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負面情緒實有存在的必要,感到鬱悶、憤怒、難受,是「現實生活與真實內心」發生牴觸的訊號。 「怎麼像你一樣不再憂鬱」 「你是如何走出來的」 「有甚麼方法可以不去想那些難過的事」 「可以請教你克服情緒問題的方法嗎」 或許是粿現階段在文章的撰寫上,採取「提供專業學者論述」、邀大家一起正向思考的方式,而我...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20:04:09

2021.03.16 親愛的,你不孤單 / 最近因緣際會看了一本書,一本以前不會看的書,因為它的形式剛好是我最討厭的類型:短篇、翻譯書、作者太多——它們的共通點就是不連貫、很零散,影響閱讀的順暢性與一致性。可是, 這一次意外看得很快,短短幾日已經看了三分之二, 這本書叫做《親愛的,你不孤單》。 書...

  •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3 21:30:25
    有 238 人按讚

    負面情緒實有存在的必要,感到鬱悶、憤怒、難受,是「現實生活與真實內心」發生牴觸的訊號。

    「怎麼像你一樣不再憂鬱」
    「你是如何走出來的」
    「有甚麼方法可以不去想那些難過的事」
    「可以請教你克服情緒問題的方法嗎」

    或許是粿現階段在文章的撰寫上,採取「提供專業學者論述」、邀大家一起正向思考的方式,而我的文字不再像先前那般「沉浸在無盡的憂鬱藍」裡頭,

    所以,這陣子收到可愛的你們的訊息,大多是熱切地想問我,是不是找到什麼強而有力的方法,能迅速讓情緒好起來、快樂起來。

    這有一個前提想先告訴大家,

    經身心科確診憂鬱症後,「是否痊癒」這件事,絕對是無法由我(患者)自己依照心情有所變動就去自認為已經擺脫憂鬱了,長時間都仍是得和配合的專業醫師和諮商師進行聯繫或回診,以專業來評估,

    所以縱使我自己是相當期待能趕快大聲說,我完全擺脫、戰勝了憂鬱症,但我知道自己仍會有陷入憂鬱的時候,且仍需由之後的專業醫診來論定。

    ● 而對於大家好奇的,有沒有什麼外在幫助或具體做法,可以迅速解決情緒、憂鬱困擾?

    粿會想告訴你,「好想趕快有甚麼舒壓做法、管道物品或工具,來迅速消解鬱悶感」的這番急於逼迫自己的想法,

    很可能會給你壓蓋更多壓力、導致反效果,不僅更難以讓情緒穩定,甚至在日常中,難以維持當下的專注力。

    事實上,外在的、一時的 人事物,不論是協助、慰藉或仰賴,都很難讓長久累積的情緒問題被徹底消除,

    關鍵還是自己,要做出一些小改變!

    .

    以下,粿想分享兩個自身邊見聞而得的例子,於此提供大家參考,我們可以如何「用具體想法轉換」讓負面情緒轉為正向💪

    ●實例一:老媽媽一直進廚房幫忙,主婦A覺得好煩,氣得責備媽媽:「妳不要來幫倒忙。」

    這個情況下,其實主婦A肯定是知道媽媽的好意和愛,但在狹窄的廚房裡急於煮好晚餐,自身習慣的下廚步驟、餐具擺放位置若是因他人移動或干涉,確實會更為雜亂,

    而主婦A在斥責媽媽後,整晚懊悔不已難以入眠,

    比起焦急責備,主婦A當下其實可以先緩下急於想完成料理的擔憂,

    察覺媽媽想幫忙後,不一定急於把她推出廚房,可以把較為輕鬆、不需碰到危險刀火的事務讓媽媽幫忙,承接媽媽想幫忙的好意,

    像是讓媽媽幫忙洗碗,或是讓媽媽幫忙還未挑撿的菜葉(另外盛籃拿至客廳讓媽媽處理)等,

    最後,還可以對媽媽說句謝謝,彼此都會是開心的。

    這樣把一時怒氣轉化了,避免衝突方式,也讓事情得以順利進行。

    ●實例二:不滿同仁在公開會議,當著其他主管面前指出自己的錯誤,而情緒上升、氣得飆罵的職員C

    職員C的資歷較深,他不滿被較自己年輕的同仁糾錯,也片面覺得同仁是故意在主管面前提出,所以他一下子就氣昏頭,反倒成了那個把會議氛圍弄僵的人。

    若職員C得以放下私心對同仁的評斷,不將同仁的糾正過度解讀為故意的、有心的,他其實是可以處理地更完美的,

    在同仁提出錯誤後,比起生氣發怒,他可以先和緩道出自己在進行職務當下的考量、實際作為和用心之處,

    若是同仁的指正不合理,在放下情緒,轉而以理性言談、去表達自己的做法和考量後,當下會議裡的眾人,就能立即理解,職員C已相當盡心,

    而若是同仁的指正合理,我們自己確實有所疏忽,坦然認知錯誤才可以省去更多辯解心力,但同時別因此感到挫敗或失去自信,隨即持續精進、改善,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如此思維調整+情緒轉換、言談展現誠意和理解與器度,都會比被負面情緒綁架、失言暴怒來得好很多。

    .

    以上述兩個實例來看,一來是真的無法預期每日生活會發生什麼意外事件和突發變動,從家裡到職場外人,任何事情都能讓我們措手不及,

    但我們確切可以把情緒轉換,去改變思考方式,也可以提醒自己,如何與他人互動,才是較好較理性的。

    粿現在每天起床後,會給自己這樣的提點和期許:

    ▪ 如何讓每一天過得更穩定
    ▪ 如何思考,可以控穩情緒
    ▪ 如何和別人互動,得以讓自己和他人處得更愉快。

    一次次的人際經驗,其實都是高CP值的學習機會。

    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去看出、去誠實面對自我內心的脆弱面,找出容易讓情緒起伏的致因,

    然後下一次,以更為理性的做法去應對。慢慢的,就能逐步找回生活的穩定、重建安定的心。

    .

    粿其實在憂鬱症歷程至今,已不再去想「有天,我要徹底擺脫負面情緒」,

    急著要自己不再有負面情緒,空談著不讓自己情緒有起伏,是不可能也不實切的,

    負面情緒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感到鬱悶、憤怒、不平、難受,都是一種訊號,暗示著我們,既有生活與真實自我的內心已經有所牴觸,必須做出調整。

    而負面情緒出現,從不是要拖垮我們、讓我們落敗於地不起,

    好好解析情緒訊號後,進而以實際作為改變生活,讓生活慢慢變的順心且自在。

    (完)
    -----
    💜更多心理議題圖卡,都在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亦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勿擅自片段抄改寫、截圖,感謝您。

  •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4 21:00:22
    有 1,991 人按讚

    「我們的思想創造了我們的世界」,著名的加拿大精神科醫生Gabor Maté他在解釋人的心智時是這麼說的:「我們不會對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我們對自己感知到的事情做出反應。」
    ⠀⠀
    簡單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主觀意識,它像個濾鏡,外界發生的事情透過這層濾鏡在我們內心形成解讀。所以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可能解讀成不同的意思。
    ⠀⠀
    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自由地調整濾鏡,有時灰暗,但多數時候風光明媚。
    ⠀⠀
    但假如有一天濾鏡卡住了,投射進我們內心的是無止盡地恐懼、悲傷,那會是怎樣的光景?這個比喻或許不及一個憂鬱症患者正經歷的千分之一,因為濾鏡比喻僅僅是視覺的,而他們在經歷的腦內風暴是五感而立體的。
    ⠀⠀
    為什麼今天我要試圖為憂鬱症找個比喻呢?
    因為憂鬱症是一個越來越頻繁出現的心理疾病,但它依然承受太多舊有、錯誤的標籤。而明天和我對談的Podcast來賓,正是前陣子勇敢和大家分享自己憂鬱症歷程的百萬YouTuber 阿滴英文。
    ⠀⠀
    在訪談中,他也談到在與憂鬱症共處的那段難熬日子,是非常個人、僅有身邊的家人朋友知道。但當他走過之後,因為知道身處其中的無助感,才決定走出來分享。
    ⠀⠀
    他想讓更多人知道,當你在經歷這些痛苦的時候:「尋求幫助不可恥」。
    ⠀⠀
    阿滴在這段訪談中的分享,非常真誠,更因為他自己曾走過那一段憂鬱症的日子,所以描述起那些掙扎、當事人真實需要的陪伴,更是真實但又不過會過度絕望。
    ⠀⠀
    明天的節目,我想每個人都值得點開聽,會聽到真實的掙扎與希望的。Stay tuned!

  •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2 11:47:47
    有 11,624 人按讚

    青少年自殺身亡的數據,已經連續三年創下新高,成為年輕人死因的第二名(僅次於意外)

    昨天的台北強思,也邀請了臺灣憂鬱病防治協會的張家銘理事長,向我們分享不少憂鬱症的案例,以及如何與患症親友相處的訣竅,值得大家一看

    同時,心中也有很多感觸

    2013年,因為立法院長關說司法的風暴,我離開總統府的工作,陷入政治生涯的最低潮

    而後雪上加霜,外界謠傳我是「頂新門神」,政論節目整整轟了我三個月

    那段期間,我真的覺得自己生病了。每當發作,我的心就會像顆石頭一樣,緩緩地沉下,害怕社交,完全無法和朋友見面,短時間內爆瘦了6-7公斤……

    然而,我在家人面前仍故作剛強,保持正常,沒有把心中的壓力向他們傾訴。每次出門吃飯,即便完全沒有食欲,我仍要正常吃飯,味同嚼蠟。

    張家銘醫師說,憂鬱症是可能自癒的,但每100個患者,大約只有40個能走出來。很幸運,我是那40個人之一。

    透過陳長文老師的幫助,我離開台灣一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了哈佛大學。這是我脫離憂鬱最重要的轉折點,也正因為憂鬱症,我更認識自己,在逐漸恢復後,我仍回到我最有熱情的政壇,一路走到現在。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能遇到貴人,離開壓力大的環境。如果身邊的親友陷入長期憂鬱,最好的方法還是傾聽及陪伴,並尋求專業幫助

    這次的討論很有意義,希望能讓大家多瞭解憂鬱症,讓我們適時的給出溫暖,再冷的寒冬都會過去

    完整影片:

    https://youtu.be/0GI1xCzgV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