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對比效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對比效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對比效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對比效應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和一個認識多年的藏傳佛教的朋友聊天,談到了很多藏傳佛教朗朗上口說自己所作一切都要一利益眾生的動機為前提。 學過藏傳的人都聽過,動機對了,才會有功德。而且每天唸經禪修的時候,都要唸菩提心文發願自己要做的修行都是為了眾生。 我遠在二十多年前的時候,隱約的覺得這個做法是有問題的。十多年前的時候,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

對比效應 在 Zoesportdiar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12 08:20:15

派對後症候群(Post-party syndrome) 聖誕晚會後張開眼睛的一刻,感到雙眼和臉都很乾,走到浴室看見大廳梳化一片凌亂,手機、手袋和絲襪都擱在床邊,已不太記得自己如何回到家裡洗澡然後呼呼大睡...... 我很喜歡熱鬧,每逢大時大節都是跟同一班朋友開派對 可是第二天回到一人時又有點失落...

對比效應 在 心靈小王子-森森|看穿人心心理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8:15:25

-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對比效應: 指人們在觀看或感受其他事物後, 會比較先前的情境和經驗, 產生比實際上情況還更大的落差感。 舉例🙋‍♂️: 桌上擺了三杯水🥛 一杯溫水、一杯冷水、一杯熱水。 當你先將手放入冷水,再放到溫水, 👉會感到溫水是熱的🔥 當你先將手放入熱水,再放到溫水, 👉會感到溫水...

  • 對比效應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30 00:07:21
    有 192 人按讚

    今天和一個認識多年的藏傳佛教的朋友聊天,談到了很多藏傳佛教朗朗上口說自己所作一切都要一利益眾生的動機為前提。

    學過藏傳的人都聽過,動機對了,才會有功德。而且每天唸經禪修的時候,都要唸菩提心文發願自己要做的修行都是為了眾生。

    我遠在二十多年前的時候,隱約的覺得這個做法是有問題的。十多年前的時候,我開始明白它的問題,之後還把這部份寫在了我們的書《極端自我就是王》。

    如果你心中不斷的想你要渡一切眾生,這種那麼籠統的詞彙,在你的腦袋內,是不會幫你增加救度眾生的慈悲動力,因為他們變成了一個含糊的概念 —— 眾生。

    你要去幫人的時候,更能推動你的因素,是個別化。

    當你看到全國有多少個孩子是營養不良,這是一組數據。

    當你看到陳小明營養不良,或你的女兒回來告訴你她的同學小芬營養不良而暈倒在課室,你的惻隱之心就會動了。

    如果你是佛教徒,你不相信我的話,你嘗試閉眼想一想你眼前有上萬個肚子餓的小孩,然後對比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小明或小芬或任何一個小孩,肚子餓到奄奄一息,你就可以知道哪一個會讓你更有衝動。

    這個不只是我的看法,就連已故的德里沙修女,她也講過『If I look at the mass, I will never act. If I look at the one, I will.』如果她看到的是群眾,她不會採取行動,如果她看到一個,她就動了。

    所以一些聰明的慈善機構,如果打廣告時,是不會只是告訴你數據,因為數據沒有臉。他們會標明某一個需要幫忙的人的故事,用這故事來打動你們的心,然後才再要求善款。

    我當年幫反稀土組織設計廣告時,也是一樣,不能夠只是丟數據,而是要拿出實名實樣得血癌的小孩,然後借用一個對比效應,閱讀廣告的人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

    那廣告登了三天,每天一則不同內容照片。三天後,善款就一直進來,直到一個月後還有人捐款,那廣告帶來超過六位數字的善款。

    所以,當一個佛教徒不斷的禪修時,一味的冥想自己要救度天下蒼生,會有甚麼後果呢?

    其實,這做法不會對你去行善有幫助,這只是禪修的時候,你自己催眠自己是個救世主的情緒,簡單講法就是 —— 精神自慰。

    自己想,自己爽。

    這種做法,不是沒有益處,它的益處是讓你其實更抽離,你把那位打壓你的老闆,不聽話的下屬,常跟你罵架的老婆,也都歸類為『眾生』,而且還是你要救度的眾生,你其實會比較看得開。對修煉靜坐來講,是有好處的。

    今天我那位老修的朋友,他分享了他聽到一個藏傳師父回答做幻輪拳法時(一種動態瑜伽)需不需要一直想像自己是本尊菩薩,他給了一個很妙的比喻:你進到了一個房間後,你就知道自己是在房間內,不需要一直都提醒自己自己是在房間內。

    我就引用同樣的比喻跟廣大藏傳佛教徒(甚至所有佛教徒)分享,你一日下來的修行不斷提醒自己是為了廣大眾生的利益,或不斷的發菩提心提醒自己,不就有一點像進了房間後,還不斷提醒自己嗎?

    如果還沒進房的話,請問不斷提醒自己在房間內或要進房,有用嗎?

    沒有。

    你要進房的話,做了決定,然後就走進去。

    要走進房的過程中,也不需要一直提醒自己要進房。

    不斷提醒的話,變成甚麼心態?

    因為宗教界最喜歡玩這種形式上的東西和儀式,所以我在宗教界是看到虛偽的人多,正心誠意面對自己的人反而是少的,尤其是那些口頭上常掛著度眾生慈悲心的人,我覺得有80%是假的。

    就好像一個真正幽默的人,是不需要提醒自己自己是個幽默的人,而且最不幽默的人,是那些提醒你他很幽默的,他的笑話是讓你臉部和情緒僵硬掉的。

    你如果不幽默的話,要讓自己繼續不幽默,就是每天如同佛教徒唸那些發菩提心文:『為了讓大家快樂,願我對眾人幽默』

    我敢擔保你身邊的眾生的臉部和情緒會越來越僵硬。

    不少的宗教信徒,包括佛教的,在維護自己的信仰時,是可以講出很多違背良知和邏輯的話。

    這不只是因為是自己的信仰,所以會合理化自己的信仰,而是平日不斷騙自己是要度眾生,騙自己所有世間紅塵都是過眼雲煙,都是空的。平日對自己都騙慣了,宗教發生狀況時,把平日騙自己的功夫,就可以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佛教徒很多的行善,不是不好,唯宗教所灌輸你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請問你行善是為了善報嗎?你不作惡事因為怕報應嗎?

    你要真心誠意的反問自己:如果這個世界上完全沒有因果報應,我還要不要去幫這個沒飯吃的人?這筆錢我偷了,警察也不能捉我,也沒有因果報應,我還偷不偷?

    如果你是因果報應的信徒,你行善,有一半的機率是你真的是一個好人,另一般的機率,你只是怕因果。

    但,如果你是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但你還選擇做善事,不作惡,我比較相信這個才是真正的好人。

    口中講要幫人講到最多、最大聲的,我反而會對這些人有保留。

    難怪幾年前一個科學初步測試,對不同群體的人檢測他們的自私度。其中一個群體就是藏傳佛教的出家人,常年每日靜坐中發慈悲願要救度一切眾生,要自己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都把眾生利益放在自己前面的僧人,被檢測出比基督徒、比無神論者更自私。

    他們被問及一個問題:如果你有絕症,你吃了這個藥可以延長6個月命,但藥只有一顆,如果你給另外一個有同樣絕症的人,他能夠延長5年,你會決定這個藥給誰?

    實驗者得到的答案,是讓他們大跌眼鏡。

    但,我一點都不驚訝,因為我在這圈子浸淫了很多年。

    我還有辦法告訴你他們腦內是如何合理化這個選擇:

    『因為我是為了眾生,所以我要好好運用這顆藥給我額外6個月的命,去安排所有我要為了眾生的事情。那個人他不是為了眾生的,我當然也能給他,但他往後5年的生命也不一定為善,我最多唸多點經迴向給他......』

    騙自己騙到自己相信了自己是為了天下眾生,騙到自己相信了自己是『我為人人』,會很容易用這個藉口來重新詮釋自己的自私行為。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 對比效應 在 香港健身小老闆Zoe 李芷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30 13:18:37
    有 46 人按讚

    派對後症候群(Post-party syndrome)

    聖誕晚會後張開眼睛的一刻,感到雙眼和臉都很乾,走到浴室看見大廳梳化一片凌亂,手機、手袋和絲襪都擱在床邊,已不太記得自己如何回到家裡洗澡然後呼呼大睡......

    我很喜歡熱鬧,每逢大時大節都是跟同一班人開派
    可是第二天回到一人時又有點失落了,你有試過嗎?

    請放心,你並不孤單。
    做了些資料搜集,原來這個現象十分普遍。

    人的心理狀態,在假期節日期間,經歷強烈的情緒、壓力爆發,身體亦要由相應的放縱模式,調整到回復日常的工作狀態。美好時光的終結亦容易引起人的感嘆。既然日常生活已成眼前事實,儘快回復精神,才是上策。

    學名: 假期後綜合症(Post-holiday syndrome)
    是一種出現於長假期或節日後的一些徵狀,包括疲倦、失眠、昏昏欲睡、胃口欠佳、難以集中精神工作、有不正常肌肉痠痛或心跳太快,以至焦慮、空虛或容易發怒等。按照心理學家的解釋,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正常心態。

    放長假期或節日後,因放鬆過度,或多或少就會出現假期後綜合徵的徵狀。這種心態就像一個平時已經緊崩膨脹的氣球,急速放氣而過度鬆弛。
    因未能及時適應緊張的生活節奏或缺乏了一個心理緩衝期,就會出現了逃避工作的心態及以上的徵狀。

    心理學家 指,活動過後,血液中的皮質醇突然下降,都可能是情緒失落的原因。

    亦有心理學家用「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s)」這種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解釋假期後的情緒落差。

    一般而言,「假期後症候群」並非甚麼嚴重的抑鬱症。但在「患病」期間,有沒有方法可使自己提早康復?

    1️⃣培養接受心態
    「接受」涉及分辨甚麼是真實的情況,而非著眼於自己希望的事情。假如拒絕接受現實,並繼續希望事情會有所不同,最後可能令自己更陷入起伏不定的情緒中。

    Eg 假日過後,「現實」是回歸工作,「希望的事情」或許是繼續放假狂歡慶祝,但沉淪於「希望的事情」實際上無補於事。如能接受現實,目前工作的阻力便有所降低。

    Eg 派對後現實是我重了5磅,希望的事自動回到重前。

    2️⃣用行動重新調整自己
    擊退「假期後症候群」的簡易方法是,回到正常的睡眠及飲食習慣,並做運動。「經常運動對改善憂鬱的某些症狀非常有效。」飲食亦要健康,避開加工食品及單糖食物。含糖食物與情緒低落有關,過量的糖會使人煩躁、疲倦。此外,亦可多喝水,避免或限制酒精、咖啡因、含糖飲品,這些飲品會影響睡眠質素及情緒。

    3️⃣訂立新目標
    訂下一些活動和目標,以對抗當下的平淡。目標需要合乎現實,但亦不妨大膽一點,例如學習一門外語、掌握一項新運動等,令人對未來的日子抱有期待。安排一些值得期待的活動。「即使只是一些小事,如讀一本好書、與朋友家人一起看電影,都有助我們度過這個過渡時期。」

    希望大家可以早點調解好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就算因為肺炎的關係宅在家,也可以及時找回自己學習或工作的動力,盡早恢復充滿元氣的狀態吧,別忘了今年年初曾立下的雄心壯志噢!

    ‼️P.S 圖文不乎。內容與我身旁兩位大美人無直接關係
    @juneeeeeng
    @joemary_leung

    (健身中心暫停營業中,歡迎先查詢及預約)
    我的健身室提供1:1 / 1:2 個人健身訓練
    歡迎查詢及預約

    🧡follow @zoesportdiary
    📺Youtube : Zoe Sport Diary

  • 對比效應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7-12 19:12:24
    有 6 人按讚


    【一天聽一點 #388】平常心才是偉大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是一個運動迷,如果你跟我一樣,你可能也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有些選手喔,當他還是新人的時候,第一年表現得特別亮眼,而通常到第二年就會比較不ok,這叫做俗稱的「第二年魔咒」。

    但事實上來說,關於「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我們可能會做很多的歸因,比如說啊一年呢,功成名就之後第二年就懶惰了…等等等等的。

    但是無論我們的歸因是什麼,事實上「第二年魔咒」當你深思細想之後,你會發現哦,這些球員是他們第二年成績真的變很糟嗎?還是他們第二年的成績其實只是沒有像第一年那麼好,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按照一個常理來看的話,如果一個球員第一年表現的真的太好了,所以當他第二年表現的沒有那麼好的時候,因為對比效應的落差,所以我們會覺得他第二年陷入了魔咒,第二年表現的不好。

    可是如果把他第二年的表現,放到一般球員的平均數來看,搞不好他還表現的還不錯呢!但其實這對我們多數的運動迷來說,我們不會這麼看事情,我們可能會去歸因他在精神上面,他的心理素質的問題,他太早成功所以放鬆,或者是他已經不再幸運了!

    然而如果我暫時跳脫出運動迷這樣的一個身份,我們回到統計跟心理現象的理解的話,那關於「第二年魔咒」就很容易解釋了。其實所謂的「第二年魔咒」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無視回歸均值」。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喔從統計學上面來看大自然,其實大自然的一切,它的運作都不是朝向「極端值」發展的,它是朝向「平均」值移動,也就是它會有一個「回歸平均數」的這樣的特性。

    簡單說,如果你的爸爸跟媽媽都是非常高的高個子,那麼你就很有可能,雖然也是高個子,但是不會像他們一樣那麼高,比較合理的狀況是你爸媽的身高,都已經接近了極限值,所以你要往平均值的方向,你會比他們矮一些,這才是正常的「平均回歸」。

    所以如果回到「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真的冷靜下想一想,難道真的是這些球員第二年打不好嗎?或許有這樣的狀況,可是更多的是什麼?更多的是他只是回歸一般球員的正常表現,如此而已!

    所以這樣的一個現象,一切都會「回歸平均值」,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能有什麼啓發呢?我想這個啓發就是我們很常聽到的三個字叫做「平常心」。

    因為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我們經常會因為自己的幸運或者是不幸,去做不合理的放大,要麼就是在主觀感受上太過於挫敗,或者是太過於興奮,那這樣的狀況其實都是不健康的。

    其實一切都會回歸到「平均值」,甚至於我們經常會把那些幸運或不幸,去做一些複雜原因的歸因,可能這些歸因會讓我們感受上好一點,會讓這些眼前的不順,得到一個還算合理的解釋。

    這也就是為什麼算命的生意,始終很好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然而當你有「回歸平均數」這樣的想法的時候,這時候你反而比較能夠靜下心來,去做一個長期的努力。關鍵在於你的平均數,是不是能夠持續成長的,而不是在於每個區段時間的數字跟表現,都要比上一個區段來得更好。

    如果你永遠要比上一個時間區段的表現更好的話,那你只會得到一個結果,叫做「逼死」你自己,所以囉!有句話是說「平凡中見偉大」,如果要我來做進一步的解釋的話,我會說:「平常心才是偉大」。

    希望你能夠永遠保持對生命的熱情,而永遠活在「平常心」的期待裡,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對比效應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7-12 19:00:02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是一個運動迷,如果你跟我一樣,你可能也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有些選手喔,當他還是新人的時候,第一年表現得特別亮眼,而通常到第二年就會比較不ok,這叫做俗稱的「第二年魔咒」。

    但事實上來說,關於「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我們可能會做很多的歸因,比如說啊一年呢,功成名就之後第二年就懶惰了…等等等等的。

    但是無論我們的歸因是什麼,事實上「第二年魔咒」當你深思細想之後,你會發現哦,這些球員是他們第二年成績真的變很糟嗎?還是他們第二年的成績其實只是沒有像第一年那麼好,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按照一個常理來看的話,如果一個球員第一年表現的真的太好了,所以當他第二年表現的沒有那麼好的時候,因為對比效應的落差,所以我們會覺得他第二年陷入了魔咒,第二年表現的不好。

    可是如果把他第二年的表現,放到一般球員的平均數來看,搞不好他還表現的還不錯呢!但其實這對我們多數的運動迷來說,我們不會這麼看事情,我們可能會去歸因他在精神上面,他的心理素質的問題,他太早成功所以放鬆,或者是他已經不再幸運了!

    然而如果我暫時跳脫出運動迷這樣的一個身份,我們回到統計跟心理現象的理解的話,那關於「第二年魔咒」就很容易解釋了。其實所謂的「第二年魔咒」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無視回歸均值」。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喔從統計學上面來看大自然,其實大自然的一切,它的運作都不是朝向「極端值」發展的,它是朝向「平均」值移動,也就是它會有一個「回歸平均數」的這樣的特性。

    簡單說,如果你的爸爸跟媽媽都是非常高的高個子,那麼你就很有可能,雖然也是高個子,但是不會像他們一樣那麼高,比較合理的狀況是你爸媽的身高,都已經接近了極限值,所以你要往平均值的方向,你會比他們矮一些,這才是正常的「平均回歸」。

    所以如果回到「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真的冷靜下想一想,難道真的是這些球員第二年打不好嗎?或許有這樣的狀況,可是更多的是什麼?更多的是他只是回歸一般球員的正常表現,如此而已!

    所以這樣的一個現象,一切都會「回歸平均值」,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能有什麼啓發呢?我想這個啓發就是我們很常聽到的三個字叫做「平常心」。

    因為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我們經常會因為自己的幸運或者是不幸,去做不合理的放大,要麼就是在主觀感受上太過於挫敗,或者是太過於興奮,那這樣的狀況其實都是不健康的。

    其實一切都會回歸到「平均值」,甚至於我們經常會把那些幸運或不幸,去做一些複雜原因的歸因,可能這些歸因會讓我們感受上好一點,會讓這些眼前的不順,得到一個還算合理的解釋。

    這也就是為什麼算命的生意,始終很好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然而當你有「回歸平均數」這樣的想法的時候,這時候你反而比較能夠靜下心來,去做一個長期的努力。關鍵在於你的平均數,是不是能夠持續成長的,而不是在於每個區段時間的數字跟表現,都要比上一個區段來得更好。

    如果你永遠要比上一個時間區段的表現更好的話,那你只會得到一個結果,叫做「逼死」你自己,所以囉!有句話是說「平凡中見偉大」,如果要我來做進一步的解釋的話,我會說:「平常心才是偉大」。

    希望你能夠永遠保持對生命的熱情,而永遠活在「平常心」的期待裡,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