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家庭教育委員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家庭教育委員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家庭教育委員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家庭教育委員會產品中有107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

 同時也有6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受疫情影響,6、7月夏季電價暫緩實施,僅8月維持夏季電價收費。台電表示,六、七月短收電費合計超過30億,營收大受衝擊,傳出10月份部分用電大戶將調漲電價,包括製造業、豪宅大戶等將調漲約2%到3%,但用電度數500度以下家庭不調漲。不過台電低調回應,調漲與否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至於漲價方案則交由能源...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國際內世鏡|Insight Into Issue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5:29:23

辛巴威14歲女童瑪查雅(Memory Machaya)上個月在馬蘭吉(Marange)一間使徒教會教堂內生產。在瑪查雅不幸難產死亡後,其故事受到國際關注,呼籲為瑪查雅伸張正義的線上連署也已獲得超過6萬人簽署。 ⠀⠀⠀⠀⠀⠀⠀⠀⠀⠀⠀ 綜合外媒報導,辛巴威多數使徒教會允許一夫多妻和童婚,他們以承諾幫助...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05:58:15

恭喜北一女中高三學姊郭羽婕申請上UWC (United World Colleges)👍🏼👍🏼 她的勇敢歷程最近被許多媒體、雜誌所採訪, 俐媽看她一路走來, 眼淚流過、迷惘過、想自暴自棄過、發奮努力之餘又屢屢受挫, 如今達成目標, 很以她為傲! 俐媽今天再分享一次羽婕針對UWC的介紹,以及她成功申...

  •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5:48:47
    有 637 人按讚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00:26:54
    有 898 人按讚

    【還在大家說國語嗎?你講什麼語言誰決定?】

    今天原本是台灣語言史上重要的日子,這是史上第一天立法院引進通譯,讓「所有國語」均能在國會殿堂上溝通無礙。然而,立委3Qi.tw 陳柏惟 特別以其母語台灣台語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但部長竟拒絕使用通譯,並且自行提出一番「國會應該講國語才好溝通」的論點,但這其實已與《#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以及國會設置通譯的精神背道而馳。

    ■國語已經不等於華語,自然語言一律平等
    還在國語=華語嗎? 這除了是語言歧視與延續殖民暴力外,更已經違法了!根據2019年的《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第四條則規定:「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也就是說呢,華語、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各原住民族語*,均平等被列為「國語」。未來當然個語種通行程度不一,但各語言均需被尊重、傳承、教育,就如同瑞士將僅佔0.5%的羅曼什語列為官方語言之一一樣。

    ■若無外力干涉,原本台灣約3/4人講台灣台語
    在1992年,台灣的人口比率為:閩南系台灣人73.3%,客家系台灣人12%,中國移民13%,台灣原住民1.7%(黃宣範,1993)。而在1940年,台灣的人口比率為:閩南系台灣人76.0%,客家系台灣人14.1%,中(華民)國人0.8%,原住民4.3%,日本移民5.3%。若照各族群比率,原本台灣優勢的語言為台灣台語(亦即閩南語,但已和福建閩南語有字彙腔調的不同)。若再以瑞士為例,瑞士64%人口母語是德語,20%法語,6.5%義大利語,雖各語種受平等保障,但德語也在瑞士媒體、文化等領域佔最大優勢,照自然市場法則,要不是外力干涉,這也是原本台灣台語會有的地位。

    ■日本與中國人強行讓台灣接受外來語言,但中國人手段更殘暴全面
    1945中(華民)國軍事佔領台灣,於1946年4月2日設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直接把官方語言從日語改成華語,並推行「說國語活動」,但初期並未嚴格排除台灣各語言使用,但佔領台灣短短5、6年後,1950年代後從教育界開始嚴格禁止「方言」,強性規定使用華語,並查禁原住民文字印刷,爾後講台灣語言者,會在學校、職場受到罰款、懲戒、羞辱、迫害歧視。日本時期也推動日文,但允許雙語教育,也就是學校可以用官方資源教授漢文。直到日本佔領台灣42年後,開始強力推行日語教育,設立「國語講習所」取消漢文課,但對語言的控制,仍未如中國殖民政府徹底。

    ■台灣語言不死,但正在凋零
    儘管日本、中國兩殖民政權前後推行「國語政策」,但台灣母語經過百年迫害,仍保留下來,當然人口越少的原住民語、客語受創越嚴重,台語雖然不死,但卻也逐漸消逝。根據洪惟仁教授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執行的《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2010)的調查結果,都會區家庭中華語對本土語言已經有明顯優勢,例如明顯在台灣台語區的高雄,在家講台語的比率遠低於母語背景比率,更有些區已經是以華語為主。然而,反過來說,即便在70年華語殖民之後,雲、嘉、南、高鄉村區域,仍有許多行政區過半人口在家完全不講華語。

    家庭是母語的最後防線,洪惟仁教授就曾寫道:「家庭是語言最後的堡壘,華語是外來語言,居然能夠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的地盤,不論華語使用率多少,都意味著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

    有一種最常見論點是說,語言是工具,只要能溝通就好,根本不用保留少數語言。然而,這一來是將外來政權殘酷消滅優勢語言的錯誤正當化,二來破壞了多元文化保存的可能性。更大的謬誤,則是將多語言國家中的溝通,扁平化成「強迫大家只學一種語言,遺忘母語」,而不是建立「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也能溝通」的制度(包含大家學會第二、第三語言;即時通譯輔助等制度)。

    在「國語平等」後,不代表台灣台語就能取得壓迫其他語言的地位,反而是以各語言為母語者,都能在台灣國內各場合等到尊重。在發展神經學的實證證據中,不少證據指出,雙語(或多語)成年人大腦皮層區域、皮層下灰質和連接之白質束結構比單語者更完整。更早學習多語,對刺激大腦發育,讓兒童養成對多元文化認識與尊重都更有利,這也是瑞士、加拿大等多族群國家朝向的方向。

    *註:台語過去稱閩南語,但已和福建閩南語有字彙腔調的不同;同樣的,華語雖以北京話爲基礎,但腔調和字彙亦和實際北京人說話有很大差異。

  •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賴品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14:35:07
    有 1,280 人按讚

    #新會期第一問
    #東北角最關心的核四
    今天是新會期開議後,教育文化委員會的第一場質詢;我特別就我們東北角居民,最關心的核四議題來詢問原能會。

    目前,距離12月18日的公投日只剩82 天,隨著公投日即將到來,有許多關於核四的假訊息四處流傳;我請原能會就科學的專業判斷進行回應。

    1⃣️重啟核四公投的理由書內宣稱「2014年,核四通過試運轉測試」❗️❓
    ⚠️原能會表示,核四未通過原能會安全審查,於福島核災後的評估項目和強化措施也尚未完成,所以這是不正確的。

    2⃣️原能會評估核四安全嗎❗️❓
    ⚠️ #謝曉星主委當場表示,「目前的核四就是不安全!」

    3⃣️ 假設「重啟核四」真的通過,需要花費的成本❗️❓
    ⚠️保守估計至少需要十年,經費超過七百億;更別提巨大的行政、溝通成本。

    我認為,今天謝主委說的很清楚;現階段的核四就是不安全,以及根本無解的斷層帶、核廢料問題,核四重啟根本就是假議題;雖然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但除非核四議題塵埃落定,不然我會不斷的重申:「#東北角就是不要核四❗️」

    同時,我也要求,面對數位落差,原能會務必要增加政策說明與闢謠的溝通管道,讓民眾能即時的知道真實的資訊,才能夠透過辯證,捍衛自己信仰的價值。

    #注意含氚廢水
    #守護漁民家庭

    最後,我也就今年四月質詢中,對原能會提出的面對日本含氚廢水的六大建議,來進行追蹤;並且要求原能會務必掌握含氚廢水的處理方式與品質,隨時公開檢測結果,讓我們的漁民能安心。

    #原能會 #教育文化委員會

  •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15:09:07

    受疫情影響,6、7月夏季電價暫緩實施,僅8月維持夏季電價收費。台電表示,六、七月短收電費合計超過30億,營收大受衝擊,傳出10月份部分用電大戶將調漲電價,包括製造業、豪宅大戶等將調漲約2%到3%,但用電度數500度以下家庭不調漲。不過台電低調回應,調漲與否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至於漲價方案則交由能源局評估。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0748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6-17 19:56:31

    《快報!快報!》
    紓困特別預算黨團協商
    四項原住民族預算通過
    ~高金素梅2021.06.17

    立法院臨時會審查「紓困特別預算案」,經過一整天的黨團協商,我的四項預算主決議都獲得通過,感謝朝野黨團對原住民族的支持。四項主決議如下:

    《第95案主決議》
    案由:為辦理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市、區)公所,原住民個人,原住民族團體、地方文化館與部落大學之防疫與紓困計畫,有關說明事項之防治與紓困計劃所需預算,責成原民會負責協調整合各部會相關紓困辦法,予以落實。
    說明:
    1、 本次追加預算,屬原住民族委員會主管之政策皆未納入防疫與紓困計畫辦理,已實質造成原鄉公所執行防疫政策及原住民個人、團體紓困無門。
    2、 教育部辦理社區大學紓困方案,相同性質屬原民會主辦之部落大學卻無紓困。
    3、 經濟部辦理會展補貼及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傳統市場及夜市更新改善衛生安全設施,屬原民會主管補助原鄉公所辦理之大型展售與風景區公共造產市集卻無紓困。
    4、 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及文化部皆辦理紓困貸款或利息補貼、展延等方案,屬原民會辦理之原住民相關貸款卻無納入紓困範圍。
    5、 交通部辦理觀光旅遊業紓困,農委會辦理實際從事漁業勞動之漁民生活補貼,屬原民會與農委會林務局輔導之原住民及部落生態旅遊團體卻無紓困及補貼。
    6、 衛福部辦理多元管道衛教宣導與補助地方政府防疫動員,然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市、區)公所及部落團體為防堵疫情與人員流動所設立之防疫站,所需經費卻由原民會以公務預算內調支應,實不符防疫推動之積極作為。
    7、 文化部辦理藝文團體及場館紓困方案,屬原民會主管之原住民族藝文工作者、團體及地方文化館卻毫無紓困及補貼。

    《第197案主決議》
    教育部主管之紓困計畫,應考量原鄉各級學校與一般地區之差異,有關廚工、娃娃車司機、鐘點代課教師、未具本職之課後照顧服務人員等工作人員,應從寬認定納入紓困計畫。

    《第198案主決議》
    教育部補助辦理家庭經濟受疫情影響之學生紓困措施,應考量多數經濟弱勢家庭學生及建教生為貼補家計與生活費至職場打工之高中職學生,應納入紓困措施。

    《199案主決議》
    教育部應考量停課後原鄉各級學校執行防疫工作、線上教學與居家學習,克服經濟弱勢家庭學生設施設備不足,避免產生學習落差。

  • 家庭教育委員會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3-27 18:00:01

    心悅是一間殮葬商的生命頌禮司,工作除了協助逝者家屬策劃喪禮,在喪禮的過程中透過家屬所想的儀式為離去的生命頌禮,追憶生命,「喺過程睇佢哋(家屬)需要係咩,然後我哋有咩方法彰顯到離開咗生命嘅故事,然後可以令到呢個家庭延續佢嘅愛,同時抒發傷感。」

    「生命頌禮就係Life Celebration,生命其實好值得去慶祝,生前可以慶祝,死後又可以慶祝。」一條生命離去,總有人會感到傷痛,有甚麼好慶祝的地方?心悅說,喪禮有笑,也可以有淚,「笑嘅地方係,我曾經同佢有一啲好深刻嘅回憶,可能係生活好瑣碎嘅片段都可以,籍住分享,其實大家都慶祝,曾經我同呢個人走過呢啲路,今日佢走到盡到啦,我們回想嘅時候,曾經相處都有值得高興嘅事。」

    因此除了替喪禮張羅外,心悅很多時也會與家屬談到逝者的故事。「其實喺傾談嘅過程,好多時家人都係回顧緊佢嘅生命,當然回顧中有落淚、有不捨得,但對佢哋嚟講係抒發咗好多好混亂嘅感受,而將佢哋嘅焦點,從處理喪禮搬到,其實我哋都要處理你嘅感受。」心悅指她的工作是協助處理喪禮的實務工作,但情緒上就需要家屬自己處理,「但喺過程中我哋會陪住你。」

    人生中有喜恕哀樂,因此家屬回顧逝者生命時,都不會只得快樂的回憶,「(家屬)都可以講佢唔好嘅嘢,但今日唔好嘅嘢,其實係一個轉化,當我們再提嘅時候,其實都可以放低。」因此她的工作經常提到「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就是希望在最後一刻送別的時候,去為親人做一個最完滿的送別。

    心悅認為在送別時道歉很重要,因為在最後一次面對那人時,如果都未放下,之後要處理的時間會再漫長多一點。她也明白不是每件事都很容易放下,但重點是要顧及情緒,「情緒從無得到正視,主要係成個社會文化問題,因為情緒係大家很怕的一件事。」

    因此她覺得透過喪禮,親友可以一起去擁抱與分享情緒,也藉此告訴對方,「你有嘅情緒我都有,同埋你有情緒、你喊緊嗰陣,你唔係自己一個孤伶伶咁喊,我喺你側邊,你有我,我又有你。」

    喪禮中有很多集俗與儀式其實也充滿心思,但心悅指若參加者忽視了背後的意義就會令環節流於表面,她以吉儀為例,指內裏硬幣原本是感謝親友來喪禮,給對方乘車走,糖果則是希望對方在送別的難過有一點甜,但很多人會說要盡快用盡那硬幣及糖果,像是很害怕如把它們帶回家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其實都幾得意,呢個原本係用嚟多謝你,同埋令你有啲開心,但最後演變出嚟係不可以帶返屋企。」

    心悅指死亡經常都會有這種渲染,也令她反思死亡是否真的如此壞。「死亡固然唔係我哋想面對嘅嘢,因為分離嘅痛真係好痛,但死亡裏嘅祝福唔係消失咗,個祝福就係有個家人過身,我哋去團聚去表達對佢嘅愛,我哋要好好送別佢,我哋仍是一家人。」

    她形容生命頌禮是一份禮物,而送一份好的禮物不一定要高級的安排,「嗰種好唔係要外表好,而係全家人好真,可以好真咁覺得佢唔好,可以好真咁唔捨得佢,呢啲係好感動。」她認為一個喪禮沒有人的真實情感是不行的,「死亡唔一定只有黑色,唔一定只有白色,都可以好溫暖。」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與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共同舉辦大型生命教育項目「終‧生‧大事」,其中「『回想生命的喜悅』生命教育多媒體創作比賽」正徵集相關照片及微電影,期望參加者在創作過程中,能重新思想生活中快樂的片段。比賽附設免費公開講座,由專家就生命教育作分享,並由專業拍攝團隊分享攝影及拍照的入門技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