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小編介紹「怎麼報告,大家才會想聽?」時,發現有許多同學除了擔心報告不夠吸引人以外,也常常擔心簡報內容不夠豐富。隨著新課綱的發展,探索實作、報告撰寫、成果發表的次數增加,你真的知道怎麼好好表達你的學習成果嗎?
別擔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特地整理了關於簡報表達能力的三大步驟,讓你在發表時能夠更輕鬆上...
上次小編介紹「怎麼報告,大家才會想聽?」時,發現有許多同學除了擔心報告不夠吸引人以外,也常常擔心簡報內容不夠豐富。隨著新課綱的發展,探索實作、報告撰寫、成果發表的次數增加,你真的知道怎麼好好表達你的學習成果嗎?
別擔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特地整理了關於簡報表達能力的三大步驟,讓你在發表時能夠更輕鬆上手~!
1️⃣、#事前分析
開始準備簡報、講稿、架構之前,我們首先需要釐清你的「目標」是什麼,以下整理幾個高中生常見的發表情況給你們參考:
- 課堂報告 ➡️ 介紹議題、引人省思
- 專題研究 ➡️ 研究動機、思考脈絡、成果展現
- 講座演講 ➡️ 故事分享、引發共鳴、故事結論
- 經驗分享 ➡️ 產生連結、提供建議
不同的場合中的發表目的也會視情況而不同,所以我們需要在發表前了解這個場合的「#觀眾、#目標、#主題方向」,並讓你的發表內容能夠與場合相符,以此最大化你的發表內容。
🌟開始前,你可以問問自己:觀眾是誰,對什麼有興趣?而我想要讓今天的觀眾記住什麼?學會什麼?帶走什麼?
2️⃣、#組織內容
在事前分析完後,我們需要藉由組織內容來滿足這場發表的期望目標。內容可以說是報告中最令人頭痛的一環,除了學術性發表可以照著研究動機、目的、結論的架構撰寫外,比較彈性的發表內容可能會讓人不知道從何下手才好。
當然,因為每場發表的內容與形式不一,小編在這裡沒辦法一一介紹每個情況下的架構細節,但我會列出幾個感受不佳的簡報會有的條件,請大家要盡量避免這些情況!
❌ 內容邏輯不通、結構不流暢
❌ 內容太艱澀或太簡單
❌ 簡報色彩太亮或太暗、畫面不和諧
❌ 文字和圖片大小不一、比例不當
3️⃣、#資訊優化
完成簡報內容的最後,你需要再注意一下發表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和用詞,讓觀眾更能夠理解和產生共鳴。資訊優化的兩大重點是:
a.) #避免專有名詞:要盡量避免觀眾不熟悉的專業名詞,如果不得已需要提及,也一定要好好介紹專有名詞的意思,畢竟誰都不會想聽一個充滿文言文和艱澀內容的講座發表吧!
b.) #引發迴響:這可以是引起共鳴、引人省思、或是介紹給觀眾的某種新觀點。如果所有觀眾離開教室時只能帶走一個重點,你希望那會是什麼?是學到新知識、受到啟發、還是實踐行動?
扣回到第一步驟中的「事前分析」,和寫作文一樣,準備發表簡報時也要盡量避免「#偏題」,即使簡報內有些許小瑕疵,只要能夠帶給觀眾同等的收穫,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把
握好每次能夠上台發表的機會、改進每次的一些小瑕疵,相信這項「#軟實力」一定能夠幫助各位未來在大學與職場中盡情發揮!
-
#學得更好 #簡報表達力 #軟實力 #實用
#報告 #專題 #演講 #經驗分享
#雙橡twinoaks #教育 #大學生 #高中生 #未來 #能力 #提升 #人生 #life #directyourlife #分享 #share
專題研究架構怎麼寫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一篇關於我經營寫點科普的想法】
「寫點科普」是我從大學尾聲開始經營的網誌,我放在網誌和粉專上對「寫點科普」營運宗旨的開篇介紹就是✍️產業史+探究精神✍️了解各產業和金融經濟概念,是我認為生而為人的基本知識
簡單來說就是我認為一個現代人需要吸收的新知太多,金融財報美學設計技術名詞週遭產業...通通都要懂,最好的做法就是建立一套自己去看事情的研究體系,我的網誌也是一直在推廣這個想法並用我自己的文章架構來做示意(最一開始提出問題、後續慢慢解答)
目前網誌寫到的產業我自己一開始都不懂,但我覺得我自己應該要懂!所以從零到一研究完之後發表出來提供給其他同樣是小白的讀者,只要懂提出問題和Problem Solving什麼領域都可以研究,這是我也是寫「科普」的核心
至今還是很多讀者以為「寫點科普」是半導體專門戶,看我寫別的主題就說欸是不是不務正業... 沒有我還曾經寫過時尚產業!字型學!電腦科學演進!還有1980年代開始的家機史還有雷亞CEO專訪文!寫過特斯拉財報分析!我今天無聊看了一下網站最熱門的Top 10文章,竟然還包括我寫過的一篇UI設計流程,足足害我驚愕了一陣🤣
看起來戰線開很廣,但我寫這些其實也不是隨便挑主題。我的老讀者一定都知道我最早期有設定「主題線」的習慣,我過往的文章也都是按照專題形式來進行,包括晶圓代工系列、財經系列、訪問雷亞CEO的遊戲產業專題等等
可以參考我放在網誌總覽的「寫點科普使用手冊」(如圖)
:https://kopu.chat/2017/04/29/kopuchat/
這是一個我大學時期就想建立的知識樹,通通都是由0到1:
👉哲學、電腦科學、硬體、通訊/網路
👉應用 / 設計
👉金融 / 經濟
有看過我所有文章的話,主題也通通都是「從零到一,帶你了解什麼是時尚設計/什麼是股市/什麼是經濟學/什麼是晶圓代工/什麼是雲端運算/什麼是人工智慧...」
龐大到我覺得我可能得都花一輩子的時間在上面慢慢的拓建這樣的知識樹🤣自從取了「寫點科普」這四字做為網誌名稱後,一直想著:要好好背負這個名號貫徹始終科普的理念
但老實說我這種營運模式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在於沒辦法跟風,我自己覺得很重要而寫出來但並不一定搭上對的Timing,如果我想要開設的主題沒有搭上新聞時事的話點閱率真的非常低,也有聽到評論是只有那種真的是我核心粉絲、喜歡我每一篇文的讀者才會想看吧(其實我去年底有寫了一篇犯罪心理學的科普,但後來想到:最近沒什麼大事,新讀者可能以為我是寫科技金融的,發這個感覺也超怪😂這裡偷打預防針是我過幾天還是決定會發布的lol)
如果有從最一開始就Follow我的骨灰級讀者,應該有發現從2018年底開始到2019年所出現的文章,我再也沒有寫過科普專題,直接變成市場時事分析,差不多形同放棄科普這個概念;但最近又有重新想要規劃專題科普的想法了。
我最近為什麼一直開Clubhouse房間?語音的好處就是腦袋有很多的想法可以用超低成本的方式直接講出來;文字一大問題就是要花時間濃縮成語句寫下來、找內文圖片、想標題什麼的。
最近想說透過這個機會,重新梳理一下如何更彰顯出「主題線」這個概念。今年如果有跟著我在聽Clubhouse場次、或看我後續發布在粉專或網誌上的Takeways的同伴們不知道有沒有發現我主軸也是默默地在做鋪陳,成為「美商SaaS公司專題」(可能只有我自己知道😅):
場次一:SaaS公司收入結構該怎麼分析?關鍵指標有哪些?
有了這個預先的概念跟討論後,接下來我開的討論也都圍繞在這上面
場次二:特斯拉買Bitcoin營運分析
場次三:2021社交App市場變化趨勢
場次四:CDN邊緣運算獨角獸Cloudflare/Fastly點評
✊✊✊場次五:行動數位廣告經濟(今晚十點鐘喔👋)
場次六:2/21,AWS/Azure/GCP營運策略討論
場次七:2/24,Google Q4財報分析
大概全世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做這個鋪陳🤣🤣🤣抱歉沒特別出來說明!
另外為什麼不開 Podcast 的原因是「寫點科普」的經營方向不是股票投資而是產業介紹(牽涉的範圍很廣,財報/產業動向/技術名詞/設計...全方位涉及)所以要盡量去除個人主觀意見讓它具備專業知識性,最好還是有該產業的專家在場;但老實說我認識的朋友不是很多,全靠個人研究花超級多時間蒐集資料跟做驗證,所以現在CH的好處是我只要有一個大概的想法就可以丟出來討論請專家上來一起聊。這陣子透過Clubhouse也認識到了很多強者,之後打算開Podcast邀相關背景的CO-Host過來看看(或也會徵求讀者報名參加哈哈)
總而言之分享了一些關於我在怎麼經營的想法,出現在寫點科普上的主題是只要需要動腦想的邏輯問題,那就什麼都會有😏只是我個人能力比較強的還是財務相關所以這方面當然會最多內容、切入產業分析的視角也常常會是這個,也請讀者多見諒啦!
之後CH內容也會盡量整理並發布在FB/IG/Blog上面,手機中沒有CH的讀者可以參考這些、或等我之後規畫開設Podcast了💕
專題研究架構怎麼寫 在 筋肉媽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百感交集投資學習筆記:我犯下的新手誤區,和健身新手一樣啊~~】
#本篇有閱讀後投資方法筆記 #更多的是關於成人學習心得歸納
開始投資股海與分享投資動態後,收過一些私訊讓我有所警惕,譬如曾經有粉絲問:「如果我按照你分享買的內容照著買,不就也會賺錢了嗎?」;嚇到我吃手手,從此都要hashtag個人投資紀錄不要跟風。
難怪許多資深股友說,看過不少新手跟隨投資導致血本無歸的例子;假使看著別人投資什麼就跟著做,自己卻不懂買了什麼,沒有看趨勢、沒有看公司、也沒有學習判斷買進賣出點,那麼就是一種賭博心態,而賭博不可能長久,大輸的機率絕對高於小贏。
進入投資世界後,我的帳面都是小賺錢,可能來自於新手幸運還有一點點判斷力,但老實說也都在紙面自嗨而已,並沒有多少實際進帳,這段日子有幾個地方著實滿困擾疑惑的:
#投資目的到底想得到什麼?
我是想要每年總報酬只多於定存嗎?
但是這樣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與看股,還有加上心情起伏,但賺到的錢可能還不如努力開源工作,結果可以開源創造收入的本業時間都花費在金融研究上,卻只有略高於2%的報酬,這樣似乎不太划算。
如果想要未來幾年可以達到每月靠股票有5-10萬以上進帳,不同目的就會需要不同操作與思考邏輯吧?!能投資長線賺大錢的人要不就是資本雄厚、不然就是夠能放長期無痛生錢;但是一般小資族不是這樣,往往資本不雄厚,長期下來總有意外得提前股票變現…
還是想要存股存出退休金呢?
以我目前的實況:
資本少,選概念股投資長線,股票漲幅小,但是長期下來穩健;
現階段家庭必須有一些大額支出,或者應付創業淡季時收入少,期望部分的資金能夠賺錢快一點,卻選不出名牌股以外的股票或ETF。
關於未來有好多的思緒,這都與投資計畫息息相關啊!
在開始投資股票前,一定要先思考好自己要的是什麼,才能設計出學習計畫與投資策略,不至於花了時間金錢最後不如期望,就服輸殺出了。
(我決定部分存股放長給孩子當學費本,資本更多後當然要存股生出養老金,但一部分的錢要小額練習短線進出讓錢更快變厚!)
#買到好股票但什麼時候該出場
我以為存股的股票可以一直放著,真實人生是我常常需要變現用錢!
投資以來手中都是當前熱門好股,但也有大跌與大漲。當時我想著反正要放長就都不管了,因為基本面好前景光明,多放幾年一定有賺;
但生活實際需求是:生意有好有壞、有淡季有旺季,很多時候有意外開銷,那即使打算長放的股票與ETF,也可能無法如預期的持續養著;如何在需要變現時抓到機會出場?之後收入高了又該何時買回呢?
即使生活平穩,手中有的股票與ETF也該想辦法在高點售出後低點再買入吧~如此才能降低投資總成本……總之,不能不學習判斷股票的買點賣點。
#想要穩定獲利就不要殺進殺出嗎
這是判讀的錯誤,我以為進進出出做短線就是賭博,事實上不管做短做長都要學習看股選股,不然即使長期存股,股票還是可能變爛,只要不懂你買的是什麼就是賭博心態居多!
反過來想,只要學習到選股判讀精髓,再內化後從自己喜歡的、能理解的領域選股,那麼放長或做短線都能夠賺到錢才對啊~
#買到高點的股票何時該脫手
譬如我在高點買了台達電,現在一直在小賠錢;當初因為看新聞看趨勢報導覺得台達電希望無窮就買了,沒有去考量當時的市場交易量、K線圖.....如果當時看好這檔股票,但看有這麼多人瘋狂買進、線圖位在支撐線相對高點....就會知道不該買進了!(怎麼看成交量、線圖,以下介紹的書寫得很清晰易懂喔)
這一週火速翻完一本讓人著迷的書 #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有邏輯地幫我解答了上述疑問;作者遊牧民是韓國人,這本書的精髓就是教你短進短出!
乍看可能讓很多人嗤之以鼻,但唸研究所時我們最愛反向思考,不同觀點不同假設往往能讓科學研究進步更快速,總之多元思考是讓自己神速吸收知識的技巧之一。
我覺得作者是天才,大智若愚,深奧的理財能整理成簡單邏輯,用凡人都能看懂的方式寫出來,而且一點都不投機反而穩紮穩打(很像我學健身運動半路出家,但學習過程中跳脫大眾思考邏輯,用小白們都可以看懂的方式學習與教學,所以可以短短幾年就超越許多同行,但我的教學也符合科學與生理.....),我萬分欣賞這本書,因為 #跳脫框架的思考往往可以爆發性成長。
首先他點出了現況,多數人想要財富自由是一輩子的奢望,也沒有多少資本可以真的去滾出大錢;但是生活壓力總是強迫我們要有大額支出,譬如孩子的教養、譬如家人生病(這我真的有感到不行啊~)、譬如買房買車、譬如突然失業......
穩定足夠每個月生活的薪資,以為生活可以安安穩穩,事實上根本是高風險族群,因為這些基本收入很難應付生活上的意外;而我們想要掙脫這樣的框架,就得學習金融理財,而且目標放大不是賺小錢,而是有知識有邏輯的找出短線可以賺到錢的股票,那麼就足以應付生活的大小狀況,還可以真正有機會財富自由。
作者又提到,每個人都想賣在漲停板賺大錢,但這就好像希望中樂透一樣飄渺不實際,應該設定目標,即使賺1000元,該出場就出場,短線進出的股票必須在1-5天內就賺錢,如此下來小額也可以累積成大財。
我開始投資,起始目標是孩子教育費無痛生出來;但最近估算新屋裝潢費用不是小開銷,長線投資的股票獲利,無法供應裝潢費用,這時候如果學會短線進出股市的技巧,多賺一點錢,就不用煩惱到頭髮發白了!
#學習新領域的過程你可以找對師傅不要搞得很痛苦
過去學健身很痛苦,剛開始以為深蹲、腹肌很好練,哪需要什麼知識?
進入學習後發現各種名詞困擾我,許多書籍與教練老是一天到晚術語琅琅上口根本有聽沒有懂,A派攻擊B派、新科學推翻舊規則、各種生理心理狀況百出.....難死了!
但後來學到一個程度,發現簡單的幾個邏輯就能解決多數健身上的問題,也能幫助身體素質進步快速,於是健身對我而言是架構清晰的。
我才知道原來當初一堆口中術語掛滿掛好的人,其實對於運動一點都不專業,他們不具有健身運動遇到問題時可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能解決問題必須要活用知識啊~)。
好比李小龍形容出拳,一開始覺得拳很簡單,鑽研練功後發現要出好一拳涉及許多非常困難,等到變成大師後,一個拳就只是一個拳。
深化學習可以訓練出敏銳直覺,這種直覺不是賭博,而是大量知識累積下來的產業嗅覺,這本書,就是用簡單的邏輯教你從心態改起,加上練基本功,直到逐漸累積出直覺挑選股票。
韓國股市狀況與台灣有點雷同,不會大幅上漲、到了某個程度後就會下跌、下跌後又會再上漲,好像在搭雲霄飛車;反觀美股除了雷曼兄弟那一波,基本上股市呈現線性成長沒有摔落過,因此不同國家的買賣概念也因此有了差異性;譬如台灣韓國日本適合藉由短線累積資產,而這件事就不見得適用在美國股市。
因為作者直白的說了自己靠短線交易從12萬台幣短線累積出7500萬,還只花了三年,他還告訴你這不是靠內線交易也不是因為玩融資有賭性,一切根於學習選股票看公司基質,光是這點就十分值得拜讀,觀念夠好夠清晰,才可能累積出這樣的實力還持續賺錢。
#這樣的概念之下即使不是為了短線進出也能用同樣技巧選到長期存股的優質股票
這本書裡,會教你怎麼從上市公司季報看出公司基本面好不好,大家可以把 #公開資訊觀測站 加入愛用連結,可以搜尋到台股相關資料;季報很複雜,但作者教我們從幾個面向觀看就好,這是股市菜鳥必學的基本功。
作者也教你怎麼看新聞,挑新聞,去聯想到好的股票投資標的;每天看精華新聞練習找標的,這樣的基本功也是必須練的,當有了聯想的能力,投資股票就再也不是瞎子摸象、賭博性投資了。(以前我剛開始當企劃,也是每天被老闆命令看完所有報紙雜誌後提出三個標題去延伸可以深化的專題,這樣的基本功直到今天對我幫助都很大,光基於這點,這位作者就讓我十分佩服)。
學會看線圖前,買賣股票至少要懂得判讀成交量,從成交量去決定是否買進與賣出,作者買進股票的三大判讀就是:#成交量、 #線圖、 #資料。
買進後 #見好就收,#堅守停損原則,不要貪心在股海中是賺長久的守則!
#股票投資能否成功決定於基礎體能,這本書其實是在教我們投資理財的基本功,很推薦給投資新手,況且我太愛作者用健身來比喻投資了,點醒我很多投資觀念的好書推薦~
🎁在留言處有贈送這本書的活動喔~~
專題研究架構怎麼寫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花費了許多心血,4 年多來的矽谷找工作系列、經驗文章、及人物專訪總結
矽谷-世界的科技之都,對很多有人又著莫大的吸引力, 在我來到矽谷之前, 我會幻想著到蘋果、Google、Facebook 的公司總部,一窺這些帶來世界性改變的公司的辦公環境及氣氛,並實際和在這些公司工作的科技人士交流。
自從我來到矽谷,在當時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上班後,我開始把我的矽谷找工作面試經驗分享在我的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部落格,分享的契機是有一些朋友對於我的半路出家轉職的經驗很有興趣,同時因為一些人不在矽谷,很想了解在矽谷的找工作經驗是怎麼樣的。
於是我在幾年內,陸續分享了在美國矽谷找工作經驗系列,一共寫了 12 篇原創文章,從我的總結找工作經驗分享、軟體工程師找工作需要會什麼程式語言、美國軟體工程師的面試流程、如何寫 LinkedIn 讓各公司人資或獵人頭主動找上你、到美國現在主要用什麼工作平台來找工作、面試要如何練習、及被錄取後要如何談判,找工作的常見 F&Q等等,以下是我這 12 篇文章:
1. 軟體工程師美國找工作經驗分享
2. 程式語言- 到底學哪個好?我想進Google,我沒學OOO,他們會接受我XXX語言背景嘛?
3. 簡介美國軟體工程師面試流程
4. 等待機緣- 我要如何被人資或獵人頭發現? 我要如何脫穎而出? LinkedIn重要嘛?
5. 主動出擊- 我要找工作了,現在美國都用什麼找工作?哪個網站平台能讓我有較多面試機會?
6. 軟體工程師面試準備- 面試要練習什麼? 找工作和練習的時間要如何平衡拿捏?
7. 被錄取了- 我該注意什麼,我可以談判要求多一點薪水、股票或假期嘛?
8. 矽谷找工作之常見問題 FAQ
9. 面試技巧及心得,如何有條理的說服面試官?
10. 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11. 英文履歷怎麼寫? 美國科技公司注重什麼?
12. 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這一系列的找工作文章,加起來有超過 10 萬以上人次的閱讀, 有許多讀者的互動、共鳴、及詢問,更激勵了許多讀者、採取相關的行動, 面試了美國的科技公司,來到了美國、或是矽谷。
在找工作系列之後, 我關注探討了一些全球科技業及軟體工程師的現況的文章。 從 “2017 年科技業全球薪水趨勢 (2019 更新)”中分享了矽谷雖然名目薪水是全球之冠,但在考慮物價及支出水準之後, 德州奧斯汀其實是實質薪水最高的地區,比矽谷高出近 50 %。 總結來說,全世界的科技業人員的薪水還是在逐年上升的趨勢中。
在 “矽谷流行指南:矽谷標準配備入門包”, 我介紹了目前矽谷比較知名的一些流行事物。 許多在我們矽谷習以為常的日常所見事物,對於不在矽谷的朋友也算是開了眼界,多了解矽谷的現況。
“有感 ”陳瑞聰之矽谷誰在一例一休?" 不知是哪個矽谷?”,則是因為當時台灣許多人因為陳瑞聰用矽谷來評論一例一休,我用我在矽谷的經驗提出的觀察。 矽谷這裡大家都很拼命沒錯,我覺得在美國,應該就是矽谷的步調最快、壓力最大,要和全世界人才競爭,大家都很有自覺努力。但就工作時間來說,但除了在像是在 Tesla 工廠需要 24 小時輪班的工人及工程師要 6 點換班上班,軟體工程師們的上班時間都很彈性。況且上位者不是應該帶領大家走出更好的路,讓大家工作生活更有品質嗎?矽谷這裡公司都是在比福利的,領導階層是不會(也不敢)公開的要大家長時間工作的。
“Is winter coming? 凜冬將至?”, 則是我閱讀了 Uber 早期投資人 Jason Calacanis 寫給他投資的 250 多個創業者的信,他預估接下來兩年市場會有 20~30% 崩盤的機率。我佐以其他例子,像是許多科技公司趕著上市從資本市場拿錢,上市後的公司估值沒有想像中高,表示市場可能正在冷卻。而我們關注產業、世界趨勢。如果整個市場都即將修正,我們可以參考過往歷史,提前準備,避免自己及家人陷入危機之中。
“選擇比努力重要” 則是看到我的前公司 Tesla 的裁員新聞有所感觸, 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輩說過 "職涯的成功發展,選擇非常重要,做什麼產品,跟什麼人一起工作,比每天埋頭加班更重要。一次好的選擇能讓你領先同儕十年、二十年,一個差的決定,也能白白浪費一個頂尖人才數年的人生黃金時期。" 在我們職涯發展,切記不要終日低頭努力,也要抬頭觀察趨勢,做出對自我最好的決定。
而在 2019 年以來, 我也嘗試藉由直播訪問矽谷傑出的人物,由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來給大家帶來更多啟發。
第一個直播是訪問擁有多經驗的矽谷產品行銷經理(Product Market Manager) ,同時也是知名部落客矽谷阿雅, 幾個重點像是許多時候大環境不好,我們需要更加努力。阿雅主動出擊和教授、校友聯絡、參加networking event 先做好功課查詢好有誰會去,還準備好企劃書呈現。 我在參加農業圖書館的 conference 時準備好和館長自我推銷等等。 很多時候機會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許多人常有疑慮說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做ABC...請就勇敢的去嘗試把!不管是轉領域、換工作、換大學專業、出國、你可以小小的在業餘時間嘗試、上課、做兼職、你做了一陣子就會知道你會不會想要真的百分之百的投入! 不管你做或是不做, n 年後你都會變老 n 歲, 不要 30 年後你後悔在 2019 年沒有做你現在有的念頭。
我不知道我的經驗會不會不夠? 公司不要我? 怎麼辦? ...我們也不知道阿,你可以試試看投履歷阿? 像我 2015 年請朋友內推臉書工程師職缺,早上內推完,下午就被拒絕了! 那我就知道我的經歷還不夠,達不到臉書標準! 之前有朋友說我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我問了一下他投了幾個工作,他告訴我投了 10 來個!我 2012 年投了 800 多份履歷,2015 年找工作投了 180 幾個, 阿雅也提到她 2008 年投了 500 多份履歷, 如果你沒有投超過 100 份以上,先別說你還找不到工作阿!
和矽谷阿雅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55076742045622/
第二個直播訪問了矽谷的社會學家及 UX(使用者經驗) 研究員 Tiffany, 社會學的她目前在矽谷頂尖科技公司做使用者經驗研究員,她同時也是換日線的知名作者"葉蒂芬/出走社會學家的音樂之旅"。
她從醫療領域的 consulting 出發, 一步一步的走到 UX (User experience 使用者經驗) Researcher 的身分。 從訪談中,我了解到 Tiffany 做事情認真的一面。 她說, 在醫療器材公司的時候,如果她要訪問醫生,她會把所有可能相關會談到的期刊都讀過,並且把專有名詞都搞懂! 事情做到極致, 成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美國科技公司的 UX 團隊, 成員組成可能有社會學家、人口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 大家用研究方法,來探詢使用者想要或是還沒想到的功能。
最後,學生時期,社團的朋友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會幫忙很多,大家在學生時期多認識朋友交心,未來可能都會是你生命路上的貴人。 如果可以在學生時期多去實習的話,盡量多得到實習經驗,這可以幫助你快速判斷你是否想要做一件事情。
和 Tiffany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1100681920124093/
第三個直播訪問了女神學霸 PM Jackie, 她是 MIT 畢業的高材生,2011 年 MIT 林肯實驗室以她的英文名字,為火星附近編號 26424 的小行星命名。她的故事也被出版成書 “星星女孩遇見MIT:台灣洪瑀勇闖麻省理工學院的追夢旅程”, 她目前也是矽谷知名科技公司的 PM Manager。
她的經驗分享中告訴了我們,她是各很會為自己規劃目標,並且強力執行的人。 同時她很多生命的關鍵決定,像是在某個時間點做什麼實習, 錢不是最大的考量!每個經驗她都是為自己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決定的!
而矽谷的 PM , 有別於其他地方,注重 Business Plan 撰寫, 產品的方向規劃、用戶需求的痛點、各種分析。和 engineer、 researcher、 analyst、 data scientist、designer 等合作。如果想要往 PM 領域發展, Jackie 的建議多嘗試 & 多學習!網上許多資源的可以幫助你,像是Medium 上的文章, 還有也推薦 High Output Management 這本書。
和 Jackie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605409796634177/
第四個直播訪問了我的偶像大師士旗,大師是台灣政治大學畢業、清大碩士, 畢業後曾任職於趨勢科技、台灣 Yahoo 。 後來調來矽谷 Yahoo, 隨後又在 Spotify、 Netflix、及 Facebook 任職。 集各大亮點經歷於一身, 2017 年,因為看好區塊鏈的未來, 毅然決然辭掉 Facebook 總部工作, 加入台灣新創奮鬥。
大師分享了在工作上要勇於 Say no ( Focusing is about saying no),並勇於做決定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許多時候你的專案你就是最了解的人,不需要因為你的老闆或是其他資深人員的意見而動搖你的專業判斷。
大師找工作經驗算是一個奇蹟旅程, 調來美國的機會是剛好來美國 Yahoo 出差的時候聊到,剛好有缺就立刻面試。Spotify 是前 Yahoo 同事去紐約 Spotify 做事,推薦他一起去 (fun fact: 那時候近 30 歲的他將近是公司年紀最資深的員工)。Netflix 也是前 Yahoo 同事介紹, 認同要做原創內容(像是紙牌屋)所以加入,Facebook 是因為認同 Facebook 在前端領域的技術及新突破,想要加入在引領趨勢的公司。
而加入台灣新創則是剛好有學長聊到要做的新創, 因為認同公司的理念及目標,所以放棄在矽谷的累積回台灣一起加入。大師同時也希望可以有更好的環境可以讓年輕工程師發揮, 他們的公司也在盡一份心力提升台灣的軟體工作環境 ,其中一個例子像是希望每個加入 MaiCoin 或 AMIS 的工程師至少可以拿到 100 萬台幣的年薪。
和大師士旗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381514728798071/
第五個直播訪問了矽谷狂熱棒球魂的軟體工程師,同時也是鳥人球棒台灣負責人的麒仁。 麒仁大學念政治大學資管系, 畢業後先於仁寶電腦擔任軟體工程師, 並來美國 Carnegie Mellon 念碩士, 畢業先到矽谷 Oracle 擔任軟體工程師。 目前是 Workday 的軟體工程師。
除了軟體工程之外, 麒仁有一個熱愛棒球的心。 他週末都會參加灣區的棒球聯盟, 曾在棒球聯盟得到冠軍,之後更籌組灣區台灣棒球隊。 為了讓更多人用到好球棒, 他也在業餘時間幫忙推廣“鳥人球棒”。 蘋果日報今年還有訪問他的專題。
在訪問中他提到了許多棒球上的科技輔助,而他幫忙的鳥人球棒則是因為他一起在灣區打棒球認識的好朋友,鳥人球棒的創辦人想要拓展市場, 於是麒仁就開始幫忙台灣的部分。希望介紹美國的好球棒給台灣的職業、業餘、或是喜愛棒球的朋友。
他白天上班,晚上及週末忙棒球事物,他完美的讓大家知道夢想和工作是可以並存發展,如果你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你一定可以找到時間做到的!。
和麒仁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318037851743236/
第六個直播則是特別針對的主題,訪問前臉書工程師 Alexander 談如何成為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Alex 是前 Facebook 工程師, 也曾任職於 WhatsApp、 Tango、及 Instagram,目前是是全球最大同志交友平台 Grindr 的行動開發 VP。
訪問中我們先定義一流人才是是能幫公司把一個 app 從 80 分做到 100 分的人, 矽谷科技公司願意花大錢雇用這樣的人,因為一個成熟的 App 會遇到很多有挑戰性的問題,而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可以在程式碼審核中把關,在架構上調整, 讓 app 可以持續進步。
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常常有的特質是: 邏輯思維清晰、知道如何做有效率的溝通、有App 效能優化的經驗、善長解決棘手的問題、能夠做好審核程式碼、並且知道如何定義好個人及團隊的方向。
而挑選一個能讓自已快速成長的戰場則是讓人可以快速變成一流高手的秘訣。公司能提供的發展空間很重要,對於自已的 career path 在規畫的時候,須要注意自已做事的內容,是不是有持續的提昇自已的價值。另外,公司有發展、持續賺錢,有正向現金流,個人也才會相對的有機會發展。加入一間公司前可以仔細查看公司的商業模型/成長/高層的背景, 並多了解自已老板的背景,很多人做不開心是因為老板不懂自己的貢獻,自己被低估。
台灣的軟體業及行動開發近來有顯著的成長,希望各位軟體工程師都有找到方向,早日晉升頂尖的工程師。
和 Alexander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489210741639987/
未來的許多直播也在聯繫規劃中,希望藉由我一系列的工作文章、生活體驗、以及人物訪問,帶給大家更多矽谷經驗及成功故事啟發。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9/07/SiliconValleySumma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