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子宮頸息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子宮頸息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子宮頸息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子宮頸息肉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出血了怎麼辦?別擔心,大多數都只是第四種情況] 還沉浸在懷孕的喜悅中,沒想到一個忙碌的午後,上完廁所,「天啊,怎麼辦,我流血了……」。 腦海中馬上浮起了電視或電影的情節:流血,流產,完蛋了……。 先別著急,懷孕早期有20%~40%這麼多的人跟妳一樣有出血的問題,而只有少數的人會流產或是更嚴...

子宮頸息肉 在 烏恩慈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5 12:59:59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要每個月都去產檢。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

子宮頸息肉 在 ʜsɪɴʟɪᴇɴ ꕤ.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0:50:48

上一次有在動態分享過有咖啡色類似出血的問題 沒想到有好多女生網友都有記得 而且都跑來問我有沒有比較好、跟分享經驗給我 突然覺得很多媽媽都很有愛🥰 那天發文的時候已經是持續2-3天有咖啡色分泌物, 我當下原本就是想說如果隔天還有 我已經掛號後天的診要去問醫生 結果隔天直接出血😱鮮紅的那種 瞬間腦袋突然...

  • 子宮頸息肉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6 21:27:56
    有 175 人按讚

    [我出血了怎麼辦?別擔心,大多數都只是第四種情況]

    還沉浸在懷孕的喜悅中,沒想到一個忙碌的午後,上完廁所,「天啊,怎麼辦,我流血了……」。

    腦海中馬上浮起了電視或電影的情節:流血,流產,完蛋了……。

    先別著急,懷孕早期有20%~40%這麼多的人跟妳一樣有出血的問題,而只有少數的人會流產或是更嚴重的情況。先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一、出血多嗎?像月經那麼多嗎?有血塊嗎?還是只是咖啡色、淡粉紅色分泌物;出血有濕滲過外褲嗎?還是衛生紙擦的時候才有呢?

    二、下腹部會痛嗎?像生理期的那樣不舒服嗎?刺痛?還是左邊或右邊的劇烈疼痛?

    出血像月經第二天那麼多,就有可能是小產了;而劇烈的腹痛,特別位在子宮左側或右側的痛,更可能是子宮外孕!如果出血一點點,肚子也只悶悶的不舒服,通常不是嚴重的問題,心情先放鬆下來吧!
    早期懷孕出血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種,由嚴重到輕微依序為:子宮外孕、流產、子宮頸或陰道病變,以及流產跡象(先兆性流產)。

    一、子宮外孕大約占1%的懷孕,其實也不能算少,因為子宮外孕會內出血休克,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要格外當心。第一次前往婦產科檢查,就是要確定胚胎著床的位置正不正確。如果最後一次月經已經過了5、6周,子宮內還找不到胚囊,就有可能是子宮外孕了。子宮外孕會有出血的現象,不過往往只是點狀的出血,但是下腹部會劇痛,那是痛到冷汗直冒、不敢翻身的痛,請特別注意這樣的症狀。

    二、流產呢?出血的量會很多,甚至除了鮮血、血塊之外,仔細看還會有膜樣或是肉樣的組織。請注意出血的量,如果鮮血一直流不停,可能是不完全性流產,請盡速就醫,可能需要馬上安排手術治療。
    懷孕流產的媽媽都會問,為什麼會流產呢?是不是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要不要找先生一起來檢查啊?其實會流產大部分是胚胎本身的問題,因為從精卵結合到早期的發育,都是非常精細的過程,稍一差錯,就會造成不健康的胚胎。幸運的是,這些不健康的胚胎會流掉,這可以說是自然選擇的過程。因此,有一次甚至兩次流產史的夫婦,千萬別太擔心,請平常心,好好的準備下一次成功的懷孕。

    三、子宮頸或是陰道的病變也很常見,多是子宮頸息肉或是子宮頸陰道破皮造成的出血。這些情況,出血量不會很多,對懷孕也幾乎沒有影響。不過,持續的出血還是請就醫檢查,我曾經診療過長子宮頸癌的孕婦呢。

    四、最後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就是流產跡象。這樣的出血,來自不穩定的著床,或是胚囊邊緣血管的出血。一般來說,只要多休息,加上黃體素安胎藥的治療,狀況都會穩定,胚胎也會順利的長大無異常,大家不必太擔心。不過只要早期懷孕有出血的問題,請避免劇烈運動提重物、不宜性行為、睡眠要充足,畢竟,胚胎的穩定,休息絕對比吃安胎藥來得有效許多。

  • 子宮頸息肉 在 皮在癢中醫師 廖偉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2 11:04:16
    有 16 人按讚

    #備孕中醫調理
    #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症與子宮頸息肉備孕
    #泌乳激素偏高
    #心宇中醫診所

  • 子宮頸息肉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31 19:34:56
    有 1,147 人按讚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每次產檢都要去。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