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宋代服飾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宋代服飾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宋代服飾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宋代服飾男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觀音信仰的流行|寶蓮禪蹤|24 >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哎,徐先生,我有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是女?」 「不是女性嗎?大家都叫祂觀音娘娘啊。《西遊記》裡也把祂描繪成女性。」 「我記得菩薩本來是男的,後來不知怎的才變成了女性,對吧,徐先生?」 「是的,觀世音在印度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 1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

  • 宋代服飾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5-14 19:26:00
    有 266 人按讚


    < 觀音信仰的流行|寶蓮禪蹤|24 >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哎,徐先生,我有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是女?」
    「不是女性嗎?大家都叫祂觀音娘娘啊。《西遊記》裡也把祂描繪成女性。」
    「我記得菩薩本來是男的,後來不知怎的才變成了女性,對吧,徐先生?」
    「是的,觀世音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據《悲華經》講,他是古印度刪提嵐國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名叫不眗……」

    ------------------------

    早期的觀音信仰是和淨土宗聯在一起的。但是到了唐代就逐漸分離出來。這一分離當然是人的創造;創造的依據,就是現代的說法。佛教有轉世之說,而成佛的人既擺脫輪迴,就可能有各種化身,如釋迦有一佛三身之說,而觀世音的化身竟達33種之多,即「三十三身」。

    佛教將觀世音描寫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求解脫,所以被稱做「觀世音」。但在唐朝,因為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個「世」字,略稱「觀音」。據說觀音生於夏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這三個日子都是虔誠的中國民間信徒大事燒香供奉的重要日期。

    觀世音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據《悲華經》講,他是古印度刪提嵐國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名叫不眗。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隨同父親轉輪王同歸佛門修行。他的行動比思想還快。他對佛說:「我願世人在遇到危難困苦時,口裡唸誦我的名字,好讓我聽見看到。這樣我便可以去解救他們。」於是,佛就給他起了個名號,叫做觀世音,意思是不僅能聽見,而且還能看到世人的呼救之音。

    轉輪王得道成了阿彌陀佛,不啕成了觀世音菩薩,尼摩成了大勢至菩薩,兄弟倆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協助者)。菩薩全稱是菩提薩綞,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過去意譯為大士、力士等,所以人們有時也在觀世音後面加上「大士」的稱號。

    印度佛教初傳入中國時,在中國信眾眼裡,觀世音還依舊是男身。我們從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觀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其明顯的標誌就是唇上的一撇小鬍子。他在中國的由女而男是一個漸變過程。入唐以後,觀音像臉龐漸趨豐腴圓潤,爾後則臉形更加俏麗,雙眉細長,黑髮披拂。盛唐時代其著裝似為透明輕薄的裙裾,呈雍容華貴狀,這與當時的女子美的特點是相符的。此時似乎已出現了女觀音,但多數觀音像卻尚未完全變為女性。到了宋代,觀音像才變成了女相。宋僧壽涯禪師曾用「金藺茜裙」來描繪觀音的服飾。而明代吳承恩筆下的那位「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的「女真人」觀世音,乃是唐以後特別是元明之際的一尊中國佛教女菩薩和典型的中國淑女了。

    觀世音在中國佛教徒與中國普通老百姓眼中,何以竟能由男變女?其實,這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佛教徒,也可以說是出於佛事的需要吧!第一,觀音志在救眾生出苦海而不分對象,一視同仁。佛經(如《華嚴經》)上說,為了方便,他可以根據需要變成各種不同的角色,從男到女,從僧到俗,從鬼怪到動物,達33種之多,即所謂「三十三面觀音」或「三十三身」。而光就觀音本身的形象來說,又可以變出魚籃觀音、淨瓶觀音、楊柳觀音、水月觀音、送子觀音以及千手千眼觀音等。在觀音的眾多變化中,即有變女性一種。所以將觀音塑成或畫成女性,是有根據的。而在民間,只要留意一下就可發現,佛、菩薩中的女性主要是觀音,並且把她塑造得端莊美麗。這大致是對於我們今天所謂的「異性吸引心理」的一種巧妙應用吧;目的是為了調節氛圍,以吸引更多的佛教信徒「入圍」。

    第二,佛門弟子中還有不少女尼,而信佛敬佛的女人也很不少;如果沒有個女菩薩,女信徒們成佛無望,則難免挫傷她們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導致佛門冷落,香火不濟,財源枯竭。人們會說,連佛界都重男輕女,女人們修行也是白搭;並且,天長日久地去膜拜男菩薩,也難免會有男女授受不清之嫌。

    基於上述原因,女菩薩的誕生便成了佛事活動中的一件日顯緊要之事。於是男觀音遂欣然去彌補了缺乏女菩薩的遺憾,漸演變成一尊風姿綽約的娉婷女郎,以至於不僅女人們尊敬她,將她引為體己,而且男人們也敬重她,希望得到她的青睞和降福。

    觀世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民間佛教中的頭號尊神,主要在於她的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且公正無私的行為滿足了處於下層社會廣大苦難信眾渴求解脫、嚮往幸福的迫切心理。《西遊記》第四十九回「觀音救難現魚籃」一節,便是佛教下層信眾對她體察民間疾苦的感激涕零的生動寫照。書中寫她早上扶欄看花時,不見池中金魚出來參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經人。於是,平時的喜悅神情不見了,連梳狀打扮都不及,就在林中削篾編籃。

    ------------------------
    資料來源:http://fo.ifeng.com/guanc…/detail_2014_05/…/36542910_0.shtml

  • 宋代服飾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11-23 19:09:00
    有 262 人按讚


    < 嫁衣的故事 >

    晨早便與Emily出外,因度身訂造的嫁衣及禮服已完成。
    婚禮上,新郎通常都是一套禮服打天下。而新娘總是百變萬千,有如時裝表演。
    穿著修身禮服的我已在大鏡前回來轉身,快轉到暈倒了。但新娘試衫室的門仍未打開。
    展示架上亦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婚禮服裝。
    除了西式禮服,待會再試穿唐裝婚服也不錯。現今的新人服裝也是中西結合、古今並行。😁
    正當我挑選了一件深絳色的唐裝婚服時,試衫室的門終打開了。😻😻😻😻😻
    到了此刻,我才深深體會到人們常說的:
    披上嫁衣的女人,是最美的!!

    ---------------------------------------------------------------------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中華紛繁多彩的文化中,婚嫁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嫁衣的故事所展現出的是各自民族文化與傳承。

    1.侗族

    侗族婚禮以半夜迎親、對歌闖關、回親等特別的儀式聞名。婚禮服飾簡樸,顏色以青色為主,上衣對襟,胸前沿開襟邊有效大面積的刺繡花紋,衣袖寬大,衣 袖中部有兩條裝飾帶,上為藍緞,下為織花,帶各寬寸許。下著百褶中裙,長度及膝下三寸。系長方圍腰,略比裙長,有繡花圖案。腳裹青布綁腿,穿翹尖繡花 鞋。鞋底很高,鞋尖向上翻翹,鞋幫用彩色絲綢做面料。出嫁當天,新娘頭戴銀花,頸套多重銀項圈,腕套銀護手與銀鐲,加之耳環,全副銀飾重達六七斤,右手舉著寓意闢邪的桐油紙傘,在鼓手熱烈歡快的吹奏下上路。

    2.蒙古族

    蒙古族部落的婚禮習俗服飾種類繁多,鄂爾多斯是如今風俗文化保留較為完整,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鄂爾多斯蒙古族女子婚服中最為複雜且閃耀的為頭 飾。頭飾分為連垂和髮套,大多選用珊瑚、瑪瑙、玉石,以及銀鏈、銀環、銀片等串綴而成。女子出嫁之時往往有分發儀式,將新娘的獨辮從正中間分成兩半,梳成 許多小辮,將其固定在一個圓形木頭上,墜以寶劍飄帶,此為連垂。其上頭套則分為髮箍、後屏、護耳、垂飾、馬鬃、耳墜六件。整個頭部除臉面外,幾乎全被珊瑚、珍珠、瑪瑙等遮蓋,耀眼奪目。

    3.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刺繡聞名遐邇,無論男女都喜歡在內外衣的領口、袖口、胸口、褲角上繡圖案花紋。婚禮盛服中,新郎著刺繡襯衣,夏則外套刺繡短坎肩,冬則外 披傳統紋樣裝飾於領、袖的袷袢。哈薩克族女子多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裙子下襬常有兩到三層褶子,呈現塔形,袖子和領口繡有裝飾花邊,上身外加半截緊身坎肩,坎肩門襟兩側繡有對稱的圖案。新娘服中最為講究的則是帽子,新娘頭戴尖頂帽,上有繡花與金銀珠寶裝飾,頂上 裝飾羽毛和頭紗,兩側垂掛串珠垂吊在臉前。

    4. 回族

    伊斯蘭文化和漢族文化對回族婚服的形成與變遷有著巨大的影響。伊斯蘭教主張遮蔽羞體,服飾要求整潔美觀,但不可過奢。由此誕生了男子的無簷小帽和女子的蓋頭,同時新娘婚服一般著褲裝,絕對不能裸露肩膀和手臂,即便是裙裝也須及腳踝。新娘的頭紗須遮蓋頭髮、面頰及脖頸,相較日常的頭紗更為華麗,裝飾圖 案也多為伊斯蘭風格。漢族文化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顏色上。伊斯蘭教推崇純淨、儉樸、自然的顏色,白、黑、綠為穆斯林服飾主要色彩。而漢族則推崇代表喜慶的紅色,受之影響,回族新娘服飾中所有的部分皆為紅色,而新郎服裝中的披紅也是漢族文化影響的典型,即將兩條紅色的綢緞披於雙肩, 並在胸前、後背十字交叉。

    5. 滿族

    滿族人又被稱為旗人,旗袍便是滿族女子的日常服裝樣式了。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樣式。旗袍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 子較窄,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絛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由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旗人上下馬匹。滿族新娘大婚當日,挽髻成單,蒙上紅蓋頭,身著大紅繡花及腳踝旗袍,添繡花紅色坎肩,或白色綢帶假領。坎肩多為對襟式,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衣緣多鑲以豔麗花邊。滿族不講究纏腳,新娘腳著花鞋,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走起路來,搖曳生風。滿族新郎則著紅色馬蹄袖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頭戴翻邊氈帽

    6. 古代漢族

    縱觀歷史,如今人們所熟悉的漢族婚服大多為彩繡大紅吉服、鳳冠霞帔、大紅蓋頭等,其實「大紅婚禮」並非自古便有,先秦六朝則多以玄黑色為婚服主打, 隋唐則起到承接作用,主張青質翟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而男子則著深絳色婚服迎親。宋代開始出現紅色大袖,花冠霞帔,士則著深色或青色九品官服,為明代婚服的前身。直至明代,漢族古代的婚服才形成了一個比較典型和成熟的造型。此時霞帔為並列兩條,深青色為主,前端剪裁為尖角並且縫合,後端平直,按品級 飾以各類禽紋及云紋等。鳳冠與宋代相仿,綴以珠翠、花釵等,不同之處為此時平民也可與九品命婦一樣使用鳳鳥裝飾。紅蓋頭沿襲宋代,僅以大紅布帛替代紅色紗 羅。

    7. 藏族

    藏族傳統服飾基本構成劃分為袍、筒靴、氈、裘類帽及相應裝飾物,顏色崇青、赤、絳,如袍服,則配以白、綠、粉、黃等色的上裝及腰帶。,新娘服飾為內 著大紅細呢袍,外罩短闊袖夾襟開衩繡緣外套,稱為「哈紗疊東」。系四根彩色腰帶,飄於前後左右四側。鐵布一帶有一種叫「闊東」的外套,其款式和「疊東」相似,屬對襟開衩外罩。愛慕男子以簪珥等頭飾作為聘禮,而女子家長則大多贈送昂貴首飾作為嫁妝。

    8. 苗族

    苗族新娘肩上大多圍系銀飾披肩,紅緞作底,花帶鑲邊,披肩共有銀飾三層,內沿為八塊蓮瓣狀銀片;中間為橢圓形和梯形銀片,共八塊,呈兩兩對稱排列, 銀片上分別制有龍、鳳、獅子、牡丹等花紋;外沿為菱形銀網,銀網由一個個的小銀圓環將小銀鏈連接而成。銀網下吊銀鬚,銀鬚分兩層,中間是小梅花,兩邊是小 葉片等。一件銀飾披肩需耗銀一公斤左右,戴時短鬚在前,長鬚在後。其構造由三大件組成,三大部件可以拆開。

    9. 維吾爾族

    傳統婚禮中,維吾爾族女子內著用艾德萊斯綢製成的筒狀連衣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寬大,長及腿肚。衣服上刺有各處繡花。連衣裙之外則披上長、短對襟外 衣,或坎肩。外衣多用洋紅、大紅、玫瑰、紫、墨綠、深藍的團花、散花綢緞做成,用金、銀線在領、袖和底部刺繡紋樣,通常窄袖、高領或合領,長則至腳踝,短 則齊腰。新娘頭上戴維吾爾族傳統花帽,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的四楞花帽堪稱維族花帽主流。新郎則穿著繡有花邊的袷袢,長度過膝,無領斜衽,無紐 扣,用腰巾系在腰間。頭飾則為簡單的花帽,或者用布把頭纏起來。

    10.朝鮮族

    朝鮮族人舉辦婚禮時要「結兩次婚」,也就是說要舉行兩次儀式方能成為正式的夫妻,而且第一次是男方家「嫁」兒,女方家迎婿。在這一天,新郎要穿「紗 帽官帶」(朝鮮王朝時期的官服),可於其上穿道袍或馬甲,使用綠色或藍色、玉色、銀玉色等青色系絲緞製作。黑笠,手持錦扇用以遮臉;新娘頭挽「大發」,上 戴「簇頭裡」,髮釵上懸垂兩條寬「髮帶」,垂於前胸兩側,穿淡綠色圓衫,有彩色袖口,下穿紅色長裙,腰上系紅帶,外披長衣,腳穿白襪和勾勾鞋。若公婆都在世,新娘貼胭脂、硃砂點,即將紅色的布料或紙剪成圓形貼在兩腮和額頭中央。

  • 宋代服飾男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3-16 08:00:00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
    1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臺,陳列著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裡,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鼈”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臺,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2 古炮: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陳列5門古炮。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釐米;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釐米和8釐米。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製鑄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衛戎,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佛郎機”“神槍”“鐵銃”等。《明史.兵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逐于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裡。這種炮,有照門和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在修復居庸關北關城時,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釐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 釐米。
    3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關。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西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脫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西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鐵,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年)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著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溫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鑒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4 真武廟(1996年修復):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真武廟所祀主神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元朝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代對真武信仰達到鼎盛。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其所謂修煉之地──武當山賜名“大嶽太和山”。相傳,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因而在關內修建此廟。修復的廟內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水火二將和青龍、白虎等神像。
    5 城隍廟:這組廟宇規模較大。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後兩神合二為一,就成為城池之神了。道教認為城隍是剪惡除凶、護城安民之神,能應人之求,旱時降雨,澇時轉晴,以保五穀豐登,百姓安泰。最早是三國東吳時,在安徽蕪湖建城隍神廟,以供拜祭。到了唐代,祭祀城隍逐漸普遍,人們把一些在地方有功的開明人士死後奉為城隍神,希望他能繼續福佑鄉土,保護百姓。宋代祭祀城隍更是遍行各鄉。到了明朝,明太祖元璋即位不久,就下令在都城南京修建規模宏大的城隍廟,並頒佈城隍神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臨濠等地的城隍為王;府級城隍為威靈公,官居二品,州級城隍為顯佑伯,官居四品,並按照級別,配製服飾。另外,城隍還管領亡魂。朱元璋還為城隍組織了一套機構,設有判官和衙役,道教乘機聲稱“城隍老爺”有權拘捕活人到陰間,死人的陰魂也都首先到城隍廟去接受審問。新官上任必須齋戒沐浴去祭祀城隍廟後,方得進衙理事,每月初一、十五還得前往祭拜。
    朱元璋如此重視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透露過心裡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說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過是震懾臣民,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居庸關的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這裡建置城隍廟除為了護佑關城外,還有約束軍民的用意。這次修復是1996年,廟內塑有城隍、閻王、山神、地神等神像。
    6 水門:居庸關地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貫穿關城。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建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借此控制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瀉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