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妤意思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妤意思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妤意思中文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出版魯蛇碎碎念,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全知讀者視角》,sing N song,深空出版 #每天碎念一本書 抱持著為何會有許多狂熱粉絲的好奇心態,買下小說, 相較於在網路上火紅的條漫,純文字小說,對個人而言有更大更廣的想像空間。 大致上第一印象是很有趣,有許多明顯的網路小說特色,網路遊戲化的特殊能力、有些中二的人物別稱以及不斷場景地...
妤意思中文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知讀者視角》,sing N song,深空出版 #每天碎念一本書
抱持著為何會有許多狂熱粉絲的好奇心態,買下小說,
相較於在網路上火紅的條漫,純文字小說,對個人而言有更大更廣的想像空間。
大致上第一印象是很有趣,有許多明顯的網路小說特色,網路遊戲化的特殊能力、有些中二的人物別稱以及不斷場景地圖切換、打怪升級換裝備。借用中國網路小說流派粗略分類,感覺類似無限流,解任務的酬勞兌換能力值(以及混合一點無敵流,但主角金獨子又不是完全無敵)
最有意思的設定還是《全知讀者視角》中主角金獨子的身分,是小說中的網路小說《在滅亡的世界中存活的三種方法》的讀者。而《滅活法》中的主角劉眾赫成為亦敵亦友的存在。巧妙應用了讀者與小說的關係,在小說內多疊一層。如同全面啟動夢的套疊一般,當「小說」中的世界化為現實,不也意味著閱讀小說《全知讀者視角》的讀者也在小說中的世界內嗎?
當然或許會有學術暴走族快速地貼上「後設」的標籤去解釋,尤其是主角的特殊能力「第四面牆」(實在很會玩)。但我感覺作者並沒有設想透過小說消解什麼,單純這樣會讓讀者獲得快樂。一種玩遊戲闖關的爽快感。
唯一能拿出來挑剔的點,大概就是有許多英雄能力,涉及大量韓國歷史戰役,這對韓國史不熟悉的外國讀者而言第一時間上會有點理解困難,但從小說出發產生興趣,更進一步去尋覓相關的歷史瞭解,也是一種樂趣。(或許未來會流行到如同日本戰國人物一般,也不禁思索那麼反觀臺灣自己的英雄呢?)
整體來說,是人物設定鮮明、情節爽快,提供娛樂快感等基本細節都做得相當完備充足的大眾小說。難怪會擄獲許多粉絲~
喜歡,就去買:
https://reurl.cc/Q9KaA2
--
by 餵鹿吃書
妤意思中文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言:公視邀請汪浩與美國媒體人范琪斐談美國大選,汪浩呼籲"全民當1450護台灣",范強力反駁並發表以下這個言論,引發熱議
"范琪斐:我覺得1450在我的定義裡面,它是一個惡意出征別人的行為,而且是製造假新聞,用假新聞的行為做宣傳的方式,我覺得我有這個社會的責任去告訴大家這是不好的行為 - "
============================
➡️[ 1450的由來 ]
1.2019年3月,農委會為了對抗雲林張家養的粉專與統媒各種假消息,編列1450萬預算,聘請小編製作內容對抗不實消息,1450萬內容六成是素材製作與廣告投放,沒執行的也不能請款,卻被白藍網軍抹黑是拿納稅人的錢養網軍
2.白藍網軍刻意於PTT與各大媒體社群操弄,1450=蔡政府網軍=民進黨網軍的標籤成形
3.後來韓國瑜接手,公開大罵批評者都是1450,是民進黨有計畫的養網軍,1450成為泛藍罵人用語
4.1450最高峰在2019年6月15號,陳珮琪發文酸「1450應該下班了」引發炎上,數日後陳珮琪不甘示弱,再大罵反對柯文哲與她的批評者都是1450,柯文哲附和「1450總不能領了錢不做事」,引發政治風暴,柯黑與反對者在網路發動"柯文哲退讚運動"。
5.在選舉論戰經各族群廣泛操弄,1450這個字成為最熱門用語,泛指民進黨網軍,綠色網軍與綠色支持者,綠色族群也紛紛自嘲是1450
6.民進黨從蔡英文各政治人物與綠色支持者,也拿1450字眼互動,發動1450小額捐款,支持者自行公開1450元捐款收據,自嘲是1450網軍,以幽默對抗長久抹黑
我想台灣人都應該很熟悉這個1450的脈絡,可是范琪斐卻拿偏見重新抹黑?
(「1450」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https://reurl.cc/5q3Y5z
===========================
➡️迷因力量十點回應范琪斐的1450言論
1.1450這個數字的緣由,是農委會為了對抗假新聞假消息,結果范琪斐說1450是在製造假新聞?
2.1450一開始是白藍族群惡意汙蔑反對者的歧視產物.到現在1450已經被通稱泛綠陣營的支持者,這是台灣社會的內部共識
3.結果美國人范琪斐竟然還在曲解1450,說1450是"製造假新聞出征別人的人",到底有沒有在狀況內?還是繼續活在你的美國時間?
4.如果是故意用1450去罵綠色支持者的人,以目前的政治光譜大約是:中共,小粉紅,五毛,紅統,泛藍,韓粉,柯粉,時粉,昌粉,綠黑,假中立,請問范琪斐你是哪個位置?
5.拿1450罵反對或批判者,最經典就是柯文哲與陳珮琪,引發台灣政壇前所未見的退讚運動,請問美國人范琪斐是跟柯文哲陳珮琪一般水準嗎?反對你的都是出征?都是做假新聞?都是1450?
6.在公視公開說出"我有這個社會責任告訴大家1450是甚麼"?你真的知道1450是甚麼嗎?為什麼汪浩先生的1450定義要被你蓋台?只因為你是范琪斐?
7.范琪斐誤把1450馮京當馬涼,到底是因為自己也常用1450罵人,還是內心對綠色支持者不爽,或是天生不認真不用功只憑刻板印象說話?
如果范琪斐都能把代表"綠色網軍或支持者的1450",說成是"製造假新聞的出征者",這就像有臉友說妳是「Karen」一樣離譜濫用
(「Karen」為美國類似1450的網路熱門用語,代表著自私自利的中產女子,喜歡行使個人特權,只在乎自己個人的權利,經常找小職員和有色人種與少數族群麻煩)
8.就連會最常罵幹你娘台派的呱吉,也不會亂用1450罵人,可能因為呱吉知道1450的脈絡,很想請問自稱要做台灣人觀點國際新聞的美國人范琪斐,要不要努力認識一下台灣社會與慣用語?不要老是川普變成特朗普?
9.節目當天另外一位來賓汪浩在節目中說出1450,是因為汪浩對1450的認知正是"綠色支持者",汪先生的認知沒有錯,汪浩想要正面敘述1450,希望台灣像綠色支持者一樣,勇於替台灣在國際進行宣傳與公開辯論
結果范突然發作,公然反駁糾正汪浩,重新定義1450是假新聞製造出征者,請問范琪斐憑甚麼如此霸道,拿著偏見誤解糾正他人,只因沒人比范姊懂美國嗎?
10.當天公視談大選節目邀請的另一位外國朋友,一路都是認真講中文,而確有人拼命在晶晶體,韓國瑜上身?
============================
范琪斐就是一個值得台灣人借鏡的美國人,不斷在惡意出征所有人
在當年製造八卦新聞幫黨媒出征陳幸妤,來台募款製作自由派立場的偏頗新聞,遮蔽拜登弊案出征川普,而現在竟然開始製造"范琪斐版本的新1450"?
珍惜生命與知的權利,請拒絕這種媒體人,你有更多更好更快更棒的選擇,去了解真正的國際新聞
#迷因力量覺得我們有這個社會責任去告訴大家這是核心價值有問題的媒體人
(註:圖內川普言論為設計對白)
==================================================
➡️(延伸閱讀)
富察:
#1450的真意
我有一個鮮卑人朋友,給他的女兒起名『小蠻』。這無疑是對漢文化的逆向嘲諷。他是基於這種思路,希望大家以後都反過來使用蠻、夷、韃、虜這種詞,從而消解自認為文明和進步的漢文化所創造的漢字中原本的負面含義。
就類似網路上流傳的『你才是漢族,你全家都是漢族』一樣。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7078
汪浩和范琪斐兩人使用1450這個詞時,也有類似的意思。但我覺得汪浩是反過來使用,力圖恢復這個被污名化的詞彙的清白之身。我查了一下,最初是2019年3月,一名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指控農委會編列1450萬元預算「買網軍」來為政府擦脂抹粉。後來柯文哲的夫人用『1450也應該下班了』這句話,似乎是暗諷網路上反對柯文哲的粉絲該去歇著了,結果惹到柯文哲的第一代粉絲,因為柯文哲就是靠網路支持者的巨大能量而起家的。
總之1450這個詞,莫名其妙就演變成民進黨和綠營的網路支持者。而韓粉似乎無法分享這樣標籤。然後,在某一部分人眼中,1450產生了民粹、不理性、惡意攻擊他人、出征等印象和認知。然而在另外一部分人眼中,韓粉這個詞也產生了民粹、不理性、惡意攻擊他人、出征等印象和認知。而一些韓粉還整理了一份1450名單,說他們如何如何黑韓。
但實際上,1450和韓粉首先都是自發的網路社群,而且能量巨大,勢頭洶洶,影響力很強,也具有阿姨所說的自發秩序的性質。就此點而言他們的本質是類似的。然後,相應的政治勢力趁機收割或利用,而大部分1450和韓粉也都樂意合作。是否有收買,我因為沒有證據,不下斷言。但我不排除這種可能。
韓粉一詞,因為和具體的人連在一起,就像川粉一樣,最終很難變成一個中性的代詞。但1450則具備這種特質,所以它就逐漸被定義為民進黨和泛綠陣營的網軍的代稱。我認識一兩個本土派朋友,他們就自稱是1450。
好像汪浩是第一個逆向解釋1450的人,他主張台灣人應該以網路形式,自發的、有創意的、努力的向國際社會發聲,傳遞台灣的價值,就像1450一樣。這時,我看到鏡頭定格到范琪斐一臉吃驚的表情,顯然她理解的汪浩的意思,就是台灣的網軍和中國網軍一樣戰狼般四處出征。所以她問汪浩:你知道1450是什麼意思嗎?
詞語的使用和誤用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所以釐清概念、具有清除(清楚)的邏輯非常重要。
https://reurl.cc/gmrKAX
妤意思中文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第59場 關於N號房事件的四道問答題】
(原題:【探究N號房心理,宣示主宰的性暴力】,刊於FUNDAY 數位英語達人誌 5.6月號 / 2020 第14期)
感謝 Funday數位英語邀約訪談,聚焦粉專先前較少觸及的性暴力議題,本文原以四題問答形式進行電話訪談,再由中文編輯林映妤小姐悉心整合內文。在此將內文還原為問答形式,重新架構應答內容,並進行細節補遺與延伸。
Q1:在國際婦女節的3月,南韓「N號房」事件將長久以來瀰漫於社會的仇女風氣一次爆開,敵視批鬥更越演越烈,全球性暴力事件加劇,無論是好萊塢MeToo事件、墨西哥殺女案件,到了近期的南韓N號房,在「性」方面的暴力和一般的肢體、語言暴力是否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呢?
A1:上述幾項暴力案件的成因與目的雖不盡相同,但究其核心,或許都和「宣洩」有關。暴力一向是宣洩最直接的通道,無論是語言暴力(網路攻訐、職場霸凌)或肢體暴力(家暴、恐怖情人),這些暴力背後,宣示的都是某種宰制力。
然而,看似強悍的宰制心態,有些是為了征服,有些卻是源自「軟弱」。
與性暴力犯罪相關的案主,我曾接觸過三位,其中兩位係由法院派案的司法鑑定案主(鑑定是否因精神症狀導致性侵意圖),第三位則是由法官指派,強制進行心理治療(案主對數名陌生女性潑精,此次療程為緩刑條件之一)。
上述三人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社交關係挫敗」。他們的社經地位都符合一般水平,不缺錢,缺的是人際互動的能力。以第三位案主為例,金融新貴一名,若以年收定義人生,此君就是人生勝利組。學霸出身,職涯暢行,可惜敗在人際模式僵化(自認外在條件不佳,慣以金錢打點人際),對兩性關係毫無安全感(渴望女性,但又認為女性與之交往是覬覦其身家),因此無法維持長久關係,異性亦對其敬而遠之,最後只得憤而向陌生女性潑精,以宣示其主宰力。
由此可見,某些犯案動機不一定與慾望有所連結,反倒像是一種證明,證明「我也能主宰一段關係」,進而導致性犯罪
Q2:恃強凌弱,是否舉世皆然?從小到大我們都可能歷經霸凌或被霸凌,欺負弱小是人的本性嗎?
A2:但凡與人性有關的行為,通常都是舉世皆然,畢竟人性能跨越國界。然而善惡本性各異,因此與其說霸凌是本性,倒不如說是一連串人性運作下的結果。
若要成立一場霸凌,通常有三個條件(詳細內容可參考粉專第17場),包括:體制允許、偏見效應,以及從眾行為(Conformity)。
於是,當我們回想起某次參與霸凌的經驗時,或許會發現,當整個環境背後的勢力給予充分授權後,通過偏見效應,我們會在某個可憐蟲的胸口畫上靶心。遺憾的是,你不想扯團體後腿,只好拿起箭矢,跟著大家有志一同地拉滿了弓,對準靶心,而眼前的傢伙只能等著變刺蝟。
而你唯一的期望,就是期望這件事永遠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世界上總有個替死鬼。
除了上述三個條件,霸凌者的早期教養因素,亦可能助長霸凌行為,包括: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學習模仿,以及創傷傳承。
反社會人格的前身是「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現更名「行為規範障礙症」),是指在青少年患者反覆出現冒犯他人基本權利,以及違反社會常規等行為。
學習模仿,指的是當孩子長期身處在家暴的環境後,暴力對他們而言,不再是襲擊肉身的惡行,而是問題解決的方法。因為他老爸已經用拳頭證明,這一套在家行得通,於是他會帶著這套方法面對世界。
創傷傳承,則是受虐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飽受家暴的孩子,日後可能會對弱者加諸暴力,用意是抵抗早期的受虐回憶,藉以擺脫受虐身分。
在南韓N號房的案例中,即便先排除早期教養因素,至少還有「體制允許」和「從眾行為」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霸凌。
負責施虐的的工作人員,是經過體制與主理人授權,也就是在遊戲規則的允許下,從是性剝削活動。由於這份工作並非受迫進行,意義上已非單純聽命行事的執行者,而是受雇為活生生的幫兇。
此外,N號房有條入會規定,就是「必須經過其他聊天室的稽核,若不上傳自己擁有的色情影片,或不參與語言性騷擾,即會被移出群組」,而這條規定明顯地助長了從眾行為。一旦從眾行為增加,刺激收益,霸凌事件便無從斷絕。
Q3:N號房的主嫌們與付費觀看的人,對於影片中凌虐未成年少女畫面絲毫沒有同理之心,被稱作變態的他們是什麼心理呢?他們從這些暴力行為中可以獲得什麼?
A3:我想,「獵奇」是整件事的出發點。
只看一次,或許是基於口耳相傳的好奇,而後止步於此,但若持續觀看,就等於參與了「物化」的過程。因為買家會認定『付費即是商品』,而將片中的女性與人類的連結切斷,去除溫度,標定價碼。即便買家出現道德拉鋸,也可能會因為大腦產生了「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意思是當信念出現矛盾時,為了讓自己舒服點,我們通常會找些理由,來告訴自己沒有錯),而告訴自己「錢都砸了,絕對不會白花,這東西買下去一定值得」。
一旦走到這一步,再不堪的畫面,都只是銀貨兩訖的立據。
不幸的是,這就是網路犯罪的特點之一,隔著螢幕,通常會削弱我們對整起事件的罪惡感或不適感。也就是說,同樣一群人,如果把他們拉到現場直視整個過程,感官經過衝擊,或許依舊有人買帳,但人數可能不會像現在一樣。
另外,如同第一題所述,觀看是為了尋求刺激與獲得宰制的快感,因為自己「平時做不到」,便會藉由觀賞得到滿足,這和一般觀賞情色片的心態相若。然而情色片畢竟是安排好的劇碼,相形之下,N號房更強調「真實性」與「痛苦感」。情節不按腳本,扭曲級數倍升,對於會員而言,這是一種生活的刺,觀看這種痛苦感帶來的不會是憐憫,而是刺激,連結的是生理反應(Reaction),而非心理反思(Reflection)。
在這種時刻,人與動物無異。
Q4:南韓被公認性別意識相當低落,其實台灣也有不少「仇女」風氣,在許多人提倡女權的同時,卻又造成更多人對女權的反感,這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呢?
A4:台灣是否有不少仇女風氣,實在不好說,畢竟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臨床領域也較少遇到此類型的案主。
但身為PTT的資深鄉民,「女權自助餐」是比較能囊括上述爭論的一個名詞。這個詞原始出處來自美國脫口秀藝人Bill Burr,但實際上他在表演時也沒講出這五個字,而是用自助餐(Buffet)一詞來形容某些女性「只利用女權論夾走某些好處,卻留下該論述帶來的義務」。
因此,所謂仇女心態,可能源自於某些男性認為「女性爭女權,卻不願意承擔生活義務,進而兩邊通吃」的行為。
當然,這套說法是有欠公允的,而網路上的爭論更像是一場盲打。
因為我們有時會忘記,即便同為女性,她們的立場卻不一定相同。有人行事獨立,有人慣於依附,有人會為自己的權利登高一呼,有人卻礙於傳統逆來順受。有人爭,有人不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在討伐女權運動的過程中,她們卻被同化,被視為同一種立場的人,因此時而會出現拿A的立場去討伐B的情形。
換句話說,拿女權論述,去討伐原本就慣於依附的族群,才是讓攻防完全錯位的主因。
坦白說,這個議題很容易失焦(也很容易掉粉,根本挖坑嘛,嗚 ~~),立場再怎麼中肯都會被挑刺,因此與其以兩性作為分野,不如以「人」的角度重新詮釋整個運動,而是『人權平等』,爭的既是女權,更是人權。
因此,無論我們想爭取的是晉升員額、階級意識、同工同酬,甚至是在好萊塢電影掛頭牌的機會,都是身為一個人的平等權利。從這個觀點開展,不期待能弭平紛爭,畢竟立場各據一方,但求能降低討論的傾斜程度,軌道水平一旦校準,整個運動的推速或許會相對穩健一些。
最後我得說句實話,即便在我們家,也做不到兩權平等,因為,
我對女兒真的比對兒子好一點。
#性暴力
#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