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存在主義重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存在主義重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存在主義重點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 #人本心理學 #巔峰心態 #成為一個人 . 一九七○年德國人本發展心理學家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ühler)在第一屆人本心理學國際大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stic Psychology)上表示,「人本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
存在主義重點 在 邱昊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09 10:04:46
- 五月中開始,人心惶惶,我也深受影響,每天盯著新聞、社群大家的動向,關注著染疫人數、死亡人數。 - 六月,我發現我已經完全麻木,除了少數關鍵訊息之外,太多一點營養也沒有的斷章取義與權力鬥爭。 - 如果這不幸剛好就是我的世界末日,我真不希望自己在死前這段日子,腦海裡全是這些東西。 - 剛開始我看了很...
存在主義重點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15 15:36:08
【#新書推介】二十世紀女權主義先鋒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曾經說過:「你無法將哲學與人生分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哲學選擇。」談論這位女權思想先驅,除了其著作《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也要數她與著名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
存在主義重點 在 實用心理學丨心理測驗|心靈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9 06:23:47
我們用了便條紙、筆記本、google行事曆等各種工具幫忙,試圖在短時間內做好更多的事。 但卻還是陷入時間不夠的痛苦中,為什麼呢? 史蒂芬柯維指出,這些時間管理工具的目的是講求「效率」,把重點放在「急迫性」,想達到的目標大多是功成名就,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有時還會忽略健康跟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所...
-
存在主義重點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1-02 22:30:12☞〈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存在主義重點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0-24 22:45:09☞〈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存在主義重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 #人本心理學
#巔峰心態 #成為一個人
.
一九七○年德國人本發展心理學家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ühler)在第一屆人本心理學國際大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stic Psychology)上表示,「人本心理學最具共識的面向之一是努力研究與理解全人」。
.
完整是一種抱負,不是一個目的;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可以達到的狀態。如果有人說自己是完整的整體,那你應該看看他們背後是否裝有電線,因為對方可能不是人類。
.
成為全人的過程是一段持續追求探索、開放與勇氣的旅程,在當中你一次又一次在更大程度上達到與自我及外在世界的整合和一致,進而擁有更大的彈性與自由,以成為自己真正希望成為的樣子。由於你始終處於改變的狀態,因此你也不斷斷往成人的目標邁進。
.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概述成為全人的七個核心原則,以利你為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旅程奠定健全基礎,最終經歷人生中最滿足與難忘的超越時刻。
.
🎆原則一 #不只接受最好的自我 #也要接納全部的自我
.
在《成為一個人:一名治療師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一書中,卡爾・羅傑斯指出,雖然病患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包含了所有人生經驗」——在學、家庭或公司遇到問題,會做出無法控制或奇特的行為,或者心中不斷出現恐懼——「但真正的問題或許只有一個」。羅傑斯觀察發現,每一位病患的抱怨背後其實都在問,「我到底是誰?我要如何才能瞭解藏在這些行為下的真實自我?我要如何才能成為自己?」
.
在我看來,他們問錯了問題。你內心的所有面向都是你的一部分。任何刻意的行為都反映了你心理結構的某些真實部分,不論是你的傾向、態度、價值觀或目標。每個人都具有許多面向。就個人成長而言,我認為你應該問自己:
.
🤔「在有限的生命裡,我最希望培養、發展與實現哪些自我潛能?」
.
若想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你必須深入探索自己的意識,並接受全部的自我。
.
雖然如此,多數人只想追求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欲望。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所屬的文化為何,大多呈現本真正向偏誤(authenticity positivity bias):以最正向與正直的特質來描述「真實自我」,譬如善良、慷慨與誠實。事實上,人們
認為自己的正面行為比負面行為更真實,即使這兩種行為都符合他們個人的特質和欲望。我們對於真實自我的看法,似乎就是我們最重視的自我。
.
與常理相悖的是,當我們依照實際的本性(包含缺點在內)行事,並不覺得這是最真實的自我。不論人格特質為何,每個人感覺最做自己的時刻,往往是感到滿足、平靜、快樂、充滿關愛、自我接納、善於交際、自由自在、展現充分能力、朝目標前進、專注於當下與接觸新事物的時候。
.
換言之,我們通常都會在滿足所有基本需求、感覺可以自由行事與掌握主觀經驗時,自認展現了最真實的自我。
.
此外,本真具有顯著的社交層面,考量我們身為社會性物種,以及名聲與群體內的獨特地位在人類演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預料中的事。人們往往在與親人相處、和諧地融入他人及環境,還有行為舉止合乎社交規範時,感覺最做自己。相反地,在受到孤立、在關係中面臨衝突與誤解,或是未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標準時,我們往往感覺背離了最真實的自我。
.
由於做自己的感覺與社交行為之間具有緊密關聯,因此人們認定的真實自我,也許其實就是他們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根據社會心理學家洛伊・鮑邁斯特,如果別人對你的看法正是你希望呈現的形象,你就會感到真實與滿足。他指出,僅僅說服具有正向特質還不夠,人們通常還需要他人也給予一樣高的評價。假如你回想之前感覺展現了真實自我的個人經驗,或許會發現,當你最重視的特質與才能受到他人的重視,正是你自認最發光發熱的時刻。
.
另一方面,鮑邁斯特認為,人們未能取得渴望的名聲時,會自認所作所為有違本真,並未反映真實的自我(「那不是我」)。他表示,「在許多吸毒成癮、通姦、盜用公款、賄賂或做出毀譽行為的名人與政治人物身上,這樣的否認經常是他們對外宣稱的重點」。
.
這解釋了人們對於本真的評價,為何會與自己的道德觀及最重視的目標如此密切相關,以及為何僅僅只是回想過往的道德經驗,就會讓人感覺更加貼近真實的自我。畢竟,舉例來說,一般人認為,比起一邊看影集、一邊享用冰淇淋,按照與「較高層次的」目標一致的方式行事(例如宣布成立新的非營利人道組織),更符合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我。然而遺憾的是,這兩種行為都是真正的你。
.
這為真實自我的存在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儘管如此,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如果一個人感覺觸及了真實的自我,之後通常能在許多方面得到幸福。除此之外,真實自我的概念也有助於評估你的生活是否無愧於自己的理想。
.
哲學家薇勒莉・蒂貝柳斯(Valerie Tiberius)說過,「充分體現價值的生活」是幸福的主要來源。
.
真實的自我也有可能是某位學者隨意編造的概念,但我真心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最有利於全人的健全與成長的自我面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最好的自我(即最健全、富有創造力與有助成長的面向),而它們能讓我們感覺與自我及他人形成了最緊密的連結。我們越能勇敢放下社會性的一面與防衛心,就能獲得更多成長、發展與創造的機會。
.
若想觸及最好的自我,關鍵的第一步是盡可能瞭解全部的自我並接受它,包括接受所有你討厭與急於否認的自我面向。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曾經請復原狀況最良好的病患們根據有效程度選出六項治療因素,結果發現,最常被選中的因素是「發現與接納先前不知道或不認同的自我面向」。
.
當然,接納未必就是喜愛。舉例來說,如果你因為很想狂吃油得發亮、灌滿起士條的甜甜圈而討厭自己,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卡爾・羅傑斯表示,「令人費解的矛盾是,一個人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之後,便能做出改變」。
.
接納的一部分是對整體的自我負責,而不只是關注你所喜愛或最能帶來良好自我感受的想法或行為。
.
挖掘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最想實現的潛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知道自己具有龐大與未知的潛力,但外在的現實(環境條件)與內在的現實(支配人格結構的極端特質)都會影響你培養某些潛力的可能性。更糟的是,某些面向的潛在自我一旦實現了,必將與其他面向產生衝突。羅傑斯承認這是事實,但也認為如果環境條件合適,長久而言,個體將能逐漸認知並相信那些面向的自我有助於成長,進而感受到活力、創造力與完整。
.
☑️原則2:學習相信自我實現傾向
☑️原則3:覺察內心的衝突
☑️原則4:避免嚴重失衡的發展
☑️原則5:打造最好的自己
☑️原則6:追求成長,而不是追求幸福
☑️原則7:善用黑暗面的力量
.
--
.
📖本文摘自《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作者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為人本心理學家,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及紐約大學等學校。他取得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以蓋茲劍橋獎學金取得劍橋大學實驗心理學哲學碩士學位。美國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譽他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五十位開創性科學家」之一。本書由 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
.
紙本書:https://reurl.cc/kZy9jx
電子書:https://readmoo.pse.is/3jfy7l
.
【想買電子書嗎?給你優惠碼】
.
心理師想跟你說與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合作
👉 http://readmoo.com/
心理師想跟你說讀者專屬優惠碼:KnKpsys9ulev
使用期限:即日起至2021/9/30。
🟧使用規則
1. 單筆訂單限用一組優惠碼。
2. 每位讀墨會員限用一次優惠碼。
3. 不能與首購禮及站上優惠併用。
4. 此優惠碼僅限書籍、雜誌、有聲書,且不得與閱讀器併單結帳。
5. 結帳時輸入的英文字母大小寫需與優惠碼完全相符。
6. 優惠碼無法兌換現金,亦不得轉售。
存在主義重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五月中開始,人心惶惶,我也深受影響,每天盯著新聞、社群大家的動向,關注著染疫人數、死亡人數。
-
六月,我發現我已經完全麻木,除了少數關鍵訊息之外,太多一點營養也沒有的斷章取義與權力鬥爭。
-
如果這不幸剛好就是我的世界末日,我真不希望自己在死前這段日子,腦海裡全是這些東西。
-
剛開始我看了很多書,兩三本交替看、接著兩個禮拜又買兩三本,它們都是不難理解的書,過程也相當愉快,包括《成為西蒙波娃》。
-
因為它太完整了、太寫實了,一輩子積累的日記、與情人們往來的書信、報導、論文、惡意的批評、讚譽,像紀錄片一般,把一個人充滿波折的一生近乎赤裸的攤在你面前。
-
許多段落作者只是忠實的把書信內容放上來,讀起來都會讓我哽咽。把一個「如此努力在成為一個人、成為西蒙波娃」的一生看盡,發現它依然充滿痛苦、瑕疵與懊悔,實在令人不甘。
-
存在主義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人類有別於其他事物,不是先確定本質、先知道它的功用才被創造出來,而是先來到世上,才決定他的本質,所以會有「人是存在先於本質」這個說法。
-
依循這個思路,沒有任何人是生來就註定做什麼的,人不是天生就是人,而是「成為」一個人的過程。
-
波娃在《第二性》中也以「女人也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成為一個女人」的思路,對抗當代嚴重的性別歧視與父權體系。她甚至語帶諷刺的論述,是社會處境讓女人「成為」一個次等的性別。
-
所以,這本以她為主題的傳記作品,也以「成為西蒙波娃」命名。
-
不過,相關的哲學論述,我在先前就已經讀過,所以真正讓我感興趣的重點已經不在這些知識性的分析,反倒是她貼近真實的人生處境。
-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我和朋友分享,我最喜歡的兩部警案題材的美劇都不是因為案情詭譎,或是警匪雙方鬥智,我根本不在乎他有沒有破案。我不在乎那些智識上的攻防和編劇巧妙的編排設計。
-
讓我著迷的情結是案件本身對警探的人生所造成的影響,或是他如何陷入狂亂迷失的執著狀態。
-
當時我談得是馬修麥康納的《無間警探》與凱特溫絲雷的《東城奇案》。
-
現在,我又從書架上撿起了兩本先前因為漫不經心就輕易放棄的超級硬書,其中一本是我學生送我的,漢娜鄂爾的《心智生命》,她在書封上的表情簡直像是大學教授:
-
「上次你已經被我當掉了,你確定還要重修我這門課嗎?這是一門孤獨的課,沒有人能跟你討論,就算你不懂,也沒人可以問。而且,我已經用我認為最清晰的方式闡述理論了,再不懂,你可能就必須重新評估自己的理解能力了。」
-
以上一些雜談,與你分享,希望你今天美好:)
存在主義重點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宅在家救台灣
#無論如河推書
書店因應疾情公休,書店女工難得宅在家,有機會把累積的慾望書單好好消化一下。疫情告急,人人自危的當下,很適合看心靈工坊的歐文.亞隆的新書《死亡與生命手記》。
亞隆作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大老,長期關注死亡議題,終於到了這一天,他不得不將書寫對象轉向他與相守七十年的妻子,如實寫出面對老化與太太的死亡狼狽不堪的一面,強調真誠一致的他,並沒有扮演大家所期待的,理想化後的智慧老人形象,導致有人閱讀後大感失望。但正是他沒有保留的真實,才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份。
太太死後,他孤身面對失落,最後重讀自己過去的書寫,救了自己。我很喜歡最後亞隆回顧自己作品的部份,讓迷妹書店女工也彷彿跟著亞隆重讀了一次他的作品。看到當年那個求知若渴,被亞隆啟蒙的自己。
他回首人生,指出活得沒有遺憾的人,比較能坦然面對死亡。很喜歡書中提到《一日浮生》裡第八個故事〈去你的,你才得了絕症:向艾麗致敬〉,文中得到癌症的艾麗,面對死亡的信念如此生猛有力,值得在此刻與大家分享(P.266):
生命無常---凡人皆如此。
我的功課,就是活下去至死亡為止。
我的功課,就是與自己的身體和平相處並鉅細靡遗地加以珍惜。
唯其如此,才能從這個穩定的核心出發,有力而開闊地向外發展。
或許,對我的朋友和親人,我可以是一個死亡的先行者。
我決心做我孩子們的模範---一個懂得死亡的模範。
《死亡與生命手記》前半段是亞隆與太太瑪莉蓮.亞隆輪流各寫一篇,至到太太選擇「醫助自殺」脫離痛苦為止。面臨死亡的瑪莉蓮.亞隆有機會討價還價,協助親人與自己承認面對化療無法克服病魔,各種療法的副作用讓她無法承受,到底何時使用安寧醫療「底線的活著」?何時放棄自主決定離開?是書中一大重點,可以決定自己如何死、何時死的權利,其實是十分奢侈的。
書店女工最近與 心靈工坊文化 合作「友善新書食直播」裡, 編輯趙士尊很推薦這本書與和凱博文《照護的靈魂》一起延伸閱讀,二本書都是深情的醫師陪妻子面對死亡的照護經驗,即便各種醫療資源比一般人有條件許多,他們仍然十分艱難,讓書店女工腦海出現許多過往照護的個案面臨死亡的故事。作為護理人員,書店女工非常希望台灣有一天可以提供病危的人,作為罹病的主體擁有決定權與發言權,台灣推動「病人自主權益法」,目前仍有許多困難,長路漫漫,建議大家看這二本心靈工坊的好書作為參照!
直播推書影片,請進:https://reurl.cc/V3kr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