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退出line社群不被發現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退出line社群不被發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退出line社群不被發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退出line社群不被發現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彭俊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演講認同請分享 昨天我在華府智庫Wilson Center,以「美國印太戰略下台灣民主的威脅與機會」為題公開演講。 約30分鐘的內容,分享我對美中台關係的觀察,以及為台灣尋找契機的方向;台灣在印太戰略底下,能夠成為美國夥伴的3種角色,讓民主台灣真正永續發展。 面對貿易戰、資訊戰等變局...

  • 如何退出line社群不被發現 在 彭俊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7-12 10:30:51
    有 117 人按讚


    #演講認同請分享

    昨天我在華府智庫Wilson Center,以「美國印太戰略下台灣民主的威脅與機會」為題公開演講。

    約30分鐘的內容,分享我對美中台關係的觀察,以及為台灣尋找契機的方向;台灣在印太戰略底下,能夠成為美國夥伴的3種角色,讓民主台灣真正永續發展。

    面對貿易戰、資訊戰等變局,台灣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看見長期趨勢並且應變,對世界保持開放與合作,讓台灣更有力量。

    我也把演講全文放上來,歡迎大家參考、思考,一起分享。


    演講全文:

    我剛走進這棟建築,發現Woodrow Wilson總統有句格言,叫做「走在自由的道路上」,這需要勇氣、智慧,也需要朋友的支持。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底下,是希望讓印太地區更安全、更民主、更繁榮。

    台灣作為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之一,當然我們的戰略是要避開戰爭,讓和平成為唯一的選項。

    如何讓民主台灣能夠永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在台灣最重要的課題。

    印太戰略所面對的是中國的崛起,我相信大家都認為,來自中國的威脅是多方面的。

    中國透過經濟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的經濟,但是從2001年參加WTO到現在,中國的經濟體制,並沒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場的規則。

    中國的經濟,應該把它定義成國家資本主義,加上一黨專政的威權主義。中國所支持的國企以及大型民營企業,只要符合它的戰略目標,就可以拿到大量的補貼跟特權,形成一個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要中國放棄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美中貿易戰爭最難處理的問題。

    第二個面向是軍事的崛起,在習近平時代,事實上對解放軍投入了更多的預算跟改革。中國的軍事策略希望反介入,以及區域阻絕,要在區域議題上,得到更大的發言權。

    從東海釣魚島的巡航,到南海的造島以及軍事化,再到台灣海域周邊的軍艦、軍機活動,基本上都是想在區域問題上取得霸權。

    所以習近平時代跟鄧小平時代,已經有很大的轉變,鄧小平時代強調的是韜光養晦,習近平時代強調的是大國崛起,所以戰略上已經完全不同。

    第三是中國在國際組織裡的角色,也比以前放大非常多。特別是一帶一路,透過債務陷阱,讓很多國家在戰略上、在資源上要配合中國。

    事實上,中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跟美國、歐盟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立場,甚至於以不干涉他國內政做理由,支持了很多違反人權的政府。

    台灣站在面對中國的第一線,承受的壓力比任何國家都還來得大。北京政府用所有手段來圍堵台灣外交活動的空間,甚至於NGO的參與,都希望讓台灣消失,聽不到台灣的聲音。

    對北京來說,台灣如果有充分的外交活動空間,那就隱含著台灣獨立、一中一台,或者是兩個中國的危險。

    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也是非常明顯,而且產生很大的心理戰作用。

    台灣海峽的安全風險,實際上是來自北京新的軍事威脅策略。

    大家可以想像中國的軍艦、軍機繞行台灣,或者是通過海峽的中線,或者是解放軍進行很多的奪島演習,以台灣為假想對象。我想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威脅。

    甚至很多民族主義的學者還特別強調,武統的選項,或者統一的時間表。

    即使中國沒有採取軍事的手段,它在其他的統戰做法,還是非常多元而廣泛。

    比如說它會扶持代言人,或是擴大所謂三中ㄧ青的交流,中國當然希望利用民主的弱點,達成改變民主的目標。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無聲的戰爭,是用金錢的購買,取代武力的佔領。

    因為台商在中國投資的金額非常龐大,中國希望能夠透過磁吸效應,讓台灣跟中國的經濟達成一體化的依賴效果,這個策略叫做「以商逼政」,或是「以商圍政」。

    事實上在台灣重要選舉的時刻,台商組織經常要被迫政治表態,要發表有利於北京的言論。

    中國不只是透過企業,台灣媒體的主要股東、廣告以及節目行銷,中國也企圖用它的各種力量來影響。

    台灣在網路媒體及社群媒體,幾乎是百分之百不設防,中國也在這方面投入非常多心力,形成另一個導引台灣輿論的戰場。

    大家都知道,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台灣的年輕世代對中國是不信任的,而且沒有好感,所以中國也花了很大力量在爭取年輕人支持。

    所謂的惠台31項政策,很大目標就是要爭取年輕人去中國就學、就業或創業,所提出來的條件是很優惠的,現在甚至下降到高中生,畢業之後可以到中國去留學。

    甚至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中國也運用了相當大的資源,希望達成政治效果。台灣人的民間信仰,他的祖廟有的是在福建、有的是在廣東,透過宗教的對接,或是到祖廟進香,希望能夠透過宗教影響台灣的政治取向。

    台灣廟宇的密度,跟西方的教堂是一樣的密集。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信仰叫做媽祖,她原來是航海的守護神,中國也透過媽祖信仰文化,希望能夠提高台灣人對中國的政治認同。

    剛講的這些方法,看起來都是比較正面,不過還有很多負面的方法,例如這個假訊息跟網軍。

    最近有一個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顯示,台灣是受到中國最多資訊安全攻擊,也是最多網路操作的一個國家。

    大家可以想像,中國要控制14億人民,不讓資訊可以自由流通,它必須要在網路的技術上,投資非常大的力量,包括大型的網路公司也會受到中國政府監管。

    你可以想像在中國,在網路上搜尋不到維尼熊,這正在中國發生。

    但是這個方法跟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影響台灣的選舉,甚至影響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的重要網路工具。

    對我們來講,我們是網路上的公民,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網軍。

    大家可能會認為假訊息製作,好像假訊息就只是把圖片做非常精緻的修改,或者提供一些錯誤的新聞,其實不只是這樣。

    假訊息一定是內容農場所製作,或者網軍精心的製作,透過各種行銷的手段,讓它形成像謠言一樣的效果。

    中國人如何製造這個假訊息,是非常有技術的,這個所謂的三分真、七分假或真真假假。他會讓你有這個訊息,部分的真實,其他都是假的,這樣的說服力跟傳播力才會比較大。

    如果俄羅斯要影響影響歐洲的選舉,他們還有語言的差距;中國人影響台灣的選舉,語言的差距是比較小的。

    現在台灣的政府以及網站,都成立所謂的事實查核中心。包括LINE、包括Facebook,這個查核中心主要是讓網路上的公民素養可以提高,可以很輕易通過App、透過一些方式,知道正確的訊息,那這個工作其實還是很重要。

    最近的外交政策雜誌登了一篇專文,分析去年的選舉,中國網軍對於選舉如何操作的具體例子。

    某個競選重要粉絲社團的管理者,他們真實的身分,經過追蹤以後,發現是中國騰訊的員工,那騰訊是擁有Wechat這個軟體,這些管理者在選舉的時候發揮很大的作用。

    它可以分散成非常多的粉絲,去影響台灣的網路輿論,在選舉結束後,這些管理者就一個一個退出。

    這就是為了選舉而介入很重要的實力,這個研究也讓我們看到,其實中國在運用網路的技術,企圖要來影響民主台灣的發展。

    事實上,像騰訊這樣大的公司也受到北京政府非常大的影響,這個網路的監控,在這些大型公司都必須要配合北京政府,不只是對台灣,事實上對中國自己的網路使用者,一樣採取同樣的監視策略。

    所以印太戰略底下,很多的安全議題,包括網路安全、網路公民素養,這也是必須要推動的大主題。

    若比較於台灣,還隔著台灣海峽,香港跟中國就更近了,最近反送中抗議,整個香港,幾乎所有的市民幾乎都投入這場抗爭,包括大學生。這在香港的未來的歷史發展上,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對香港來說,他很難相信中國司法的獨立性,將只要提出引渡的要求,就可以把香港居民送到中國審判,不希望香港跟中國這條界線就不見了。對香港人來說,這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對香港人來講,所謂的一國兩制已經破產,這個兩制是假象,一國才是真實的。

    北京所承諾的港人治港,或者是雙普選,我想從這反送中運動看得出來,這個承諾都完全跳票了。

    所以,反送中運動要怎麼落幕,特首是不是下台,這個法案是不是撤回,這是比較短期的議題,更長的議題是香港要如何能夠民主化。

    這個議題在台灣就形成,「挺香港保台灣」的一個氣氛,那個氣氛就是,對中國的所謂的一國兩制這個訴求,在台灣是完全沒有任何市場的。

    我想反送中運動所形成的政治效果,會讓中國未來爭取包括香港人,甚至台灣的好感,這是一道無形的高牆,這高牆是不容易推翻的。

    我想親中路線在台灣,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北京政府的最新表述,是認為「只有一中,沒有各表」,親中路線沒有所謂各說各話的空間。

    這個路線希望台灣跟中國進一步的經濟整合,這個路線也希望台灣透過北京的談判默契,要降低國防支出跟外交競賽,這樣的路線在台灣,也慢慢失去市場。

    當然台商也許會挹注一部分的經費,去影響台灣的政治,但台商也是多元的,並不是一種意見。

    台商也非常瞭解,中國的市場已經形成一個看不見的風險,經營的成本也大幅提高,尤其是美中貿易戰之後,他們被迫尋找新的新的生產基地。

    這目前對台灣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台灣的政府現在推出了台商回流的專案。
    這個專案來申請的台商,預估到今年年底會超過200到250億美金之間,而且這個方向正持續發展下去。

    當然有些台商會移轉到越南,或是ASEAN國家,去分散整體風險。我們用今年上半年的統計發現,轉單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大概從美國直接下單到台灣,台灣出口的電子產品,像手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伺服器等等,大概增加了20%。

    那當然,從台灣生產的零組件賣到中國,在過去半年當中,也下降了15%。

    當然這個美中貿易戰爭長期持續下去,對中國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長期的消耗戰。

    不只是出口會減少,所謂的紅色供應鏈也會受到相當的損害。

    對台灣來講,如何掌握這個美中貿易,在所帶來的,不管是風險還是機會,我們必須比較務實的去評估,如何讓台灣經濟能夠發展得更好。

    我看到回流的這個方向,除了製造業之外,電子業是非常大的項目。

    大概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把高階的製造遷回來台灣;第二個是在中國大陸產能降低,把台灣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產能提高。

    第三個就是在台灣成立R&D的中心,跟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做更多協力合作。

    當然,印太戰略有很多的目標,我想大家熟悉的是,如何讓台灣成為印太戰略裡面最好的、最可靠的民主夥伴,同時也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戰略夥伴。

    第三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如何在科技產業上,台灣要成為美國的一個非常緊密的夥伴。

    當然其他方面像是軍售的常態化、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或者是美台對話去推動很多印太地區良善的政府處理,這些都是方向。

    我剛剛特別提到說,要共同面對的就是如何加強美台之間的科技產業的合作。

    事實上,印太戰略的提出是在2017年11月,川普總統在越南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到現在是兩年,但這兩年已經產生很大的改變。

    去年的11月,彭斯副總統也特別提出印太戰略的願景,包括經濟繁榮、安全以及良善的政府治理跟公民賦權,我相信台灣在這個過程,可以扮演非常多的角色。

    大家常常比喻說,台灣面對中國的崛起,就好像聖經所講的大衛對抗巨人,也希望能夠讓大衛不要孤單,讓大衛力量大一點。

    就像剛剛一開頭講的,若自由是唯一的道路的話,需要更大的勇氣、智慧,也需要更多的朋友。

    謝謝大家!

  • 如何退出line社群不被發現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7-12 09:53:37
    有 7,698 人按讚

    #演講認同請分享

    昨天我在華府智庫Wilson Center,以「美國印太戰略下台灣民主的威脅與機會」為題公開演講。

    約30分鐘的內容,分享我對美中台關係的觀察,以及為台灣尋找契機的方向;台灣在印太戰略底下,能夠成為美國夥伴的3種角色,讓民主台灣真正永續發展。

    面對貿易戰、資訊戰等變局,台灣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看見長期趨勢並且應變,對世界保持開放與合作,讓台灣更有力量。

    我也把演講全文放上來,歡迎大家參考、思考,一起分享。


    演講全文:

    我剛走進這棟建築,發現Woodrow Wilson總統有句格言,叫做「走在自由的道路上」,這需要勇氣、智慧,也需要朋友的支持。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底下,是希望讓印太地區更安全、更民主、更繁榮。

    台灣作為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之一,當然我們的戰略是要避開戰爭,讓和平成為唯一的選項。

    如何讓民主台灣能夠永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在台灣最重要的課題。

    印太戰略所面對的是中國的崛起,我相信大家都認為,來自中國的威脅是多方面的。

    中國透過經濟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的經濟,但是從2001年參加WTO到現在,中國的經濟體制,並沒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場的規則。

    中國的經濟,應該把它定義成國家資本主義,加上一黨專政的威權主義。中國所支持的國企以及大型民營企業,只要符合它的戰略目標,就可以拿到大量的補貼跟特權,形成一個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要中國放棄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美中貿易戰爭最難處理的問題。

    第二個面向是軍事的崛起,在習近平時代,事實上對解放軍投入了更多的預算跟改革。中國的軍事策略希望反介入,以及區域阻絕,要在區域議題上,得到更大的發言權。

    從東海釣魚島的巡航,到南海的造島以及軍事化,再到台灣海域周邊的軍艦、軍機活動,基本上都是想在區域問題上取得霸權。

    所以習近平時代跟鄧小平時代,已經有很大的轉變,鄧小平時代強調的是韜光養晦,習近平時代強調的是大國崛起,所以戰略上已經完全不同。

    第三是中國在國際組織裡的角色,也比以前放大非常多。特別是一帶一路,透過債務陷阱,讓很多國家在戰略上、在資源上要配合中國。

    事實上,中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跟美國、歐盟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立場,甚至於以不干涉他國內政做理由,支持了很多違反人權的政府。

    台灣站在面對中國的第一線,承受的壓力比任何國家都還來得大。北京政府用所有手段來圍堵台灣外交活動的空間,甚至於NGO的參與,都希望讓台灣消失,聽不到台灣的聲音。

    對北京來說,台灣如果有充分的外交活動空間,那就隱含著台灣獨立、一中一台,或者是兩個中國的危險。

    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也是非常明顯,而且產生很大的心理戰作用。

    台灣海峽的安全風險,實際上是來自北京新的軍事威脅策略。

    大家可以想像中國的軍艦、軍機繞行台灣,或者是通過海峽的中線,或者是解放軍進行很多的奪島演習,以台灣為假想對象。我想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威脅。

    甚至很多民族主義的學者還特別強調,武統的選項,或者統一的時間表。

    即使中國沒有採取軍事的手段,它在其他的統戰做法,還是非常多元而廣泛。

    比如說它會扶持代言人,或是擴大所謂三中ㄧ青的交流,中國當然希望利用民主的弱點,達成改變民主的目標。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無聲的戰爭,是用金錢的購買,取代武力的佔領。

    因為台商在中國投資的金額非常龐大,中國希望能夠透過磁吸效應,讓台灣跟中國的經濟達成一體化的依賴效果,這個策略叫做「以商逼政」,或是「以商圍政」。

    事實上在台灣重要選舉的時刻,台商組織經常要被迫政治表態,要發表有利於北京的言論。

    中國不只是透過企業,台灣媒體的主要股東、廣告以及節目行銷,中國也企圖用它的各種力量來影響。

    台灣在網路媒體及社群媒體,幾乎是百分之百不設防,中國也在這方面投入非常多心力,形成另一個導引台灣輿論的戰場。

    大家都知道,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台灣的年輕世代對中國是不信任的,而且沒有好感,所以中國也花了很大力量在爭取年輕人支持。

    所謂的惠台31項政策,很大目標就是要爭取年輕人去中國就學、就業或創業,所提出來的條件是很優惠的,現在甚至下降到高中生,畢業之後可以到中國去留學。

    甚至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中國也運用了相當大的資源,希望達成政治效果。台灣人的民間信仰,他的祖廟有的是在福建、有的是在廣東,透過宗教的對接,或是到祖廟進香,希望能夠透過宗教影響台灣的政治取向。

    台灣廟宇的密度,跟西方的教堂是一樣的密集。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信仰叫做媽祖,她原來是航海的守護神,中國也透過媽祖信仰文化,希望能夠提高台灣人對中國的政治認同。

    剛講的這些方法,看起來都是比較正面,不過還有很多負面的方法,例如這個假訊息跟網軍。

    最近有一個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顯示,台灣是受到中國最多資訊安全攻擊,也是最多網路操作的一個國家。

    大家可以想像,中國要控制14億人民,不讓資訊可以自由流通,它必須要在網路的技術上,投資非常大的力量,包括大型的網路公司也會受到中國政府監管。

    你可以想像在中國,在網路上搜尋不到維尼熊,這正在中國發生。

    但是這個方法跟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影響台灣的選舉,甚至影響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的重要網路工具。

    對我們來講,我們是網路上的公民,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網軍。

    大家可能會認為假訊息製作,好像假訊息就只是把圖片做非常精緻的修改,或者提供一些錯誤的新聞,其實不只是這樣。

    假訊息一定是內容農場所製作,或者網軍精心的製作,透過各種行銷的手段,讓它形成像謠言一樣的效果。

    中國人如何製造這個假訊息,是非常有技術的,這個所謂的三分真、七分假或真真假假。他會讓你有這個訊息,部分的真實,其他都是假的,這樣的說服力跟傳播力才會比較大。

    如果俄羅斯要影響影響歐洲的選舉,他們還有語言的差距;中國人影響台灣的選舉,語言的差距是比較小的。

    現在台灣的政府以及網站,都成立所謂的事實查核中心。包括LINE、包括Facebook,這個查核中心主要是讓網路上的公民素養可以提高,可以很輕易通過App、透過一些方式,知道正確的訊息,那這個工作其實還是很重要。

    最近的外交政策雜誌登了一篇專文,分析去年的選舉,中國網軍對於選舉如何操作的具體例子。

    某個競選重要粉絲社團的管理者,他們真實的身分,經過追蹤以後,發現是中國騰訊的員工,那騰訊是擁有Wechat這個軟體,這些管理者在選舉的時候發揮很大的作用。

    它可以分散成非常多的粉絲,去影響台灣的網路輿論,在選舉結束後,這些管理者就一個一個退出。

    這就是為了選舉而介入很重要的實力,這個研究也讓我們看到,其實中國在運用網路的技術,企圖要來影響民主台灣的發展。

    事實上,像騰訊這樣大的公司也受到北京政府非常大的影響,這個網路的監控,在這些大型公司都必須要配合北京政府,不只是對台灣,事實上對中國自己的網路使用者,一樣採取同樣的監視策略。

    所以印太戰略底下,很多的安全議題,包括網路安全、網路公民素養,這也是必須要推動的大主題。

    若比較於台灣,還隔著台灣海峽,香港跟中國就更近了,最近反送中抗議,整個香港,幾乎所有的市民幾乎都投入這場抗爭,包括大學生。這在香港的未來的歷史發展上,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對香港來說,他很難相信中國司法的獨立性,將只要提出引渡的要求,就可以把香港居民送到中國審判,不希望香港跟中國這條界線就不見了。對香港人來說,這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對香港人來講,所謂的一國兩制已經破產,這個兩制是假象,一國才是真實的。

    北京所承諾的港人治港,或者是雙普選,我想從這反送中運動看得出來,這個承諾都完全跳票了。

    所以,反送中運動要怎麼落幕,特首是不是下台,這個法案是不是撤回,這是比較短期的議題,更長的議題是香港要如何能夠民主化。

    這個議題在台灣就形成,「挺香港保台灣」的一個氣氛,那個氣氛就是,對中國的所謂的一國兩制這個訴求,在台灣是完全沒有任何市場的。

    我想反送中運動所形成的政治效果,會讓中國未來爭取包括香港人,甚至台灣的好感,這是一道無形的高牆,這高牆是不容易推翻的。

    我想親中路線在台灣,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北京政府的最新表述,是認為「只有一中,沒有各表」,親中路線沒有所謂各說各話的空間。

    這個路線希望台灣跟中國進一步的經濟整合,這個路線也希望台灣透過北京的談判默契,要降低國防支出跟外交競賽,這樣的路線在台灣,也慢慢失去市場。

    當然台商也許會挹注一部分的經費,去影響台灣的政治,但台商也是多元的,並不是一種意見。

    台商也非常瞭解,中國的市場已經形成一個看不見的風險,經營的成本也大幅提高,尤其是美中貿易戰之後,他們被迫尋找新的新的生產基地。

    這目前對台灣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台灣的政府現在推出了台商回流的專案。
    這個專案來申請的台商,預估到今年年底會超過200到250億美金之間,而且這個方向正持續發展下去。

    當然有些台商會移轉到越南,或是ASEAN國家,去分散整體風險。我們用今年上半年的統計發現,轉單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大概從美國直接下單到台灣,台灣出口的電子產品,像手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伺服器等等,大概增加了20%。

    那當然,從台灣生產的零組件賣到中國,在過去半年當中,也下降了15%。

    當然這個美中貿易戰爭長期持續下去,對中國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長期的消耗戰。

    不只是出口會減少,所謂的紅色供應鏈也會受到相當的損害。

    對台灣來講,如何掌握這個美中貿易,在所帶來的,不管是風險還是機會,我們必須比較務實的去評估,如何讓台灣經濟能夠發展得更好。

    我看到回流的這個方向,除了製造業之外,電子業是非常大的項目。

    大概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把高階的製造遷回來台灣;第二個是在中國大陸產能降低,把台灣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產能提高。

    第三個就是在台灣成立R&D的中心,跟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做更多協力合作。

    當然,印太戰略有很多的目標,我想大家熟悉的是,如何讓台灣成為印太戰略裡面最好的、最可靠的民主夥伴,同時也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戰略夥伴。

    第三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如何在科技產業上,台灣要成為美國的一個非常緊密的夥伴。

    當然其他方面像是軍售的常態化、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或者是美台對話去推動很多印太地區良善的政府處理,這些都是方向。

    我剛剛特別提到說,要共同面對的就是如何加強美台之間的科技產業的合作。

    事實上,印太戰略的提出是在2017年11月,川普總統在越南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到現在是兩年,但這兩年已經產生很大的改變。

    去年的11月,彭斯副總統也特別提出印太戰略的願景,包括經濟繁榮、安全以及良善的政府治理跟公民賦權,我相信台灣在這個過程,可以扮演非常多的角色。

    大家常常比喻說,台灣面對中國的崛起,就好像聖經所講的大衛對抗巨人,也希望能夠讓大衛不要孤單,讓大衛力量大一點。

    就像剛剛一開頭講的,若自由是唯一的道路的話,需要更大的勇氣、智慧,也需要更多的朋友。

    謝謝大家!

  • 如何退出line社群不被發現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20 23:37:35
    有 235 人按讚

    當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是網紅,我們受得了嗎?

    雖然這個趨勢早在幾年前就出現、成形了,但看到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成立個人的 Youtube 頻道之後,我覺得值得好好聊聊,也自我反省一下。

    (蔡英文總統的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ingwen831)

    作為在台灣最早開始推動草根媒體與公民媒體的其中一人,我其實一直很希望看見更多政治人物,透過網路自媒體,直接與公民溝通。

    ( 2006 年歷史回顧: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5799.html )

    不過到現在,政治人物網紅化已經成為常態,我可以隨意 tag 總統,也可以到總統的臉書、IG、Twitter、LINE、YouTube 帳號下留言(跟許多機器人湊熱鬧)。不只總統,每一位政治人物大概手上都有以上的社群媒體全套方案,那麼台灣的政治公共溝通,變好了嗎?

    對,沒有。所以過去的我想得太簡單了。可是,我到底想漏了啥?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 #網紅」?在我的定義中,網紅就是網路時代出現的 #新名人。在網路之前,名人早已存在,他們的特點就是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能夠調動眾人的注意力。

    而現在的網紅更擅長於把自己的「公領域」與「私領域」模糊化,讓 #自我呈現 與 #公開展示 難以分辨。網紅比過去的名人更像是你的朋友,總是直接對著你說話、一開始看起來粗糙的呈現,更讓大家感覺是「自己人」。

    在一開始,網紅之所以能紅,不靠主流媒體的吹捧,也不須承襲既有的名聲遺產(例如上一代名人交棒),而是靠我們一個又一個點擊、按讚、LIKE、訂閱、轉發、留言...才得以合理化自己的名聲。概念化來說,就是「#名聲生產民主化」。

    記得以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都有師徒制,例如張菲是倪敏然帶出來的,胡瓜是張菲帶出來的,浩角翔起是胡瓜帶出來的,以此類推。但現在有任何一個綜藝類 Youtuber 需要這些綜藝圈大哥大姐帶嗎?一個都沒有,每個我們現在知道的頂級網紅,都是靠著自己紅起來的。

    那麼要如何成為網紅呢?根據我的歸納,網紅具備三種特色,簡化為 3D:#Different、#Dazzling、#Deep。

    Different #反骨網紅:特立獨行、離經叛道,凸顯反傳統元素。例如 小玉 Xiaoyu 。

    Dazzling #耀眼網紅:擅長表演、創作、自己可以完成包裝跟行銷。例如 蔡阿嘎 。

    Deep #專家網紅:垂直於特定社群、專精主題的專家。也被稱為某某宅、OO達人之類的。例如 電獺少女-女孩的科技日常。

    當然,能夠成為網紅的,通常在 3個 D 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以上舉例的幾位,只是我個人認為他們在某一個層面特別突出。

    政治人物變成的網紅,其實也都有以上 3D 的特色。首先,政治人物使用社群媒體,透過各種內容(文字、圖片、影音、直播)直接對網友說話,其實就是與過往的政治人物形象很大的背離,就是在反傳統。他們抱著玩偶或貓、曬著手指、吃著便當、剪頭髮、直播遊戲實況、參與其他網紅的節目...其實都是試圖在嚴肅、甚至時常令人生厭的政治環境下,凸顯自己的親切感跟人味。

    台灣大部分的政治人物講話其實不吸引人,除了 柯文哲、 韓國瑜 、 立法委員 黃國昌 等少數政治明星,很少有政治人物能夠讓支持者覺得耀眼,他們就主要朝耀眼網紅的路線走。(不支持者當然就覺得礙眼了)

    而承擔解釋政策、提高部會好感度的內閣首長跟各部會部長,像是行政院長 蘇貞昌 、副院長 陳其邁 Chen Chi-Mai、科技部長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內政部長 徐國勇 等等,則是主要朝「專家網紅」的路線邁進,盡量呈現專業,給人信任、可靠的感覺。

    之前 呱吉 宣布參選時,不少人都以為是網紅試圖透過參選造勢獲得免費廣告,但這其實解釋不通,因為他當時自己能創造的觸及跟擴散,就已經大過主流媒體能給賦予給他的了。所以,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看,現在已經到了新的階段,是政治人物積極地想成為網紅,參選甚至成為手段之一。

    當政黨背書、樁腳插拔、傳媒公關都效益大減,政治人物就必須先是網紅。這有點像是以前很多媒體人、主播、藝人成為政治人物,以及很多政治人物後來去媒體當名嘴一樣。政治人物誕生、取得能量的方式跟管道,隨著傳播環境巨變而變。

    柯文哲是網路名人、唐鳳也是網路名人。很多政治人物也是因為在網路上紅了才有人氣,才有底氣參選、或因此被列為不分區立委。

    我預期,未來只會有更多的網紅投入政治。投入政治的一位位網紅也會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成為一股重要勢力。

    這樣的改變讓政治終於成為眾人之事了。

    只要先成為網紅。

    ......不過,政治人物全面網紅化,以及越來越多網紅政治人物化,卻會讓一個原本還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變得很嚴重,那就是「資訊津貼」。

    之前在討論「終結放榜新聞」時,也有討論到資訊津貼這個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57428408085863

    什麼是資訊津貼呢?維基百科的解釋很清楚了,大家可以看看:

    「資訊津貼(Information Subsidy)是一個公共關係及新聞學上的術語,意指消息來源以新聞稿、投書、購買版面等方式,讓媒體工作者快速取得資訊,減少採訪上的各項成本,並藉此控制議題的設定。

    新聞工作由於講求時效性,媒體或是記者因為有截稿時間的壓力,在極度有限的時間、採訪預算下,通常無法輕易掌握所有的新聞來源,所以會傾向以較低的「成本」取得資訊,或是使用成本較低的資訊來協助完成新聞工作。

    消息來源以各種方式主動提供訊息給媒體,降低記者撰稿及尋找新聞來源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金錢、心力等成本,協助記者在截稿時間前順利完成採訪工作,並藉此影響記者撰稿的方向、內容或態度,進而獲得針對特定議題的發言權、詮釋權。當記者在時間壓力下無法以更高成本完成採訪工作時,通常會樂意使用消息來源提供的資訊津貼。」

    出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資訊津貼

    在政治人物還沒有全面網紅化的時代,資訊津貼早就存在,例如透過新聞稿、獨家消息、「消息人士指出」、「黨政高層表示」等等方式,影響媒體的報導方向跟內容。

    不過隨著媒體環境巨變,廣告量下滑、人力不足、點閱率引導碎片化的即時新聞爆增,記者深入挖掘議題與讀者深入了解議題,都是種奢求。資訊津貼的價值比起之前就更高了,到現在我認為甚至都不能稱為「津貼」,而是變成每天新聞的主角了。各位可以看一下主流媒體,現在是不是幾乎都用政治人物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的內容來改寫成新聞。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

    當具有新聞價值的政治人物(包括執政、在野、中央、地方.....)大量地提供自製的內容,而新聞媒體又競逐即時新聞時,新聞越來越變成只是幫政治人物把他們在臉書上的發言改寫一遍,不管是認真嚴肅的內容,還是更受歡迎的討喜親民類內容。

    廣電媒體需要管制的邏輯基礎來自於頻譜有限,屬於公共資源,應該做最有效率的應用,黨政軍也因此退出三台。但進入網路時代,有限的不再是乘載的內容,而是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清醒的時間)。

    於是所有人都在卯起來競爭同一塊有限的餅(注意力),競爭力道越來越強,加上主流新聞媒體幾乎完全喪失把關的能力跟資格,臉書或 Youtube 又不斷加強過濾氣泡,我們看似獲得了很多來自政治人物的一手資訊、撇開了糟糕媒體的中介,政治人物看起來也都更開放、更透明也更親民了,這也會讓身為公民的我們覺得自己蠻偉大的,但如果靜下來想想,會發現這排擠掉了一些對公共討論來說很重要的價值。同時,其他的新聞議題(例如昂貴的國際新聞),也可能因此被便宜的政治網紅資訊津貼排擠到不見了。

    #更新:另外一個目前還看不太出來的問題是:因為原生網紅想跟政治網紅合作拍片、或是曾經合拍過片而有些微交情,會不會讓網紅們不願意批評、不想得罪政治網紅呢?不管他們平常拍的主題是什麼,原生網紅也是意見領袖,但被政治網紅收編之後,會不會就因此更加自我審查了呢?

    我當然不是說,政治人物主動透過自媒體跟公眾溝通這件事,現在完全變成一件壞事。只是我原本認為應該是對社會有淨利益的事情,現在卻覺得沒那麼肯定了。

    總之,我想我們也只能時時提醒自己,就算是自己支持的,也不能被網紅化的政治人物牽著走。

    延伸閱讀:

    網紅參政 VS 政治人物網紅化
    https://medium.com/%E9%9B%86%E7%9F%A5%E6%9C%83%E6%89%80/%E7%B6%B2%E7%B4%85%E5%8F%83%E6%94%BF-vs-%E6%94%BF%E6%B2%BB%E4%BA%BA%E7%89%A9%E7%B6%B2%E7%B4%85%E5%8C%96-8ec89aacc7eb

    截圖來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zSg7Yu2q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