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實作評量題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實作評量題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實作評量題目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探索自我」與「認識自己」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尋的,尤其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自我品牌與個人差異化的網路自媒體時代,「#了解自己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顯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 但你是否會覺得每次探討這類的題目,總容易流於空洞的空談?或僅僅只是心靈雞湯的口號呢?為何我們能夠分析看見的現象,也可以釐...
實作評量題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探索自我」與「認識自己」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尋的,尤其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自我品牌與個人差異化的網路自媒體時代,「#了解自己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顯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
但你是否會覺得每次探討這類的題目,總容易流於空洞的空談?或僅僅只是心靈雞湯的口號呢?為何我們能夠分析看見的現象,也可以釐清遭遇的問題,但我們卻極度不擅長「理解自己」,這可真是一個反直覺又反邏輯的弔詭。
---
這篇 #客座文章 的作者是來自安控產業的軟體工程師 紀長興 ,他一手寫程式,一手寫文字,擅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表達。邀請你一起閱讀,兼具科技與人文色彩的他,對這本書精彩的解讀。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find-your-vocation/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發現你的天職》的作者是八木仁平,他為了找到真心想做的事,開始研究「自我理解術」,這套方法可以帶領你「了解自己」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書中詳實的講解如何進行「自我理解」的分解步驟,循序漸進的引導你展開自我探索。內容主要可拆分成找到「重要的事」、找到「擅長的事情」、找到「喜歡的事」這三大架構,再貫通前後的思路脈絡,以理解自己為出發點,最終定位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感覺很像在看哲學書,因為作者針對一些詞彙下達了重新定義的再解釋,諸如「重要的事」、「擅長的事」、「喜歡的事」、「想做的事」、「真心想做的事」……等等,必須先釐清作者對於這些定義的詮釋之後,才能開始進入作者的思想體系內。但也無須因此擔心,因為書中的文字簡易淺顯,同時搭配不少線條簡單的插圖,幫助讀者輕鬆明瞭作者的文字意涵。
.
【這本書給我的三大啟發】
.
章節上的編排,主要是依循著怎麼找到「重要的事」、「擅長的事」、「喜歡的事」、「想做的事」、「真心想做的事」,如此這般漸進的主題往下推進,每一個章節除了圍繞著主題講解之外,也會提出不少觀點,其中引發我最深刻的三個思辨是:
.
1.#你所找到的天職並非唯一不變
.
一般人多半以為找到天職,即等於是找到人生的標準答案,只要堅守這個正確答案,便可從此高枕無憂、萬事大吉。像這種「找到標準答案」的迷思,就跟童話故事中,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樣,都是不切實際的。
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人都會不斷改變,所以絕對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興趣會變、思想會變、習慣會變,所以理想、夢想會變,你的天職當然也會跟著變。
既然你找到的天職僅僅只是現階段的,還有必要辛苦去尋找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天職包含你的價值觀和各個目標,而價值觀是前進方向,目標則是前進距離的檢查點,方向是永無終點的,是一生都在前進的指引。因此要先找到現階段的天職,你才能再接著往正確(喜歡、適合、擅長)的方向前進。
.
2.#不需要為了改善弱點而努力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努力就會有成果,而最恐怖的就是你已經很努力了,卻始終沒有成果。
不要為了改變自己而努力,但要為了發揮才華而努力,琢磨專長比克服缺點更能帶來成長,毋須浪費時間阻礙自己變強,也不要再妨礙自己增加信心。缺點再怎麼改進,仍是難以出色,即使拚命的克服缺點也只是讓你平凡無趣,不如集中火力發揮優點,才能出類拔萃。惟有強項才能創造成果,克服再多弱點也不會創造任何東西。
.
3.#賺錢的境界
.
一般人賺錢,是因為對別人產生價值、換得別人給予報酬。相較於雙方都看重公平交易的對價買賣,更高層次的人之所以賺錢,則是因為讓別人對他產生感謝。因為別人的感激之情而獲取報酬的人,不只更具有成就感,也更願意激發回饋社會之心,並進而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
而那些執著於想把興趣當成工作的人,滿腦子認為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滿懷熱忱、成功發達。然而真把興趣當工作的人,結果通常是以上兩種層次都達不到,意志消沉也就罷了,最糟的是心態變得扭曲偏激。
興趣只是取悅自己的一種自我滿足,一心只想著把興趣當成工作的人,心中只有自己,不管你有多喜歡,做再多也不會對別人產生價值,無法為自己換取酬勞之外,更別想得到任何人的感激。
自我練習的部分
書中有大量的自我練習題,經由完成這些題目,最終目的就是要「了解自己」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心理測驗或顧問諮詢,其實我從以前就很不擅長做這類,需要大量回憶前塵往事的評量測驗,所以在實作這本書的練習題時,我再一次的吃盡了苦頭。
在幾乎已經呈現半放棄狀態下,朋友建議我,不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自己,而是改以中性的心境去單純回顧。果不其然,情況獲得大幅改善,我也得以完成書中所有的練習題。
對於過去,每個人肯定都有不少羞於啟齒或遺憾悔恨的紀錄,因此我們直覺想逃避,不願意再揭開瘡疤來面對,更遑論掏心挖肺的向別人訴說。
所有的悲歡離合、高峰低谷,每個人的路都要自己踐過踏過,要親自品嘗各種酸甜苦辣之後,才能懂得箇中滋味。然而,也正是你所走過什麼樣的路,將會把你和其他人的與眾不同區隔出來。把自己的歷程整理出一個豐富動人的故事,就是認識你自己(同時也是建立個人品牌,你將擁有自己的溫度,以及和別人不一樣的記憶點)。
.
【後記:什麼是成功】
.
人生意義就是追你所愛,愛你所追,成功的人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簡單來說,成功就是能做自己,要做自己,必須先認清楚自己和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卻說要做自己,等於是邏輯思考不通。
除非你想要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的過一生,否則你終究無法逃避探索自我的這條路。《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如何「了解自己」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找出重要的事跟喜歡的事,去過你自己想過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意義,汲汲營營也好,平平淡淡也罷,只要你感到充實,這就是成功的人生意義。
「成功並非目標達成,而是在每個瞬間活出自我特色,在活出自我的當下,就已經算是成功了。」 - 八木仁平
實作評量題目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到文化歷史美術的素養,可以讓孩子有多一點的機會,向上增加談話的知識和廣度」、「每天都要輸入-思考-輸出(部落格、錄影、畫圖、手寫),要讓小孩有機會重新處理輸入的知識」、「剛開始標準放低,不要求太多,讓他自由發揮,以鼓勵為主。但還是得給誘因及規則」、「讓小朋友自己發揮,想寫什麼都可以。有興趣有感覺就會寫得好。」(蔡依橙)
本次工作坊的金句,這些話教了我方法,也鼓勵了我。
要怎麼讓學習變得有趣好玩?對於美術歷史,我本身其實素養是不夠的,總會擔心自己看不懂名畫,沒辦法教孩子吧?在課堂上,看著蔡校長手把手的說明,他是怎麼選擇教學主題、辨認用的上的教學內容、怎麼組織成一個學習評量,我才知道,原來我不需要什麼都會!
我只需要在找資料的過程中,辨識出我有興趣且我有辦法說明的資料,就是可以拿來用的教材!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是我想要的,但我不需要成為萬事通呀!這個發現讓我增加了許多信心,同時也降低我的焦慮,感謝校長。
▌如何快速準備教案的要素
「出題要依據教學內容,找出孩子有興趣的部分,來出題、文字設計題幹要跟孩子有關(例如:101 是幾個妳高?)、用圖片讓孩子容易圈選、讓孩子表述對事情的看法:你認為為什麼會這樣?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重點是讓小孩學習過程,不是要考倒小孩。」
這堂課教學內容很實際,但也讓我卡關、綁架了我的思考,我一直想著,我孩子還這麼小,我要怎麼評量?她要如何才能呈現我的教學結果?這讓我在後來的教案實作出了問題。我一直在這些問題打轉,題目要怎麼出孩子才看得懂?我找的東西會不會太難?我到底想要她知道什麼?不斷的自問之後,只好舉手請助教幫忙。
感謝助教協助我慢慢釐清想法和目標,我將目標設定在我想教學的內容,以及對象改成我老公之後,就順利多了。
▌配合孩子程度、給予適當鼓勵,幫助孩子成長。
回到家,我思考了兩天之後,發現其實我卡關是因為少了實際教學這個步驟,重新觀察了自己在教小孩的過程中,我考慮了孩子目前的能力,以及能表達的工具,然後整理我的教材,選擇她能看得懂且我也能教的圖卡或照片、影片。
在經過好幾天的反覆教學後,偶爾在生活中遇到跟教學內容一樣的東西,我會稍微問她,看她能不能夠回答,如果她能夠表達出來,我就會立刻鼓掌用較高的音調,說她答對了!如果表達不出來,我就立刻再說明幾遍,然後過幾天再問問她就好。
於是我做出了新的小教案,實際實行的結果,真的可行!她能用手指出來家人的臉,可以用手指進行連連看,我覺得很棒!這次的工作坊真是太棒了!謝謝新思惟帶給我滿滿的收穫!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7/25(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親手做出,拉近你與孩子距離的學習單。
▌在這堂課,你將能學會的技能。
✔ 半小時做好一個教案。
學會如何跟孩子分享任何知識主題,不管是廣島長崎原子彈、南太平洋群島或困難的性教育,都行。
✔ 旅遊不只是旅遊,讓親子關係增溫,還能學習。
把握全家每次親子旅遊的機會,讓孩子增進知識素養,懂的想的都更有視野與深度。不管是跟團或自由行,不管是國內或國外旅遊,都適用!
✔ 拒絕被 3C 綁架,成為 3C 的主人!
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 3C 產品,成為他們感官與知識的延伸,成為 3C 的主人,而非成癮無法自拔的奴僕。
✔ 適應潮流,並且走在潮流前端。
在生活中協助孩子,適應這個新課綱與新時代的潮流。
🔸 7/25(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實作評量題目 在 巴小智的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好友 錢教授 的精彩文章,歡迎網友們瀏覽 ~
遵照教授意願只分享到明日中午就刪除 ...
------------------------
錢世傑
最近我有把自己的行為數據化,還蠻有趣的
不影響版面,就貼到明天中午好了
.
行為量化
除了大腦為了減少耗能所產生的缺點外,人類從小就受到數字的荼毒,任何表現都予以量化,再針對可以量化的內容加以比較。這也變成國小、國中到高中、大學,都是以數字來決定一位學生的好壞,
最容易量化的就是智育,像是國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科目,一般民眾強調要有公平的方法,像是聯考制度,只透過客觀數字的評鑑,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例如選擇題、是非題,答案錯了就是錯了。
填空題則次之,為什麼填空次之?
因為有時候一字之差可能會引發爭議,像是台灣主要的水果是甚麼?答案是芒果,但學生寫成土芒果,要不要算對呢?就可能必須經過老師甚至於整個委員會的衡量與判斷,不但麻煩,而且會涉及到主觀判斷而難論屬於客觀公平。
最難評斷的則是申論題,在社會科學中,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見解,就像是政黨有民主黨也有共和黨,核能政策有支持也有反對,誰對誰錯,決定分數的高低常常並不是客觀的對錯,而是閱卷老師主觀的判斷。
為了要達成公平,就要避免主觀判斷的題目,即便主觀判斷還是可以建立標準,但這些標準很難量化,大多數是抽象的內容,為了解釋抽象的內容,又有了主觀抽象的判斷,用抽象解決抽象,不斷循環讓問題更難解決。所以,為了避免評量產生爭議,能夠量化的智育就成為發展的主力。
實作的經驗,一般人認為難以量化的項目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進行量化。
例如我記帳記了十年以上,建立了自己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之外,這些當然很好量化,就是金錢數字而已;可是其他表現卻很難量化,像是扶老太太過馬路、關心學生生活、回答法律問題,這些通常沒有金錢回報,但卻是讓自己走向正面評價的關鍵。
為了避免自己以金錢作為數字的唯一量化項目,只剩下賺大錢為目標,卻忘記穿上畢業服那個時候所存在的夢想。於是我也參考「公司治理」的概念,開始將每天難以量化的工作嘗試轉換成可以統計的數字,例如看了幾頁的書、寫稿子寫了多少字、製作了多少頁的教材、完成了多少項的工作、專欄文有沒有被媒體引用,或者是其他指標性成就,這些字數、頁數、項目也都可以透過數字來統計、分析。
.
(如附圖)
.
行為量化雖然比較麻煩,但可以讓你更客觀地判斷自己的成長過程。不過,數字只是評斷自己成就的指標,瞭解自己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夠不夠。如同「分數是指標」中提到,切莫將指標當成了目標,因為將數字為目標,為了讓數字愈來愈驚人,很多方向就會愈走愈偏離,逐漸地離原本的夢想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