不容許詳細對話,我唯有這樣回應:「很複雜呢,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的了。」

    近來工作很忙,對於這個話題,我私下也有跟新聞系的同事交流,但沒有空寫文章。

    今日明報刊登了同事朱順慈撰寫的文章,她引述了我們的對話,也引述了另一位同事區家麟替我的新書寫的序,解釋了記者究竟是甚麼,在現在的時空裡,非常複雜。

    至於少年人可不可以做記者?朱順慈多年來為不少年輕人做傳媒教育,對傳媒歷史亦有了解,由她寫這個話題,適合不過。

    我十分同意她說,「傳媒教育」不是靈丹妙藥,不容易做,做了,受眾吸收多少也是另一回事,但難卻要繼續做,而且是長期持久地去做。

    她的結語指出,在這個年代,不論大人還是細路,所有人都應該學習一下傳媒運作,十分有道理,這對我們分辨真假消息,非常有幫助。

    她最後說道,「自由很寶貴,自由很脆弱」,我十分認同,這也是為甚麼,我每一次採訪和寫文章,總會問自己一堆問題。

    「為甚麼我要站在這裡?我要看的是甚麼?有沒有更值得我花心思時間去挖掘的事物?我此刻在這裡,會比別人做得更好嗎?我的存在,有沒有令別人的採訪變得更艱難?」

    甚麼時候採訪,甚麼時候不採訪,這些,我通通都會想。

    送上這篇文章,讓大家一起思考。

    //
    周日話題:12歲的記者

    【明報專訊】那天在校園碰見譚蕙芸,我們是同事,辦公室在同一樓層,但這段時間,我讀她的報道比見她真人的機會多。她的新書《天愈黑,星愈亮 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剛面世,區家麟作序,形容她是「享有自由身的公民記者,不從屬任何機構,不為任何老闆而寫,不用服從上級,不受牽制,可以自主選材,她是自己的主人。」

    非常準確又令人嚮往的描述。

    那天難得碰面,話題轉到示威現場的「學生記者」。理念上,公民記者享有自由身,現實上,當未成年學生穿上反光衣,拿着手機在前線直播衝突,我們很難不滿懷糾結:既要提醒自己不能用雙重標準界定「自由」,又由衷擔心他們是否處理得了突如其來的變化;想知道他們能否掌握記者和參與者的角色之別,亦好奇他們選取新聞角度時,考慮的是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還是公眾興趣 (interest of the public)?他們實踐個人自由時,如何影響其他在場的人?香港出現了12歲的記者我不奇怪,叫我不安的是,我們還沒來得及仔細討論這大堆問題,就可能要迎接最不想見到的後果。

    譚蕙芸說:「現在真的很需要media literacy!」

    這些年我經常把媒介與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掛在嘴邊,聽她這麼說,我卻驟然生起「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感嘆。

    傳媒教育是神奇解藥?

    傳媒教育不是靈丹,但到時到候就會粉墨登場,為各種人們看不過眼的傳播現象提供現成解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引發各界對假新聞的關注,因為要規管和取締都不易,「教育」順理成章接下燙手山芋,media literacy再一次成為熱門詞。

    說「再一次」,因為鍾無艷不是第一次給召喚,亦肯定不是最後一次。真要細說從頭,可以由上世紀三十年代說起。當年電影作為相對新興的媒體,影響力大,英國有人提倡screen education,算是廣義的傳媒教育。隨後幾十年,不同媒體興起,總引起各式各樣的疑慮甚或恐慌——電視普及,大人擔心小孩有樣學樣;漫畫以性和暴力招徠,師長怕教壞細路;廣告鼓吹消費,內容又多定見偏見,看多了怕會被洗腦。早年西方社會推動的傳媒教育,骨子裏有家長保護孩子的心態——不是不讓你看,但要先打防疫針,讓你懂得分清優劣了,自然會選擇好的、遠離那些「教壞人」的媒體。

    問題是誰來決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家長老師政府長官一定是對的嗎?這類涉及價值和品味的爭論,沒完沒了,「保護孩子」的論調亦愈來愈過時,與其保護,何不啟導教育,從根本培養獨立批判思維?有一段日子,歐美各地的傳媒教育,各施各法,有人着眼分析,由電影語言到意識型態,重點在「解構」,有人反其道而行,全力教人「建構」,教做採訪寫新聞,教拍片剪片,教出版雜誌,教做自家電台,背後的共同假設是,當你製作過自家媒體,你一定會發現,所有內容都經過篩選,而所有製作都要面對各種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限制,例如器材不夠精良,缺人手,技術不夠,或者萬事俱備,拍攝日橫風橫雨,無功而還。這類學生製作質素一般不會很高,甩甩漏漏,亦難免會模仿大台的內容和風格,除了他們的親朋戚友,觀眾讀者寥寥。

    但這就是教育。過去二十年,香港中小學盛產校園電台和電視台,不見得因而催生了金像大導,但同學在現場親力親為時,起碼會知道鏡頭是一個框,框住的就是媒體選擇呈現的「事實」。

    自媒體時代的傳媒教育

    然後,互聯網來了。

    太多人講過互聯網帶來的衝擊了,從傳媒教育的角度看,那衝擊簡直動搖了這門學科的基本假設:媒體是要學要教的。

    自媒體當道,人人在面書開個專頁就可發表意見,在YouTube開條頻道就是一個網台。智能電話多功能,錄音錄影直播都易如反掌,連開腳架都大可不必。公民記者早不是新鮮事物,2004年, Dan Gilmore 出版We the Media, 明言新聞勢將從單向演講(lecture)變成多方參與的對話 (conversation)。大財團大機構壟斷資訊生產和傳播的年代會過去,公民有更多機會更多方法參與,順着這思路,遠景異常美好:關心社會的人都可以發表看法,貢獻己見,共同建設更好更民主的將來……

    又過了快二十年,遠景還在遠方,近在眼前的是新一輪資格之爭。

    誰是記者?誰有資格決定誰是記者?記者要受過專業訓練,但怎樣的訓練才算專業?山雨欲來,為了保護孩子,為了管理數目龐大的記者群,記者要發牌之說甚囂塵上,曾經憧憬由公民記者帶動的公民參與,只怕要倒退到前互聯網(甚或更差)的年代。

    當大家爭論12歲學生是否「記者」時,我想起今年同為13歲的美國少女Hilde Lysiak。Hilde 家在賓夕法尼亞州,6年前她創辦了Orange Street News,起初報道家事,後來擴展到左鄰右里,4年前,她在警局了解一宗案件時聽到警員提到附近有兇案,立即親赴現場,確認有人被謀殺即搶先報道,是為成名作,當時她9歲。事後有人批評她的父母容許她置身險境,又有人留言說這個年紀應該玩煮飯仔。Hilde懶理,繼續騎單車四圍去,去年她又見報,事緣她在亞利桑那州採訪,有警長警告她,她即場拍下片段,警長說她這樣做違法,Hilde 索性公告天下,指違法之說有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論自由,事後警長被處分。去年,有大學邀請她為應屆新聞系畢業生主禮,十三分鐘的演講,有理有節。

    未讀過新聞系的記者給剛受訓完畢的新聞系學生致辭,換了是我穿著畢業袍在座,我既佩服這位年輕同業的態度,卻也不免會問,記者的專業訓練是什麼?

    公民媒介素養

    媒體要學要教嗎?媒體可學可教嗎?對我來說,答案是肯定的,不論是專業記者,還是普羅大眾,在媒體無所不在的今天,更需要了解媒體運作的邏輯和方式,而對志在成為媒體一員的人來說,我推薦美國學者Paul Mihalidis 2018年出版的Civic Media Literacies。他明確點出,今時今日仍然要推廣和培養媒體素養,全因這是眾人之事,事關公共價值,當人人是媒體,我們參與的動機是什麼?關心的是什麼?想建設的又是什麼?自媒體強調自由自主,一樣有其公共性。

    譚蕙芸是公民記者,但容我再抄一段區家麟的話:「她不是一般公民記者,她經驗豐富,專長人物特寫,更於大學執教,實踐中悟出心法,課堂中教學相長。記者採訪,如何在紛亂中保持寧定,如何在喧鬧中抓緊真實,如何在眾說紛紜中理出脈絡,她了然於心。」自由身背後,是經驗,是思考,是汗,是淚。自由很寶貴,自由很脆弱,實踐自由時,願我們都記取來時脈絡。

    文//朱順慈
    編輯//劉家睿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深學媒體」學生記者12歲陸同學(左二)及16歲謝同學(左一)5月9日於尖沙嘴海港城採訪「和你sing」期間,被警員兩度截查。(資料圖片)
    圖1之1 - 「深學媒體」學生記者12歲陸同學(左二)及16歲謝同學(左一 . . . . . . (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