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跟自戀傾向的父母相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跟自戀傾向的父母相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跟自戀傾向的父母相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跟自戀傾向的父母相處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88的網紅心靈僻靜花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愛孩子,但孩子永遠不可能不愛自己的父母。 記得曾看過一篇對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依戀研究,讓猴子與披了母猴毛的玩偶相處,猴子們以為那隻玩偶是猴媽媽,與之親密。然後在玩偶猴媽媽的胸前設置機關,向朝猴媽媽前來的猴子們射箭。猴子們雖然受傷,卻還是執意地走向猴媽媽。既使是受傷,也還是無法不去親近...

  • 如何跟自戀傾向的父母相處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08 07:57:25
    有 90 人按讚

    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愛孩子,但孩子永遠不可能不愛自己的父母。

    記得曾看過一篇對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依戀研究,讓猴子與披了母猴毛的玩偶相處,猴子們以為那隻玩偶是猴媽媽,與之親密。然後在玩偶猴媽媽的胸前設置機關,向朝猴媽媽前來的猴子們射箭。猴子們雖然受傷,卻還是執意地走向猴媽媽。既使是受傷,也還是無法不去親近自己的媽媽。

    這也讓我想到一則故事,一個單親女兒和媽媽相依為命,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常丟下她不管,甚至帶她出城卻把她一個人丟在不熟悉的城市,任她自行在外遊蘯找路回家,或是暴力對待。母親唯讀在精神狀態較良好的狀態下,因為自責及愧疚而割女兒的腕,希望她和自己一同走上黃泉從此不再受自己的不幸對待。而女兒怎麼樣都不肯丟下(離開)自己的母親,既使和母親相處的危險性極高,也不願意放下她。

    與父母之間的依戀總是影響我們很深,以下和大家分享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在「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中提到的依戀形式,來理解依戀是如何影響著人格發展。首先我們得先釐清什麼是依戀。

    #何謂依戀

    在英國精神科醫師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研究之前,大家普遍認為孩子對母親產生依戀,是為了得到母乳等具有實際利益的原因。然而John在比對戰爭孤兒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無論給予他們多少營養,孩子們還是無法順利成長。也就是說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母親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母親的擁抱等肢體接觸及伴隨而來的情感連結,對於孩子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母親以孩子為優先,犧牲自己的需求,經常付出關心照料時,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才得以養成。面對能夠無條件地穩定回應自己需求的人,人才會產生依戀。

    #何謂依戀形式

    依戀形式始於幼年時期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在經年累月的各種人際互動中確立成型。可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而不安全型又分為焦慮型與逃避型;當焦慮與逃避重疊時,成為恐懼逃避型,而當依戀創傷難以痊癒時,成為未解決型。視依戀系統運作而定,若良好平衡發揮機能的狀態為安全型;相對焦慮型就是依戀系統過度敏感或過度運作的狀態。

    比如,面對分離時,焦慮型會緊抓對方哭叫抵抗,逃避型則是表現冷漠不為所動;或是面對困擾時,焦慮型會找人商量討論,或做出過度反應引發人際緊張,而逃避型則是獨自承受解決;在親密關係中,焦慮型會依附想要以各種方式確立彼此關係的穩定度,而逃避型則是需要自己空間的自由度,不想要與他人過度親密。

    #逃避性人格
    #強烈害怕被討厭

    逃避性人格的特徵在於敏感容易受傷,為了盡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是最常與逃避型依戀形式合併的人格之一。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的風險去做些什麼,不如消極地維持現狀,以避免危險為優先。若是屬於強烈逃避型依戀形式的逃避性人格,在人際關係上更是消極冷淡,好像什麼事都與自己無關。若是伴隨焦慮型依戀形式的話,則很擅長察言觀色,在意別人臉色,強烈需要別人認洞,而表現出依賴性人格傾向。

    #依賴性人格
    #擅長察言觀色不敢拒絕別人

    過度在意對方一味迎合他人,通常這類型人會認定自己無法一個人活下去,多半為焦慮型依戀形式。不過小時候在雙親掌控下長大,或是嬰幼兒時期曾遭到放棄和高壓掌控的人,則會同時顯現出逃避型依戀形式。這種情況上,這類人難以與他人融洽相處,老是看別人臉色過活,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導致自己的想法受到壓抑。

    另一方面,擁有焦慮烈依戀形式的依賴性人格,則容易產生強迫關心的問題。因為太想要為配偶或孩子奉獻心力,結果變成控制狂,反而妨礙對方獨立自主。若是較穩定的依賴性人格,就能善用旺盛的服務精神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而成為家庭良好的支柱,或在人際上有人緣容易獲得成功。

    #強迫性人格
    #認真努力責任感重

    小時候被父母強加義務又無法達成他們的期待時,孩子容易產生逃避性人格;但若是在已實現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又將父母的基準加諸己身,將期待等同於標準的情況下,就會誕生一種「以完成義務與責任為優先」的強迫性人格。這類人格重視秩序與規矩,把達成義務與責任當成最大使命,容易變成工作狂;也因為不重視自己,容易罹患身心疾病。

    若是強迫性人格屬逃避型依戀形式,重親義務與責任傾向會更強烈,過度嚴格不容許例外。這樣的特性會對原本應在愛情下結合的家庭共同體帶來負面影響,原本該以同理心為基礎產生的依戀會變得枯燥無味缺乏滋養。

    若是依戀形式屬較穩定安全的強迫性人格,則能發揮得到他人認同的義務感與責任感,也容易適應社會。但是當與逃避型依戀形式並存時,他們又無法順利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徒有形式上的禮貌,卻因缺乏感情而難以加深關係。若是焦慮型依戀形式的強迫性人格,則會對他人過度迎合及犧牲奉獻,累積太大的壓力。

    #自戀性人格
    #只愛自己唯我獨尊

    自戀性人格特別重視自己,藉由輕蔑周圍來保護自己。他們想從他人身上得到的不是共鳴或對等,而是讚賞與恭維。受到傷害時會相當介意,遭到他人責難時,往往呈現非常激烈與憤怒的反應。就算自己真的有缺點及錯誤,被指出時也無法接受,容易惱羞成怒。

    這種類型的生長環境往往令他們一方面受到溺愛,另一方卻只能得到缺乏同理心的愛。他們的母親常有冷酷的一面,除非孩子能如理想般優秀,否則無法得到她的認同。若自戀性人格能擁有較為穩定安全的依戀形式,只要懂得善用自信,就能獲得很大的成就;相反若屬於焦慮型依戀形式,則會自大又自卑,因擔心被抛棄而容易焦慮不安。這類人不擅長面對挫折,狀況好壞時的差異相當大。

    #反社會性人格
    #冷酷地壓榨他人

    反社會性人格類型也常伴隨逃避型依戀形式出現,他們與自戀性人格類型一樣缺乏同理心,但卻不需要別人的讚賞,反而能不在乎地做出受人批評的事,從中獲取自己的存在感。這類型的人在童年時期通常不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發自同理心的愛,只是不停遭到否定。這種經驗使他對別人抱持憎恨與憤怒,以攻擊他人的行為扺抗自己曾遭受的打擊,也可以說是一種報復行為。這類人格無法擁有長久的依戀,與人的關係也常說斷說斷。

    #類分裂性人格
    #與人相處不快樂寧願獨處

    類分裂性人格難以與他人建立基於同理心的親密關係,有極大部分來自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這類人常屬於逃避型依戀形式,對結婚與育兒毫無興趣,只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樂趣。若是擁有安全型依戀形式,則能跟少數人建立起親密的信賴關係,與伴侶及孩子間的關係也較穩定。

    #妄想性人格
    #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

    不相信他人,有強烈的警戒心,不願暴露出內心情感或內在的一面,連最親密的人都無法信任,反而會想監視或掌控對方。這類人常擁有逃避型與焦慮型並存的恐懼逃避型依戀形式,一方面想要有可以信任的人,一方面卻無法相信任何人,進而陷入兩難。這類人一開始交往時很正常,但一旦進展到親密關係後,會立刻打開疑心病的開關,進而監視起對方。若此類型的逃避型依戀形式傾向較強,則會與人保持距離,性格冷酷無情,試圖用金錢權利掌控他人。

    #邊緣性人格
    #遊走於兩極端討厭自己

    心情及人際關係皆遊走於兩極端,在強烈自我否定下反覆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是邊緣性人格類型的待徽。他們多半屬於焦慮型與未解決型,特徽是與養育者間的依戀受創未癒,只要一想到養育者就會失去理智。也有不少人屬於恐懼逃避型,他們往往陷入既依附家人,也同時對家人產生攻擊性的狀況,因為容易演變成繭居族。另外這類人和妄想性人格一樣矛盾,既想相信別人又無法相信別人。此外,相較於妄想性人格類型一板一眼又固執的個性,邊緣性人格的特徵則是見異思遷,反覆無常。

    illustration: Shannon Berg

  • 如何跟自戀傾向的父母相處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5-09 10:00:01
    有 153 人按讚

    【憂鬱症患者的內在動力本質】 by 邱淳孝諮商心理師​
     
    前面談了關於憂鬱症的生理機制、如何聆聽陪伴等,接下來要談一些比較少人談到,關於「心理機制」的部份。
     
    我觀察到憂鬱症常常有幾個特點:
     
    一、自我要求高
     
    在影片的一開始,許多人都提到,對自己有很高的自我要求。
     
    所以我常說,會罹患憂鬱症的人,通常不是脆弱,而是太過堅強。
     
    他不允許自己脆弱、不允許自己做不到,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敗永遠比成功多,而每當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就會不斷地批判自己,責怪自己「我怎麼做不到」。
     
    而這個批判自己的聲音,用佛洛依德最經典人格結構的理論,就是「超我」的聲音。
     
    很多時候,那個自我要求高,一方面會跟天生氣質有關,更多時候,是跟從小到大的在家中的成長環境有關。
     
    例如犯了錯常常會被懲罰,或是在乎「是非多錯」,比在乎「情緒」還要多,都有可能增加這個「超我」對自己的批判。
     
    久而久之,那對孩子而言,就會成為對自己的一個習慣性對待,也很如硬在挫敗的時候,也先給自己很多要求,甚至指責。
     
    我最近發展出一個形容。
     
    那個自我要求,就像是拿著鞭子抽自己。
     
    問題是,拿鞭子的人是自己,可是被抽的人,也是自己。
     
    而你有看見,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嗎?
     
     
    二、自我價值低
     
    延伸「自我要求高」的這件事情,很多人會說,他的自我要求高,是因為如果不這樣做,表現會差,或者會被別人不喜歡、讓別人失望。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其實你的自我要求,本來是要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或者讓別人滿意的。可是當你總是對自己高要求,甚至批判自己的時候,你有因為這樣,而變得越來越有自信,或者讓別人越來越喜歡你嗎?
     
     
    沒有。
     
     
    其實你對自己的要求,已經把自己放在「我其實本來就不夠好,所以如果我對自己的要求,只是讓自己很努力、勉強,變得跟別人差不多而已。」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你已經把自己預設放在一個「不夠好」的位置,而後面對自己的自我批判,其實是更加甚這個「我不夠好」的想法。
     
    至於別人是不是喜歡你?如果仔細去看,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喜歡跟討厭,跟你做了什麼,真的沒有太大關係。
     
    更重要的是,我常說:「如果當你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就算別人喜歡你,你會真的相信嗎?還是那會成為一個你暫時的安慰,實際上又要在下次,會盡全身的力氣,去爭取那一點點微薄的喜歡?」
     
    因此,練習告訴自己:「就算我做不到、不夠好,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已經好努力、好努力了!」
     
     
    三、向外的不滿轉為向內的攻擊
     
    「憂鬱是原本向外的攻擊,轉向對自己。」
     
    忘記從哪看來這句話,而這句話一直記在我的心裡,覺得非常有道理。
     
     
    佛洛依德會說這種防衛機轉叫做「迴射」,我形容那像是迴力鏢一樣,本來要丟向別人,最後會轉向自己。
     
    如果仔細去聽,憂鬱症的患者,往往是對這個世界、對於其他人,一直有一個很隱微的敵意存在的
     
    例如對在成長過程中,那些要求自己、甚至傷害、打自己的人,有很多的不滿、憤怒;又或者是在學校裡頭欺負、罷凌自己的人。
     
    那種咬牙切齒的恨,其實一直隱藏在心底,可是因為前面提到的自我價值低、自我強度不夠,又或者是我們的文化中,不允許我們對父母貨長輩生氣,使得「生氣」這個情緒常常被壓抑了下來,所以就不敢對那些傷害自己的人生氣。
     
    可是大家想想,為什麼一個人要生氣?或者問,為什麼動物會需要生氣?通常都是地盤被侵犯了、自己或小孩受到威脅了。所以生氣歧視一種嚇退對方的生存本能,可是一旦這些生氣,沒有辦法「對外」,就會轉而「對內」。
     
     
    對內的攻擊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有點連結到一、自我要求高的部份。
     
    不論發生什麼事情,第一個反應總是先「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哪裡說得不夠好、做得不夠對、考量得不夠周詳,他才會有這種反應。」
     
    甚至把很多根本不相關的責任、錯誤,怪到自己身上。
     
    可是更多時候,大多數的事情,跟自己根本沒有關係。
     
    所以也有人說,某種程度上,一直自我貶抑的人,也是一種「自戀」的表現,因為過度放大自己的重要性,以為所有事情都是跟自己有關。
     
    我很喜歡有個人曾經告訴我:「到了最後,你會發現,你根本沒有那麼了不起,你做了什麼糟糕的事情,人家根本一下子就忘記了,沒有那麼在意。」
     
    四、小結
     
    綜合前面的這些論點,我其實非常建議有憂鬱傾向,甚至憂鬱症的人,可以做以下幾件事情。
     
    第一,停止對自己的自我要求與批判
     
    自我批判,其實是一種習慣,有時那已經變成一種反射性的動作了。
    如果一時之前沒有辦法停下來,至少要「意識到」自己在對自己這麼做。

    第二,相信自己,不用再「更努力」,已經「夠好了」
     
    先從相信且肯定起自己的價值開始,才有機會收下別人的肯定。
     
    結合第一點,我也很強調,必須要發展出對自己的「心疼」,如同前面的比喻,你是拿鞭子抽自己的人,但你也是挨鞭子的那個人。
     
    看看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也為那個遍體鱗傷的人,覺得有一絲絲的不捨呢?
      
    第三,在安全的環境下,接納並表達自己情緒
     
    「情緒,是需要無條件被接納的。」
     
    這是我在演講的時候常說一個觀念。
     
    這並不是說,我們需要亂發脾氣。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調整的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但是有任何的情緒,是需要被接納,甚至歡迎的
     
    如果真的還在憂鬱裡頭,就給自己一些耐性。
     
    延續著上述三、向外的不滿轉為向內的攻擊,特別提到「生氣」這個情緒。
     
    如果當你對自己有很大的憤怒時,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我不是對自己生氣,我有可能是對誰生氣呢?」
     
    當然不是說,你就要把這生氣給「發出來」,因為有時在自己還很脆弱的時候,不見得能夠承受得了,當你發脾氣後,後續引發的反應。
     
    但至少能夠意識到,並且承認,對那些人其實是有情緒的。可以找可以接納你情緒的好朋友抱怨、碎嘴,可以寫日記抒發一下。重點是,知道這個生氣不是為了要傷害對方,而是為了保護自己,而不讓自己繼續受委屈,承受不屬於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藉由這個影片,大家也可以對照著以上提出這幾個現象,希望讓大家可以藉由這個角度來理解「憂鬱症」。
     
     
    https://www.facebook.com/sincerepika/posts/608834829474635
     
    =============================
     
    🌸《 #婚姻完全手冊》三部曲電子書:https://goo.gl/VBdUvJ

     
    --------------------------------
     
    ❤《關係黑洞》:#不安全感 如何影響關係
     
    👉博客來:https://goo.gl/QyaBBT
    👉誠品:https://goo.gl/fNWGmt
    👉金石堂:https://goo.gl/uebSqx
    👉讀冊:https://goo.gl/pdDjjz
    👉城邦讀書花園:https://goo.gl/6aqX26
    👉電子書資訊:https://ppt.cc/fChF9x
     
    --------------------------------
     
    🌠《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博客來 goo.gl/4A12pM
    👉誠品 goo.gl/xZSftl
    👉讀冊 goo.gl/z2YUhX
    👉金石堂 goo.gl/8sbRGX
      
    -----------------------------------
     
    ☀心曦心理諮商所
     
    ★預約個別諮商、伴侶/家族諮商  
    👉預約表單:http://goo.gl/qWfd2O

  • 如何跟自戀傾向的父母相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13 20:00:00
    有 577 人按讚


    她如果覺察得再深一點,她就會明白,她一切的考量,是從自己出發。然後表面上種種為女兒著想的理由,其實只是為了回應她自己的情感。多一種方式來說,她沒有讓女兒做自己,她不想讓女兒長大。因為她自己在心理上還沒長大,因為她自己依然沒辦法做自己。

    「因過分依賴而引起…只是苦惱如何獲得他人的愛,甚至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如同飢腸轆轆者只想著向別人討要食物,卻不能拿出食物幫助別人。他們寂寞和孤獨,永遠無法體驗到滿足感。…他們不能夠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價值依賴於跟別人的情感關係。」~史考特‧派克

    她自己沒有的,她就給不出來。

    所以她沒辦法尊重女兒的主體性,她甚至把種種的控制,那些剝奪女兒自主的舉動,合理化成保護與愛。把女兒的抗議,當成女兒的叛逆。女兒的獨立,被她解讀為失去—難怪她想盡辦法讓女兒依賴她。

    「給予愛的能力,取決於個人性格發展的水平。它預先就假設了,人要取得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創造性傾向。在這一傾向中,此人必須克服他的依賴性、自戀和支配欲…對他本人的個人力量擁有信心,對憑自己的力量達到目標的勇氣信心十足。如果在某種程度上此人缺少這些品質,那麼他就會害怕付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愛。」~弗洛姆

    愛,常是兩個完整的個體之間的互動,彼此攜手成長。而不是一個人缺乏,要另一個人填補。控制不再是互動的主調,尊重則浮上檯面—我們專心做自己,也允許對方做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mentalhealth/posts/2371661813070295

    🧡🧡週五週末夜,心靈閱讀日─春季篇🧡🧡
      
    每週五為心靈閱讀日🌲
    讓您有機會停下來沉澱自己的思緒 🗨
    從文字裡看見生命的可能性,讓各種故事都有了不同的意義…今天,就讓我們靜下心來閱讀吧 📕!
      
    ⭐ ⭐ ⭐ ⭐ ⭐ ⭐ ⭐ ⭐ ⭐ ⭐ ⭐ ⭐ ⭐ ⭐ ⭐ ⭐ ⭐ ⭐
      
    「人類的童年期造成人類有較長、較複雜的父母期」─人類學家Meredith small。
      
    有孩子的家長在身心兩方面都與子女密不可分👩‍❤‍💋‍👩,這種關係通常是雙向的而且長達一生;
    養育孩子也可被視是一個反觀自己內心的過程💖,不少的家長透過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逐漸看到內在的自我。
      
    但也有些家長透過與孩子的關係,讓自己能夠暫時遠離生命中需要面對的議題🧙‍♂。這樣複雜又難以言明的內心歷程,
    到底是如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與家庭、與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呢?
      
    本次邀請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來為我們分析這複雜卻又重要的關係,可以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理解自己的內在,並透過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 ♥ 文章由此去>> https://goo.gl/qiLaUW
      
      
    #面對自己的陰影不容易請讓專業心理人員陪伴你
    #家庭影響我們很多但我們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