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誤很大2.0
奶爸Dr.無論在門診或跟大家互動互動當中,發現有些育兒觀念需要與時俱進、更新一下。
奶爸Dr.乾脆把一些最近比較常聽到的誤解,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一下(2020年版)
請記得互相要尊重,但是觀念一定要溝通。現代的育兒觀念,許多已經跟醫學結合在一起,由科學慢慢去證明哪些適合或是...
育兒誤很大2.0
奶爸Dr.無論在門診或跟大家互動互動當中,發現有些育兒觀念需要與時俱進、更新一下。
奶爸Dr.乾脆把一些最近比較常聽到的誤解,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一下(2020年版)
請記得互相要尊重,但是觀念一定要溝通。現代的育兒觀念,許多已經跟醫學結合在一起,由科學慢慢去證明哪些適合或是不適合。為了下一代好,一起更新知識。
#過敏都是因為媽媽在懷孕期間,沒照顧好的關係
這真的很冤枉,當然不是,過敏原因有很多:環境、生活方式、 天氣、季節、遺傳、衣服、濕度、飲食……等等。還有遇過聽過長輩責怪媽媽餵母乳,說母乳造成孩子氣管不好、鼻子過敏的。這更冤枉,喝母奶可以降低過敏的機會喔!
#孩子一直感冒,你們到底會不會照顧?
這也是常常聽到的誤解,也是一個很冤枉的指責。統計正常孩子平均1年感冒6-10次。
以往農業生活,人口密度沒有那麼高,以往雙薪家庭的比例也沒那麼高。現代人群聚生活在一起,集中在都會區,雙薪家庭,逼不得已把孩子送去托嬰中心或幼稚園。並不是照顧的問題,是大環境的狀況。
孩子生病,不是任何人會希望發生的,不要有「罪魁禍首」的想法,去責怪任何一方。
#不會說話_只是大雞慢啼而已_不需擔心_評估
這句話真的不曉得耽誤了多少個需要早期療育的孩子。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就可以開始看得出孩子有沒有語言的發展。大約兩歲左右,要發展出拾到20個單詞,而且是咬字清楚的。兩歲到兩歲半之間,大多數會有簡單的句子。
大雞只有腿排,沒有慢啼。切勿拖延評估或治療的契機
#衣服穿很多件到手腳發熱為止
這是人之常情,怕孩子「著涼」。但是穿太多,反而身體不舒服,只是孩子沒辦法表達出來。想想看,如果您自己穿太多衣服,您會不會不舒服?心情不好?很毛躁?
衣物件數應與大人相當,或者多一件就好。
#怎麼不多生一個小孩_拼一下啊!
這是很多家長在路上或親朋好友的聚會上常聽到的「見解」,這個也是很容易踩到紅線的一個「點」。
家庭規劃請尊重個人/核心家庭自己決定,要不要多生一個孩子,考量的點很多:體力、時間、金錢、精神、規劃、孩子本身的想法都是考量,不是拼一下就可以的。
#都多大了_還在包尿布_羞羞臉快戒掉
這真的是很常見的看法,彷彿越快戒尿布,跟越早獨立賺錢養家成為等號。戒尿布的重點在於: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不必強迫。
#餵很多_要讓腸胃撐開_胃口才會大
飯量或者奶量大小適量就好,擔心孩子吃得太少、生長不足,是人之常情。如果真的有問題,應該要跟兒科醫師討論。但是食量大,並不代表健康
#赤腳踩泥地_可吸地氣_才能長高
這是我收到的私訊詢問當中,最詭異的。偶不知道怎麼吸收地氣,但是偶知道吃路邊攤,穿夾腳拖更接地氣:「來一個蚵仔煎加兩顆蛋」
#親一下又不會怎樣_好小氣!
在路上或者聚會當中常常會聽到路人甲說的話。請尊重別人的身體和孩子的自主權。
#唉呀_在流鼻水了_怎麼還不吃藥?
這個問題分好多個面向:
流鼻水一定是感冒嗎?不一定。
感冒了一定要吃藥嗎?不一定。
所以請給醫生判斷唄
#吃一些花生堅果沒關係吧?!
偶爾就會出現一些社會新聞:「x歲幼童吃堅果造成呼吸道吸入窒息」,幼兒真的不適合吃堅果類,容易嗆進氣管。
有很多種食物,都相對安全,但偏偏花生、瓜子、堅果、果凍、麻糬隨手可得,卻會對孩子造成威脅。敬請各位家長父母小心。
最後要請父母/家長,如果跟家人觀念不一樣,請好好溝通。既然大家都想是為了孩子/下一代好,我們也一起盡量都朝好的方向前進。
#左手按分享_右手按追蹤我的Instagram: 📸 https://instagram.com/drblackeye
#加入奶爸的line👉: https://lin.ee/jqV1CdD
季節判斷表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育兒誤很大2.0
奶爸Dr.無論在門診或跟大家互動互動當中,發現有些育兒觀念需要與時俱進、更新一下。
奶爸Dr.乾脆把一些最近比較常聽到的誤解,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一下(2020年版)
請記得互相要尊重,但是觀念一定要溝通。現代的育兒觀念,許多已經跟醫學結合在一起,由科學慢慢去證明哪些適合或是不適合。為了下一代好,一起更新知識。
#過敏都是因為媽媽在懷孕期間_沒照顧好的關係
這真的很冤枉,當然不是,過敏原因有很多:環境、生活方式、 天氣、季節、遺傳、衣服、濕度、飲食……等等。還有遇過聽過長輩責怪媽媽餵母乳,說母乳造成孩子氣管不好、鼻子過敏的。這更冤枉,喝母奶可以降低過敏的機會喔!
#孩子一直感冒_你們到底會不會照顧?
這也是常常聽到的誤解,也是一個很冤枉的指責。統計正常孩子平均1年感冒6-10次。
以往農業生活,人口密度沒有那麼高,以往雙薪家庭的比例也沒那麼高。現代人群聚生活在一起,集中在都會區,雙薪家庭,逼不得已把孩子送去托嬰中心或幼稚園。並不是照顧的問題,是大環境的狀況。
孩子生病,不是任何人會希望發生的,不要有「罪魁禍首」的想法,去責怪任何一方。
#不會說話_只是大雞慢啼而已_不需擔心_評估
這句話真的不曉得耽誤了多少個需要早期療育的孩子。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就可以開始看得出孩子有沒有語言的發展。大約兩歲左右,要發展出拾到20個單詞,而且是咬字清楚的。兩歲到兩歲半之間,大多數會有簡單的句子。
大雞只有腿排,沒有慢啼。切勿拖延評估或治療的契機
#衣服穿很多件到手腳發熱為止
這是人之常情,怕孩子「著涼」。但是穿太多,反而身體不舒服,只是孩子沒辦法表達出來。想想看,如果您自己穿太多衣服,您會不會不舒服?心情不好?很毛躁?
衣物件數應與大人相當,或者多一件就好。
#怎麼不多生一個小孩_拼一下啊!
這是很多家長在路上或親朋好友的聚會上常聽到的「見解」,這個也是很容易踩到紅線的一個「點」。
家庭規劃請尊重個人/核心家庭自己決定,要不要多生一個孩子,考量的點很多:體力、時間、金錢、精神、規劃、孩子本身的想法都是考量,不是拼一下就可以的。
#都多大了_還在包尿布_羞羞臉快戒掉
這真的是很常見的看法,彷彿越快戒尿布,跟越早獨立賺錢養家成為等號。戒尿布的重點在於: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不必強迫。
#餵很多_要讓腸胃撐開_胃口才會大
飯量或者奶量大小適量就好,擔心孩子吃得太少、生長不足,是人之常情。如果真的有問題,應該要跟兒科醫師討論。但是食量大,並不代表健康
#赤腳踩泥地_可吸地氣_才能長高
這是我收到的私訊詢問當中,最詭異的。偶不知道怎麼吸收地氣,但是偶知道吃路邊攤,穿夾腳拖更接地氣:「來一個蚵仔煎加兩顆蛋」
#親一下又不會怎樣_好小氣!
在路上或者聚會當中常常會聽到路人甲說的話。請尊重別人的身體和孩子的自主權。
#唉呀_在流鼻水了_怎麼還不吃藥?
這個問題分好多個面向:
流鼻水一定是感冒嗎?不一定。
感冒了一定要吃藥嗎?不一定。
所以請給醫生判斷唄
#吃一些花生堅果沒關係吧?!
偶爾就會出現一些社會新聞:「x歲幼童吃堅果造成呼吸道吸入窒息」,幼兒真的不適合吃堅果類,容易嗆進氣管。
有很多種食物,都相對安全,但偏偏花生、瓜子、堅果、果凍、麻糬隨手可得,卻會對孩子造成威脅。敬請各位家長父母小心。
最後要請父母/家長,如果跟家人觀念不一樣,請好好溝通。既然大家都想是為了孩子/下一代好,我們也一起盡量都朝好的方向前進。
#左手按分享_右手按追蹤我的Instagram: 📸 https://instagram.com/drblackeye
#加入奶爸的line👉: https://lin.ee/jqV1CdD
季節判斷表格 在 蜜塔木拉 Mitamura ミタムラカフ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自製酸種 ❤︎原味經典十字歐包完整版影片 Plain Sourdough loaf ~自家製酵母サワー種カンパーニ
https://youtu.be/IZg8zyOeebY
之前,蜜塔曾經說過「隨著季節、環境、生活作息的變化,學習如何觀察觀團、調整策略,永遠為了下一顆更理想的麵包而努力。」
關鍵字在「環境、作息、發酵策略」。
在這過程中,主要出現的三個角色是「手作人、麵團、環境」。
發酵策略和生活作息之間的「拔河」或是一種「妥協調整」的過程。
手作人,一定會先考慮自身的內外在條件,例如投入在製作麵包的可運用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生活的作息,例如睡眠、工作、家事等等。而且每個人情況都有所不同,有的人本身就是職業麵包師父,有的人是家庭主婦,有的人是職業婦女等等。
麵團,也是一樣,要製作什麼麵包,材料、配方、製作流程、可能需要投入的道具、發酵時間、控制溫度等等,都不一樣。
大環境也不同,世界不同角落,不同溫溼度,不同烘焙道具,不同室溫,不同材料等等,都會影響不同的成品效果。
所以,大家所投入的所考量的,都不盡相同。
今天我們要做的是一顆「長時間發酵的純酸種麵包」,就拿這顆「原味經典十字歐包」做為討論的對象:
一般現在流行在酸種歐洲麵包製作的流程是:
水合~加酵種混合~伸展拉折~貼合~伸展拉折(或捲折)2到3次~基礎發酵~成形~最後發酵~烘烤
發酵策略是將發酵主體集中於前段,留下約3分之1的發酵交給冰箱,因為經過長時間發酵,麵團溫度和發酵溫度都得仔細地注意,這樣才能確保麵團在入爐之前達成「到位」發酵。
大家一定是以「#生活作息」為優先,以置身的「環境」考量是否可以套用在這模式「策略」之中。
所以才會有「手作人、環境、麵團」之間的推手過程。
以前,我常會陷入一種刻板思惟的陷井中。那就是「#分段發酵」思考,不由自主地就會把發酵分成基發、中發、後發等等的壞習慣。
其實這個想法源自把製作流程簡單學理化,學理化本身沒什麼問題,讓學習的人容易理解。但當人一旦習慣了這所謂學理化後,就容易陷入「框架」中。
換個角度想, 從下酵種的那一刻,發酵就一去不回頭,發酵單行道,沒有停止號誌,最多只能看到限速標誌。所以要觀察發酵是否到位,一定要從麵團的溫度、大小、質地、膨脹程度、發泡程度來觀察,從五官來觀察到麵團一步一步地變化,從不斷失敗記取的經驗值來判斷要採取的下一步動作,手作的每一步和生活的每一步,又是一段打氣功的過程。
所以,很有朋友常常看了我做的鄉村麵包貼文或影片,提出許多問題,為什麼這顆麵包要放冰箱發酵18小時,為什麼不是8小時,為什麼這顆麵包只拉折1次,為什麼不是3次,為什麼這個麵包用室溫發酵,為什麼這個麵包沒有低溫後發?等等有關「發酵策略」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捨去「分段發酵」的硬性思考,忽然就會有一種,撥雲見日的開悟感。
我也常常會將許多歐美酸種界的導師或玩家放入我的「#導師」清單中,在此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Trevor J. Wilson
Full Proof Baking
Northwest Sourdough
Foodgeek
Bread by Joy Ride Coffee
Culinary Exploration
當然社團、IG等等,還有許許多多的高手們可以參考學習的,大家都可以多檢索。
學習觀察他們操作麵團的過程、手法、解釋等等,紀綠重點、也紀綠自己每一次的手作,向他們學習,也向自己的經驗值學習。
每一次看了他們的分享,每一次都有滿滿的充實感,感覺自己又像回到學生時代呢,這種感覺超棒的。
每個人情況不同,採的策略不同,但是目標只有一個:
#發酵到位!
想到自己之前的寫下的文字:
🌺🌺🌺
心中沒有表格,腦子裡沒有程序,看一看和讀一讀手中的麵團,再問一下自己接下來的生活作息。
可以配合,就順水推舟,一氣呵成。
無法配合,就轉個彎,繞個路,一樣走到底。
所以我在做麵包時,幾乎沒有固定的schedule.
因為計劃跟不上變化,臨時要出門,或是小孩鬧場,家人亂入,工作攪雜,甚至睡意湧現等等。
如何臨機應變,也是野生酵母長時間烘焙的醍醐味。
學著和麵團相處,是最重要的。
拘限在發酵籃裡的是麵團,不是人。
不困擾,不勉強,不燥進,不放任。
讓我們向「#麵團」學習。
🌺🌺🌺
接下來蜜塔想多多變化不同的 #發酵策略,看看做出來什麼感覺的麵包成品。
想到就覺得心癢手癢(笑)😀
#酸種 #鄉村麵包 #野生酵母研究室 #蜜塔木拉 #那古野酸種 #Mitamura #Mitamuracafe #Mitamurakitchen #自家製サワー種 #カンパーニュ #Sourdough #levain #Countryboule #wildyeast #bread #天然酵母 #原味經典十字歐包
季節判斷表格 在 臺灣銀行粉獅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流感季節即將來臨~~~
粉獅們感冒、流感傻傻分不清楚嗎?
流感與感冒因為病徵相似,若判斷錯誤,可能會讓病情更加嚴重,所以舞獅寶寶整理了幾個重點,粉獅不妨參考一下!😉
感冒V.S流感小百科
◎感冒(common cold)指發生在鼻腔、喉嚨的上呼吸道感染。
引起感冒的病毒多達數百種。症狀以咳嗽、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為主,不一定會發燒。大多會在1~2週內痊癒。
◎流感(flu or influenza)則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有A、B、C三型,其中以A型流感所引起的病症最為嚴重、B型次之,C型流感的症狀較輕微。
流感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約1~2天,初期症狀以發冷、發熱、頭痛、乾咳為主,接著出現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疲倦、厭食、流鼻水、喉嚨痛及咳嗽等,發燒的情況可能持續2~3天,痊癒約需1~3週的時間。
舞獅寶寶也做了簡易的表格,有需要的粉獅可以存下來喔😊
資料來源:https://lihi.cc/Ely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