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宋城希學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宋城希學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宋城希學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宋城希學歷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0萬的網紅486先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李天豪老師文字專欄 美利堅與阿爾比恩04.2 - 這次說第二個「美國人」。 第二種人,就是保王黨人,他們不是清教徒。 來的時間,大約比早期清教徒晚20年。 主要居住的地方,是Virginia(維吉尼亞州)。 對美國有概念的朋友,大概一聽這個名字,就有感覺了。 Virginia在美國的綽...

宋城希學歷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15 05:52:39

【@girlstyle.mag】梁諾妍6大優點收服洪永城? . 現年37歲的洪永城(Tony)與拍拖兩年多女友33歲的梁諾妍(Inez)今(6月10日)宣佈結婚,兩人曬出手拖手結婚相,幸福甜蜜笑容簡直羨剎旁人!洪永城願為梁諾妍修心養性,全因女友6大優點收服洪仔! . # 兩人相識經過是怎樣? 201...

  • 宋城希學歷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5 10:00:18
    有 241 人按讚

    #李天豪老師文字專欄

    美利堅與阿爾比恩04.2
    -
    這次說第二個「美國人」。

    第二種人,就是保王黨人,他們不是清教徒。

    來的時間,大約比早期清教徒晚20年。

    主要居住的地方,是Virginia(維吉尼亞州)。

    對美國有概念的朋友,大概一聽這個名字,就有感覺了。

    Virginia在美國的綽號,叫作「總統故鄉」。

    總共有8位美國總統,出身當地,排名美國第一。

    而且,美國最早的幾位總統,號稱「國父們」的華盛頓、傑弗遜、麥迪遜

    都是當地人。

    南北戰爭著名的南軍統帥羅伯特李將軍,也是Virginia出身的。

    這裡出身的人,對鄉土的認同感超強。

    當年,羅伯特李將軍身為西點軍校校長,是林肯打內戰的總司令首選。

    但是,反對奴隸制的羅伯特李將軍,卻選擇了為自己的家鄉奉獻。

    最後毅然當了大家都知道,沒啥希望獲勝的南軍總司令,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麼,這群人有什麼特性呢?

    有點反常識,他們號稱「保王黨人」。

    這聽起來就很不對勁,保王黨人?

    那後來怎麼領導美國獨立的幾位國父,都是這裏的人?

    這當然有原因。

    不過,說到這裡,我就想岔開來說一點題外話。

    喜歡歷史,不怕一知半解,反正聽了開心,心情愉快就好。

    但是,拿著歷史解讀,甚至還想說明什麼大道裡的人,最怕一知半解。

    沒念過大學歷史系,沒經歷過基本學術訓練,這裡抄抄,那裡猜猜….

    反正不就是故事,找不到資料我自己編一串來講不就好了?

    這樣搞,當然就變成「歷史無用論」的最佳佐證了。

    為什麼大家都說:「人類不可能從歷史中學到東西?」

    因為大家學的,多半都是自己加工「製造」出來的歷史,跟現實脫節…

    你學這種東西,如果能有用,那還真是奇了怪了。

    真正的歷史,充滿了細節,一點都不好玩。

    就像在燈光昏暗的IKEA巨大倉庫中,找尋編字跡模糊的家具配件一樣。

    要有很多專門技巧,以及耐心,才能偶爾搞出一點有用的結果。

    而不是上網找找自己看的懂的資料,然後自己說一套聽來順耳的道理,就說這叫作解讀歷史….

    好了,回到正題。

    這批保王黨人,身分是妥妥的貴族。

    所以,來的時候,其實是整個家族都移民過來,包括僕人與奴隸。

    大概的人口比例是:

    「1/4是貴族與家人,其他3/4,是他們帶過來的僕人。」

    如果你實在沒概念,你就想像蝙蝠俠跟他的老管家,這樣就行了。

    那麼,這批貴族移民,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造成當地特別講求等級秩序,而且都弄成鄉下大莊園式的生活方式。

    原因也蠻簡單的,人家在英國,就是住城堡的,來美國,複製一套也剛好。

    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名著《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生活方式。

    當然,現在這群人,就犯忌諱了。

    因為,這些人是靠著農業賺錢的,他們擁有大莊園,以及大批奴隸。

    這種出身現在聽起來,特別政治不正確,不然也不會有拆銅像的呼聲了。

    那麼,這些人為啥會反抗自己的祖國呢?

    答案其實要從英國歷史裡面去找。

    其實,我先不說,你仔細想想,就能找到線索。

    我給個提示:

    「法國人、俄國人在新大陸狩獵毛皮賺錢,去的人不少…」

    「但是有,該國貴族移民到北美的嗎?」

    「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挖礦賺大錢,去的人更多…

    「但是,有該國貴族移民到北美的嗎?」

    少之又少。

    那為什麼,英國的貴族,就要移民北美?

    而且,移民就移民吧,號稱保王黨人的這群人,為什麼要反抗國王?

    答案,就在英國流傳八百年的《大憲章》裡面。

    英國來的貴族,都號稱是保王黨,但是骨子裡,是要守護自己利益的。

    南宋時期就簽訂的《大憲章》,當然不可能寫什麼全民普選、人人平等之類的概念…

    那個時代的人,腦裡裡面根本沒那種想法….

    《大憲章》寫的,都是「貴族(土地貴族)、教士(宗教貴族)制衡國王的條款」

    你說,這批人跟他們的後代,能忍受英國國王,對新大陸殖民地頤指氣使嗎?

    當然不能。

    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跟國王拼命了,《獨立宣言》一發布就上吧。
    當然,事情也不全都是這麼理所當然。

    人心不齊是很正常的。

    當年美國獨立時,也不是什麼萬眾一心。

    有很多Virginia當地的人,根本不想反對國王。

    這批人,開會消極抵制、戰爭不參加、不繳稅,還當英軍的內應…

    等到美國獨立之後,乾脆就搬到加拿大去了。

    其中有不少人,因為獨立後被沒收了財產,還收到英國國王的補償。

    所以,這也就是美國跟加拿大,看起來是兄弟,其實根本是老王跟老李….

    骨子裡互相猜忌,隨時提防頭上變綠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問加拿大的人,要不要跟美國合併,人家不吐你口水,就算有修養了。

    -
    是為第二種「美國人」。

  • 宋城希學歷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13 10:00:00
    有 298 人按讚

    【戰國名將生死錄】濟西之戰─戰國中期的巨大轉折點

    在教科書的描述中,戰國時代最大的記憶點,就是有齊、楚、秦、燕、韓、趙、魏的「戰國七雄」,以及秦國在商鞅變法後逐漸崛起,最終各國被秦始皇吞滅。
    但課本沒有提到,除了七雄,戰國時代還有不少國家依舊在變動中存有一席之地。最有名的代表就是衛國,這個春秋時代的老牌諸侯國,雖然在戰國時代就是個被霸凌腳色,但按史記的紀錄,它竟然奇蹟似的存活到秦二世的年代才被秦朝正式消滅,活得比其他戰國六雄都久。
    課本也沒提到,當率先稱霸的魏國沒落,秦國因商鞅變法崛起時,還有一個國家也處於上升期,與秦國形成東西兩強並立的爭霸局面,那就是在馬陵之戰勝出的齊國。

    事實上,齊國擁有漁鹽之利,是各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而論軍事實力,由於有鬼謀智者─孫臏的訓練,齊軍成為深諳兵家之道的百戰精銳,甚至連作戰強悍的秦軍都是其手下敗將。
    可最終齊國不是七雄的勝利者,而僅僅只是戰國歷史中的配角、秦國霸業中的註腳。究竟齊國為何在滿手好牌的狀況下盛極而衰?這是戰國時代的關鍵時刻,同時也對我們後人有著極大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詭異的亂局

    事情還要從齊威王的繼承者─齊宣王說起,在他任內,鄰近的燕國發生一件極其詭異的內亂。

    當時燕國君主─燕王噲,很信任一個叫「子之」的官員,並提拔他成為相國,這一人之下的崇高職位。
    有一天燕王派縱橫家蘇代出使齊國,等到蘇代返國述職時,他問:「齊王是什麼貨色呀?」蘇代回答:「必然無法成為一個霸主。」燕王噲問:「你怎麼知道?」蘇代說:「回想齊國以前的霸主─齊桓公,將國內的是全部交給鮑叔牙,對外事務則全部交給管仲,自己則全然信任並完全放手(的跑去玩女人)。現在的齊王,可就沒這肚量啦。」
    燕王噲一聽蘇代的分析就覺得:「有道理ㄟ!那寡人要成為霸主,不就要好好信任人才嗎?」於是他決定:「以後所有政務都交給子之處理,一切都他說了算!」

    燕王噲沒注意到,蘇代有個哥哥,那就是超有名的縱橫家─蘇秦,而蘇秦跟子之結成親家,連帶使蘇代與子之搭上關係。因此蘇代才會有以上說詞,為的就是幫子之助攻,使自己也可以撈到好處(事實上,後來燕王噲真的下放更多權力給子之後,子之就贈送蘇代許多精金做為謝禮)。
    後來子之吃定了燕王噲的腦波極弱,所以又串通另一位大臣提出:「大王不如把國家讓給子之。回想昔日傳說中的聖君─堯,曾把天下讓給許由,可許由沒有接受,於是堯既沒有失去天下,還贏得美名。現在您也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您不就和堯一樣贏得美名嗎?」
    燕王噲:「有道理ㄟ!就這麼辦!」(看到這,我都不知道要對燕王噲說可憐還是可悲了。)
    於是燕王把子之找來,說要把王位禪讓給他,子之惶恐的說:「大王這樣做真是折煞小人……」燕王噲得意地想著子之等會兒拒絕,自己可要表現出心有不甘的表情,接下來可就能獲得聖君的美名,結果他聽到子之繼續說:「可大王美意我若是拒絕,那就更不好了,所以我接受王位。」
    咦?怎麼跟劇本不一樣?可話已出口,燕王也只能交出權力,子之就靠著群體忽悠成了一國之君,可想而知,有一人相當火大,那就是本該等著繼承王位的太子。

    「我燕國王位竟被子之這小人竊取?我一定要奪回王位!」
    於是太子對內爭取同感不滿的宗室大臣以及軍隊將領支持,另一方面則向齊國提出奧援。

    話說齊燕兩國淵源頗深,除了是國土接壤的鄰居,他們還同屬於在周朝立國之初就建立的老牌諸侯國,而且在東周的春秋時代,燕國曾被北方草原民族打到滅國,後來就是靠著中原霸主─齊桓公出手相救,這才能驅逐外患重新復國。
    當時的燕國國君對於齊桓公的救國大恩可是感激涕零,以至於在送齊桓公返國時,依依不捨地送到齊國境內,結果齊桓公表示:「唉呀,除非是送周天子,不然諸侯國君彼此相送,最多只能送到自己國家的邊境呀。為了避免破壞規矩……這樣吧,剛剛你經過的齊國土地全部送給你,以後歸燕國所有!」
    燕國國君簡直不能崇拜齊桓公更多,不僅協助攘夷,又尊王守護規矩,還大方的相贈領土。何止是強者?簡直就是強者!這次兩國間的互動成為一時美談,也代表著,那是一個還講規矩並彼此尊重的美好年代。

    可到了戰國,所有的規矩一律都是用來打破的。
    就好比戰國時代的齊國與春秋時代的齊國根本完全不一樣,春秋時代的齊國君主姓姜,是周朝著名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戰國戰國的齊國君主則姓田,他們的祖先本來是逃難到春秋時代的齊國,後來因受到賞識而成為朝中大臣,誰知雖著時代的發展,逃難者後代反而併吞接納者的國家產業。
    所以在戰國時代,齊燕兩國已經沒有以往的邦交友誼,不時還爆發衝突。即便如此,若能獲得齊國這威震關東並且近在咫尺的強權支持,才有機會推翻已成為一國之君的子之,這也是為何燕太子會向齊國告急。

    收到燕太子的求援的齊宣王,很快表示:「太子放心去幹,我挺你。」
    這個承諾讓燕太子信心大增,於是立刻舉兵攻打子之。雙方軍隊激鬥數月,造成數萬燕國子民傷亡。眼看燕國已經內耗嚴重,齊宣王這才命令名將匡章率齊軍打著救援名義進軍燕國,之後迅速攻破燕國首都,抓獲了燕王噲及子之。

    接獲前線捷報的齊宣王,立馬下令:
    「把子之跟燕王噲都剁成肉醬處死,另外收繳燕國王室的寶物送回國內,大軍則繼續佔領其他燕國土地。」
    「大王不可呀!」有一人跳出來勸阻齊宣王的決定,此人正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可其實很多人都說不上來他到底做了啥事的儒家代表─孟子。
    孟子說:「大王當初打著救燕的旗號,使燕國民眾無不主動歡迎以表達對大王義舉的感激之情。現在您卻要處死燕王,還要掠奪燕國,那如何對燕國人民交待?而且齊軍佔領燕國領土,已經使各國畏懼齊國的強盛,大王卻只想著擴增土地而不行仁政,這勢必惹動各國出兵干預。所以請大王先安撫燕國百姓,並幫他們安置好新國君後,就將齊軍撤回國內。這樣還勉強可以安撫燕國軍民並避免危機呀!」
    齊宣王沒有接納孟子的建言,隨著王命的發佈,齊軍開始在燕國大肆燒殺搶掠,事情發展也的確如孟子所料,在燕國百姓的反抗及各國介入下,齊軍只能撤退,不但把已到手的收穫全給丟了,還將燕國徹底得罪。
    (以上經歷,也可以看出孟子並非是只有理想的囉嗦老頭,他與孔子一樣,能洞悉當前政治情勢的發展。事實上,一個人如果只有情懷,只會被別人當成喇叭嘴。孔孟兩人能夠周遊列國並不時獲得高規格接待,是因為他們能認清現實,並在崇高的理想下運用實務能力去贏得一席之地。可惜的是,後世不少儒生頑固死守前人的言行,卻沒學到聖賢們對應當前環境的彈性及應變,只怕會讓孔孟兩位夫子搖頭嘆氣了。)

    時間來到宣王的繼承者─齊湣王,這位老兄比他的前任都還要有企圖心,所以在他任內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爆打其他國家。比如:在位第七年,痛扁了魏國;在位第二十三年,痛扁了楚國;在位第二十六年,痛扁了秦國;在位第二十九年,與趙國聯合滅亡中山國……這一系列的行為使齊國擴地千里,強大的表象更讓齊湣王威風的不可一世,也徹底忽略那來自前代的仇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復仇的啟動

    燕王噲死後,換燕昭王接班,並處心積慮地要報復昔日國破家亡的血海深仇。於是他一方面向齊國表達臣服之意去放鬆齊國的警戒,另一方面則積極招募人才累積實力,日後扮演關鍵角色的名將樂毅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為燕國的一份子。
    對於昭王的復仇心願,樂毅分析:「燕國實力遠不如齊國,所以必須聯合其他諸侯國並孤立齊國,而讓齊國孤立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慫恿齊國滅宋。」
    宋國位處今日的河南,是當時的交通要道,誰佔領了這塊土地,就能以此為跳板向各國進軍,因此成為每個強權眼中的必爭之地。積極擴張的齊湣王自然眼饞宋國之地,何況這當中又有人推波助流,於是湣王三十八年,齊軍迅速滅亡宋國,而這一個舉動正式敲響齊國的喪鐘。
    眼看戰略要地被奪,各國對齊國的擴張終於仇恨值爆表,燕國乃趁此良機進行大量遊說的工作,終於在湣王四十年,燕將樂毅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攻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鉅變─濟西之戰

    齊湣王完全沒料到,自己一向輕視的弱國竟能掀起如此猛烈的反撲。此時齊國主力軍還在南方的宋國佔領區,面對從北方進攻的聯軍,湣王只能緊急召集國內還能迎戰的士卒及百姓,並匆忙任命田觸為將,領軍前往濟水以西迎敵。

    臨危受命的田觸,眼看聯軍強大而己方卻是倉促成軍,所以計畫盡可能維持對峙的局面。這個想法其實非常有道理,因為時間拖得越長,還在南方的齊軍主力就越有機會回防,同時也可以先消去遠道而來的聯軍銳氣。可是齊湣王卻想速戰速決,以至於他派人告訴田觸,:「你這怯戰的懦夫!你再不率軍迎戰,我必殺你族人還挖掘你家族祖墳!」
    田觸聽到湣王的威脅,徹底火了:「你這昏君!不明形勢又刻薄寡恩!」於是田觸聽令出戰,但在齊軍剛與聯軍交戰的那一瞬間,他突然敲響代表撤退的信號,接著就駕著戰車自個兒落跑了,本就只是臨時編成的齊軍先因號令而錯亂,之後又找不到人主持大局,何況他們面對的聯軍主帥還是超級名將的樂毅,所以結局就是……齊軍潰敗!

    濟西之戰後,出兵距離最遠的秦、韓兩軍很快決定班師回國,魏軍決定攻取以前的宋國土地,趙軍則前往北方要取得先前與齊國競爭的河間之地。於是樂毅自率燕軍深入齊國,準備攻占齊都─臨淄。
    在聯軍因分散而稍有延遲的空檔,有位叫田達的齊國將領,努力收攏殘軍並派人請示齊湣王準備繼續抵抗:「現在形勢極糟,還望大王給予部隊賞金激勵士氣。」
    結果齊湣王暴怒的回覆:「你們這些打敗仗的渾蛋還敢跟我要錢?沒門!」
    聽到齊湣王的回覆,田達絕望了,但他決定善盡自己的職責。所以當追擊的燕軍向著齊國殘軍進攻時,田達對著早已失控的部隊下令:「迎戰。」
    此戰齊軍無懸念的大敗,齊湣王逃離首都,燕軍攻進齊都臨淄後,將齊國王室收藏的所有財寶都送回燕國,燕昭王看到勝利的戰報以及眼前齊王室的珍寶,他不禁跑到燕國的宗廟中叩首大喊:「祖宗們!國仇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重演

    齊國的厄運並沒有結束,在攻克齊國首都後,樂毅宣布凡被燕軍佔領的區域,都將廢除齊湣王時期的殘暴法令和苛捐雜稅,並保證燕軍必嚴守紀律不會擄掠齊國百姓。這一招攻心計正中要害,眾多齊國百姓對於齊湣王只顧擴張卻忽略民生的施政方針早已不滿多時,因此當樂毅的告示一出,齊國人民不但沒有抵抗,還巴不得樂毅的燕軍趕緊來解放自己。於是燕軍迅速攻取齊國七十餘城,昔日的東方霸主,如今只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省平度東南)兩城未被攻克。

    當樂毅在北方橫掃之際,南方的楚國打著「救齊」名號,派淖齒率軍進入齊國。正在逃亡的齊湣王對此大喜過望,於是封淖齒為國相,希望藉楚軍的力量去抵抗燕軍。這時老ㄕ敢肯定,齊湣王一定沒好好學歷史,因為……難道他不知道他老爸曾經打著救燕的名義結果是去搞偷襲嗎?
    於是報應到來,淖齒果然不懷好意。在確定此時的湣王已經無絲毫抵抗之力,他縛綁了湣王,並氣勢凌人的質問:「齊國境內,曾經天降血雨,此事大王可知?」
    湣王說:「不知。」
    淖齒再問:「齊國境內,曾經大地裂開還湧出泉水,此事大王可知?」
    湣王說:「不知。」
    淖齒又問:「曾經有人聽到齊國宮門前傳出啼哭聲,去尋找時卻不見有人,但走開後又會聽見聲音,此事大王可知?」
    湣王還是說:「不知。」
    淖齒聲色俱厲的譴責:「天下血雨,這是老天示警;地裂出泉,這是大地示警;望宮門而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發生警示,而你卻不加警惕,又怎能不受到天譴呢?」之後湣王被殺,楚軍則取回以前被齊國佔去的淮北地區。

    湣王死後的一年,齊國臣民趁隙殺死淖齒,並擁立齊湣王之子為王,史稱齊襄王,並死守莒城抵抗燕軍。除此之外, 即墨城的軍民在守將戰死後,共推齊國宗室田單為將。而臨危受命的田單,之後將完成戰國史上最成功的復國行動,但那曾經睥睨諸國的霸權,依舊一去不復返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一己之見

    何以稱霸三代的齊國會瞬間衰落?
    相信大家都明白關鍵所在,也就是樂毅破齊的基礎:齊國犯眾怒。所以你知道、我知道、樂毅知道,那不知道的齊湣王就是犯蠢,結案……了嗎?
    其實在戰國時代,各國時而結盟時而背叛已是常態,多方臨敵的形勢下,多方經營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以此來看,齊湣王在與各國大部分作戰中都能佔據上風,其實能力不差呀(當然齊湣王在濟西之戰時期的大部分表現都錯的很離譜,或許我們可以解釋齊湣王當時因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喪失判斷力)。

    然後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其實跟齊湣王的處境是差不多的。
    現代社會其實變動的速度遠超過以往,小至個人、大至團體,都面臨到「到處有機會、各處有壓力」的處境,這或許也是為何「斜槓」一詞近年來非常熱門的原因:我們面臨要在不同面向去同時發展的趨勢。
    然後我們往往看到有些公司去經營副業,結果卻慘賠到連本業都保不住;或是有些人的斜槓人生讓自己筋疲力竭,卻與理想相去甚遠。但有時候我們不能用一句簡單的「好高騖遠」或「心有旁騖」做結論,因為有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是會遇到多面夾擊的狀況,正如戰國的齊湣王,他不可能要求各個國家按次序和自己單挑。

    那該如何是好呢?其實與齊湣王同一時代的西方霸主─秦國,用它的成功為我們找出其中一種解答。
    秦國最初的策略也是見誰就打誰,雖然勝多敗少,可也沒能獲得關鍵性的戰果。直到秦昭王接受范雎「遠交近攻」的建言,也就是放棄與齊燕兩國交戰,並將焦點先放在鄰近的韓趙魏三國,之後的秦國就只會對特定國家重點攻擊,而用外交策略先穩住其他國家,避免同時應付多條戰線,等到原先重點攻擊的對象被徹底打殘,秦國才會轉換目標。(就好比秦國是先對韓魏兩國用兵,在這期間,則是引發齊楚之間的外交矛盾,使楚國這個強敵無暇他顧;等到秦國收拾完韓魏,就立刻轉攻楚國,而且這一打就直接把敵人首都給火燒了,讓楚國以後看到秦國就恐慌。)
    還是簡單用一句話歸納秦國的成功原因吧,那就是:「找出要面對的主從順序。」

    不過,下結論容易,真正做起來的困難,就只有當事人曉得個中滋味。而且,歷史從來不是成功的保證,因為我們都因時空背景的不同而面對各自的處境。
    那歷史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我覺得其中一個答案是:帶給我們更多換位思考的機會。我們可以開啟上帝視角,看到前人同一時間的各自反應;我們可以試著代入前人,去揣摩他們的心境,在替前人思考其他可能性時,或許也可以代換回現在的自己去尋找可能性
    說到底,過往的歷史之所以在當下產生價值及意義,是在我們與過去建立連結的那一刻。這種意義很個人,所以也別具價值。

  • 宋城希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8 19:30:00
    有 281 人按讚

    元明遣使|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中國海洋史上,鄭和下西洋的遣使行動,從本質上說,絕不是「中國海洋先驅」。像鄭和這種出航招諭海外諸國的活動,在元代或其更早的年代已有先例。

    元朝,蒙古統治者不僅帶有征服的霸氣,亦有環視世界之雄心。惟其海上發兵日本,遠征爪哇,蒙古鐵蹄均無用武之地,鎩羽而歸。但,有元一朝,常有遣使海外招諭的行舉。元史資料記載,元朝曾遣使占城、真臘、蘇木都剌(蘇門答臘東北)、不憐八(蘇門答臘巨港)、蘇魯(菲律賓蘇祿群島)、僧伽剌國(錫里蘭卡)、俱藍(印度西南),甚至是遠赴忽魯模思。忽魯模思位於波斯灣東岸臨近阿曼灣處,是當時西亞重要的港口。鄭和要到第四次下西洋的時候,才抵達這個地方(亦即馬歡《瀛涯勝覽》所記之忽魯謨厮國)。換句話說,鄭和前三次的下西洋,其航程均不出元代海外遣使出航的範圍。

    元朝派遣的特使之中,亦黑迷失(畏吾兒人)曾五次出使海外,兩度出使印度西部的八羅孛國。楊庭璧四次出使俱藍,楊樞則以當時的官營海貿船隊「官本船」浮海,遠至西亞的忽魯模思。

    陳信雄〈鄭和出使海外的前代先例〉指出,「明代延續元代,航行於同樣的航路,做同樣的外交活動」。只是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以後,其船隊航線及招諭範圍才有一些突破進展。通過「分舟宗」的多元航向方式,分航至阿拉伯半島或文獻所述及的非洲東岸。

    元朝不及百年就被漢人推翻。挾帶宋元海洋事業的餘威,明朝初建,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也曾遣使,詔諭海外諸國,並希望這些海外國家能刈斷與元朝殘餘勢力的關係往來,奉明朝為正朔。明太祖的遣使舉措,很快就取得成效。洪武五年(1372),高麗、爪哇、渤泥、三佛齊、暹羅、真臘、占城、西洋瑣里等來朝入貢。《明實錄》記載,洪武時期的朝貢藩屬一度多達30國。明太祖還曾列舉了海外15個國家為「不征之國」,申明擯棄過去元朝的海外黷武政策,強調和平外交。

    可是,洪武初年的海外積極政策在其執政的中期有了極大改變。洪武十六年(1383)推行勘合制,嚴控和限制朝貢事務,同時海禁政策亦趨嚴厲。明太祖又以宰相胡惟庸通海外倭番謀反為由,更加緊縮其對外政策。洪武中期,明太祖懊惱於日本倭寇問題,加上發生日本使臣如瑤事端,因而屢卻日本的入貢,明朝甚至與日本斷交。此外,爪哇和三佛齊(巨港,或稱舊港)發生誘殺明朝使節事件,三佛齊又在海道阻遏商人不能直通中國。這些事件都促使明太祖改變了其對外政策的態度,從積極轉為消極。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上以海外諸夷多詐,絕其往來,唯琉球、真臘、暹羅許入貢」。至洪武末期,已是「諸番久缺貢」的境地。這種情形,直至1403年明成祖即位,才一反其父親那種消極的緊縮政策。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