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嫡長子繼承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嫡長子繼承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嫡長子繼承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嫡長子繼承制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商朝政治制度|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

嫡長子繼承制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0 23:02:26

犬牙交錯 諺語新知 犬牙交錯,就是形容狗的牙齒上下參差不齊,最初是比喻地界交接,形勢如同狗牙,後來用來泛指各種因素互相牽連,錯綜複雜的局勢。語出《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不過,這個成語背後是漢武帝政治史上的一次大陽謀。 在漢朝剛建立時,國家久經戰亂...

  • 嫡長子繼承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2 14:00:00
    有 359 人按讚

    商朝政治制度|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僕、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穫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佔農人收穫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台和鉅橋。

    一、商朝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

    1、商朝的形成與疆域

    商人的始祖契的母親是簡狄,據說她是見玄鳥墮其卵,吞食而生契。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他又是一個族群的始祖,這說明他正處於從母系向父系時代的過渡期。契與夏禹、周棄大約是同時代的人。曾被帝舜封於商,賜姓子氏。契的子孫便以商為氏族名號。

    商族在夏代為諸侯,契的六世孫冥就做過夏的治水官。在成湯建國前,商族為尋求生存空間,自契至湯八遷。到契的八世孫上甲時,戰敗有易人,商族得到了發展。至契的十四世孫成湯時,商族力量強大,最終打敗夏桀,滅夏。湯乃踐天子位。

    商朝從商湯建國到帝辛(紂)亡國,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共496年。時間約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其疆域以今河南全省、河北南部、山東西部、陝西東部為中心。商代的歷史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成湯到雍己歷十四王,國都在西亳,即今河南偃師縣屍鄉溝的商城遺址。中期從仲丁到小辛,歷十王。此時由於王族內部爭奪王位,國力削弱,致使多次遷都,到南庚時遷於奄,即今山東曲阜。晚期從盤庚到帝辛,經十一王。遷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西小屯村。據粗略估計,商朝初期人口大約為400-450萬人,至商朝晚期增至780萬人左右。

    2、商朝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

    從社會分層看,主要分為王族與貴族、平民宗族與奴隸家族。其中王族與貴族都居住在城市及統治中心區。平民則分佈居住在城區內或四周。有手工業家族,商人家族,更多的是農民家族。中國古代奴隸與古希臘、羅馬奴隸制不同,他們主要不是生產奴隸,而是家內奴隸。從居住空間看,商王族居住在統治中心區,只是派親信到各地巡視監督。各地諸侯方伯也都居住在自己的領地內,通常是些相對小些的城,管理著自己的族眾。而真正的農民則居住在田野村落中。當時的手工業者大都居住在王畿或其他小城內。中國商業不發達,手工業者始終都主要為統治者服務。他們的手藝都是世代相傳,父職子繼。王族到平民乃至奴僕,都是以家族為基本生存單位,而且是世代傳承,很少流動,社會階層極其穩定。

    二、政治婚姻制度與王位繼承制度

    商朝流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基本形成。「昏時行禮故曰婚,婦人因夫成故曰姻」。自婚姻制度形成以來,就與政治聯姻密不可分。商族開國之主成湯,聽說伊尹長而賢,便派人到他的氏族有侁氏去請,但有侁氏不許,而伊尹也想歸屬於商湯,於是,商湯就請求娶有侁氏的女子成婚,而把伊尹作為媵臣一併嫁到商族。這樣不但密切了與有侁氏的關係,還得到伊尹這位能臣。此外,商還通過與有干國聯姻,強化了干國(河南濮陽市東北)的政治隸屬關係。其他臣屬於商的各地族氏方國,也都經常主動嫁送女子與殷商結親,這種結親方式被稱為貢納,有的是出於政治義務,有的則是自願。但有的則是迫於王威。如卜辭記載:「呼取女於婪」「呼取鄭女子」等。與此同時,商王族女子也要外嫁他族。古代「婦人謂嫁曰歸」,如《詩·大雅·大明》有言:「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王厥祥,親迎於渭。」大邦即殷,商王帝乙將王族少女遠嫁周族文王,就是想利用血緣姻親紐帶維繫商周之間的臣服關係。由此編織出由宗親和姻親盤根錯節的政治金字塔網絡。如果說夏朝的政治聯姻還是為了團結強大異血緣諸侯國的話,那麼,商時的政治聯姻已基本確立了以商族為宗法核心的父權家長制地位。

    為了子孫的繁衍,為了疆域的鞏固,歷代王族一貫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娶妻多少已成為王朝興衰的標誌。凡國力強盛,則「重國廣嗣」,娶妻亦多。不僅可靠子孫之眾管理國家,也可後繼不憂,不愁沒有接班人。商代的聯姻邦國越多,它的根基也就越牢固。殷商以武丁娶妻最多。

    在商王的后妃制度中,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即有的王不止有一個法定的妻子。像仲丁有2位法定配偶,祖丁有3位,武丁有3位。凡法定配偶所生的兒子,都有權繼承王位。因此,商朝還沒形成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而是「父死子繼」配合「兄終弟及」。王位繼承制,凡兄弟行皆以長幼為序,兄終弟及,幼弟死後,王位應對復歸於長兄之子繼承。這個制度在中丁時期被打亂,中丁父輩有小甲、大戊、雍己三人為王。中丁為大戊之子,雍己死,按慣例王位應由小甲之子繼承,但「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從而削弱了商王朝的統治。到小乙時,乾脆以幼弟之子繼位,故小乙給其子武丁。康丁以後,后妃制度改變為一王一妻制,並實行直接傳長子制度。因此,商代王位繼承制度雖有兄終弟及現象,但其主幹仍是以傳長為常法。

    三、商朝的行政體制

    商代的疆域由兩部分組成,商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部分和諸侯方國的領地。其中,商王直接治理的部分稱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等。諸侯方國管轄的領地在王室周圍的稱為四土。在商王身邊治理王畿的官,稱為「內服官」,而諸侯方國臣屬王室,其主要活動在王畿外的諸侯國之內,稱為「外服」。這些官吏即是王室的外服官。

    商朝內服職官稱為殷百辟,或百僚庶尹。表示其設官之多。商朝官吏多以尹為名,尹有治理、正長之義。庶尹相當於甲骨文中的多尹。

    內服

    屬於中央王朝的職官。商王之下,百僚之上有一人總領其事,輔佐商王。如成湯時的伊尹,便被湯「得之舉以為己相」。武丁時的傅說(悅)被「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內服職官可分為四類:

    (一) 政務性職官。有掌管農業的「藉臣」,掌管畜牧業的「牧正」,掌管手工業的「多工」。

    (二) 軍事性職官。商代文武不分職,凡是官皆可出征為將。但因古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側重軍事的武職已出現。商代軍隊以師為最大編制單位,師長是武職中地位較高者,在甲骨文中的多馬、史、戍、衛、射等都是軍事性職官。

    (三) 宗教文化類職官。即卜、巫、史等。商人非常相信天神,每事必卜。所以,在商王身邊專門有一群從事占卜的人。甲骨文中稱為「多卜」。即當今學者們所稱的「貞人集團」。巫也是職司神鬼的。古時卜和史不分,常常祝宗卜史連稱。在祭祀時,史主掌向神的禱告詞,還掌封官冊命之事,甲骨文和商代銅器中有「作冊」,是掌冊命的官。「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四) 宮廷內職官。商王所居稱為寢,甲骨文中有王寢、東寢、西寢等名稱,在安陽殷墟發現商王宮寢基址五十多處,是王的居所及宗廟遺蹟。主管宮室的官稱為寑。宰也是主王宮事務的官吏。冢宰即王家事務大主管。武丁在未得傅說前,曾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

    商朝的內廷官常握有實權,出任重吏。比如商王曾命自己身邊的寢去「省北田四品」,即視察北方土地,劃分其等級。這是非常重要的職任。而臣或小臣,本是處理王宮及王室事務的執役人員,這些人也多擔當軍政要務。如管事耕藉的「小藉臣」、管理眾人的「小眾人臣」、管理牧馬的「小多馬羌臣」。這些小職官後來演變成管理某些部門的專職官。

    四、商朝的軍事制度

    商王是軍隊的最高首領。無論是他親自出征還是授權與將領,都必先稟告或受命於祖廟。儀式非常隆重。商王親征在甲骨文中稱「王自征」、「王往征」「王征」。王以下武官有:師、馬、亞、射、衛、戍等,商朝武官的各級領導指揮系統。

    商朝的軍隊由三個部分組成:王室軍隊、諸侯國軍隊和貴族武裝。商軍的主力是王室軍隊。甲骨文稱為「王師」諸侯國軍隊即在師前冠以某侯名。如「雀師」、「犬師」、「吳師」等。族軍則是貴族的私家武裝。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它們也常出征衛戍。這些貴族的私家武裝在春秋戰國時迅速壯大,成為各諸侯國稱霸的主力軍。

    戰車仍是打仗的主力核心。但此時的戰車已至300輛。步卒編制稱「行」,分左、中、右編制。軍隊稱為師或旅。據甲骨文記載,武丁時出征臨時徵集的兵員甚至多達一萬三千人。原始徵兵方式是臨時性的擊鼓聚眾。到武丁時,則將居民按軍事建制編制起來,戰時只需命將於廟,就可率軍出征。到商末,據《殷本紀》記載,商紂發兵17萬人抵禦周武王。其中有50餘國的軍隊,而商王室的軍隊從其編制上推斷應有6萬人。

    編入「王師」中的成員,稱為「邑人」,即居住在王都及附近的平民。考古人員從安陽殷墟中發現大量中小平民墓葬,其中的男性成員多陪葬有兵器。王室統領的中央軍,無論是在數量、素質還是裝備上,都優於地方諸侯與方國的國軍和族軍。

    五、商朝的司法制度

    《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據傳商時的刑律達三百條之多,說明商代的法律已比較完備,後世重刑法的荀子都說:「刑名從商」。後世將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周代的《九刑》合稱為「三辟」。辟即法。三辟即三種法律。

    商代的法律具有神判和神罰的特色。成湯伐桀時,就聲稱自己是「致天之罰」。盤庚對反對遷都的人說「故有爽德,自上其罪汝,汝罔能迪」,(你們若有失德行為,我的祖先神在天上就要給你們懲罰,你們就活不長了。)商王要用刑,也得先占卜,經占卜後行刑,表示這是上天的判罰。

    商代的法律同樣體現出農耕文明國家以孝治天下的統治特色。《商書》曰:「刑三百,罰莫重於不孝。」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已經看不到湯刑三百的完整面貌了。從保存下來的零星史料中,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些罪名:

    不孝之行。我們的祖先因長期過著累世聚居的生活,鄉村的安定團結是整個社會得以長治久安的基礎。在血緣聚居的鄉村,子女如果不孝,整個家族就不得安生。且在家不孝父母,出門也不會聽長輩的話,甚至會犯上作亂。所以,國家對不孝的處罰最嚴厲。因為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不從誓言。《尚書.湯誓》中,成湯在動員將士出征討伐夏桀時說:「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顛越不恭。《尚書.盤庚》中,盤庚對臣民說:「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迂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不吉不迪即不善良不和順,顛越不恭好作壞事,不服從帝王命令。暫迂奸宄乃詐偽奸邪犯法作亂。這些罪都要處以極刑——割鼻、滿門抄斬、斷子絕孫。

    臣下不匡。即臣子不對國君進行匡正勸諫,也要施以刑罰。勸諫範圍包括「三風」、「十愆」。「三風」即:巫風、淫風、亂風。「十愆」即:歌舞不時,貪於貨色遊樂、田獵、輕侮聖人議論、拒違忠直規勸、疏遠有德長者和與頑劣之徒朋比為親等。臣下若對主上這些行為視而不見,就是失職,就要處以墨刑:在臉上刺字。

    棄灰於公道。「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子貢認為此處罰實在太重了。孔子則認為,這種重罰是為了讓人們建立公德,了解治國的道理。在公道上棄灰,若恰遇過路人,使其滿面皆灰,其人必怒,易生鬥毆。如在鬥毆中出了人命官司,則按法要滅三族。所以,不如塞其根源。

    商代的刑罰分死刑、肉刑和徒刑三種:

    死刑又分以下幾種:⑴族誅——滅族。「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劓殄即斷絕,育指童稚。連兒童都不放過。⑵大辟——砍頭。⑶炮烙——將銅柱上塗上油,下面用炭火加熱,置人其上,人爛而墮火而死。⑷脯醢刑——把人做成肉醬、肉乾。《史記.殷本紀》記載: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願與紂淫亂,紂怒,不僅殺了九侯女,還把其父九侯剁成肉醬。鄂侯站出來據理力爭,商紂把他的肉作成肉乾。⑸剖。《史記.殷本紀》載:「比干極力勸阻商紂王作惡,商紂王大怒,說:『我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就把比干的胸剖開,把心掏出來。

    肉刑的種類有:⑴刖刑——砍掉一隻腳。甲骨文中多記載對逃亡的奴僕施以刖刑。傳說殷紂王對早上涉渡淇水的人都斷其脛——小腿。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奇怪他們為什麼不怕水冷。⑵宮刑。男子去勢——割去男子生殖器。使之不能生育後代、斷子絕孫。⑶劓刑。割掉鼻子。⑷斷手。棄灰於公道則斷手。⑸墨刑。臉上永遠帶著刑餘之人的印記。

    徒刑。拘繫作苦役。武丁時著名的輔佐傅說,據說就是一個身穿囚衣、用繩子繫著、在傅險地築城的苦役。相當於戰國時的「城旦」。戰國法律,通姦者要被處罰作城旦。

    囚禁也屬於徒刑類。商紂就曾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北),當時商代的監獄。商王室在各地都設有監獄,囚禁奴隸和罪犯。

    六、商朝的財政制度

    商朝的土地制度為擬血緣群體共有制。從名義上說,商朝的所有土地都是以商王為代表的王族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由商王作為全國的父家長分配給同血緣貴族和異血緣貴族使用。由這些號稱為「子」的次級父家長們管理自己的族眾。所謂的私田,就是各自為了生存而佔有的田地,所謂的公田,就是要供養各級官吏而上繳的租賦。當時的農民都以血緣族群的方式累世聚居在世代相傳的土地上。原始社會時,他們自種自吃。進入文明社會後,不管誰當頭,都得交田租。開始是勞役地租,集體耕種的一村農民,要先耕種公田土地,那上面生長收穫的糧食要供養王室或侯伯。他們也有自己的頭。通常都是年長者,每日坐在村口,早上監督村民出去種地,晚上檢查他們帶回多少柴禾。還要監督婦女集體製衣。這些人就是秦以後的地方三老。往往都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

    村民除了交納糧食之外,還要服勞役,如修路、築城、參加圍獵等。戰時還要隨主人出征,並自備裝備、口糧,這就是後代的賦。各地貴族把農民上交的糧食除留自己享用外,還要上交給王室一部分,並負擔提供軍事力量及王室建築勞役的任務。

    商王族也有自己的土地,名為「王莊」,面積相當大,諸侯國中也有王族田地。耕種王莊之田稱作「藉田」,開發王莊之田稱作「裒田」。王族派專門的官令尹、小藉臣、小眾人臣等管理監督大田耕作。王莊的收穫物儲藏在專門的倉庫內,甲骨文中稱為「廩」——倉廩實而知榮辱。商王也時常派人到各地去巡視,稱為「省廩」。當時,這些倉庫中的糧食只用於商王族眾的供給,官吏和軍隊都各自由自己的土地所出自行解決供給問題。不由國家統一負擔。

    其餘則是各地侯國和方國向王室交納的貢品。有牲畜、野獸、貨幣、穀物、奴隸、美女、占卜用的龜甲、獸骨等。開始這些貢物是各地方勢力向中央表示臣服的進獻,後來,王權加強,或商王荒淫無度時,這些貢賦就變成中央強制收取的賦稅。

    外服官指商人所封的諸侯或臣屬於商王朝的方國。《尚書.酒誥》:「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在甲骨文中有侯、伯、子、男、任等稱,都是商代諸侯。諸侯領地散佈於王畿之外,他們有自己的職官和軍隊,是自給性較大的政治實體。諸侯承認商王朝的宗主權,並要對商王室盡一定的義務。主要有:

    1、戍邊。2、隨王出征,討伐叛國。3、向王室納貢。4為王室服役。此時的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係,要比夏朝時緊密而嚴厲多了。如諸侯不服從商王命令,則要加以懲罰。例如:商王文丁十一年,就殺了周族首領季歷,紂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都是王權行於諸侯之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嫡長子繼承制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03 10:39:46
    有 3,233 人按讚

    #在網路上討論歷史 #別隨便嗆人多讀書

    那個人可能會非常不爽,尤其他每天都在讀歷史書籍
    且他又是個8+9

    #中國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回到主題,我們在古裝劇常常看到男人左擁右抱,所以常有一個錯覺,古代中國就是一夫多妻,錯的,實際上應該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老婆只能娶一個,小妾你有能力你要幾個都可以,這個主題袁騰飛、高曉松都講過很多次,有興趣可以聽聽。

    #為什麼不是一夫多妻

    一夫一妻多妾的核心在於妻子生的才能繼承家業,就是所謂的「法無二嫡」,老婆生的才算嫡系,妾室是為庶出,簡單說就是簡化了達官貴人的王位與爵位的繼承問題「嫡長子繼承制」,才不會毛一堆。

    #以曹操為例子

    以大家最熟的曹操來說,在曹昂死後,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有曹丕、曹彰、曹植與曹熊,但實際上人妻控曹操的兒子高達25個,但只有卞皇后生的才有資格。

    #清朝也是一夫多妻嗎

    而這傢伙竟然拿維基百科一夫多妻制裡的清朝來嗆我「清兵入關前的滿洲社會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諸位妻子之間並無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嫡庶之分。」

    先說我一直都不敢拿維基百科來當資料來源,就是怕被一些歷史魔人嗆,嗆說連瞎子都可以編輯。

    實際上清朝入關前,跟中華文化一點毛關係都沒有,清朝入關後就立即把婚姻制度改成一夫一妻多妾制,且旗人也不例外。

    #重點

    沒把握的情況下 講話別那麼嗆

    FB嗆人前先點進去看是不是大學歷史系教授
    還是專門講歷史的YT仔

    即使我的人設講話本來就很嗆 但我從不隨便嗆人 做口碑的

    我對於不熟的領域,都是用請教的口吻去問
    看過哪次對方很客氣,我還嗆他的?

    當然我也很常講錯,講錯我也一定虛心訂正
    像是我把波賽頓是宙斯的兄弟
    我把祂搞成宙斯的兒子了

  • 嫡長子繼承制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24 16:35:09
    有 237 人按讚

    曹昂:英年早逝的曹操長子

    終於我把年初票選的三國人物文章誕生出來了,這次我想聊聊曹操可能的接班人,曹昂。

    曹昂,字子脩,是曹操的庶長子,其生母為曹操的側室─劉夫人。由於劉夫人在產子後,因調養不順而病故,曹昂之後由曹操當時的正室─丁夫人撫養成人。

    曹昂早年事蹟非常少,史冊可考的,只有他二十歲時被推舉為孝廉。
    所謂「孝廉」,是漢朝選拔人才的察舉制中的最主要科目,當時會每年要求地方列出孝者、廉者各一人,而各地孝廉之後會到中央接受考察,若是表現良好,就有機會成為政府官員。
    但是到了東漢時代,孝廉制度已經喪失原有的選拔功能,以至於有「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嘲諷名句。另外,曹操自己年輕時也被舉薦為孝廉,另外同為漢末群雄之一的韓遂也是孝廉,但這兩人,一個是有名的問題青年,另一個則成為大漢反賊,所以也就不難推敲,原先講求德行的孝廉制度到底變得有多不可靠了。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出征張繡。由於張繡很快表示願意歸降,這次軍事行動一開始被定調為接收,曹操因此在出征時還攜家帶眷,這裡面除了長子曹昂,甚至還有年僅10歲的曹丕,可見當時曹操心中是多麼的輕鬆寫意。
    但或許就是太輕鬆了,曹操完全得意忘形,竟然對張繡的嬸嬸(張繡的叔父張濟之遺孀)伸出那充滿對人妻戀慕的手,興奮地染指一番。
    聽到曹操搞上了自己嬸嬸,張繡一整個暴怒,於是趁夜突襲曹軍,爽過頭的曹操被打個措手不及,甚至右手被射中一箭,就連座騎絕影也被射傷到無法行動。
    就在此時,同樣受創的曹昂對曹操說:「父親,孩兒深受重創,實在無法騎馬。請父親趕緊騎上我的馬,快走!快點逃出去!」
    曹操驚惶的躍上馬背,在他拍馬離去時,最後看到曹昂仍對他喊:「父親快走!」接下來曹昂竟然勉力撐起身體,試圖組織身旁護衛抵擋敵軍……

    宛城之戰,曹操損失慘重,除了眾多部隊在突襲中被擊潰,貼身護衛典韋、長子曹昂、姪子曹安民皆命喪此役。除了這些傷心事,回到根據地的曹操還必須迎接一個充滿憤怒的人,那就是撫養曹昂的丁夫人。

    當接到曹昂陣亡的消息,丁夫人放聲大哭,看到曹操更是厲聲痛罵:「是你殺了我的兒子!你還有良心嗎!」
    被戳中痛處的曹操見笑轉生氣,竟然憤怒地回應:「好!我沒良心!那你就給我滾回娘家,別在我眼前惹我怨!」
    坦白說,曹操這個舉動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實在太過分了,你去搞人家寡婦,因此害兒子送命,結果竟然把大老婆趕出家門,按現代用語,簡直是渣到不行。所以等到情緒過了,曹操也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的荒唐,於是親自前往丁夫人娘家準備接人。
    曹操到丁家時,丁家人趕緊通報丁夫人,但丁夫人卻完全沒打算搭理地織布。
    眼看丁夫人怒意未消,曹操只好親自走進丁夫人房間,然後厚臉皮地坐到她身旁,並伸手撫摸她的後背說:「和我一起坐著車回家吧。」
    丁夫人的反應是……就不理你!
    過一會兒,曹操走到門口,看著丁夫人說:「我可要走了,你真的不跟我回去?」
    丁夫人的反應是……就不理你!
    此時丁家人的心整個激烈跳動,丁夫人這麼不給曹操面子,要是曹操發狠,說不定要將他們全家問罪呀。
    曹操又望了丁夫人一會兒,接著說:「唉~~~我真的走了。」說完,轉身離開。離去前,曹操對丁家人說:「今日我與丁氏情義已訣,可以的話,找好人家讓她改嫁,別耽誤她未來日子。」
    丁家人忍不住心想:「把你曹孟德曾經的正室嫁給人?萬一你以後反悔翻臉那還得了?」所以丁家沒有依照曹操的吩咐,丁夫人至死單身。
    對於丁夫人的結局,曹操一直充滿愧疚,有一次曹操病重,甚至覺得自己可能就要過世了,他突然發出一段感慨:「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來不覺得有任何虧欠,但假如有死後的世界,我在陰間遇到子脩(曹昂的字),他若問我『我的母親還好嗎?』,我能拿什麼話回答他?」

    以上,就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曹昂相關紀錄,如果要我評價這位曹家長子,我認為:
    曹昂是個好兒子,用一己之命讓老爹度過生死關頭;另外,曹昂應該也是個好哥哥,因為日後曹丕遇到後來投降曹操的張繡,不時就蹦出一句:「你殺吾兄,還好意思跟我見面嗎!」搞的張繡壓力大到自殺,所以會不會在曹丕的心中,那個在他十歲都健在的大哥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但殘念的一點……我實在看不出來曹昂的能力,畢竟歷史實在沒有留下太多相關紀錄。可這歷史上的空白也讓我腦洞大開的揣測:要是曹昂還活著,曹家集團會有什麼樣的處境?

    首先,曹昂應該大概率的會成為接班人。
    一方面,他是正室丁夫人的養子,若依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他的法律繼承資格算是最為靠近。所以後來曹丕繼承曹操的魏王職位,並且取代漢朝成為皇帝時,曾當眾說:「家兄孝廉,自其分也。」意思是:如果曹昂在,這權力寶座就不會由他繼承。因為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是在丁夫人被休後才成為正室,曹丕這才獲得擁有繼承權的嫡子身分。
    另一方面,就算還原曹昂也是庶子的身分,他最起碼比曹丕大上十歲。只要曹昂表現的不要太草包,他的人生閱歷理當比曹丕更加豐富,如此曹丕就更沒有機會上位了。
    那如果是曹昂當領導人,曹家集團可能會有什麼不同的風貌呢?我個人覺得……或許曹家的宗室集團會握有更大的實權。
    我們先把焦點放回到現實的歷史,曹丕曾與曹植經歷一段權力鬥爭,這使曹丕上位後,開始迫害手足(這也是七步成詩的故事由來)。但是,這個權力迫害其實在曹丕過世後仍在延續,曹丕的接班人是曹叡,當時曹植向曹叡提出幾條政治建議,曹叡本來覺得建議很好,想要重用曹植叔叔,沒想到大臣卻說曹植:「素有壯志,一朝得償夙願,恐難為臣。」結果曹叡就繼續打壓曹植,而曹植也在失意中過世。
    如果曹昂成為接班人,由於他的順理成章,可能不會經歷太多的政治鬥爭,那他是否會願意給同胞手足更多的信任及權利?再沿著這個思路推測,如果曹家宗室大權在握,是不是就能避免讓司馬氏這樣的權臣趁隙奪權?(不過,宗室權力過大,難保不會出現像東吳的孫綝亂政,或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只能說:推測結局也有悲喜之分。)

    好的,用一句話終結浪漫吧……歷史沒有如果。
    曹昂的生命,永遠停留在宛城的戰場。相比許多在亂世中有相同結局的無名者,曹昂因為有個知名老爸,還算是幸運的留下驚鴻一撇。
    不過,文學是一個造夢的領域,正所謂「「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腦洞不夠,平行宇宙」,所以在史學的實話實說後,我們姑且化身成為穿越時空的超能力者,在殘破的戰場中找到曹昂已經冰冷的屍體,然後注入一股超凡的想像力,為這位年輕的死者製造一個幻境……

    「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曹昂對著眼前的曹植詢問:「是任城王的軍情嗎?」
    「回陛下,如陛下所料,任城王來信,說他大破鮮卑部落,不日將凱旋而還。」
    曹昂高興的說:「任城王真乃朕之衛霍!有他在,北方無患已。」
    曹植繼續說:「臣還有其他事,想請陛下過目。」
    接過曹植呈上的政略,曹昂在端詳後又露出笑容:「東阿王的想法,總是遠超常人,你所承方案,皆准奏。」
    隨後,曹昂也拿出一批公文的給曹植,然後說:「東阿王也看看汝兄前幾天遞上的『九品官人法』建議,朕覺得此法有利甄選人才,只是其中還是有些疑慮。汝兄雖不及你機智,卻是沉穩,若是有你協助,想必有更大的助益。」
    「臣遵旨。」

    處理完公務,曹昂秉退左右,自己站在一張畫前,那是已經逝去的父親尊榮。曹昂心想:「爹,孩兒雖不及您的雄才大略,但願能守住我曹家基業。現如今,諸弟皆安其位盡展其才,還有子丹、文烈各領一方。願你死後有靈,助我大魏外破敵虜、內安百姓,再造您心中的太平盛世。」

    圖片為:三國志14中的曹昂能力表
    話說曹昂的能力,就是Somebody Sue/普通人所謂的B級武將,最近他的粉專在進行一系列的B級武將選拔活動,究竟誰是三國的B咖之王?大家不妨去普通人粉專,圍觀的同時,看到支持的武將也給他投票贊助一番呀。

  • 嫡長子繼承制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01 19:00:04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第四期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297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跟你分享一個在我們歷史裡面,很有名的政策創新,這個政策創新叫「推恩令」。在談「推恩令」之前,先談一些我們的歷史脈絡背景哦。

    就是不管任何朝代,幾乎都有諸侯割據、各立山頭,這樣的情況。它在政治上面的角度,就是皇權被分散了,然而特別是在那個朝代,剛創設的初期,這種事情就會特別的嚴重。

    因為一群草莽跟著大哥一起打天下,當天下打下來之後,大家要分天下,這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大家一「分天下」之後,它是不是又從一個統一的國家,慢慢的又變成是分出去的各個諸侯國。

    所以它會產生一種,不管在邏輯跟政策上面的內在矛盾。那這樣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漢朝,就像漢朝剛開始的時候的「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呢,有一位叫做主父偃,這一位大臣他就提出一個概念,叫「推恩令」。

    這個「推恩令」是這麼做的喔!你可以聽聽看,當做是長長知識。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是這樣,在漢武帝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諸侯王,而這些諸侯王都有很多的兒子。

    只是按照當時的制度,能夠繼承王位的只有一個,一般都是嫡長子,而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庶子,過了幾代之後,這些子孫可能就沒落了。

    那針對這樣的現象,如果皇帝同意,這些諸侯把自己的王國分成幾個等份,讓那些原本沒有繼承權的王子,也能夠得到一小塊土地,也就說如果我是個諸侯王,我下面有三個兒子,我就把我原本的封地分成三份。

    我三個兒子,一人繼承一份,那這些人一定很開心嘛!尤其是那些庶子,原本一點好處都沒有的那些人。那這樣的一個狀況,如果比起皇帝直接把這些諸侯的權力、封地收回來,那所產生抵抗,幾乎會是沒有的。

    因為從諸侯的角度,他們根本不會跟皇帝產生矛盾。而且他們還覺得實行了一個德政,因為畢竟都是自己的兒子嘛,如果按照以前的制度,有些兒子不管你再怎麼寵愛,他就是一點份都沒有。

    但是在「推恩令」實施之後呢,那我的兒子就人人有份。可是如果從大體上的角度來看,你看如果原本一個很大的諸侯王,一個很大的封地,如此這般經過了幾代之後,那每一個子孫所繼承到的土地跟封地,是不是就剩下小不拉嘰的?

    那當這些小不拉嘰的封地,全部集合在一起,它不可能跟一個一統的諸侯王是一樣的政治地位,或者是一樣的政治能力。那這個時候對於漢武帝、對皇權的角度來說的話,是不是有效的去稀釋、去分散這些割據勢力?

    可是對於那些原本沒有繼承權利的那些庶子來說,這個「推恩令」一實施之後,他們一定舉雙手雙腳贊成。你會發現對漢武帝來說,他打擊了這些勢力,但是還得到大家的掌聲。

    那麼你聽到這邊,如果放回你我現在的處境,我們都不是皇帝,可是我們有時候真的要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特別是當有些人權力在手的時候,你要跟他合作,你要怎麼跟他合作?

    或者是我們能不能用一些制度創新的思維,就像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一樣,在最小可能發生反彈的情況底下,得到大家最大的共識,而收得最好的結果。

    這個部分,如果回到我自己的教學經驗的話,它可能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你必須要先弄清楚大家的狀態,而不是用自己的「推測」。

    所以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就知道我有一門課叫『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就是讓你學會,怎麼樣有效的看懂、聽懂,去判斷你要相處的對象,他們真實的狀態是如何,而不是用自己的投射,進而透過有效的提問,去達成共識。

    然而第二個部分就是,你會發現有很多時候,你的溝通技巧再好,它可能是制度面、結構面、環境面,一些更本質的東西;這個時候你除了有好的溝通技巧能力之外,你可能還需要具備更大格局、更不同角度的思考。

    也就是說你可能已經不再是棋盤上的棋子,而是你是那個下棋的人,那這個時候,你可能就需要一些「策略思考」的思維,就像這個「推恩令」的例子一樣。

    當你想清楚、分析清楚權力的結構,時間的推演跟大家的目標跟關係,這些交錯影響下,會造成什麼樣可能的結果,你就會發現「制度創新」,其實有時候沒有你想象中的難,而是在於我們沒有先把一些影響結果的元素,先做一個有效的提煉跟分析。

    「策略思考」是可以學習、更可以拿來操作跟實踐的,所以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分享,其實這世間沒有難解的問題,會卡住我們的有可能是我自己的投射、自己片面的解讀,更有可能是我們並沒有具備全盤性的思維,也就是「策略思考」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聽到這邊,想要參與我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或者是『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課程的話,我都很歡迎你。

    近期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切』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然而『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一門課,它是每半年才開一期的課程,所以下一期很難得的機會,它的時間是在2019年的1月5號開課。

    期盼你可以把握這些機會,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面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在內容當中,分享到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跟『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些相關的課程資訊,都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 嫡長子繼承制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2-01 01:42:46

    【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二集,不培養接班人,培養團隊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請大家思考個問題,儒家認為禪讓是良好美談,法家則認為是歷史騙局。但傳賢不傳子如果是儒家所推崇,為什麼長期歷史發展以來,奉儒家禮法為圭臬的大臣往往堅持太子應立嫡立長呢?

    首先,太子應該立長,如果根據賢能程度,到底誰更賢能?很難有統一標準,大家都覺得自己有能力當皇帝,鬥爭內亂,國家不穩。因此把年齡、出生當作唯一標準,最好識別、沒有爭議,最能鞏固及維持皇家秩序。
    其次,皇帝核心任務是做好正統性的象徵,不必做具體的事,除了我們熟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名太祖明成祖等幾乎事必躬親,大多皇帝都是仰賴文官體系做事,因此稍微不賢能的皇帝也能接受。

    立長成為規矩,文官們維護正統、不畏強權跟皇帝對幹,如果被懲處或被打屁股,僥倖不死,還能獲得巨大的聲望。倘若背棄長子,參與奪嫡之爭,站錯隊伍,滿門抄斬,風險太大。立長不立賢對文官自己最無風險,又能獲得名望,是最佳選擇。

    回到現在企業,通用電氣的CEO傑克·威爾許曾用了十年的時間培養接班人。他選了一千人,雖然最後只有一個人能成為CEO,但一千人在選拔過程中能力都提升了。對通用電氣來說,等於連續十年都不斷在傳遞核心能力。

    萬科企業創始人王石曾說,我不培養接班人,只建立制度、培養團隊。團隊中誰當班長,由制度決定。
    當團隊能持續為股東盈利、保有創業精神,不就是創業者的「子」嗎?
    王石一言足為所有企業找尋接班人的典範。團隊繼承,迭代發展。既是傳「賢」,也是傳「子」。

    最後附上一個小故事:
    舜愛護動物,讓我想到另一個愛護動物的青年。
    19世紀初,馬車盛行,但馬的項圈都很硬,拉車時馬的脖子很容易受傷。法國一名少年不忍心,費工夫設計了能保護馬的一系列馬具。馬受到保護後跑得更快,加上產品設計具有美感,生意大獲好評。
    他的店,叫「愛馬仕」。

    當初翻譯的人翻譯的真好......。愛馬仕做為家族企業到了第四代,已傳給了「杜馬斯」,但仍然把這個品牌經營的有聲有色,推向顛峰。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你印象中哪些企業是傳給了二代呢?而他的表現怎樣呢?哪些企業是像王石所說的,培養團隊為主,不特別培養接班人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