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孟浩然詩派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孟浩然詩派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盛唐除李白、杜甫以外的許多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往往根據他們的創作題材、思想傾向和 藝術風格的不同,將...
孟浩然詩派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22:04
🍀風起時,你要去哪裡? 離別 不再悄悄如笙簫 而是迅如閃電 讓人猝不及防 十二年繁華事散 猶如夢一場 一紙人事命令 來得突然 心中起伏不定 未來得失難料 雖是高昇 卻也無多少喜悦 只想著 如何適應新的職場生態 如何調整生活形態 該如何告別舊雨新知 於是 他拿起...
藝術風格的不同,將之分為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這種劃分是相對的,因兩派詩人都
沒有什麼流派組織和共同的文學主張,並且他們的創作題材也不僅限於山水田園詩或者邊
塞詩。把他們分為兩派,只是為了更好地把握這些詩人最基本的創作特徵,了解盛唐山水
田園詩和邊塞詩都很興盛的詩壇狀況。同時,就詩人的主要創作來分門別類,也有助於對
這兩類不同題材的詩歌進行深入研究。
◎ 盛唐山水田園詩興起的原因
盛唐山水田園詩的興盛,既有它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也有文學自身發展的原因。
1 富庶的社會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了漫遊山水和隱居山水田園的物質生活條件。
由於物質文化生活的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比較豐富,因而有了多方面的審美需求,
山水田園詩也就迅速興盛起來。
2 盛唐知識份子漫遊和隱逸的風氣與山水田園詩的大量出現也有很大關係。
3 唐代文人信佛、學道為時尚,道家崇尚自然,提倡反璞歸真;佛家倡導空寂靜修,修行
必往幽靜之所,遠離塵世的山林便成了文人們嚮往的地方。
4 唐代用人不拘一格,不僅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也通過徵辟推薦來延攬人才。故此
,在盛唐知識份子中,隱居和漫遊成為風氣,他們或隱居、遊歷以求仕,或因官場失意
而託身林泉,以全身避害,或對現實不滿而寄意山水,以表示對朝廷的消極反抗。
5 盛唐山水田園詩的興盛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結果。隨著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文化南移、
長江以南地區經濟的開發而興起的。此時的山水田園詩正是繼承陶、謝以來的傳統,繼
續對這一領域進行開拓的結果,只是由於時代社會的原因,更加蔚成風氣。
這一時期的山水田園詩人主要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故亦稱王孟詩派。此外尚有儲光義
、祖詠、裴迪等人。
◎ 孟浩然
(公元689~740年),名不詳(一說名浩),以字行,襄陽人。他是深受王維、李白、杜甫
敬仰的前輩詩人。友人王士源蒐其詩二百十八首,編為《孟浩然集》三卷,《全唐詩》輯
錄其詩為二卷。
四十歲以前主要在家鄉隱居,種菜養竹,閉門讀書,為科舉作準備,後至長安求官,由於
沒有得力權貴的援引,據說又得罪了皇帝,求仕的希望破滅。此後曾遊歷吳越閩湘一帶,
寫了不少山水詩。
孟浩然雖一生未任職官,以布衣終老。由於這個原因,後世一些詩人往往把他描繪成一個
不求入世的隱士,其實並非如此。孟浩然對自己生活在盛世明時而不能施展抱負、濟世救
民,始終是引以為憾的。這種出世與隱居的矛盾在他的詩中屢有反映。
對他的作品,我們也引為分作前後期,以四十歲作分界。
四十歲前的心情為身在江湖、心在幄祚;四十歲後心情平靜,心在江湖有隱逸的幽情。
(不過有眾說表示他的隱逸是因為有志不酬而不得已為之。)
☆ 孟浩然詩歌的特色
由於孟浩然生活在太平盛世,又終生未仕,沒有經歷過重大的社會變故和捲入激烈的政治
鬥爭,且有一定產業保證他過悠閑的生活,故對社會現實缺乏深廣的認識。因此,其詩歌
題材狹窄,形式則以五律短制居多。
所表現的往往是其村居生活中的閑情逸致和遊賞山水的情志襟懷。但孟浩然寫得最多的還
是他一個人獨自隱居的生活中高雅閒適的情趣,這類詩風格孤清恬淡,最能體現孟浩然的
特色。
皮日休說孟浩然詩「遇景入詠,不勾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皮子文
藪》卷七《郢州孟亭記》),這既是對孟詩中肯之評,也概括指出盛唐詩人塑造意境的常
見方式。
長期的漫遊生活,使孟浩然創作了不少優秀的山水詩,這些詩表現寧靜淡泊的意境,或顯
示出雄渾壯闊的氣象。
總之,孟浩然詩與初唐那些充滿綺羅香澤習氣的作品相比,語言純淨,格調提高,意境也
顯得渾融完整。這些都是詩人對於盛唐山水田園詩發展所作的貢獻。
★ 歸納特色: a 內容:山水田園 b 形式:五律 c 風格:孤清恬淡
◎ 其他山水田園詩人
1 儲光義
初作田園詩,反映了士大夫閑適隱逸的情趣,也時常流露出廣置田產、多養子孫的庸俗意
識。但他的某些詩也能把田園風光描繪得清新自然,很有生機韻致。
2 常建
常建也寫了不少邊塞題材的詩揭露唐王朝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但更多的是抒寫嚮
往隱逸的沖淡情懷,這些詩往往以山林寺觀為描寫對象,藝術成就較高,尤其善於用光和
影構成清冷幽靜的境界。
3 祖詠
祖詠的山水詩具有語言簡潔、含蘊深厚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