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孤芳不自賞難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孤芳不自賞難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孤芳不自賞難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孤芳不自賞難看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542的網紅DJ 芳翎,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2/31 星期四 絕對音樂】 「不去主宰,不去期待,反而能夠引出更多、更大的可能性和創造性。」 不經意間你會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睿智與清醒…… 2020年的最後一次,仍要陪你/妳一起揮別夕陽~~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

  • 孤芳不自賞難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31 15:21:27
    有 257 人按讚

    【12/31 星期四 絕對音樂】

    「不去主宰,不去期待,反而能夠引出更多、更大的可能性和創造性。」
    不經意間你會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睿智與清醒……

    2020年的最後一次,仍要陪你/妳一起揮別夕陽~~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讓開心成為一種習慣》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感覺到花是非常奇怪的,因為在家院的庭前種了桂花、玉蘭和夜來香,到了晚上,香氣隨同四散,流動在家屋四周,可是這些香花都是白色的。反而那些極美麗的花卉,像蘭花、玫瑰之屬,就沒有什麼香味了。

    長大以後,才更發現這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凡香氣極盛的花,桂花、玉蘭花、夜來香、含笑花、水薑花、月桃花、百合花、梔子花、七里香,都是白色,即使有顏色也是非常素淡,而且它們開放的時候常成群結隊的,熱鬧紛繁。那些顏色艷麗的花,則都是孤芳自賞,每一枝只開出一朵,也吝惜著香氣一般,很少有香味的。

    “香花無色,色花不香”這真是一個驚人的發現;“素樸的花喜歡成群結隊,美豔的花喜歡幽然獨處”也是驚人的發現。依照植物學家的說法,白花為了吸引蜂蝶傳播花粉,因此放散濃厚的芳香;美麗的花則不必如此,只要以它的顏色就能招蜂引蝶了。我們不管植物學家的說法,就單以“香花無色,色花不香”就可以給我們許多聯想,並帶來人生的啟示。

    在人生裡,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非凡的素質,有的香盛,有的色濃,很少很少能兼具美麗而芳香的,因此我們不必欣羨別人某些天生的的素質,而要發現自我獨特的風格。當然,我們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這缺憾的哲學其實簡單:連最名貴的蘭花,恐怕都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淚哩!這是對待自己的方法,也是面對自己缺憾還能自在的方法。

    面對外在世界的時候,我們不要被艷麗的顏色所迷惑,而要進入事物的實相,有許多東西表面是非常平凡的,它的顏色也素樸,但只要我們讓心平靜下來,就能品察出這內部最幽深的芳香。

    當然,艷麗之美有時也值得讚歎,只是它適於遠觀,不適於沉潛。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少能欣賞素樸的事物,卻喜歡耀目的風華;但到了中年則愈來愈喜歡那些真實平凡的素質,例如選用一張桌子,青年多會注意到它的顏色與造形之美,中年人就比較注意它是紫檀木或是烏心石的材質,至於外形與色彩就在其次了。

    最近這些日子裡,我時常有一種新的感懷,就是和一個人面對面說了許多話,彷彿一句話也沒有說;可是和另一個人面對面坐著,什麼話也沒有說,就彷佛說了很多。人到了某一個年紀、某一個階段,就能穿破語言、表情、動作,直接以心來相印了,也就是用素樸面對著素樸。

    古印度人說,人應該把中年以後的歲月全部用來自覺和思索,以便找尋自我最深處的芳香。我們可能做不到那樣,不過,假如一個人到了中年,還不能從心靈自然地散出芬芳,那就像白色的玉蘭或含笑,竟然沒有任何香氣,一樣的可悲了。

    讓開心成為一種習慣

    已看慣了太陽的東昇西落,月亮的陰晴圓缺;習慣了春夏秋冬的冷暖,世間萬物的改變;卻很難看淡人間的悲歡離合、情仇恩怨,更難將傷心難過看得風清雲淡。經過了很多年的改變以後,將開心當成了一種習慣,於是我發現我的開心感染了很多人,人們問我為什麼的時候,我只說:開心是一種習慣!

    以前常常討厭世人那些所謂的好心忠告,因為明明知道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事事喜歡去斤斤計較,到頭來傷心難過的只是自已。常常聽不習慣朋友的花言巧語,看不習慣朋友的惺惺假意,突然恨透了這個世界,感覺到處都是虛偽的面孔。

    也許是因為經歷的太多,也許是因為個人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社會的情況下只能順應了這個社會,於是喜歡上西門子公司的一句企業文化:“請愉快地工作。”並改成了“請開心地生活。”的確,開心與不開心,都要過一天24個小時,何不開心的渡過每一天呢?

    當然,沒有哪個人在面對傷心和難過的時候還可以傻笑,但是,你卻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知道傷心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於是,我將那句話刻在了心裡:“請開心地生活。”這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已,我應該開心的過每一天,因為我像所有人一樣,希望自已能過的好一點,雖然不能從物質上滿足自已,但是已學會彌補自已心靈上的空虛。

    人的一生,總有學不完的知識,總有領悟不透的真理,總有一些有意或者無意的煩心事闖到心裡來,總之,生之夢,順少逆多,一輩子不容易,千萬不要總是跟別人過不去,更不要跟自已過不去。書上雲: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已的修養不夠。想一下也是,因為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受社會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在你看不慣別人的同時,是否別人也看不慣你呢?所以開心的去面對每一個人,要學會看朋友身上的優點,學習朋友身上的優點,朋友的缺點正是你最好的反面教材,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缺點請及時改善,不正是你所期望的嗎?

    開心不僅僅是心裡的感覺,而是因為你有了開心的感覺,於是別人可以從你的臉上讀到微笑,讀到開心。如果你在生活中比較細心的話,你就會知道世間最美麗的表情就是微笑,如果你天天想擁用世間最美麗的表情,那麼請把開心當成一種習慣吧!

    作者:林清玄
    (文章來源:網路文章分享)

    *************************

  • 孤芳不自賞難看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1 09:39:18
    有 2,756 人按讚

    到後來才覺得 五月天 Mayday 是多麼超乎想像的厲害,這麼多年後,看《消失的情人節》時心中響起〈心中無別人〉,看《孤味》時心中響起〈知足〉,看《同學麥娜絲》時心中響起〈九號球〉,除了《消失的情人節》是真切有實際連結之外,會發現,似乎這幾十年間發生的故事都濃縮在流行文化裡形成命題模糊的共同痕跡,模糊,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這個時代所面臨無數問題的癥結。
     
    今天晚上就是萬眾矚目的 金馬影展 TGHFF 年度盛會,昨日《同學麥娜絲》殺出重圍奪下戰況相當激烈的觀眾票選獎,原本想跟風做一下預測,不過礙於不少入圍作品沒有機會趕在頒獎典禮前觀賞完畢,因此作罷,但主要在院線上映的國片喜愛程度與個人刷數成正比,《消失的情人節》六次,《親愛的房客》四次,《同學麥娜絲》三次,《無聲》兩次,默默許願的本屆影帝是莫子儀,影后是陳淑芳,導演是陳玉勳,女配是謝盈萱,男配是鄭人碩(其實首選是沒入圍此項的劉冠廷),新演員給劉俊謙,最佳影片無論獎落《消失的情人節》、《親愛的房客》或《同學麥娜絲》都會很開心。
     
    此篇還是想來再推一次本周上映的《#同學麥娜絲》,老話一句,希望大家都能進戲院支持這部電影,並非因為國片使然,而是因為它相當好看。其實個人整體評價翻轉了好幾次,金馬開幕首度看完的感受相當複雜難以梳理,因此買了口碑場迅速二訪同學,奇妙的是,首刷時視為缺點的幾項幾乎全數消失,滿腔無以名狀的感動取而代之,有控訴,也有疼惜,有不滿,也有慶幸,雖然沒辦法以許多男性影評強烈的共鳴角度切入,但隨後寫下的這篇文章(https://bit.ly/2Kl8PFq)也不乏一些深刻的體悟,再度證明有些電影確實需要反覆觀賞。
     
    隨著年紀增長,身邊真正能自在相處的朋友逐年遞減,電影中的四人幫存在於社會每個角落,時常可恨又可愛,性格大不相同卻總能互補,和捨不得丟棄的舊鞋一樣永遠都是老的好。他們與你並肩走過無憂童年,叛逆青春期,渴望展翅時,和社會新鮮人階段,接著有的迅速步入家庭,有的仍保持孤家寡人,磕磕絆絆來到了不如意十之八九的人生低潮。在經歷種種風雨後,環顧這群長不大的老朋友依然會讓我們內心稍微踏實一些,舒坦一些。相聚消磨的時光大半相互嘴賤,相互吐槽,但也不曾缺席彼此生命中每個重要時刻,畢竟人生會有很多的變與不變,而一輩子的朋友就是為了讓你看見後者的存在。
     
    「要有正常的人、要有不切實際的人、要有腳踏實地的人,還有對愛情有堅持的人。」
     
    鄭人碩 的電風是「正常的人」,身為保險公司業務的他像四人幫裡帶頭的大哥,待朋友重情重義,論能力不落人後,好不容易攢了些積蓄,加上父親留下的遺產,才得以勉強晉升為有房階級。他絕非不求長進,做事秉持原則,言談滿是自信與自嘲,但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達到「差強人意」。從那日日深鎖的眉頭、抑鬱寡歡的微笑,不難看出電風故作堅強且纖細感性的一面,當這麼一位人生路上卡關的朋友,於自己婚禮上無奈說出「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但任何事情都不如意」時,那脆弱、不甘的真誠眼神在心有戚戚焉之餘,更加動人。
     
    施名帥Ming Shuai Shih 的添仔為所謂「不切實際的人」,抱著一個不上不下的導演夢,壓力大到連睡眠中都在拍戲,與其說對拍電影有堅持,不如說他心心念念的夢想依然是世俗定義的成功,總是差一點點的成功,因此當導演可以,選立委也可以,合情合理變成一個為求面子而表裡不一、為達目的而利用朋友的人。在他身上,黃信堯透過荒謬諷刺的政治戲碼真正揭露了權力與社會的黑暗面,畢竟社會將我們放到什麼容器中,我們就會長成什麼形狀。
     
    納豆 的罐頭則是「對愛情有堅持的人」,他那較其他兄弟慘澹的人生,受限於性格與外在條件,早已習慣與挫敗為伍,總是東欠一些,西擋一點,錢包裡的符永遠比鈔票還多,時常還需要朋友們幫忙收拾爛攤子。特別落漆的他骨子裡極為純情,他的愛是一廂情願的,建構於自身幻想的,只敢遠觀而不敢褻玩焉,就這麼在他心裡陪伴著他走了幾十年。然而溫和無害的罐頭可以忍受女神幻滅,哭得像一個令人心疼的大男孩,卻無法眼睜睜看著美好的事物一一消逝,好比愛情,好比友情,一記憤怒的飛踢就是他對人性與現實最強烈的反抗。
     
    「現實的殘酷,往往是最溫暖的體貼,換來世間的無情。」
     
    劉冠廷 所飾演的閉結如此「腳踏實地的人」,是整個故事尤其美好又尤其殘酷的必要部分。開朗樂觀,憨厚內向,善良體貼,雖然有時稍嫌白目,卻成為這群人裡唯一可靠的一個,平時他總有千言萬語想表達,無奈再用力也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然而傻人有傻福,閉結也幸運遇見能讀懂其內心宇宙的善良之人,紙紮了一間應有盡有的豪華新厝,覓得一段可遇不可求的短暫良緣,一邊開車一邊無憂無慮大聲歌唱;發覺口吃的毛病突然不藥而癒,毫不猶豫衝去添仔競選宣傳車路線上,將這個珍貴瞬間獻給一輩子的老朋友,喊得不遺餘力,吼得聲嘶力竭,就像他不愛計較的個性,總是處處替別人著想。
     
    人生就這樣,落土八分命。
     
    成功離他太遠,婚姻不敢奢求,只因知足認份,所以有過友情,有過愛情,活到最後樣樣不缺。可人生稍有差池,便拉開了成與敗的距離。人生稍有差池,便劃下了生與死的區隔。好人不得善終化為最後一根稻草。頭愈垂愈低是 minus,叫不出五角的同學是 minus,女神請下神壇後是 minus,泡沫紅茶店四缺一的桌子也成了 minus,即使無所不用其極也無法升格為那群被售屋廣告符號化的成功人士,明天真的會更好嗎?命運浮浮沉沉,頭過身就過,真正答案始終是一片混沌。
     
     
     
    ▍全文寫於:https://bit.ly/2Kl8PFq

  • 孤芳不自賞難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9 15:22:13
    有 284 人按讚

    【05/19 星期二 絕對音樂】

    「每個人的一生,都曾有過擦傷跌痕,
    如果你嫌棄貼著OK繃,或著透氣膠帶很難看,
    如果你一心抗拒留下難看的傷疤,
    那麼你將無法體悟老天的安排;
    其實順境與逆境,都是生命的一部份,
    當你明白了,並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你將會發現,每一道受傷癒合的傷痕,
    反倒讓你的人生活得更加精采…」

    想念那一次山上的活動,你們好嗎?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50歲魅力是令人想留在身邊!建立「好感」有這些方法,和你聊天是最棒的事…》

    好感度雖有主觀認知及感受,大致來說,我們會對真心讚美我們的人,還有看見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的人,產生好感。根據研究,人們也傾向跟「喜歡自己」以及「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

    建立「好感度」, 讓人想和你繼續交談
    「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很耀眼。」──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我們常不自覺地用上所有感官,去「認識」一個人。在極短的時間內,看到對方穿著剪裁講究的銀灰色西裝,有如律師上法庭般自信,下巴微抬,聲若洪鐘。隔著桌子,隱約聞到他身上的菸草味,再敏感些,甚至能感覺到他的情緒。電光火石的瞬間,對這個人的初步印象就形成了!

    如果形成的是正面印象,那麼恭喜你,接下來想傳遞任何訊息,比較容易進到聽眾心裡。相反地,對方對你沒有好感,很快會把耳朵和心門關上,就算你學富五車,也徒勞無功。想要逆轉局勢,得花非常大的心力,直到有更觸動人心的事件發生。

    不過常見的情況是,你們不一定會再見面,根本沒機會扳回一城。
    與其事後辛苦補救,黯然神傷,不如一開始就建立「好感度」(likeability),如此不僅有助於開啟事業及感情契機,也包括締結好人緣,用心保持下去,你也會更健康快樂。

    什麼是「好感度」?我很喜歡雅虎(Yahoo!)前高階主管、也是著名演說家――提姆.桑德斯(Tim Sanders)的說法:「藉由傳遞身心與情緒的善意,讓人產生正面態度的能力。」再補充一點,「讓人覺得舒服,如沐春風,想與你繼續相處,繼續交談下去。」

    如果手上有枝螢光筆,我會在幾個詞畫上愛心:「身心、情緒、善意、舒服」
    寫到這裡,我的腦海中閃現許多身影和聲音,本書提到所有正面案例的主角們,都在言行舉止體現這些美好的能力,無論他們本身有沒有意識到這點。

    首先,在我大腦皮質下方的記憶區,跳出第一位「好感度」代表是知名作家王文華。二○一○年,他的成名作《蛋白質女孩》推出十週年紀念版,我有機會和這位華文界暢銷書作家共處一室,聊聊他的創作生活。很期待,也有點緊張,不確定他是否像在電視螢光幕前那樣開朗健談。

    答案揭曉,專訪那天,穿著簡單黑色上衣的男子走進電台,細框眼鏡底下,眼睛笑成兩條弧線,伸出手親切對我打招呼:「嗨!月琪妳好,我是王文華。」心中警報解除,好感指數上升。

    我向聽眾介紹:「許多來賓來上節目,主持人需要花一些時間介紹他們的資歷,但是今天這位,只要說出他的作品名稱,大家一定知道他是誰,讓我們歡迎《蛋白質女孩》的作者――王文華大哥。」

    王文華幽默地說:「沒錯沒錯,有時候別人看到我,就會指著我說,你你你……你就是寫《台灣霹靂火》那位嘛!」有一陣子這部電視劇很紅,大家常把編劇「鄭文華」和作家「王文華」搞錯,但王大哥從不生氣,反而拿來幽自己一默。

    接著他假裝委屈、但語氣掩藏不住笑意:「說起來真汗顏,《蛋白質女孩》已經是十年前的作品了,後來我還寫了《倒數第二個女朋友》、《開除自己的總經理》、《史丹佛的銀色子彈》等好多本書,但是大家永遠只記得《蛋白質女孩》。」

    「王大哥別難過,大家也只記得蒲松齡寫過《聊齋誌異》,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可以寫出令人難忘的作品,還賣得那麼好,一本就夠啦!」
    「哎呀!月琪,妳還把我跟蒲松齡、曹雪芹相比,真是太榮幸了。」
    短短一分鐘,從笑容、眼神到握手問候;從介紹成名作,到開開姓名的小玩笑,我們輕快地互相「丟球接球」,笑語不斷,迅速建立對彼此的好印象,訪談十分順利。

    注意到了嗎?以上對話,透露了一個常被忽略的小細節。請試著回想,每次認識新朋友,你會用心記住、並適時提起對方的名字嗎?名人明星一天可能要跑好幾個通告,有些會乾脆只稱呼對方「主持人」,省去記名字的麻煩,或避免叫錯名字。

    對談時,王文華會不時叫一下我的名字,我也有這樣的習慣。名字有種神奇魔力,當自己的名字被好好記住,並且好好地被念出來,特別有種被重視的感覺。
    請留心,每個人對於「稱謂」的主觀感受不同,通常男性欣然接受被尊稱為「某某大哥」或「某某哥」,但不少女性被叫「某某姐」會非常介意,最好事先試探一下:「請問您喜歡什麼樣的稱呼?」或「大家都怎麼稱呼妳呢?」

    如果對方瀟灑甩髮說:「叫我的名字就好了。」或者「隨便你怎麼叫都沒關係。」先了解對方的喜好與接受度,看著對方的眼睛,以彼此舒服的方式互稱,心理距離會更加靠近。

    好感度雖有主觀認知及感受,大致來說,我們會對真心讚美我們的人,還有看見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的人,產生好感。根據研究,人們也傾向跟「喜歡自己」以及「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
    即使看不到彼此的臉,也可以因為某些表現,讓人對你很快產生好感。舉例來說,餐飲業非常忙碌,接聽電話的員工,往往講話飛快,咬字含糊,用制式口吻確認訂位人數、姓名和手機號碼,登記完只想趕快掛電話。

    某天,我打到餐廳訂位,接電話的是一位年輕員工,聲音很好聽又有禮貌,因為不確定十二點能否準時抵達,他主動說:「那我幫妳訂十二點半好嗎?這樣妳比較不趕。」

    最後還補上一句:「待會見喔!」歡欣的語氣彷彿我是他的好朋友,待會我們會一起吃飯。不到一分鐘,這位陌生員工迅速得到我的好感勛章,我對這間餐廳也連帶有了好印象。

    傳達善意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一句關心體貼的話、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可以是親切慧黠的笑容、穿著有質感的駝色羊毛衫,或散發一抹讓人心曠神怡的清香。

    「為什麼一定要讓別人對我有好感?這樣做是討好吧?我才不在乎呢!」我能想像有人癟了癟嘴,堅信做人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英國臨床心理學博士潔薩米.希伯德(Jessamy Hibberd)提到,「受人喜歡是一種能力,也是和他人相處融洽的重要特質。你絕對不該忽視或嗤之以鼻。」好感度包涵了社交、同理心、情緒智商(EQ)等能力,我想多加一項,一定要伴隨「真實」。
    沒有真心,沒有付出實力,很容易淪為譁眾取寵,任何偽裝只要日子一久,終究會被識破。

    所以,想培養好感度,請往有質感且紮實的基本功方向邁進

    最後,讓我們將目光望向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大家心目中永遠的質感女神。
    曾經,公共電視台邀請奧黛麗.赫本主持節目,洽談時,她原先想找習慣合作的髮妝造型團隊,但這樣製作預算會超出太多。過了三個禮拜,製作單位突然接到赫本來電,她表示自己可以處理髮妝造型,只要製作單位幫忙準備吹風機、熨斗和燙衣板。

    工作人員很惶恐,怎麼能讓大明星做這些事呢?善解人意的她在電話中笑說: 「我真的很喜歡燙衣服。」
    正式合作後,奧黛麗.赫本的主持能力深獲讚賞,某天,製作單位到她家,真的看到她正在燙衣服!果然所言不假。

    無論今昔中外,這位質感女神的高評價歷久不墜,絕非只因她有美麗的臉龐, 永遠得宜的穿著,優雅的舉手投足。終究,待人處事和專業能力,並且始終言行一致,才是好感度能持續的重要薪火。


    作者:潘月琪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5060036/157896/%E7%86%9F%E5%A5%B3%E9%AD%85%E5%8A%9B%EF%BC%8C%E4%BB%A4%E4%BA%BA%E6%83%B3%E7%95%99%E5%9C%A8%E4%BB%96%E8%BA%AB%E9%82%8A%EF%BC%81%E4%B8%AD%E5%B9%B4%E5%BE%8C%E5%BB%BA%E7%AB%8B%E3%80%8C%E5%A5%BD%E6%84%9F%E5%BA%A6%E3%80%8D%EF%BC%8C%20%E8%AE%93%E4%BA%BA%E6%83%B3%E5%92%8C%E4%BD%A0%E7%B9%BC%E7%BA%8C%E4%BA%A4%E8%AB%8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200513)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