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家裡有虎頭蜂代表什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家裡有虎頭蜂代表什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家裡有虎頭蜂代表什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家裡有虎頭蜂代表什麼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407的網紅BikepackingTaiwan 陪你玩台灣 - 體驗單車露營的美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聊聊我對武界水庫意外事件的看法​ #逆風文​ ​ 圖文好讀版:http://likeafish.com.tw/case-study14 Podcast聲音版:https://sndn.link/LifeguardsDaily/LykSpR​ ​ --​ ​ 9月13日,來自台中市的2個家庭共6人,...

  • 家裡有虎頭蜂代表什麼 在 BikepackingTaiwan 陪你玩台灣 - 體驗單車露營的美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1 20:07:13
    有 188 人按讚

    #聊聊我對武界水庫意外事件的看法​
    #逆風文​

    圖文好讀版:http://likeafish.com.tw/case-study14
    Podcast聲音版:https://sndn.link/LifeguardsDaily/LykSpR​

    --​

    9月13日,來自台中市的2個家庭共6人,分別帶著妻子及兒女一同前往南投縣仁愛鄉武界栗栖溪河床露營,凌晨4時上游的武界壩因機械故障放水導致溪水暴漲,賴男、盧男兩家人帳篷遭沖走,其中賴男自行游上岸,盧妻因睡在車上躲過一劫,截至今日目前累計4人死亡。​

    這起意外事故發生至今已過了數天,網路上有不少的專家發表意見,網民風向一面倒,一瞬間大家都變成「溪床露營」專家,撻伐死者家屬無視入口的禁止進入告示牌,在河床露營釀成慘劇。​

    關於這起意外,我們應該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界栗栖溪戲水其實是相當有名的觀光行程​

    或許很多人是第一次聽到「武界」這個地名,也第一次知道這裡有水庫在使用。但對於許多戶外玩家來說,武界其實是相當知名的朝聖路線,更是觀光局推廣的在地觀光行程。​

    沿著武界的栗栖溪一直往前走,可一路通到南投的另外一個部落「巴庫拉斯」,整段路程大概約32公里,在冬天枯水期是相當有名的off road單車撩K路線,堪比「登山車界的武嶺」,是許多登山車友的夢幻口袋名單。只要上google或youtube查詢「五八公路」或「武巴公路」,就會有相當多的資訊。​

    因此,只要冬天的周末假日就會有非常多商業團帶隊進來玩水,不管是步行、騎單車、還是開四輪傳動車進來;甚至在武巴公路最有名的景點「一線天」會有部落居民搭炊事帳賣東西,晚上也有部落的人會進來打獵。​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在這裡也曾經差點出意外,幸好巧遇有人進來打獵協助。​

    延伸閱讀:https://bikepackingtaiwan.com/experiencetalk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流立禁止下水告示牌有用嗎合理嗎?​

    網路上有一說法:「明明有立了告示牌,為什麼玩水出事還要全民負責?」,此說法正巧打中台灣人的媽寶與卸責心態。​

    首先,請問告示牌立在哪?整條溪床這麼長,如果我進入溪床的地方沒有立告示牌,請問這樣算合法嗎?​

    再來,請問告示牌所屬的有效範圍有規範嗎?到出海口都算禁止範圍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以後政府單位為了卸責,在所有溪的最上游都立告示牌禁止下水,發生事件時再說明上游有立告示牌,這樣當事人會服氣嗎?​

    最諷刺的是,大家都只看到網路上瘋傳的禁止入溪告示牌照片,卻沒看到告示牌左後方的電線桿上就貼著一張「一線天半日遊接駁車」的廣告文宣。​

    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個「先禁國家」,山難禁山、海難禁海、溪難禁溪,教育民眾太難,禁止最容易,立告示牌後政府就能卸責,民眾還會幫忙說話帶風向,最後變成人民什麼地方都不能去。警示標語固然能讓民眾更加了解狀況,但從意外案例中去分析發生原因,再給予大眾正確的相關安全知識,這才是能真正減少意外發生的辦法。​

    這次剛好意外放水的時間是在半夜四點,只有露營的人在現場;如果是白天遇到水庫放水,相信只會有更多戲水民眾遇難,因為看得到也跑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問台灣有哪些露營區合法?​

    網路上又有一種聲音:「露營區這麼多,為什麼不去露營區而跑去溪床露營?」​

    根據觀光局露營專區網站查詢的結果,台灣目前有登記的露營區有1985筆資料,而公有合法的露營區僅有55筆。也就是說:在台灣只有2.8%的露營區合法。​

    有些人或許會說:「至少其他不合法的露營區不會設置在溪邊,有整理過的營區也不會遇到毒蛇、虎頭蜂等野生動物,相對較安全。」​

    也許這樣的說法沒錯,但換句話說:「支持這些非法露營區經營,破壞水土保持、破壞生態平衡、排放化學廢水至山林,進而造成土石坍方等環境浩劫,有比較好嗎?」​

    環境的影響不是即刻就能顯現出來的,只是把風險轉嫁到其他人或生物上。​

    觀光局露營專區:https://gis.tbroc.gov.tw/TTE/index.js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雨等於溪水暴漲等於出意外,真的嗎?​

    此次造成意外的原因是因為水庫無預警放水,而不是溪水暴漲;不管是水庫放水還是溪水暴漲,基本上都不一定躲得掉,前者更是。不過,因為這次意外就無限上綱成「怎麼可以在溪邊紮營,遇到溪水暴漲怎麼辦?」,是非常無知的想法。​

    從山上下雨到溪水暴漲,是有時間性的,因為土壤也會吸水,一直要到超過土壤吸水成載量以後才會產生溪水暴漲。越靠近上游因為越少支流匯集,當然越不用擔心溪水暴漲問題,也就是說玩水找支流會比找主流更安全。​

    在溪邊遇到下雨應先判斷:​
    • 雨下在上游下游?​
    • 人在上游下游?​
    • 山上有沒有集水區?​
    • 集水區的大小?​
    • 雨下多大多久了?​
    • 有溪水上漲的徵兆嗎?​

    最近有一支網友分享的山區下雨、平地溝渠暴漲的影片,就能很明顯看出匯集到最下游的溪水容易暴漲,但當時山上的溪有沒有暴漲?很難說。​

    延伸閱讀:【遇到溪水暴漲怎麼辦》三項徵兆幫你闢開洪流】​
    http://likeafish.com.tw/case-study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底能不能在溪床紮營?​

    據意外事故當天的其他遊客表示:「現場白天除了受害的露營家庭以外,還有一些乘坐當地業者的四輪傳動車進來旅遊的民眾。當時河床溪水相當淺,大概只有到成人腳踝,估計頂多只2、30公分深。他曾造訪武界數次,印象中當地溪水從未超過他膝蓋,兩家人露營搭棚並非位於水流處,而是已在河床最邊較高的位置了。」​

    從以上資訊判斷,其實受害的民眾多少有溪床露營經驗且知道要如何選擇營地,無奈遇到了水壩的機械故障意外放水。​

    我自己平常有在從事野營活動,在溪邊紮營次數至少20次以上。如果以「紮營最常遇到的危險」來討論,除了虎頭蜂跟毒蛇以外,最怕的的確是溪水暴漲。不過,台灣什麼時候發生過因為溪水暴漲導致露營的人被沖走致死?至少我的印象中並沒有。多數溪水暴漲只是造成去溪邊戲水的人受困,連人被沖走的狀況都很少聽說。​

    不管是豐水期的夏天還是枯水期的冬天,溪床紮營當然都有相對應的風險。懂得判斷風險並把可能造成發生意外的機率降到最低,並且知道意外來臨時要如何應對處理,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事。​

    紮營時需注意的事項:​
    • 觀察「帳篷位置與溪流的高度差,而不是距離溪流的遠近。」​
    • 紮營在溪流內圈較外圈好。(不要在對沖彎邊)​
    • 尋找支流紮營。(主流匯集多條支流,較有暴漲風險)​
    • 紮營的地方有沒有長草。(沒草代表水可能會常淹過)​
    • 紮營的地方是否土質鬆軟。(鬆軟代表可能常被淹過)​
    • 不要紮營在山凹口邊。(靠岩壁邊有落石風險)​
    • 找尋有撤退路線的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真的被溪水沖走怎麼辦?​

    這次的死亡民眾皆為溺水致死,不過此次事故跟平常溪邊溺水的新聞發生狀況不太一樣。​

    根據我自己帶團及救生的經驗,通常被水流沖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保護好頭部安全」。因為當你不小心被沖走後撞上大石頭昏厥後,將無法保持頭在水面上呼吸,而結果就是溺水身亡。​

    被水沖走的應對方式有兩種:​
    • 攻擊式 - 會游泳的人,逆流而上往45°角游回到岸上。​
    • 防守式 - 手抱胸口臉朝上、腳朝向下游抬起來做仰漂。腳抬高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避免身體撞到溪床底部造成人往前翻,另一方面可以蹬開岩石倒木等水中障礙避免直接撞上。另外記得避開水中可能會把你卡在溪中的障礙物,以防被吸住無法脫身。​

    延伸閱讀:【秘境苦花潭溺水事件:如何判斷渦流、翻滾流與渡溪安全】​
    http://likeafish.com.tw/case-study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雖然夏天炎熱也是消暑旺季,但夏天豐水期且容易午後雷陣雨,在溪床紮營的風險相對冬天高很多。社會大眾應當懂得如何判斷天氣資訊、瞭解水域安全觀念、學會水中自救技巧,政府也不要只會一味的立禁止告示牌來嚇阻民眾。​

    當大家都做到對自己負責以後,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懂水的海洋國家。

  • 家裡有虎頭蜂代表什麼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9-16 22:43:49
    有 799 人按讚


    「你們臺灣有什麼歷史?你們臺灣有什麼美學?」
    每次聽到這種話就火大。

    #一起重頭認識臺灣

    你知道遙遠的大英博物館中,居然有370件臺灣文物嗎?還有只存在文獻中、神秘的「狗毛織衣」!
     
    這批鮮少對外展示的文物,主要是19至20世紀初期臺灣原住民生活與裝飾用品,多數由馬雅各、甘為霖、史溫侯等人採集,以及臺灣總督府在1910年舉辦的日英博覽會捐贈。
    這些藏品除了本身的美麗-如典雅的各式織品、精緻的生活用品,也代表著臺灣開港後和世界相遇的樣貌,以及當時採集這些文物的西方是如何看待臺灣,更是重要的臺灣物質生活文化。
     
    胡家瑜教授為了這些珍貴的臺灣藏品,花費超過十年的時間進行研究,並和英國學者歐尼基(Niki Alsford)共同編輯,終於出版這本重量級著作!
    書中除了可以一次看到370件藏品,更精選165件文物,大圖解說文物來源的歷史脈絡以及圖像介紹~
    其中有一件只存在文獻中的「狗毛織衣」,是使用特殊的白獅犬毛染色製成狗毛線,並且還有將狗毛線和樹皮一起夾織的特殊技術!這些狗毛織品美麗繁複而且非常搶手,做為原料的白獅犬也很珍貴,在當時即使用牛來交換對方都會面有難色。大英博物館的這件是目前唯一一件紀錄為狗毛衣的文物,也是驗證過去文獻中臺灣原住民狗毛織布技術的重要材料!
    還有許多特別的文物,如用虎頭蜂頭串起的勇士項鍊、類似《采風圖》中的竹筏模型......
     
    希望有一天,這些存放在大英博物館裡的臺灣文物能夠回到臺灣展出,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些豐富的臺灣文化,也可以想一想這些珍稀遺產,可以為現在的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思考和文化傳承呢?
     
    《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
    聚珍:https://www.gjtaiwan.com/p/3045
    露天:https://gjtaiwan.com/rt/?id=519
    --
    Facebook粉絲團:http://facebook.com/gjtwn
    Google+ : https://gjtaiwan.com/g+
    關於聚珍臺灣:http://gjtaiwan.com/info

  • 家裡有虎頭蜂代表什麼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1-19 20:26:29
    有 884 人按讚


    「高度,溫度,態度」

    這是內政部長葉俊榮為台灣山與人的關係所下的註腳,我個人滿喜歡的,雖然這種六字箴言是他常用的寫法XD

    前兩天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所舉辦的2017全國登山研討會,內政部長的突然來訪,讓在場不少人都驚訝了一下:這麼高層級的官員,居然抽空出席了!

    我也在這個機會裡,當面向部長介紹雪羊視界這個小園地,以及我對家鄉和山林的熱愛、與關心公共事務的決心,還有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關心我、將意志託付給我的你們大家。

    ---

    今天朋友傳來部長個人動態,發現我們兩人的單獨合照被他擺在右下角,著實感人。感人的是這位政府高層,願意留心年輕一輩的聲音,以及我這個形體所代表著的,背後超過五萬個的聲音。

    不然,現場他與十幾個人合照過,為何獨獨放這張呢?
    一次見面不代表有交情,一張照片也不能代表有重視,但從「知道彼此」開始,我相信將來能夠與政府內部溝通的機會,定會越來越多。

    ---

    政府高層與登山的距離有多遠呢?
    其實沒有很遠。

    葉俊榮他以前爬過「能高安東軍」,這不是像一般官員那種做做樣子的登玉山旅遊,那是無論跟團還是自組都有一定水準的長程縱走路線,他的演說中也流露出真正爬過山的氛圍。而且這次研討會實地與國家公園高層接觸後,發現大官會爬山的比例,遠遠比我想像的多。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高官們會登山,台灣的登山環境還是越來越限縮?我也很好奇,所以當面問了問,發現這背後有許多的因素交互影響,才形成今天的局面,這個可以慢慢討論。(不過,封山還是不對,我能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現況,但我依然不認同喔XD)

    尤其時各地的「登山自治條例」,這次我也終於證實了,自治條例是「地方議會想怎麼訂就怎麼訂」的亂七八糟東西,而地方議會官員幾乎都不爬山、法學素養也是讓人跌破眼鏡的低落,所以才會出現這麼畸形的戒嚴法條。

    那些條例,是地方議會亂搞搞出的髒東西,與中央無關。那面對這些畸形法條,該怎麼辦?

    答案就是內政部,部長的動態即是解答:
    「其實,不論是警察,空勤,消防都是內政部的系統,隨時整合協助國家公園的服務內涵,而志工與民間的力量,更是寶貴。我們也瞭解,與登山界的朋友一起努力,與社會一起溝通成長,並做好機關整合,來豐富台灣山海精神,是壯大台灣的大事情。」

    唯有內政部進行跨部門的整合與合作,並與立法院溝通出一套中央統一的登山管理辦法,才能終止這種地方沒有法學素養的奇幻條例所製造的管理亂象。

    期待部長許下的這個溝通成長願景,能在未來開花結果,成為台灣登山環境進步與成長的基石,讓台灣的山岳管理,能有中央的高度、情感的溫度、與開明的態度。

    那我們呢?
    我們就繼續監督吧!謝謝大家願意關注山林相關的議題,我相信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因為有每一個愛山的你!大家加油~

    從屏東趕回臺北已經深夜,一大早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參加「2017年全國登山研討會」的許多山岳界前輩與新秀交流分享。

    我用「高度、溫度、態度」的三個概念,跟大家分享人與山岳的關係。有別於區域是以平面的公里來計算距離,登山是以較小尺度的「公尺」這樣一步步爬升來計算的。每一百公尺的標高改變,都會造成氣候,生物,農作的變化。而在高海拔的低溫環境中,溫度是嚴峻的考驗。但在山中人們的互助同心,卻也是最美的溫度。登山者懷抱自由主義的心靈,倘佯在山林之間,但也常常結伴同行,更對壯麗的山川充滿謙卑,重視生命價值。這種態度也在寬廣浩瀚的山林土石之間,決定了生命的胸襟與視野。

    其實,作為國家公園的管理者,也必須有這樣的高度,溫度與態度。這讓我想起前一次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參加峽谷音樂節,與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眾置身於太魯閣台地的草地上,靜靜地傾聽著美麗的音樂響宴,在人文與自然的交融下,心靈的美是那麼浩瀚寬闊。但,那一天管理處的同仁們為了大禮山上有遊客被虎頭蜂螫到,恐有嚴重休克的致命危機,連夜結合警政署保七總隊、管理處巡山員與消防單位的同仁,花了六、七小時摸黑上山救援。我親眼看到大家在夜間摸黑盤點裝備出發整隊的嚴肅臉龐。隔天清晨六時許,空勤總隊的直升機飛過天際,知道進行吊掛作業,救援到位,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其實,不論是警察,空勤,消防都是內政部的系統,隨時整合協助國家公園的服務內涵,而志工與民間的力量,更是寶貴。我們也瞭解,與登山界的朋友一起努力,與社會一起溝通成長,並做好機關整合,來豐富台灣山海精神,是壯大台灣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