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對比效應案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對比效應案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對比效應案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對比效應案例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先學一學康納曼模式,用他的模板做開場: 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學習,以下有兩個人,用簡單粗暴來概括,你會選擇跟誰學習: ❶博覽群書20年的人; ❷有20年實戰經驗的人; ❶和❷的選項是沒有任何細節,只有憑直覺快思的選擇。 有的人喜歡❶,有的喜歡❷,沒有任何細節資訊都是直覺的評估。 但,這些二選一...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的網紅蔡旺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計處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資訊的開放,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同時也是現代人最常觸及的平台,政府因應潮流,推出各種網路服務與E化平台,以期與民眾建立起密切的聯繫,然而有些舉措卻有華而不實的問題,嚴重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觀感。 台南市主計處推動資料視覺化的系統建置,將自108年起重要議題的...

對比效應案例 在 Eddie Su | 艾迪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8:57:56

-💰 最適合上班族的投資工具之一 美股ETF陪你邁向財富自由之路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說過這麼一句經典名言: 「#如果你無法找到睡覺時也能賺錢的方法, #你將工作到死為止。」 簡單來說,這樣連在睡覺時, 都能持續創造收入的賺錢法,就稱作「 #被動收入 」。 這個時代,不論...

  • 對比效應案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12:29:44
    有 25 人按讚

    先學一學康納曼模式,用他的模板做開場:

    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學習,以下有兩個人,用簡單粗暴來概括,你會選擇跟誰學習:
    ❶博覽群書20年的人;
    ❷有20年實戰經驗的人;

    ❶和❷的選項是沒有任何細節,只有憑直覺快思的選擇。

    有的人喜歡❶,有的喜歡❷,沒有任何細節資訊都是直覺的評估。

    但,這些二選一的直覺評估遊戲,亦可看出個人的喜好之區別。

    如讀書20年的人,有可能是讀死書的人,也有可能是把書讀活的人;
    如20年經驗的人,有可能是他的20年是經歷,不是真的是經驗,也有可能是對方將經歷琢磨得像寶玉一般光滑鮮麗。

    用喜好的評估,我當然是選擇❶,我選擇的評估,已經假設了這個人是把書讀活的人,我還假設了20年博覽群書的人,是「不可能沒有任何經驗的」,我是假設了讀活書,用活經驗——看明白我說不可能沒有任何經驗的這句話嗎?

    當然,❷也有可能有20年經驗的人,甚至也可能是博覽群書的人。

    一旦我們將經驗與讀書,變成對立之後,我們很有可能看不到這四個層面的可能性了,這是思考的偏差。

    因為言不盡意,選擇題突出了A是博覽群書,聽者和閱者,沒受過“去偏”的思辨訓練,很自然因為心中的喜好認知,而有了選擇的偏差和刻板的印象:讀書20年,就是書房派的。

    反之,20年經驗的刻板印象是實戰派的,而沒有考量他也可能是博覽群書的人。

    在儒家内修的角度,「去偏」加上「清心」之後,才比較容易做到「窮理致知」的明理效應。

    什麼是認知的偏差呢?

    用這個案例做例子:我曾經遇到的一位老前輩,話説老前輩看到我問博學和尚教孩子的方法,老前輩事後就開始教育我:「……教小孩子,你怎麼會去請教一位和尚呢?做和尚的,又怎麼會有教小孩的經驗呢?」

    套用直銷商最喜歡說的,「要成功就要問成功的人」——「要問對人」!

    諸位看官的明公大德,兄弟朋友:

    如果這句話讓你覺得很有理的話,是因為你的評估判斷主導了你。

    實際上直銷商這樣跟你說,是因為更想你問回做直銷內部的人,因為一旦你衹是問做這家直銷公司成功的人,你未必有更全面的資訊,而做出更加客觀的判斷。

    ——說得難聽一點,直銷公司至所以想你「問對人」,就是想幫你洗腦,以及杜絕任何不利他們的資訊,不想你聽到這些額外之聲,不想你聽到更客觀的現實資訊。

    當我聽到老前輩用反問句說,做和尚的又怎麼會有教小孩的經驗呢?

    既然是反問句,背後暗地裡埋伏著,要問有教過小孩經驗的人,才是問對人!

    當然,我沒有任何爭論,因為我和老前輩是在社交,老前輩從小到大都是在教育我的。

    不過,我內心裡面,其實也是有反問句的:「你怎麼知道博學和尚沒有“教”小孩的經驗?」

    譬如,博學和尚在寺廟內,有看過帶孩子來做三天兩夜義工的父母是怎樣“教”孩子的?
    這個可能是涉及了“看”過,一定是比“親自教“差嗎?

    先提一個可能”親自教“的爸爸媽媽,教孩子時是走打壓和羞辱路線的,那麼“看的人”有反思,甚至對看到的狀況,進行「窮理致知」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請問這個和尚的看到,難道會比親自上陣教的人差嗎?

    至於看和親自上陣教的細節就此打住不詳細對比之,否則就很長了。

    再反思問,你怎麼知道博學和尚沒有教的經驗呢?
    譬如:寺廟裡面,博學和尚是做師父的,他會有年長的徒弟,年輕的徒弟,幼年的徒弟,和尚一教,三個年齡層的教育經驗都有了,你這麼過于早和很草率,就匆匆下一個「沒有教小孩的經驗」之判斷呢?

    當然,這裡又得打住,不繼續討論這個關卡,因為這裡是可以延伸出去討論的話題!

    我用這個角度,才說老前輩的反問句是有思考的偏差(快思慢想的用語,不是貶詞)。

    對我而言,喜歡閱讀,大量閱讀,對埋首書堆的人而言,我只看到博學和尚教得精彩,教得有深度,教得有層層佈局和千里伏線,萬里貫穿,而不是散錢無串的教,所以,我從來沒有用經驗論來看博學和尚教我的方法。

    思考一下,如果你看到我天天埋首教養孩子的書堆,看了一本又一本儒家內修教養孩子的書,然後我又有一子一女,一旦我引用了書中的見地,你能不能説我是書房派,而沒有實戰經驗呢?

    不要被我天天埋首書堆,開口成章而忘記了我有一子一女,難道我學這些都不是用來實戰的嗎?

    再說,如果明白我套用康納曼的思考模式來看「評估的偏差」這回事,那麼,讀書假如會落入書房派的書生之見,經驗主義者,其實又會不會有經驗的框架呢?

    如果經驗主義者,有機會跳出經歷的框架,相同的,讀書人,也一樣有機會可以沒有書生之見的!

    而且我還是始終很懷疑,一個人的生命侷限在時間線和空間點上,還有你的機緣遭遇上,更有現實的客觀條件,你的經驗又能有多豐富呢?

    我從做藥物銷售員,還有去農場做藥物銷售員,再到開塑膠袋工廠,再到開成衣業工廠,我見過的公司,估計是已經超過一千家以上的,或者更多。

    我的業務經驗佔了90%是流水作業,僅僅是10%是精彩絕倫的,也僅僅是少數的經驗是寶貴的。

    對比一個人用古人的訓練方式去讀一本《史記》,只要讀《史記》的人,方法用對了,訓練是正確的話,讀一本《史記》得到看人的經驗,是不會比見過一千位顧客的我之經驗少的。

    如果明白這句話,你們就會感嘆教我下棋的師父,他在當年就告訴我:「下棋經驗?你能跟多少人對弈,多少人是優質棋手?你的生活圈子,一本名人對局,隨時就贏過你跟身邊的人下棋十年經驗了!」

  • 對比效應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6 11:00:42
    有 219 人按讚

    【串流購物節:那些待價而沽的好萊塢企業們】#葉郎串流筆記

    雖然 Delta 病毒株威脅潛伏,但過去幾個月美國和世界各國疫情的緩和已經使好萊塢進入一種百貨公司周年慶的購物氛圍。檯面上、檯面下許多製片公司甚至中小型發行公司都陸續貼上標價求售。

    這個氣氛乍看有幾分像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流行之後的美國電影業。只是當年疫情後求售的多半是受到疫情重傷的映演業和製片業,有點折價出清的哀傷味道。2021年 COVID-19 後的出售潮卻沒有一絲出清拍賣的哀傷,而是價碼越喊越高的慶祝行情。為什麼?

    最主要的差別是除了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之外,過去一年還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串流大戰。

    串流改變了投資人對於內容投資的心態。電影原本是一個高度風險的行業,上映的時候觀眾來了就中了,觀眾沒來就輸了。串流的商業模式改變了原本一翻兩瞪眼的行業,讓電影在電影院下片之後還能有長尾效應,持續在平台上接觸到更多觀眾。有了串流收入來平衡風險,電影開始變成一個好投資標的。錢就來了。

    短短一個月內,傳出求售的公司包含:導演 Ron Howard 的製作公司 Imagine Enterainment、以發行藝術電影著稱的 A24、萬達集團擁有的 Legendary Entertainment 、NBA 球星 LeBron James 的製作公司 SpringHill 和女星 Reese Witherspoon 的製作公司 Hello Sunshine。事實上就在本文寫作的過程中,Reese Witherspoon 的公司根本已經賣出。

    如果你手上有個幾億美金或是幾十億美金,以下是串流大戰中的好萊塢購物指南:

    █ 老公司也來試水溫——Imagine Entertainment

    Imagine Entertainment
    標價:約8~8.25億美元
    年份:1985年
    業務性質:製作公司(電影、電視、串流)
    創辦人:製片 Brian Grazer、導演 Ron Howard
    代表性作品:《A Beautiful Mind 美麗境界》、《The Grinch 鬼靈精》、《24 反恐任務》、《The Da Vinci Code 達文西密碼》、《Apollo 阿波羅13》

    導演 Ron Howard 的 Imagine Entertainment 是最適合用來說明好萊塢併購市場熱度的案例。

    作為一家已經有36年歷史的製作公司,Imagine 在這些洋洋灑灑的賣座大片清單之中並沒有實際擁有作品權利,只有少數 Ron Howard 本人導演的作品如《美麗境界》還有穩定的分紅進到公司帳戶。而且這家老製片公司的兩大支柱——製片 Brain Grazer 已經年屆70,導演 Ron Howard 也邁入67歲的年紀。也就是說將來併購 Imagine 的人既買不到作品權利和 IP,也不能期待這兩位不惑之齡的台柱能繼續為公司帶來長期穩定的創作能量。

    出手買下 Imagine 買到的就是一家有穩定現金流,然後持續幫 Netflix、Apple TV+ 和 HBO / HBOMax 拍片的老製片公司。這也說明了該公司的求售價格相對比較務實,只有大概8億美元再多一點。

    甚至有人懷疑 Brian Grazer 和 Ron Howard 是否真心想賣他們經營了一輩子的公司。外界猜測他們或許只是看市場熱度太高,純粹把價格丟出來試試水溫,讓子彈飛一會兒再來認真思考要不要。

    這樣過熱的市場氛圍來自於串流玩家的焦慮。一般認為最後全球串流市場大概只能容納四到五個超級平台,而屆時規模就是生存與否的關鍵。預計最後留在市場上的串流平台每年的內容投資金額至少都要超過100億美元。此刻不斷搬現金來併購的串流公司只能透過盡可能買現成的人才、公司、內容和 IP,來避免自己的公司在五年內提早淘汰出局。

    所以這場好萊塢併購熱潮完全是賣方市場,成為有史以來最適合賣掉好萊塢公司的時機。一名業界高層就跟產業媒體 The Wrap 說:「任何人帶著對的出價上門,你就得果斷做出對的決定。因為你如果現在不與人合併,最終也會被另一家更大的買走。」

    另一名業界人士則強調一連串事件使資本市場到達前所未有的熱度,「在這種時機點如果還不求出售,你還想怎怎樣?現在就是時候!」


    ————————————————————
    下文還有四家等待併購的好萊塢企業——《Godzilla vs Kong 哥吉拉大戰金剛》的 Legendary Entertainment、《The Moring Show 晨間直播秀》的 Hello Sunshine、《Moonlight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 A24 和《Space Jam: A New Legacy 怪物奇兵:全新世代》的 SpringHill,歡迎客官繼續選購。

    全文刊載於 INSIDE 「葉郎串流筆記」專欄。全文由此去:
    https://bit.ly/3ysSt1M

  • 對比效應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3 12:00:09
    有 479 人按讚

    第 93 屆 #奧斯卡 將於台北時間下週一上午頒獎。台灣影迷很幸福,今天有《父親》、《夢想之地》、《猶大與黑色彌賽亞》三部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登場,而《游牧人生》、《花漾女子》仍在大銀幕放映,其餘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也散見於串流平台,等著被有緣人觀賞——「作品是直到被觀看的那一刻才完整。」
     
    而今天我想談的是 #Netflix 買下的《#女人碎片》。這部電影是我今年看過的 114 部劇情長片之中,前幾名的心頭好。有在關注北美獎季的影迷應該理解,奧斯卡除了比拼實力,往往比的也是「聲量」、「公關」、「時運」等等,這座小金人有太多「政治因素」參雜其中,而今年最佳女主角大概是薇拉戴維絲(Viola Davis)、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三人搶一。
     
    影后的風向並沒吹往《女人碎片》的 #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對我來說有點遺憾,因為實際看過這幾個人的演出,凡妮莎柯比是我今年的奧斯卡影后。(雖然我還沒看 Andra Day)
     
    因此,雖然以下這篇影評 1 月 10 日發表過,但我還是重新分享,希冀讓新舊影迷趕在奧斯卡前,欣賞凡妮莎柯比收放自如的精湛表演,否則奧斯卡過後,這部片子應該更沒有人討論。
     
    ——以下有雷——
     
    《女人碎片》將近 25 分鐘的「在家生產」,可能是我近年看過最好的開場戲之一。
     
    近年,隨著女性對於自主權的醒覺,「居家生產」逐漸受到重視。許多人主張「生產」並非「生病」;「孕婦」也非「病人」,當一切準備妥當,女性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且更認識自我身體,學著與自然法則共處、尊重。或許「生產」是偏向私人的,也更屬於家庭的,於是所謂在家「溫柔生產」的溫度,就與傳統「醫院生產」的冰冷拉開距離。熟悉的「家」取代陌生的「醫院」,生產是準媽媽、準爸爸、新生兒的生命旅程(加上助產士),生產方式的感知差異,就是《女人碎片》開場做到的事。
     
    在此前提下,凡妮莎柯比飾演的女主角瑪莎選擇在家生產,觀眾便可知曉她是對「身體」主控權有所求的女性,某程度就刻畫出角色的強勢與思維,在迎接新生命時,凡妮莎柯比是想抓住自我、嬰兒與家庭的鏈結。於是在「溫柔生產」時,觀眾跟著凡妮莎柯比感知一切,包含起始羊水漏洩在地的驚訝、子宮收縮的痛楚、助產士臨時變陣的慌張等等,在呼吸吐納,情緒起伏之間,最終迎來新生的喜悅,同時碰觸消亡的遺憾。
     
    於是 25 分鐘的影像堆疊,透過虛構的戲劇力度,再現生命迴圈,呈現真實感知,觀眾就能理解「在家生產」的巨大能量,是「醫院生產」所無法望見的。
     
    在生產過程中,匈牙利名導 Kornel Mundruczo 的場面調度細膩出色,令人折服。其一為浴缸戲,當丈夫西亞李畢福(Shia LaBeouf)將凡妮莎柯比抱至浴缸時,鏡頭轉為特寫(Close-Up),並巧妙抽離雜音,在秒瞬之間,世界寂靜,新手準爸媽在手忙腳亂的慌張之中,反倒映照出和諧的共感,夫妻的齊心生成愛情的模樣,是直接而強大的靜謐力量,隔著螢幕透出,美麗動人。在醫院中,或許難能一見此情此景,再度拉開「家」與「醫院」的距離。
     
    而此時劃破「寂靜」的,是助產師的「聲音」,此影像語言象徵這對夫妻的愛情,遭逢助產師介入,也暗示故事接下來的風暴,在嬰兒喪命與助產師官司等原因催化之下,皆是愛情與生活變質、相異的主因。兩人愛情世界的「安靜」,就此有了「雜音」,此等場面調度就能清楚傳遞創作者善用影像的內化功力,精準且犀利。
     
    其二為結尾。「家」作為一種保護與彰顯自我(女性)價值的場域時,當象徵危險、緊急的「救護車」(醫療體系)介入時,立刻打破將外界隔絕在外的機制,西亞李畢福慌張衝出家門尋求救援之際,家的防護罩隨之瓦解,外在世界的冰冷,如同救護車的緊急聲響,教人不安,更帶來死亡。當救護車現身之際,這對夫妻與助產士,就捲入外界紛擾,片名《Pieces of a Woman》隨後緊接浮出,替這場「在家生產」戲收束,並為全片點題。
     
    女人何以成為碎片,其因便始於此開場,雖然長達 25 分鐘,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笨重,反倒透過出色的場面調度,兼顧戲劇張力以及暗示後續故事的發展,細膩拆解生產過程,此戲若缺少一分一秒,其味便會走偏,這樣的開場在我看來是完美楔子。
     
    其實,或許「家」也恰恰呼應敘事,轉化為女性「子宮」的符號。離開家/子宮的庇護之後,世俗的社會眼光與生活壓力直面而來,西亞李畢福與凡妮莎柯比的愛情,正如同自己剛出生的女嬰,逐漸發青、逝去,這樣的轉變,正是《女人碎片》後續欲探討的核心與內裡。女性/碎片如何重新解構,如何重新拾起,當家庭乃至於家族碰上死亡哀愁,迎來可能的分崩離析,導演便攜著角色,徐徐展開與自我、親人對話的療癒旅途。
     
    在開場戲之後,導演繼續展現對於「場域」與「色調」的敏銳度。在了無生氣的「灰色」厚重「高牆」下,凡妮莎柯比獨步走至「辦公室」,其氣氛與生育前的熱鬧截然不同,在空間與色彩的雙重堆疊之中,烘托人心的離異與冷卻,而觀眾仍能望見凡妮莎柯比的堅韌樣貌,在角色形塑上,從開場戲至此,自然能感受凡妮莎柯比的立體度,是強悍且極具主導性。這樣的女性角色就延伸出與上一代女性截然不同的思緒,當故事往下探索時,凡妮莎柯比與年邁的母親在觀念與溝通上自然有著巨大鴻溝。
     
    說到底,「女人碎片」的樣貌有三,其一是年邁母親、其二是凡妮莎柯比、最後是死亡女嬰。導演就以死亡開啟對話,遊刃有餘地捕捉到兩代女性間價值觀的對立、衝突,隨著敘事推演,更有達成自我/雙方和解的可能,這樣的碎片是心理上的。至於生理上的,則是女嬰。死亡伴隨而來的議題即是器官捐贈與否,觀眾在人體研究室看見各種「器官」,被肢解過後大小不一的器官,就成了「碎片」,而這些「碎片」化為當代人類醫學進步的力量,或許就可浪漫地視作導演對於女性的另一種想像與致敬。
     
    從上述三名女性來解讀,「女人碎片」就裹藏了心理與生理,也可歸納為三代女性的對話,進而合一,建立女性姿態,緊緊扣題。
     
    至於貫串於女性世界的雄性視角,則由西亞李畢福撐起,前半段能看見導演對於男/女性對於嬰兒死亡的態度,也刻畫雙方的差異,例如藉由性愛逃避苦世,男性是外顯奔放的,女性則是內斂克制的。最終,西亞李畢福之於凡妮莎柯比的這段關係,垮在藍領與知識份子的階級窠臼之中,西亞李畢福最終遠走他鄉,對於舔舐傷口可能出現的難堪或復原,顯見編導對於男女兩性觀察的底氣。而編導也就此捨棄這條敘事線,轉而加深力道探問母女關係。
     
    不過,私以為全片過於迅速地與西亞李畢福斷裂是可惜之處。凡妮莎柯比對於摯愛出走,毫無作為,雖然中間描述了夫妻關係的變質,但對比開場你儂我儂的化學效應,仍令人有頭重腳輕之感,稍嫌突兀與粗糙。簡單來說,我並不認為將西亞李畢福最終放在見錢眼開的位置,以及凡妮莎柯比對於曾經的摯愛無動於衷,這樣的鋪墊能完全說服我。
     
    最後劇情推至法庭戲,此場戲做為尾聲,要替全片論點定調,是坦然放下,抑或承載憤怒,都是法庭攻防戲值得窺探之處。導演首先將鏡頭拍向「律師」、「原告」凡妮莎柯比以及「被告」助產士的嘴與咽喉,在此做法之下,觀眾立刻清楚知曉在法庭當中,誰擁有話語權,主/被動關係透過咽喉形象化後進而立體鮮明,此筆觸巧妙而精湛。至於,凡妮莎柯比與死亡女兒的影像在暗房中顯影,就能視作「重生」,也成了推動凡妮莎柯比的轉折,以便傳達全片最終核心。
     
    於是透過凡妮莎柯比的嘴,說出以下對白更顯意義:「助產士並非故意傷害我的女兒,她那晚只想幫忙生下健康寶寶,我不認為是妳的錯。」這樣的女性宣言,鏗鏘有力成了女性主導的直接證明,在凡妮莎柯比的醒覺中,達成諒解/和解的可能。「解鈴還須繫鈴人」此等爛俗的勸世警語,在結尾中被明確體現,而在影像的幫襯之中,就少了言語的說教感,反倒能令觀眾欣然接納。
     
    而在落幕前的高潮,《女人碎片》仍體現出女權縮影,在這樣的案例之中,不需要男性法官落槌,或是陪審團隔著距離的冰冷判決,「女人的碎片」仍有能力阻絕男性話語權。而此番女性宣言,似也替「在家生產」的醫療糾紛拉出一條可理解的路,消除女性承擔惡名的危險。
     
    筆走自此,倘若進一步爬梳影像結構,《女人碎片》無疑是精準到位的,欣賞導演懂得利用自然環境的氣候推移,建立故事的起、承、轉、合。
     
    觀眾在 9 月的波士頓望見的是枯枝、落葉離散,步入寒冬的冷冽,這時敘事就以新生兒的消逝(死亡)為題;到了 4 月則迎來被柔風、暖陽包圍的油綠景緻,碰觸春季的恣意,這時導演便用蘋果樹的盎然(新生)作結,在鋪陳得宜的敘事結構下,觀眾跟隨角色走了一遭寒徹骨,而生機復萌的撲鼻芳香,更為透心,久不能散去。
     
    延伸解釋,觀眾在秋、冬、春三季的更迭與循環中,讀取到的是「自然法則」與「生命軌跡」的交融疊合,導演更同時善用橋墩工程與緩緩流水,交代自然與人心的彼此共生、無法切割。從此角度來看,《女人碎片》便不僅止於女人故事,而是宏觀的生命真理。雖然在影史上,以「大自然呼應人物心境與事態發展」的手法並不新穎,但使用得當,仍能收穫良好效果。
     
    最終,女人散落一地的碎片,是在導演溫厚凝視的定鏡之中,被呵護、被理解、被療癒,進而有了重生的可能。
     
    #希望之後趕的出夢想之地評論

  • 對比效應案例 在 蔡旺詮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5-04 11:41:02

    主計處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資訊的開放,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同時也是現代人最常觸及的平台,政府因應潮流,推出各種網路服務與E化平台,以期與民眾建立起密切的聯繫,然而有些舉措卻有華而不實的問題,嚴重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觀感。
    台南市主計處推動資料視覺化的系統建置,將自108年起重要議題的統計資料,繪製成多元主題之互動式視覺化圖表,並設立查詢專區,目前共有8大類15小類27個頁面的互動式視覺化圖表,希望讓民眾更容易理解艱澀的統計數據,了解市府的業務內容。立意雖好,但市議員蔡旺詮卻指出其中弊端,蔡旺詮發現,六都當中,台北市、新北市與台中市的主計處網站也有推行資料視覺化的業務,且都在搜尋引擎上可以輕易發現,點擊直接即可瀏覽,唯有台南市,點擊之後會連到台南市主計處的官網,並經過五次點擊、跳轉頁面最後連到另一個網站,才能瀏覽台南市的視覺化資料,整個過程步驟繁瑣且無明確指示,一般民眾在使用上極其不便,沒有概念的人甚至完全找不到,與其他縣市形成強烈對比。
    蔡旺詮表示,台南市的視覺化資料內容建置完善,種類齊全且分類清晰,比許多縣市都設計的還要優良,也肯定主計處在資料建置上的努力。然而這麼好的成果居然把它「藏起來」,要讓民眾像「尋寶」般的才能找到,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蔡旺詮也建議,主計處若有任何技術上的問題,應該與市府的技術團隊進行合作探討,E化平台的設置是為了方便民眾,唯有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設計,才不會失其美意,徒存形式。

    財稅局
    在28日的質詢報告中,市議員蔡旺詮對囤房稅議題提出討論,現行的房屋稅條例中指出,非自住房屋的稅率為1.5%至3.6%,持有房屋越多則課稅越重。所以一般民眾認為囤房稅,讓手持多屋的投資客增加他們的持有成本,可以降低他們的囤房意願,藉此讓房市熱度降溫,達到房價下降,照顧想要買屋的年輕族群。這種說法不但一般人都能理解,也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同。
    然而根據財政部所公布的資料,囤房稅目前台北、宜蘭課到最高的3.6%,反觀台南市還維持在1.5%,所以在台南囤房的成本是偏低的,然而這只是其一。
    蔡旺詮又繼續指出,除了囤房稅外,計算持有稅標準的「稅基」,也是問題之一。房屋標準單價就是稅基的計算要素之一,根據財政部109年公布的
    「各地方政府最近一次房屋標準單價調整參據及情形彙整表」,六都的房屋標準單價平均調幅中,台北為114%,新北為80%,桃園為60%,台中為60%,高雄為81%,而台南則是最低的58%。低房屋標準單價計算出低稅基,低稅基又導致低稅率,加上1.5%的低囤房稅等諸多因素,台南儼然成為囤房炒房的「好所在」。蔡旺詮呼籲,財稅局應當及早規劃,並參考其他縣市的案例,以維護台南的居住公平。
    此外,蔡旺詮也對台南的自籌財源比例提出質疑,透過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台南的自籌財源比率歷年來在六都中都是墊底的,同時對中央補助的依存度也是最高的,如果未來中央政府縮減補助的話,那台南該如何自處?蔡旺詮也肯定財稅局在開源節流上的努力,但也不該沾沾自喜,也呼籲應該要善用這一次的台積效應,吸引更多人移居台南工作,提供優惠政策給相關產業,以期爭取更多的稅收,補足台南在自籌財源上的不足。

  • 對比效應案例 在 林榆芩牙醫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2-23 20:25:08

    凸嘴矯正後對臉型的影響和側臉美觀線。為什麼國外很少拔牙矯正?|林榆芩醫師

    作為一個專做牙齒矯正的醫師,我發現很多病人在尋求二次矯正諮詢時會用觜唇還凸在美觀線(鼻尖跟下巴的連線)外來評斷前一位醫師改嘴凸的量不足,但這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只考量了嘴凸矯正正後側臉的變化,而忽略了正臉的效應,這集影片就是要告訴大家改善嘴凸對整個3D臉型的影響。同時回答很多住在歐美國家的海外華人做矯正最大的疑惑,就是為什麼我的白人矯正醫師都不肯拔牙幫我改嘴凸?

    今天的主題重點是要回答“成人的”凸嘴矯正的一些網路上大家最常留言詢問的問題
    兒童矯正正在這👉 https://youtu.be/IoDBd5hE_P0

    很多朋友在之前的留言區問我關於改善齒性暴牙與骨性暴牙在改善嘴凸量的差異,以及凸嘴矯正正改善後臉型的變化以及如何跟國外醫師溝通等等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而關於如何與醫師溝通我認為原則上還是要遵守醫師專業,因為他們考量的點絕對比病人多祝大家都能與醫師達到共識擁有滿意的的整牙體驗

    💡影片重點
    00:00搶先看
    00:08嘴凸不一定有「咬合不正」?
    00:48 「成人」如何改善嘴凸?
    01:33齒性和骨性暴牙哪個改善比較多?
    02:14改善嘴凸如何改變臉型?
    04:24美觀線不是評估嘴凸改善的唯一標準
    05:14東西方審美觀如何不同?
    08:18如何跟國外醫師溝通改善嘴凸?
    08:53有自信的最美的體操選手Morgan Hurd
    10:42 類II橡皮筋能改善下巴後縮嗎???️

    相關文章
    艾瑪史東與愛馬華森的牙齒矯正案例
    https:// follow-heart。 COM / emma_corr
    如何只用戴牙套改善骨性暴牙
    https://follow-heart.com/protru_brace
    矯正牙齒狀語從句:唇形的關係
    https://follow-heart.com/tee_lip

    ✉️歡迎追踪臉書專粉| https://follow-heart.com/protrutee_fb
    IG起來追| https://follow-heart.com/protrutee_ig
    #骨性暴牙 #改善嘴凸 #牙齒矯正 #東西方審美不同

  • 對比效應案例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6-20 17:37:40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明天6月21號才是世界末日?| 2020 瑪雅曆法預言&恐懼傳染的生理學

    古代文明裡面人祭儀式: 即是把人殺死然後來祭祉神靈是合法文化傳統.大多數用來進行人祭的會是戰俘或小朋友.
    前哥倫布時期文明‘瑪雅人’ 相信小孩的血是送給神最寶貴的禮物.
    雖然這種行為在我們現代人眼中是殘暴, 但相比同期的 ‘阿茲台克人’ 瑪雅相對心靈上發達, 更對人的意識有一定的理解. 預算到4000年後的2012年12月21號會是世界一個終結. 但近期甚至Forbes也指出, 當時2012年的計法是計錯的. 真正世界末日應該是2020年6月21日這一段時間.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今天是不是就是大家需跟家人朋友道別的一天呢?

    你心目中的世界末日會是怎樣: 洪水, 冰河, 還是核戰? 古文明眼中的末日應該很不同.

    對比今天用的格里曆, 瑪雅計算日期用這個長-中美洲舊曆, 寫法上長很多.
    1969年7月20號(July 20 1969) 如果在瑪雅古代會寫成: 12.17.15.17.0
    左邊的12代表跟日曆開始啟用的年份3114 BC. 隔了12個baktun, 即是瑪雅語言的12個週期. 而每一個週期總共長達144,000日.
    舊曆完結的: 13.0.0.0.0就是大家當時所認為的2012年12月21日.

    最近就有位年輕科學家Paolo Tagaloguin在social media發了一個post解釋當時大家用現今的格里曆去計算“2012年” 是錯的. 因為那個是我們現代人的2012年.
    如果我們跟據由Julius Caesar創立的儒略曆去計, 是相差了8年那麼多. 所以用舊歷去看的話今年我們的2020年6月21號才是瑪雅所預言的 “2012年” 13.0.0.0.0終結之年.

    維基百科- “a number of human sacrifice methods were employed: most common decapitation and heart extraction. Additional included shooting the victim with arrows, hurling sacrifices into a deep sinkhole, entombing alive, tying the sacrifice into a ball and then used for a ballgame, and disembowlment.

    其實瑪雅人從來都沒有描述過日曆的終結會是怎麼樣子. 沒有傳遞過什麼太陽爆炸?彗星撞地球? 我們是如何聯想到 “世界末日” ? 事實上瑪雅從來沒有說明.
    “2012世界末日’ 可以說是1995年現代人互聯網的發明. 更是人類心理恐懼的一種傳染.
    1995年這位Nancy Lieder 自稱被來自Zeta Reticuli星系的外星人抓走過, 就開始在網上宣揚我們太陽系的角落位有一個比地球大5倍的Nibiru或 ‘X星球’ 將於2003年近地球導致地球極移而會引致大量死傷.

    2003年當然沒有發生到, Nibiru就被安排到跟2012年瑪雅日曆連埋一起, 等如就是2012世界末日. “Doomsday’ 名義下出了多部電視, 電影能賺錢的作品.
    “If the maya could predict the end of the world 1000 years in advance, why couldn’t they see the pending collapse of their own civilization?”
    其實瑪雅長-中美洲舊曆13.0.0.0.0的結束後只是瑪雅人ching為 ‘捷豹時代’ 或 ‘the fourth sun’ 的一個結束. 一個新歷亦會重新開始.
    在當時瑪雅長老的miu suet中, 世界會進行一個思想和心靈上的進化, 我們網上可以找到mayanism的資料跟new age(人類靈和意識進化) 這個思維極為相似.

    其實幾天前年輕科學家Paolo Tagaloguin已經刪除之前Social media那個post説自己計儒略曆和我們格里曆的差別不是8年那麼多, 而只是差11天. 總結就是2012尾瑪雅的13.0.0.0.0日曆結束已經發生了.
    但網上各大討論繼續針對世界末日. 某程度可以說因為 “末日” 跟今年的氣氛很合適.
    通常到這個位我也會blame互聯網或討論區或social media造成這個現象. 但其實傳染恐懼的生理學是人身體上yu sun keuy louy的東西.

    你知道動物世界入面當蜜蜂或螞蟻受到一些攻擊時他們身體會發出一些信息素警告身邊的同類有危險. 之後 (scientist did an experiment with humans where they took 2 people’s sweat. One was someone running on a treadmill, the other was someone’s sweat from the 1st time they went skydiving. Then had someone sniff both the sweat. The treadmill one: nothing. But smelling the skydiving the fear and anxiety, it triggered that persons 的杏仁果. 這樣東西是直接影響人的EQ的.

    Why does that affect us so much? Because inherently humans want to follow and belong to the groups So no matter what, end of the world or even human sacrifice, the masses feelings even in terms of 生理influences everyone in that area.

    明天就是世界未日? | 暗網仔

    明天2020年6月21就是世界未日?

    明天6月21是世界未日

    [新預言] 明天就是世界未日 | 暗網仔

    24小時後是世界未日 | 瑪雅預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