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阿斯匹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阿斯匹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阿斯匹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阿斯匹靈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烏烏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對所有孕婦來說,產檢最有感的時候,大概就是照超音波了。對婦產科醫師來說,也是如此,以前常聽前輩說「超音波是婦產科醫師第三隻眼」,因為它讓我們發現到早期流產大多是胚胎未發育的萎縮卵、也可不靠肚子尖或圓來判定性別、還能在四、五個月時,就篩檢出八成以上胎兒器官結構的問題,就連胎兒的體重也不需依據肚子大小胡...

  • 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阿斯匹靈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05 09:46:27
    有 1,164 人按讚

    對所有孕婦來說,產檢最有感的時候,大概就是照超音波了。對婦產科醫師來說,也是如此,以前常聽前輩說「超音波是婦產科醫師第三隻眼」,因為它讓我們發現到早期流產大多是胚胎未發育的萎縮卵、也可不靠肚子尖或圓來判定性別、還能在四、五個月時,就篩檢出八成以上胎兒器官結構的問題,就連胎兒的體重也不需依據肚子大小胡亂猜測。所以我得偷偷承認,現代的醫師沒有超音波,恐怕很難產檢。

    不過,這項技術雖然帶領我們打破許多古老的產科迷思,但隨著超音波檢查的普及與頻繁使用,如何解讀這些結果也愈加重要。因為有些狀況聽起來可怕,其實不然,若沒有仔細理解超音波影像背後的意義,反而會因為頻繁的檢查增添媽媽的煩惱。

    #「臍帶繞頸很危險?」:臍帶血流暢通比是否繞頸更重要

    一講到臍帶繞頸,媽媽們總會立刻聯想到胎兒被掐住脖子無法呼吸的緊張畫面。但其實充滿羊水的子宮本來就是沒有氧氣的密閉空間,且胎兒的肺部尚未發育成熟,寶寶成長發育所需要的氧氣、代謝出的二氧化碳都是由臍帶供應。所以臍帶是否有繞到脖子一點也不影響寶寶的供氧量,且事實上,自然產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胎兒都是在臍帶繞頸或五花大綁的情況下安全著陸。研究也顯示,臍帶繞頸並不會導致胎兒胎死腹中。
    想要確保養分能源源不絕地供應給胎兒,其實胎盤傳遞養分的功能、臍帶血流阻力、羊水量才是關鍵,甚至連媽媽主觀的胎動都比臍帶是否繞頸來得重要許多!如果超音波檢查時,醫師發現胎兒生長遲滯、羊水過少、臍帶血流阻力過高。反而媽媽才應更需要多加注意胎動並在產檢搭配胎兒監視器檢查,甚至服用阿斯匹靈等改善子宮血流之要務。

    #「胎兒體重比較輕代表生長遲滯?」:持續有長大比單一次體重重要

    我們可藉由胎兒的頭圍、腹圍、大腿骨長度去預估胎兒體重(正負誤差百分之十)。七個月內,胎兒的預估體重約1200克上下,因為分母小的關係只要稍微量測的誤差就可能讓胎兒小一週或大週,七個月後,每個孩子的生長快慢又會因為遺傳的因素、胎盤的功能各有所不同,就像同一個年級的學生身高體重不可能一樣。所以,同樣是九個月的胎兒體重,有可能是兩千五、三千、甚至是三千五。只要確認胎兒持續有在長大、臍帶血流穩定,我都會有信心地告訴媽媽「這個大小是正常的」。

    不用因為單一次產檢小了一週就拼命多吃,更無須因為體重領先就焦慮生不出而不敢吃飽,一方面胎兒體重並不會因為多吃了幾頓大餐就超前領先,生產順不順利也不完全取決於胎兒大小,更重要的是超音波預估體重還是有人為誤差。我建議媽媽在懷孕期間無論如何還是要維持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後期胎動明顯、和胎兒體重持續有在上升都遠比單一次體重來得重要。

    #「胎位很低容易早產?」:不用怕,子宮頸長度才是判斷是否早產的關鍵。

    胎兒在子宮內就好像魚兒在游泳池裡游泳,一下游得高、一下游得低,即使游的很靠近排水孔,只要塞子有塞緊,魚兒就不會溜走。同樣的道理,超音波下,即使胎位很低、胎頭很靠近子宮頸口,如果子宮頸有沒有縮短、也不會增加早產的風險。

    因此,比較重要的,反而是要注意子宮頸內口有無打開、以及子宮頸的長度是否改變。早期醫學研究指出,子宮頸的長短與生產週數、早產風險有絕對的關連性。
    另外,第二胎的媽媽們常覺得下墜感很重、胎兒胎動的位置很低,這其實也是因為骨盆底肌肉在第一胎時已被撐開、較為鬆弛導致,屬正常生理反應,媽媽們只要勤做骨盆底肌運動,不用過度焦慮。

    以前我總以為有了許多清晰的超音波影像,漂亮的3/4D寫真,產檢就是功德圓滿皆大歡喜,醫師輕鬆、媽媽也能立即放心。但有過幾次被媽媽反應「醫師都不說話,只顧著照超音波」、「給我這些照片可是我都看不懂啊!」我不禁反思,的確看診時我盯著超音波螢幕不發一語的時間永遠比較長,失去了詳細精準的解釋,檢查的結果可能反過來變成媽媽焦慮的來源。如何拿捏其中的平衡,我也仍在揣摩中。但「科技永遠始於人性』」,醫師可不能因為多了超音波這隻眼,就閉上能洞察孕婦心情的雙眼!

    不過,能照到漂亮的3/4D我真的是滿滿成就感啊!
    (以下開放炫耀寫真照)

  • 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阿斯匹靈 在 女王i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16 15:52:05
    有 6 人按讚

    【#子癇前症 #有辦法預防嗎? #聽聽醫師怎麼說】

    #我發表在8月號嬰兒與母親的文章 #歡迎分享轉貼

    諮詢/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 田明訓

    《大家常聽到的「妊娠毒血症」,其實就是「子癇前症」,即妊娠高血壓+全身性水腫+蛋白尿。千萬不可輕忽它,因為視其嚴重性對孕婦及胎兒都有輕重不一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有致命危機!那麼該如何妥善面對?有預防的方法嗎?》

    #什麼是子癇前症?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田明訓醫師說明,「子癇前症」就是發生在孕婦身上的高血壓,俗稱「妊娠毒血症」,在大陸又稱為「先兆子癇」,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多半發生在懷孕20週之後,除了高血壓之外,並會出現蛋白尿、全身性水腫等症狀。子癇前症的發生率約2~5%。
      子癇前症的診斷必須包括:發生在妊娠20週以後的血壓上升(兩次血壓測量間隔6小時以上,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或是相較於懷孕之前,收縮壓升高≧30mmHg、舒張壓升高≧15mmHg),同時有全身性水腫及蛋白尿(24小時的尿蛋白質超過300mg)。
    嚴重型子癇前症的診斷包括:血壓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蛋白尿大於5公克、24小時尿量少於400 cc、腦部或視覺異常、肺水腫、上腹痛、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等。

    #子癇前症的發生原因
    田明訓主任表示,子癇前症的原因一直是個謎。以往認為可能是懷孕時胎盤釋出毒素於血液中,破壞全身血管及器官,引起種種的症狀,因此稱為妊娠毒血症。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被認為是第一位描述妊娠毒血症的醫師。
    現在仍認為子癇前症可能是胎盤所造成,但原因與以往不同。田明訓主任指出,胎盤負責在整個孕期中滋養胎兒,胎盤中新生的血管會發育而且持續發展,以有效地運送血液給胎兒。在子癇前症的孕婦身上,這些新生血管似乎沒有正常發育,它們比正常的血管還要狹窄,因此限制了血液的流量;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胎兒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因此母體血壓增高,來增加胎兒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後續的一連串影響。

    #子癇前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田明訓主任提醒,子癇前症發展初期通常是無法察覺的,若有症狀,一開始都是血壓上升,尤其是舒張壓上升,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蛋白尿開始出現。若血壓忽然上升得很高,孕婦可能會有頭暈、後頸僵硬的不適感。
      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得過多的水份滯留在組織中,造成全身性水腫,尤其臉部、手部的水腫最為明顯。子癇前症的孕婦也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肝功能異常、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等現象,並可能造成胎兒早產、胎兒發展遲緩、羊水過少、胎盤早期剝離,甚至胎死腹中。
    要特別注意的是,子癇前症可能突然惡化,嚴重則危及孕婦和胎兒的生命,這時候會出現的症狀可能包括: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嚴重的噁心或嘔吐、尿量減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體重突然增加很多、甚至出現抽搐現象,此時須立即就醫。
    「子癇症」則是全身劇烈抽搐痙攣,在懷孕的過程中、產程中、甚至產褥期(一般為產後6週)都有可能發生。

    #哪些孕婦是子癇前症的高風險群?
    田明訓主任指出,包括:過去曾罹患子癇前症、第一次懷孕、年紀35歲以上、肥胖、多胞胎懷孕、懷孕的時間間隔超過10年、家族有子癇前症病史,以及懷孕前就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抗磷脂質症候群等疾病的孕婦。根據2015年《美國生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多胞胎孕婦比一般孕婦患子癇前症的機率高3.6倍,肥胖則是高2.4倍。

    #子癇前症的治療方式
    如果初期子癇前症的情況還不是太嚴重,通常以多休息、維持清淡飲食的方式加以監控即可,有時也可能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但若症狀惡化就必須入院觀察、接受治療,施打硫酸鎂預防痙攣。由於子癇前症是因為懷孕而引起,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生產。

    #早期篩檢可有效預防子癇前症的發生
    田明訓主任建議,在懷孕第一孕期(11~13週),包括基本病史及資料、血壓、子宮動脈血流阻力、特定血清檢驗(PlGF和PAPP-A)等,根據這些資料可計算出「早發型子癇前症」的風險值。若是只抽血篩檢,篩檢率約76~80%,如果搭配上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則此篩檢對早發型子癇前症的檢出率可達到91%。
    目前預防子癇前症的方法是在懷孕16週之前開始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性子癇前症的發生,並且減少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率。
    根據2013年的最新研究發現,子癇前症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族群,在16週之後接受治療可以減少20%早發型子癇前症的發生;但如果把治療提早至12~16週,研究顯示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型子癇前症,減少60%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或胎兒過小。可見早期的篩檢可有效降低早發型子癇前症及併發症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