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寅怎么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寅怎么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寅怎么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寅怎么读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李民傑(奸的好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由于这是第三次分享我的系列阅读之领域,这次我点选了蔡东藩的书。 看照片: 1 (附內文照片和鏈接) 链接: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8045929038022&id=1180458461 谈到这蔡东蕃这系列的书,有...

  • 寅怎么读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24 11:10:57
    有 11 人按讚


    由于这是第三次分享我的系列阅读之领域,这次我点选了蔡东藩的书。

    看照片: 1
    (附內文照片和鏈接)
    链接: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8045929038022&id=1180458461

    谈到这蔡东蕃这系列的书,有很多感概……所以,发布了历史演义的封面后,引发了我的发表欲。

    如,李敖大师大刀阔斧砍掉蔡东帆的评注,然后自己写上李敖式的导读……

    在专页这里,其实是要谈一谈,学权谋是不是要读历史呢?

    如果要很精简的回答,我会告诉你读历史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媒介,还有很多其他的媒介或管道一样可以学到的。

    虽然我喜欢历史,也读过不少历史,历史是不会直接让你学到权谋的,就好像不要以为看了HBO随时有裸体看的《权力游戏》就学到权谋和明白人性一样!

    再说明白一点,读完《三国》你不会变成曹操,也不会变成诸葛亮,更加不会行军打仗,因为行军打仗需要更多的细节和知识。

    譬如带一万人扎营,你如何建立一万人的卫生设备,你如何搞到钱,很多很苦闷但又必备的资讯,你很难在演义小说,或者精简的史记读到。

    这些都要涉及一些比较专门冷僻的大块头著作才有机会读到。

    譬如你读到毛泽东评点24史,难免会幻想自己读了24史会学到谋略吗?
    (有关毛泽东评点二十四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vxk8l8boLUs84jKXJxWukg

    这是美丽的错觉和幻想。

    老实说,如果你真读过《春秋》、《史记》、《24史》等大系列的作品,即使你的文言文是不错的,但这些领域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会是一场苦闷的阅读。

    除非,你只读一个朝代的历史,或者你对某个朝代已经有了小说和野史的基本感情认识,那么就会啃得比较过瘾和轻松。

    很多人问:「如何跨过读历史的门槛/障碍?」

    先说明白,读历史后,你不会变成诸葛亮,至于你会不会被启发,这就要看你你是怎样阅读了。

    如何跨过这个门槛或障碍呢?

    如果你试过直接读,读不下去,退而求其次,先读演义;
    如果还是读不下去,可以去看漫画;
    之后,再回头看演义,喜欢了,看回正史,如是类推。

    接下来我这里要发布一段暗喻,暗喻就是不直接说出来,譬如我要说有没有用,会不会增长智慧,我不会直接说就对了!

    请留意这点:「历史是有胜利者所写的」,所以我们读的厉史有没有被皇家系统过滤掉是要思考一下的。

    再说,中国向来都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如太史公记载项羽送奖牌时床头对奖牌的珍惜),加上中国学问系统向来都不是学术归学术这个分法的,所以读史时是要有这些心理认知的。

    就是因为这样,才有传统的说法:读《春秋》(是要配《周易》的。
    其实这个观点不纯粹是儒教信仰者的说法,马一浮有提过,传统的儒家读史训练法……

    换句话说,你要做到孔子说的「洁静精微」(有冷静的头脑和精密的计算),你需要周易配读春秋的,当然原文说读《周易》是可以训练到你「洁静精微」的。

    这个是传统的说法,孔子是说,要玩索而有得,请留意「玩」这个工具和「心态」。

    用周易配读,对一般人来说来说是大工程的事情,不容易做到,即使如李敖对周易的观点是占筮之书的偏见,他就不会这样做了。

    再说,如果真要搞懂周易的义理,如是配读,这个也是很大的工程,没下过大量精神和时间,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的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是:可以的话,先看一看有评注的历史或者历史演义……

    前人的评注往往更容易给你刺激、给你启发。

    如果你读的都是有评注观点的,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名人,很多你觉得他观点很独到的见解,原来跟这些前人的评注有很高的相似度。
    (上述这段文字我也是暗喻)

    这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到正如陈寅恪先生的一样,大家都喜欢抄来抄去,这时候你就会想,原来往日我觉得厉害的角度,是我读书读得不够多,原来是我少读了有评注的文章。

    狼性学员要留意:
    不偷不隐的始终是少的,成一家之言谈何容易(?)。
    所以孔子有说的述而不作,其实可能是有原因的。
    孟子也说,未来人都是在死人堆里的牙齿缝偷东西的(大意如此,非原文)

  • 寅怎么读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24 11:10:57
    有 11 人按讚

    由于这是第三次分享我的系列阅读之领域,这次我点选了蔡东藩的书。

    看照片: 1
    (附內文照片和鏈接)
    链接: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8045929038022&id=1180458461

    谈到这蔡东蕃这系列的书,有很多感概……所以,发布了历史演义的封面后,引发了我的发表欲。

    如,李敖大师大刀阔斧砍掉蔡东帆的评注,然后自己写上李敖式的导读……

    在专页这里,其实是要谈一谈,学权谋是不是要读历史呢?

    如果要很精简的回答,我会告诉你读历史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媒介,还有很多其他的媒介或管道一样可以学到的。

    虽然我喜欢历史,也读过不少历史,历史是不会直接让你学到权谋的,就好像不要以为看了HBO随时有裸体看的《权力游戏》就学到权谋和明白人性一样!

    再说明白一点,读完《三国》你不会变成曹操,也不会变成诸葛亮,更加不会行军打仗,因为行军打仗需要更多的细节和知识。

    譬如带一万人扎营,你如何建立一万人的卫生设备,你如何搞到钱,很多很苦闷但又必备的资讯,你很难在演义小说,或者精简的史记读到。

    这些都要涉及一些比较专门冷僻的大块头著作才有机会读到。

    譬如你读到毛泽东评点24史,难免会幻想自己读了24史会学到谋略吗?
    (有关毛泽东评点二十四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vxk8l8boLUs84jKXJxWukg

    这是美丽的错觉和幻想。

    老实说,如果你真读过《春秋》、《史记》、《24史》等大系列的作品,即使你的文言文是不错的,但这些领域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会是一场苦闷的阅读。

    除非,你只读一个朝代的历史,或者你对某个朝代已经有了小说和野史的基本感情认识,那么就会啃得比较过瘾和轻松。

    很多人问:「如何跨过读历史的门槛/障碍?」

    先说明白,读历史后,你不会变成诸葛亮,至于你会不会被启发,这就要看你你是怎样阅读了。

    如何跨过这个门槛或障碍呢?

    如果你试过直接读,读不下去,退而求其次,先读演义;
    如果还是读不下去,可以去看漫画;
    之后,再回头看演义,喜欢了,看回正史,如是类推。

    接下来我这里要发布一段暗喻,暗喻就是不直接说出来,譬如我要说有没有用,会不会增长智慧,我不会直接说就对了!

    请留意这点:「历史是有胜利者所写的」,所以我们读的厉史有没有被皇家系统过滤掉是要思考一下的。

    再说,中国向来都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如太史公记载项羽送奖牌时床头对奖牌的珍惜),加上中国学问系统向来都不是学术归学术这个分法的,所以读史时是要有这些心理认知的。

    就是因为这样,才有传统的说法:读《春秋》(是要配《周易》的。
    其实这个观点不纯粹是儒教信仰者的说法,马一浮有提过,传统的儒家读史训练法……

    换句话说,你要做到孔子说的「洁静精微」(有冷静的头脑和精密的计算),你需要周易配读春秋的,当然原文说读《周易》是可以训练到你「洁静精微」的。

    这个是传统的说法,孔子是说,要玩索而有得,请留意「玩」这个工具和「心态」。

    用周易配读,对一般人来说来说是大工程的事情,不容易做到,即使如李敖对周易的观点是占筮之书的偏见,他就不会这样做了。

    再说,如果真要搞懂周易的义理,如是配读,这个也是很大的工程,没下过大量精神和时间,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的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是:可以的话,先看一看有评注的历史或者历史演义……

    前人的评注往往更容易给你刺激、给你启发。

    如果你读的都是有评注观点的,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名人,很多你觉得他观点很独到的见解,原来跟这些前人的评注有很高的相似度。
    (上述这段文字我也是暗喻)

    这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到正如陈寅恪先生的一样,大家都喜欢抄来抄去,这时候你就会想,原来往日我觉得厉害的角度,是我读书读得不够多,原来是我少读了有评注的文章。

    狼性学员要留意:
    不偷不隐的始终是少的,成一家之言谈何容易(?)。
    所以孔子有说的述而不作,其实可能是有原因的。
    孟子也说,未来人都是在死人堆里的牙齿缝偷东西的(大意如此,非原文)

  • 寅怎么读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22 13:47:02
    有 32 人按讚

    有关比尔盖茨的慈善记录片说,比尔盖茨读的书都不是那么容易搞懂的(意思是比尔盖茨读的书内容都很深),而且是约莫五本书一起交错阅读的,都是主题式阅读的,出门试过携带17本书之多。

    我出门无法带这么多书,一般而言我是一本书随身,然后我是采取iPad式的主题阅读法,这个阅读法我叫做系列阅读法。

    譬如说,我要深究冯友兰的哲学论,我就会将冯友兰在美国教学演讲的中译本,回中国前的哲学史,回到中国后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看的中國哲学史,或者相关冯友兰一切的都交互阅读……

    这种阅读法是博学和尚点拨的阅读模式。

    这样阅读,我体验之后是有三个好处的:

    一、这个人的前后思想变化,我是有机会靠这样的阅读法,看到其痕迹的,同样一件事,换了时空这个人的见地与思维之变化,对他深究的领域如何走过(挖掘的深度和广度)……

    二、如是系列阅读几个主题后 你将会发现陈寅恪说(照片1):「中国书虽多,基本上就是那几十种,都是抄来抄去的……」(照片2)

    正如照片2,访问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到底是那几十种」?

    这个观点李敖回答时引述了闻一多相同类似的同感,当然李敖把话题引述到最后他的中国名著精华上。

    至于闻一多陈大师的观点,我认为要深究过,如是系列阅读的人,才有这个体会的。

    如,我用红楼梦做例子,一般研究红楼梦现在主流的力量是考据派,至于另一派的是索隐派,如果你用系列阅读法之后,你会发现牵起这场大战的是胡适与蔡元培(胡适的资料是蔡元培提供的,换句话说胡适是蔡元培的间接式学生,这点要敬佩蔡元培的雅量)。

    那么你下过功夫,可能你就会说无论是索隐派和考据派,研究红学的书,考据派的多不胜数,不过都是抄来抄去的,不外乎周汝昌、俞伯平、冯其庸的观点,内容相同,换了形式解说罢了,说不出新意……

    你看看我的照片3,如果你研究王的红学研究,如果我要抄来抄去,摇身一变成红学专家,王的万多条批注,我消化之后,将之变成自己的观点,你是不容易发现的。

    但是你经过系列阅读之后,如果真的有人这样说,你大脑马上会知道这是受过那个派系影响,你是则重在谁的观点,离不开ABC的范畴……

    相同的,如果对方破格的创见,你也会马上知道的。

    再多一个例子:

    譬如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个观点千年来都好像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来来去去都是那几派,一旦你读到唐门的观点时,你马上知道这个是发前人所未见的高度!

    三,如是系列阅读,比较容易融合会通,你才有可能知道什么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条件),衍生怎样的书生理想(书生理想又分成书生之见,与田野实战之见),他们是在怎样的新旧理论冲击下做了调和和整顿!

    上述三点是我近来的阅读体会。

    但是我同时感概一句:像我这种年纪,充其量是在一两个边缘的领域有机会深究,那些高手穷就十多年研究一个领域,如历史上天才式的焦循他研究一个领域的学问也用了13年之久。

    可是很多人却告诉我他可以用一天让你学会一个领域的学问。

    那么我们就要问 一天学会的定义是什么了?

    分享了书的封面之后的感概!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8030060321314&id=118045846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