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小知識 聊聊 #發燒 這件事】 無論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在受傷或感染的情況下,都會藉由「發燒」這個生理機制來保護個體。
.
可是如果發燒燒太久,腦子不會被燒壞嗎?
_
接下來就來分析幾個發燒相關的迷思: .
🤯迷思1 燒太久,腦子會燒壞?
發燒是人體的一種正常免疫機制,一般來說是不會...
【#科科小知識 聊聊 #發燒 這件事】 無論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在受傷或感染的情況下,都會藉由「發燒」這個生理機制來保護個體。
.
可是如果發燒燒太久,腦子不會被燒壞嗎?
_
接下來就來分析幾個發燒相關的迷思: .
🤯迷思1 燒太久,腦子會燒壞?
發燒是人體的一種正常免疫機制,一般來說是不會進行免疫行動之餘,順便把腦子燒壞的。但真有人在發燒之後腦袋就受損了,是怎麼回事呢?
可能是因為腦袋被微生物感染了。當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會造成腦炎或腦膜炎,因此引起發燒反應,而真正使腦袋受損的原因,其實來自於腦部發炎。
另外,如果是因為中暑或是物理性高溫(>41℃)而體溫居高不下,的確是有造成生命危險與器官衰歇的可能性!請盡速送醫!🚑 .
🤒迷思2 一定要想盡辦法退燒?
吃了退燒藥一陣子後,卻還是繼續發燒,基本上不是退燒藥沒用,而是疾病還沒痊癒。想要讓人體真正退燒,還是必須等到體內的感染物清除之後才可達成!
在生病過程中,退燒藥大多只能獲得暫時性的緩解。此外,如果過度地使用退燒藥還可能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
而冰枕這類型的物理性降溫法,除了容易讓身體感覺不適,還可能造成反效果。
_
發燒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適時的發燒可協助體內對抗病源,但重點是「正確就醫」,聽從醫師及藥師指示用藥,勿隨意使用不明藥品。
一般人如果因為不明原因持續高燒,或是未滿三個月的嬰兒發燒,都請盡速就醫!
_
為了避免發燒產生的不舒服,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也很重要,所以你看看你,是不是還坐在那邊滑手機?快點在家裡跟著老師動次動吧!
_
#感冒 #溫度 #生病 #免疫力 #藥 #口罩 #健康第一 #休息 #頭痛 #治療 #營養 #健身 #健康 #運動 #fever #takecare #sick #ill #medicine #healthy #virus
#immune #temperature #sickness #immunity #bacteria
嬰兒中暑發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大家誠實面對疫調
最近許多新聞吵得沸沸揚揚
不管是台灣獅子王還是台灣獅子會非洲獅子不會
(雖然覺得很抱歉但是我必須坦承我也覺得網路上的梗圖很好笑)
不過另一個角度來看待
其實也是對誠實面對疫調確診者的全民集體網路霸凌
昨天替病患做新冠採檢時
由於通報給疾管局的通報系統
都必須完整填寫發病日期、症狀、若發燒發燒溫度、
動物接觸史、三個月內旅遊史、出入境日期、
工作機關或學校單位名、
若有確診者案幾接觸史最好在附註欄一併填寫
一名出入公告確診者出沒地點、有呼吸道症狀前來篩檢的年輕人
一開始TOCC填寫的資料單只填寫工作類別
告知通報疾管局系統務必填寫
起初年輕人猶豫再三
年輕人擔心如果陽性是不是公司會上新聞?
他要先跟主管確認可不可以通報?
反覆溝通
年輕人終於願意告知我他的工作公司名稱
順利通報出去
我試著想過
如果我是獅子王
我會選擇誠實以告嗎?
真的 需要蠻大的勇氣的
如果社會輿論壓力
對這些確診者不友善
就會出現更多像年輕人那樣傾向隱瞞的人出現
同時在此也誠心感謝這幾日來遇到的配合就診的民眾
敝單位的戶外隔離貨櫃在日曬下真的非常炎熱
儘管有抽風機和電扇
裡頭的溫度白天大概33-35度
不管是接受篩檢、等待治療看診的民眾
還是進行處置全身著裝的醫護、放射科人員真的都熱到滿身大汗
我也很擔心在隔離貨櫃發著高燒的老人家中暑昏倒
從監視器螢幕看見家屬替擺放在隔離貨櫃嬰兒病床的小病人搧風
有些病人篩檢需要先配合在隔離小屋照肺部X光片
需要放射人員著裝攜帶X光片去隔離小屋照片
再回到醫院內脫除裝備洗片上傳
有些病人需要等流感快篩結果出來開藥
流感快篩檢體需要經傳送人員送到檢驗科
上機檢驗才有報告
每個步驟都需要時間
也都需要注意不能染污空間
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檢體的主人是不是就是下一個出現在隔天記者會上的案例1XXX
有時候等下一個步驟完成
可能一等就是一個小時
報告結果一出來
會趕緊打電話告知病人剛才檢查的結果和衛教下一個步驟
盡早讓病人離開人肉烤箱
這幾天遇見的病人抱怨歸抱怨很熱
(是真的很熱 我自己每次著裝去貨櫃也抱怨很熱)
但是態度都仍相當配合
拜託大家宅在家吹冷氣
就算宅在家吹電扇
真的比生病在醫院外的隔離區就診好上千萬倍
另外希望台灣人如果是能夠在家雲端工作者、
退休人士、自由工作者、或其他在自己生活允許的限度內
盡量宅在家
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希望可以同心協力再次封殺新冠病毒
拜託了!
嬰兒中暑發燒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在門診看到5歲小女生👧🏻說尿尿都會痛,通常會反射問一下平常有沒有常常憋尿呢?尿完尿怎麼擦呢?聽到妹妹說她上完廁所是由後往前擦🚽,就大概知道原因出在哪呢~結果尿液試紙也是顯示為泌尿道感染~
這幾天還有一個大人說發燒、頭痛、想吐,想問我們是不是中暑🌞,不過認真詢問病史後也有問到排尿疼痛、頻尿的情形,一樣尿液試紙顯示為泌尿道感染~
今天,來談談 #泌尿道感染 吧~
🔹小於1️⃣歲:男生比女生多(約4:1),多發生於未割包皮的男生;
🔹大於1️⃣歲:女生比男生多(約10:1),多發生在嬰兒時期或如廁訓練時期~
一般泌尿系統是無菌的,#大多是腸道來的細菌由尿道上行性感染,因女童尿道較男生為短,所以腸內細菌易進入泌尿系統造成感染,而大腸桿菌是主要致病菌➡#所以要提醒女生上廁所是由前往後擦喔,才不會把腸道的細菌往前帶喔!
👉🏻症狀:
🔷嬰兒👶🏻:發燒、嗜睡、食慾變差、哭鬧不安、嘔吐或延遲性黃疸等。
🔷孩童👧🏻:頻尿、排尿疼痛、排尿有灼熱感、腹痛、噁心、發燒、腰部酸痛、夜尿、血尿等。
⚠️2️⃣歲以下的小孩不善表達,有時以非特異性的噁心、嘔吐來表現,所以如果遇到 #發燒但沒有任何腸胃道或是呼吸道的症狀,有時需要考慮泌尿道感染,這也是有時醫師建議驗尿的原因!
(小murmur)不過臨床上遇到小女生留尿真的非常困擾,畢竟女生不像小男生比較好貼尿袋,2歲以下又無法聽從指示留尿,所以有時去醫院會直接單導留尿,畢竟正確的診斷會影響到後續的治療~
👉🏻診斷:#尿液常規檢查 以及 #尿液細菌培養 即可確診。超音波檢查、逆行性膀胱尿道攝影、腎臟核子醫學掃描也可協助進一步診斷。
👉🏻治療方式:
泌尿道感染大部分都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起,因此需要抗生素治療。
🔸膀胱尿道炎:3-7天;
🔸腎盂腎炎:10-14天。
‼️什麼時候需要住院治療呢❓:
✔️精神食慾差者、
✔️口服抗生素無法順利服用者、
✔️小於三個月大的嬰兒、
✔️敗血症、脫水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
(大家不要小看泌尿道感染,以前在醫院曾經有個小嬰兒一來就以敗血性休克來表現,嬰兒的病情有時會變化很快,後來查出是泌尿道感染,經過一番努力還好後來有順利救回~)
🔸如果小孩反覆泌尿道感染怎麼辦?
治療完泌尿道感染後,#需進一步檢查泌尿道有無構造或功能先天的異常,及是否需要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或外科手術治療。年紀越小的孩童泌尿道感染容易合併先天的異常,若不予處理長期反覆感染,容易造成腎臟瘢痕化,影響腎臟功能!
🔺家長平常可以怎麼預防泌尿道感染呢?
1️⃣#勤換尿布(至少每3-4小時),若尿布留置過久,糞便💩的細菌容易逆行至膀胱造成感染!保持會陰部清潔,提醒女生上完廁所擦拭的方向應由尿道往肛門口方向!
2️⃣#鼓勵多喝水、#勿憋尿!排尿這個動作可以沖掉尿道口的細菌,減少感染的機會~
3️⃣男童洗澡時可以將包皮往腹部方向輕輕上推以清潔龜頭,#清洗完要記得將包皮推回以免造成包皮卡住龜頭,造成腫脹疼痛!
4️⃣#洗澡最好採淋浴方式,盡量減少坐浴。
5️⃣#依醫師指示按時服用抗生素,殺菌的效果才好,勿隨意自行停藥, 以免培養出有抗藥性的細菌。
6️⃣若仍反復泌尿道感染,可以吃蔓越莓錠保養。
7️⃣大女生建議不要穿過緊的褲子👖,如果有使用護墊也是要勤換(至少每3-4個小時)。
🙋🏻♂️那請問小孩如果有包莖的問題請問要割包皮嗎?通常幾歲呢?
👩🏻⚕️ 可以先試試看類固醇藥膏塗抹2-4週,除非因包皮過長而反覆發炎甚至尿路感染時,再🈹️就好了~可以到青春期後,病患不需要全身麻醉再考慮施行。
#最近觸及率極低歡迎喜歡的朋友按讚分享喔☺️
#佳鴻診所
嬰兒中暑發燒 在 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孩 #發燒 常見問題 & #退燒藥 劑量怎麼算❓🤒
自己當爸爸後真的理解小孩不斷發燒的焦急,而且腦袋會有很多 #恐怖疾病 的診斷閃過腦海🥶還有吃藥怎麼感覺沒有效呢⁉
👑首先 #發燒成因 很多,重要的還是請醫師找到病因
但是我覺得重要的 #發燒衛教知識 也是有必要的,常常家長也搞不清楚退燒藥應該怎麼用❓或小孩體重增加了應該怎麼算劑量❓面對小孩發燒會很慌亂😱
所以決定一次整理給大家9個 #發燒實用 Q & A 💪
讓大家能掌握一個大方向💓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 Q1. 發燒標準❓測量方式❓
🔔發燒標準:#中心體溫 ≥ 38 °C
🔖 #耳溫
📌兩耳以較 #高溫為準
📌接近中心體溫
📌三個月下嬰兒準確率差
📌角度必須正確
📌耳垢、中耳炎會有誤差
📌需定期校正
🔖 #額溫
📌 #較不準確
📌37.5°C以上算有發燒
--
📣 Q2. 發燒的影響❓
🔖適度發燒可以 #提升免疫系統 的效能。
🔖發燒會增加氧氣消耗量與心臟輸出量,對於健康兒童的 #影響不大,但對有 #慢性病 的兒童,可能會無法承受。
🔖6個月~6歲可能會引起 #熱痙攣。
--
📣 Q3:腦子會 #燒壞 嗎❓
🔖 41°C以下的發燒 #不會 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但意識可能會短暫混亂。💥
🔖發燒產生腦部傷害的案例,是因有 #腦炎、#腦膜炎 等疾病的關係。
--
📣 Q4:何時需退燒❓
🔔中暑:馬上退燒
🔔 #發炎 或感染引起的發燒:
🔖38°C以上可以退燒
📌 #不舒服症狀
📌慢性肺病、心臟病、貧血、糖尿病、孕婦、#熱痙攣 或癲癇病史
🔖 #沒有不舒服,可超過39°C再考慮退燒✨
--
📣 Q5:可以 #輪流使用 兩種退燒藥❓
可以。假如吃完第一種藥,1~2小時後 #溫度更高,可以換藥吃。但假如溫度有微降,就不需要再加藥。🧐
另外兩種 #退燒藥不可同時吃、每個藥物也有自己的 #間隔。(安佳熱至少隔4小時、依普芬隔6小時🔍)
--
📣 Q6:發燒藥吃了 #還是燒❓
發燒是 #疾病過程,有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會持續發燒達 #一週,所以真的考驗家長的耐心😱
但若與 #預期病程不同,或持續不退,必須就醫尋找其他病因。🩺
--
📣 Q7:口服和 #塞肛門 退燒的差別❓
效果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 #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 #嘔吐、拒吃藥等,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
--
📣 Q8:「冰枕」、「散熱貼片」有用嗎❓
冰枕及散熱貼片這類物理退燒法,並不會改變發炎反應引起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 「不會有退燒效果」,反而可能造成兒童額外的 「代謝負擔」。💥
中暑是體溫定位點正常,但產熱與散熱失調,使用物理退燒法才有些幫助。
--
📣 Q9:「打點滴」有用嗎❓
#無退燒效果。但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熱量,所以可能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需要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
📖 #安佳熱
🔖每次劑量:體重 ÷ (2至2.5) ml
🔖每次間隔:每 4-6 時。 一天 ≦ 5次
🔖效果時間 (最高血液濃度時間):小於1小時
📖 #依普芬
🔖每次劑量:體重 ÷ (2至4) ml
🔖每次間隔:每 6-8 時。 一天 ≦4 次
🔖效果時間 (最高血液濃度時間):1小時
📖 #非炎 (退燒塞劑)
🔖每次劑量:體重 ÷ 12.5 顆
🔖每次間隔:每 8-12 時。 一天 ≦3 次
🔖效果時間 (最高血液濃度時間):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