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訓練的八個基本要點
訓練目的
每個人進行阻力訓練的目的都不相同,有的人想訓練肌肥大,有些人需要訓練心肺耐力,有的人想要在比賽中可以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先確立好自己的目標,安排計畫和執行才能事半功倍。
訓練動作和器材
動作的安排可以針對平常接觸的運動情況來考量,打籃球的朋友大多以半蹲和1/4蹲來...
阻力訓練的八個基本要點
訓練目的
每個人進行阻力訓練的目的都不相同,有的人想訓練肌肥大,有些人需要訓練心肺耐力,有的人想要在比賽中可以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先確立好自己的目標,安排計畫和執行才能事半功倍。
訓練動作和器材
動作的安排可以針對平常接觸的運動情況來考量,打籃球的朋友大多以半蹲和1/4蹲來訓練,而舉重相關運動以全蹲為主,在安排動作和器材要以自身的運動習慣為主。在進行阻力訓練時,有的只能在家裡進行訓練,所以身邊的工具只有彈力帶及啞鈴,而絕大多數都是在健身房訓練,你的訓練動作或因為手邊的工具或環境因素而有所改變。
身體姿勢和體線
良好的身體姿勢可以讓力量更好輸出,差的身體排列,例如駝背不僅讓訓練效果打折扣,也容易累積慢性的傷害。
雖說動作沒有一定對或錯的二分法姿勢,但是骨骼架構跟人體的排列組合卻會影響整個動作的力量,穩定性及傷害風險降低的重要關鍵。
身體穩定
當訓練在不平穩的狀況下,你需要更多的挑戰及控制,如果這時候沒有把身體的地基坐穩,而產生身體代償的張力結構,也會讓阻力訓練的效果打折。而兩邊的肌力不平衡,絕多數原因都是身體不協調的關係,所以可以在阻力訓練的課表裡面,多增加單側的訓練或是對側手腳的訓練,這需要身體較高的穩定性,也使流暢的動作讓力量發揮到最大。
身體的移動
規劃阻力訓練課表,也可搭配身體的移動會有更好的效果,例如米字型的弓步蹲,往前負重的行走,側部的拋接移動等等,都是增加阻力訓練的課表挑戰。
動作的速度
初學者建議先通常以慢速操作,常見的向心三秒離心三秒等速的方式,以學習控制肌力的感受,在動作熟悉之後可以增加速度,有一定的肌力做基礎再進行快速彈震式的訓練,增加動作的爆發力技巧。
核心與呼吸
核心肌群是力量的來源,動作配合呼吸使身體產生動作對抗阻力,千萬不可小看呼吸唷。
不同的訓練目的有不同的呼吸方式,所以不能一種呼吸方式就適用於所有的運動訓練,阻力訓練的呼吸方式有很大的學問及控制練習,這需要透過專業的教練教學,現在有很多專業的教練都有指導呼吸的課程,有興趣也可以上網收尋看看喔!
訓練裝備
每個人都有習慣的裝備,在進行阻力訓練的時後給予身體保護和支撐,例如護腕和腰帶,在嘗試大重量的時候穿戴護具來避免受傷。
裝備是一種輔助的工具,在需要突破大重量或是本身有過受傷歷史的經驗下,良好的裝備能夠讓訓練更舒服,但是建議身體如果沒有受傷前提下,還是盡量不要過度依賴裝備喔。
💪💪💪💪💪💪💪💪
小成功來自能力,大成功來自眾力。
這次的疫情,因為台灣所有人民都團結起來,
所以已漸漸穩定了,希望結合所有人的力量,
讓台灣早日恢復原有的生活方式,
大家都能回到健身房健康的運動,讓身心都強大健康。
祝福你們~一起加油~
安排漸速跑課表的目的 在 余文彥 Wen-Yen Y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漸速跑 Progression Run
漸速跑(Progression Run)簡單說就是由比較慢的配速,越跑越快到比較快配速的一種訓練。附圖是截自學員的RQ訓練紀錄,算是演繹相當漂亮的一筆紀錄。整個課表的安排是:
1. 輕鬆跑3公里
2. 第一段配速10分鐘(比輕鬆跑略快)
3. 第二段配速15分鐘(比第一段配速略快)
4. 漸速跑2公里(最終達到5公里配速左右)
最後2公里速度(藍線)呈現 #慢慢變快 的上爬趨勢,這就是漸速跑訓練應該呈現的樣子。
==
「#為什麼要練漸速跑?」「為什麼不能跑固定配速就好?」
Brad Hudson教練在《Run Faster from the 5K to the Marathon》中把漸速跑定義為一種中等強度(moderate)的有氧訓練,並且這樣描述它的特殊效果:
“An excellent means of squeezing a little more beneficial of hard work into one’s training without overtaxing the runner.”
意思是漸速跑訓練能夠「濃縮高強度訓練的好處,卻不會造成過多的疲勞。」從基礎週期到賽前巔峰階段,Hudson教練都會安排漸速跑訓練,穿插在高強度訓練與低強度恢復跑之間,幫助提高訓練的效率。
在《跑步的科學與實務》則強調漸速跑「用來增強長跑訓練的效果。」
速度由慢到快,剛開始慢縮肌、以及比較容易被徵招的肌纖維預先疲勞;隨著速度加快,身體開始徵招更多快縮肌、以及平常較難被徵招的肌纖維。這些肌纖維平常比較難被訓練到,能讓身體獲得不太一樣的刺激。
下面是幾種練習範例(目標馬拉松):
🔹5公里輕鬆跑+10分鐘漸速跑至穩定跑配速(比輕鬆跑稍快) → 建立有氧基礎 (基礎期-初期)
🔹10公里輕鬆跑+20分鐘漸速跑至馬拉松或半馬配速 → 乳酸閾值預備訓練 (基礎期-末期)
🔹10公里輕鬆跑+20分鐘漸速跑至5或10公里配速 → 基礎乳酸閾值訓練 (比賽前期-初期)
🔹20公里輕鬆跑+30分鐘漸速跑至馬拉松配速 → 專項轉換,適應馬拉松配速 (比賽期-初期)
==
對於我來說,安排漸速跑課表還有 #另一層目的。
訓練上,初學者能夠「順利跑完目標里程」就足夠了,進一階的跑者,不僅要能跑完還要求「控制在目標配速」,精準完成訓練。那再更進一階呢?必須學會操作更複雜的課表,例如:漸速跑。
在名稱上,漸速跑就和配速跑不同,只形容速度變化的樣子,沒有明確指定每一個瞬間該跑多快,頂多給予最終的目標(例如:10公里配速),但也可以沒有最終目標配速,開放式的,看能跑到多快就多快。
#安排漸速跑課表的目的
不談訓練對身體的刺激,安排漸速跑課表就好比在工作上:「從初級的一個指令一個動作,轉換為能夠理解目標,獨立計畫、安排進度、克服困難,最終完成任務;或像是是在管理上由KPI (指定配速),轉換為OKR (只有不太明確的最終目標)。」
能夠操作好漸速跑代表:
1. 對自己的身體控制、速度感理解升級。
2. 掌握自己眼下剩多少體能,決定油門要踩到哪個程度?才不會還沒到終點油箱就空了。
漸速跑其實是個很好玩的課表,過程會不斷的跟自己(身體)對話。自殺式地猛加速是不OK的,學會掌控速度,進而能更精準調配自己的體能。當安排給你這項課表時,就代表期許你成為一位更好的跑者。
==
#訓練不一定只能為了比賽,你準備好練習漸速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