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改掉強迫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改掉強迫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改掉強迫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改掉強迫症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梅姬L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肯定他,你就會越來越肯定自己的品味》 謙卑禮讓之美德深植在上一代長輩們的處事觀念裡,對於「讚美自己人」這種舉動是感到相當「害羞」的,常常可以看見父母們在外人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一堆缺點,但對他們來說「罵給別人看」只是謙虛的一種表現,即使在場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那不是真的在嫌棄,因為他們嘴裡罵著,...

如何改掉強迫症 在 Grace 健身護理師 一對一體態管理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14:31:45

《根除壞習慣的五項策略》 1.辨識觸發原因 檢視壞習慣,針對每一個習慣的四個W Who(誰) what(什麼)Where (何處) When(何時) 例如:和哪些人在一起時,更容易飲酒? 2. 動手改變 這邊我覺得作者舉動例子非常可愛,他說假如你想吃得健康一點,就把家裡的垃圾食物清掉,不...

  • 如何改掉強迫症 在 梅姬L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0 21:56:13
    有 204 人按讚

    《肯定他,你就會越來越肯定自己的品味》

    謙卑禮讓之美德深植在上一代長輩們的處事觀念裡,對於「讚美自己人」這種舉動是感到相當「害羞」的,常常可以看見父母們在外人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一堆缺點,但對他們來說「罵給別人看」只是謙虛的一種表現,即使在場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那不是真的在嫌棄,因為他們嘴裡罵著,投射過去的眼神卻是充滿慈愛,但這就是老一輩們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也是在傳統思想的家庭中成長,這種「說不出口的愛」可能也早已在你的心底根深蒂固,「肯定的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對原生的你是會感到吃力的,就跟我一樣。我是在一個人獨自闖蕩社會時才發現這件事的,我發現我在面對稱讚時都會焦慮的手足無措,聽完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才得體,在需要讚美時腦袋裡的詞句又總是支離破碎,怎麼樣都拼湊不出一句完整的話語來表達,明知道嘴甜是一件好事,但就是生澀的難以啟齒,要說什麼都很彆扭,硬擠出口了又渾身不對勁。

    打從第一份工作到現在我都是從事業務性質的工作,讚美這個環節是和客戶初次見面寒暄時留下好印象的關鍵,剛要邁出第一步怎能就卡住,終於逼得我正視這個問題開始要求自己練習。最初只是想「至少也要將必要場合的禮貌性讚美練得落落大方吧」,沒想到卻意外在過程中收穫讚美的溫暖。「婆婆,您的頭髮怎麼還是這麼烏黑亮麗!好美唷!」已是高齡92歲的婆婆害羞的漲紅了臉,像個孩子般開心的咯咯傻笑,看著婆婆慈祥的笑容我的心竟用力的跳了好大一下!原來發自內心對別人釋出善意,真誠的表示出對他的喜歡,到最後受到鼓舞的人竟會是自己。每一次從這個現實世界收到得來不易的肯定,心中都會變的飽滿且充滿溫馨,一次次反饋的感動逐漸融化了我,慢慢的,我也越來越能熟練的善用「肯定的言詞」來取代我原本僵硬的表達,從一個被動接受的角色學習成為主動給予。

    一句話的力量有多大?網路上的文字霸凌即可造就一條寶貴的生命消失,你覺得呢?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任何一點雞毛蒜皮都會對彼此產生影響,一個樂觀正面的陽光男孩也可能在重度負面的另一半長期影響下,耗盡正能量,被黑暗吞噬,其實隨著兩個人的處事態度雙方都會散發出正負向的能量,但熟強熟弱?則是依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所增增減減的,一句「肯定的言詞」,可以強大到一拳擊潰兩人之間因誤會築起的那道牆,但一句以傷人為目的的話,也可以讓他們從此形成兩個世界永不相見,既然選擇了彼此要一起相處過日子,相信大家都是對共同創造更好的將來寄予厚望的。

    我有物歸原位的強迫症,見到像被轟炸過的景象就差不多像被掐住脖子一樣,曾經一次我在家打翻完整一碗熱騰騰又油膩膩的牛肉麵,看著眼前滿地飛濺的湯汁,高掛在椅背上的麵條,和不知道躲到哪去的肉塊,我當下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我真的無法面對這場災難去好好收拾,請問我可以現在就搬家嗎?」我的同居伴侶若對整潔有不一樣的要求則會比較辛苦,但我深知要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於是我放棄治標不治本的硬碰硬,而是採用以身作則的身教開始。自己看不順眼的地方就親自動手去整理好,不僅愛乾淨是天性,人類也是有向光性的(笑),當他體會過環境舒服的美好,他的日常衛生標準就會逐步的被挪移滲透,慢慢產生改變,甚至會在某一天起開始跟進你的行為舉止,如果哪天對方終於主動把東西收拾整齊,還青出於藍,請趕緊打鐵趁熱為這得來不易瘋狂點讚!「哇~收納達人耶!你房間這樣擺設好有你的風格喔!也來幫幫我佈置?」一定要讓他清楚明白的接收你的肯定,讓讚美灌滿他下一次再自動自發的動力,若是我們在習慣養成的中途就耐心耗盡的棄守,「喂,垃圾車來了,你可以上車了。」用暴力言詞譴責只會激起他後青春期的叛逆,如此一來我們就更難堅持到他浪子回頭的那一天了。

    兩個人組隊決定攜手共闖所有人生關卡,但讓彼此第一道就卡關的卻也通常是因為彼此,為什麼童話故事總是只以「王子和公主結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做結尾?因為之後的婚姻故事真的不好說、說了不好啊(笑)。我個人擇偶的條件可以總括成一句話「要能讓我崇拜」,特別是針對我的弱項,因為有著比我強的能力才能讓我上演瘋狂迷妹的情趣戲碼,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安全感,很多人奉行的婚姻之道則是難度更高的進階版,「在你最肚爛他的那個極致點,依舊能不偏頗的欣賞他的優點」,熱戀時什麼肉麻的話你都能說的出口,等熱情褪去後再回頭去看還會覺得不可思議這不是我(笑),「肯定的言詞」對剛開始的兩個人是輕而易舉,但時間一拉長,發生過的種種摩擦多多少少傷害了感情,心中有傷,耐心坐了大怒神急速下降,到後來只要情緒一發作就會鬼遮眼的想否定一切,過去認為的好突然在他身上都遍尋不著,整個人被畫了一個大叉叉後就會看他什麼事都不舒爽,連他呼吸你都會覺得是浪費空氣這樣(笑),走到這個地步該如何利用「肯定的言詞」來打破僵局?就端看你累積多少功力能將這微妙氛圍拿捏得多輕巧了。

    我一位好姊妹深諳「重話輕輕說」的相處之道,總是能在即將爆發衝突的那一刻穩住自己情緒,用比平時更無比溫柔的口氣對老公吐出「肯定的言詞」,瞬間解除危機,如果平時就有努力在經營感情,認真做「肯定的言詞」這門功課,那基本上你們的關係就不至於糟到病入膏肓,在情緒上頭誰都很難把持理性,在和平相處時多說說「肯定的言詞」最簡單也最沒負擔,趁這時候將你們的情感帳戶存滿一點,才不會在不小心鬧出事時一次被提領過多的感情,掏空帳戶,就此分道揚鑣。

    最可惜的一種就是錯把稱讚當成是在向對方低頭認輸!稱讚他好並不等於你就是差,仍舊將雙方視為單獨的個體才會有你爭我奪搶一個金牌的錯覺,感情不是零和遊戲,不是他前進你就得退後的跳恰恰,搞錯方向了啦!你們是「共存共榮」的同隊隊友,是朝同一個目標奔去,是兩個人都可以沒在客氣的往前猛力衝刺!一起榮登最佳男女主角沒毛病啊!打通這個觀念後你就會豁然開朗,「肯定的言詞」其實一點都不難嘛!只要把你當下心中感受到的好,不怕羞的勇敢說出來!「今天上班辛苦囉!」「你做的這道菜好好吃喔!」「你的肌肉線條看起來真性感!」「我覺得你剛剛事情處理的很棒呢!」

    他曾經說過「感恩式思考就可以口吐蓮花。」如果讚美、鼓勵對你有些難度,那就從感謝開始吧!說聲謝謝也是藉由他的幫忙而對他的能力表示肯定,少少兩個字也是一種「肯定的言詞」唷!道謝這件事情其實曾經困擾過我,每一次看見情侶之間說聲謝謝,我都會心生羨慕的提醒自己要改掉這個壞習慣,「三八啦,自己人幹嘛說謝謝。」受原生家庭的傳統價值觀影響,認為對自己人說謝謝好像是把你當外人一樣,太有距離感,一廂情願的認為這是兩人之間的默契,對方應該都知道吧?結果出去玩時幫你提重物、吃飯時幫你剝蝦殼、東西放太高時伸手幫你拿…久而久之,這些都沒有在即時表達感謝的下場,就是將對你所有的好都視為理所當然,當為愛付出變成了應盡義務即為兩人相看兩相厭的起手式。其實對別人說出短短的謝謝也是在告訴自己,就算是血親也沒有誰「應該」要對你好這種事,心懷感恩才不會踰矩彼此的底線,對方收到你的一聲謝謝,也會為得到回應而感到開心,往後也才會再心甘情願的幫你的忙。

    「肯定的言詞」之最高境界,就是直接開口說愛啦!是對方自願說出口,可不是一天到晚被你逼著問的喔。我是個不留遺憾給自己的人,濃濃情意突然湧上當然就要及時的讓對方感受到,發個「愛你」的訊息出去就可以繼續做手邊的事了,不要對回覆抱有期待反而造成負擔,原意本就只是要傳遞心意,可不要言語勒索對方和情緒勒索了自己。通常對方會在一開始覺得天天說愛,講久了會不會就麻痺沒感覺了?若說了這麼多次的我愛你,似乎也就讓這三個字變的廉價了?感受才是最真實的,當你在聽到他真誠的說我愛你時,那份甜蜜的觸動也會讓你想要回報他同等的幸福滋味,美好的事情總是有極強的感染力,幾次過後對方就會慢慢的被收服,體會到說愛是永遠不嫌多的。還是開不了口讓他知道嗎?其實歐美劇看多了就不覺得奇怪啦,外國夫妻在出門上班前或是暫時分開時,都會自然的說句「love you」來表達對對方的愛呀,硬著頭皮擠出第一次,後面就不會那麼難囉。

    所有肯定的、正面的每一句好話對這段關係都是大加分,對方受到鼓勵進而對你多些好感,絕對是經營感情的家常必備良藥,現在就轉過頭去對另一半說說看?什麼都可以!一句簡單的「你今天看起來好帥!」,看看他的反應是驚喜、驚嚇還是驚濤駭浪?(笑)

    【讓自己值得你想要的一切】#兩性相處

    梅姬LU ✍ #maggielulumaggie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抓住那一亮閃,頓點的體悟,雕琢創作,關於自我成長,兩性相處,投資理財,工作職場,滑雪學習。📬maggielulu1106@gmail.com

  • 如何改掉強迫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14 07:15:37
    有 1,232 人按讚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

    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

    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一篇談到了「高我」,可以暫時把高我理解成,有一個正在不斷觀察我們的另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只負責看見、照亮,像一道光,任何決定,都由小我來進行。

    所以,處在高我,是一個接納的狀態,接納而不評價。藉著高我的照亮,小我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去進行記錄、詮釋、分析、預測…等工作。

    高我只在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不自認匱乏,因此接近圓滿。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結束了這個系列,會從外星回到地球。沉浸在小我,也很有樂趣,充分體驗之後,想抽離時便可以少一點拖泥帶水,斷得乾淨!

    祝願您,能藉著高我之助,進行自我療癒,並且擺脫信念的約制!

    **************************

    旁觀的力量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記得我孫子泰森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次他爸媽要他做一些事情他不想做,他就會瞬間將自己轉成第三人稱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別人。他可以一直都當第一人稱的「我」(I),但是只要對方的要求違背他的意願,他就會把自己變成第三人稱的「他」(he)。比如他爸告訴他說該上床睡覺了,泰森就會回答:「他不想睡覺。」然後泰森就會繼續玩,而且自信滿滿認為只要不承認那個人是自己,就可以不用聽從他爸的指令。

    看到泰森可以這樣在「我」跟「他」這兩個認同之間自由來去,我很驚訝,也覺得這小孩很有幽默感,而且,泰森居然在這麼小的年紀就了解到,「以第三者身分來遠觀自己」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一旦我們擁有這個能力——跟自己保持距離、遠遠觀看自己,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看見我們是如何在編造自己的世界。矛盾的是,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信念系統開始失去它對我們的控制力。

    基本上這跟文化有關,我們被塑造成要不斷去改進自己、分析自己(和別人)。當我反觀自己、或是從別人的談話中,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我常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只要我把這個改掉,一切就沒事了」,或是「我知道這件事對我沒好處,但我已經努力在改了。」好像我們都患了一種非得改正自己不可的強迫症,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上。

    在西方文化裡面,我們習慣去分析、修正,以及控制,幾乎對每件事情都是這樣。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缺點,或是不喜歡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拼命想要找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想要去改正它,好讓它儘可能維持在一種平順的狀態(誠實翻譯:就是將事情控制在我們喜歡的樣態之下啦)。東方人的思維則完全不同:西方人需要把事情搞清楚、然後去修正它,但是東方人在這件事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他們用的方法是「旁觀」(the witness)。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瑜伽《奧義書》(Upanishads)當中提到,有兩隻鳥在一棵樹上。其中一隻忙著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另一隻鳥則靜靜蹲踞觀看。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那隻飛來飛去的鳥,那表示我們還陷在自己的觀念系統中。如果我們認同那隻靜踞觀看的鳥,我們就有辦法開始認識自己的信念系統。一旦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如何在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那表示我們在成長路上又更進一步了。看見自己的制約,就是勝利的第一步。知道我們並非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就開啟了「認識真實本我」的可能性。

    阿查拉大師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帶他的小兒子去密西西比河,他的兒子看著河水,然後問他的父親,這條河是不是很汙穢?阿查拉說,沒有,河水只是攜帶著汙穢之物,河本身是乾淨的。我們的頭腦就像一條河,裡面攜帶著很多東西。如果我們跟頭腦所攜帶的東西——念頭思緒、故事、觀念——產生認同,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跟內在神聖本心(清淨的河)產生認同,單純觀看著念頭思緒漂浮而過,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只是攜帶著那些思緒念頭、故事、和觀念;真正的我們,「並不是」那些東西。

    《奧義書》當中還寫到,人類就是「壺中的神」(God in a pot)。自我探究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句簡單的話。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是那個「壺」(我們的身體與心智頭腦),我們就會因這個局限而受苦。如果我們把認同的對象從那個「壺」轉到內在的「神我」(Godself),我們就能在真實本我當中得到安心。這個內在的「神我」,瑜伽稱之為「真我」(Atman,阿特曼),佛教稱之為「佛性」,基督教稱之為「基督意識」。

    靜坐冥想是修習自我探究時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課;靜坐可以培養我們的旁觀能力,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信念系統,然後開始將我們的認同對象從「壺」轉到內在「神我」。閱讀經典以及聖哲的傳記,也有助於讓我們更加接近自己的本心。保持好奇心、保持初心,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有助於我們走出那層層包裝的禮物盒。把我們的焦點轉向內在神我,那些信念系統的盒子就會開始崩解消失,我們因而得到自由。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如何改掉強迫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14 07:15:37
    有 1,227 人按讚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

    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

    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一篇談到了「高我」,可以暫時把高我理解成,有一個正在不斷觀察我們的另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只負責看見、照亮,像一道光,任何決定,都由小我來進行。

    所以,處在高我,是一個接納的狀態,接納而不評價。藉著高我的照亮,小我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去進行記錄、詮釋、分析、預測…等工作。

    高我只在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不自認匱乏,因此接近圓滿。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結束了這個系列,會從外星回到地球。沉浸在小我,也很有樂趣,充分體驗之後,想抽離時便可以少一點拖泥帶水,斷得乾淨!

    祝願您,能藉著高我之助,進行自我療癒,並且擺脫信念的約制!

    **************************

    旁觀的力量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記得我孫子泰森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次他爸媽要他做一些事情他不想做,他就會瞬間將自己轉成第三人稱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別人。他可以一直都當第一人稱的「我」(I),但是只要對方的要求違背他的意願,他就會把自己變成第三人稱的「他」(he)。比如他爸告訴他說該上床睡覺了,泰森就會回答:「他不想睡覺。」然後泰森就會繼續玩,而且自信滿滿認為只要不承認那個人是自己,就可以不用聽從他爸的指令。

    看到泰森可以這樣在「我」跟「他」這兩個認同之間自由來去,我很驚訝,也覺得這小孩很有幽默感,而且,泰森居然在這麼小的年紀就了解到,「以第三者身分來遠觀自己」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一旦我們擁有這個能力——跟自己保持距離、遠遠觀看自己,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看見我們是如何在編造自己的世界。矛盾的是,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信念系統開始失去它對我們的控制力。

    基本上這跟文化有關,我們被塑造成要不斷去改進自己、分析自己(和別人)。當我反觀自己、或是從別人的談話中,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我常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只要我把這個改掉,一切就沒事了」,或是「我知道這件事對我沒好處,但我已經努力在改了。」好像我們都患了一種非得改正自己不可的強迫症,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上。

    在西方文化裡面,我們習慣去分析、修正,以及控制,幾乎對每件事情都是這樣。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缺點,或是不喜歡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拼命想要找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想要去改正它,好讓它儘可能維持在一種平順的狀態(誠實翻譯:就是將事情控制在我們喜歡的樣態之下啦)。東方人的思維則完全不同:西方人需要把事情搞清楚、然後去修正它,但是東方人在這件事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他們用的方法是「旁觀」(the witness)。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瑜伽《奧義書》(Upanishads)當中提到,有兩隻鳥在一棵樹上。其中一隻忙著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另一隻鳥則靜靜蹲踞觀看。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那隻飛來飛去的鳥,那表示我們還陷在自己的觀念系統中。如果我們認同那隻靜踞觀看的鳥,我們就有辦法開始認識自己的信念系統。一旦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如何在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那表示我們在成長路上又更進一步了。看見自己的制約,就是勝利的第一步。知道我們並非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就開啟了「認識真實本我」的可能性。

    阿查拉大師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帶他的小兒子去密西西比河,他的兒子看著河水,然後問他的父親,這條河是不是很汙穢?阿查拉說,沒有,河水只是攜帶著汙穢之物,河本身是乾淨的。我們的頭腦就像一條河,裡面攜帶著很多東西。如果我們跟頭腦所攜帶的東西——念頭思緒、故事、觀念——產生認同,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跟內在神聖本心(清淨的河)產生認同,單純觀看著念頭思緒漂浮而過,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只是攜帶著那些思緒念頭、故事、和觀念;真正的我們,「並不是」那些東西。

    《奧義書》當中還寫到,人類就是「壺中的神」(God in a pot)。自我探究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句簡單的話。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是那個「壺」(我們的身體與心智頭腦),我們就會因這個局限而受苦。如果我們把認同的對象從那個「壺」轉到內在的「神我」(Godself),我們就能在真實本我當中得到安心。這個內在的「神我」,瑜伽稱之為「真我」(Atman,阿特曼),佛教稱之為「佛性」,基督教稱之為「基督意識」。

    靜坐冥想是修習自我探究時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課;靜坐可以培養我們的旁觀能力,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信念系統,然後開始將我們的認同對象從「壺」轉到內在「神我」。閱讀經典以及聖哲的傳記,也有助於讓我們更加接近自己的本心。保持好奇心、保持初心,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有助於我們走出那層層包裝的禮物盒。把我們的焦點轉向內在神我,那些信念系統的盒子就會開始崩解消失,我們因而得到自由。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