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新星 . 型匠大賞》
表演團隊 aTEN Studio 十奋 《HONG KONG – 香港》
aTEN Studio 十奋
今次以大會主題作藍本,構思了香港本土文化作為我們的主題,香港是個多民族的社會亦是國際大都會的大都市,生活多采多姿,猶如路上的光軌,五光十色的都市背後,有著「香港製造」...
《銀河新星 . 型匠大賞》
表演團隊 aTEN Studio 十奋 《HONG KONG – 香港》
aTEN Studio 十奋
今次以大會主題作藍本,構思了香港本土文化作為我們的主題,香港是個多民族的社會亦是國際大都會的大都市,生活多采多姿,猶如路上的光軌,五光十色的都市背後,有著「香港製造」的本土文化及手藝工業。 [OPENING -- 油紙傘]
是源於中國的紙製或布製傘,亦傳至亞洲各地,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在早期客家庄裡,由於客家話「紙」與「子」諧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紙傘為嫁妝,一含「早生貴子」的意思,且「傘」字裡有四個人字,也象徵著多子多孫。我們在油紙傘加上具有香港特色圖案,如天壇大佛,帆船,獅子山,會議展覽中心及香港的標誌火龍圖案,喻意香港興盛繁榮,百子千孫,百花齊放。 [南獅]
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座騎,與「四靈」之一的麒麟一樣,同是辟邪去惡的靈獸。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南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舞動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獅在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再向大家致意,絕對是香港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雀仔街]
1960年代初,香港人喜歡養雀烏,大多聚集在上海街597號交流雀經。慢慢亦多了賣相關用品的店鋪,從此慢慢形成了具香港特色的雀仔街,同時成為了香港其中一個本土特色的景點。 [大坑火龍]
是香港其中一個本土文化,據說於1880年的中秋節前夕的一晚,颱風吹襲大坑村,有一條大蟒蛇吞食村裏的家畜,給村民合力打死於破屋內。翌日,颱風過後,大蟒蛇屍體失蹤,大坑村發生瘟疫,多名村民病亡。當時有村中父老表示獲菩薩報夢,於中秋佳節舞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驅瘟疫矣。由於炮竹內含琉璜白藥,加上香火便可驅瘟疫。村民發現此古老良方奏效大喜, 自始每年紮製火龍巡行全村。
香港大坑的傳統習俗,最早於19世紀末出現,實際上由何時開始則無從稽考。同時在2011年5月23日,大坑舞火龍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絕對是「香港製造」的本土文化及手藝工業。
Art Director: Gabriel Lau
Creative Director: Ritz Lam
Executive Director: Geoff Tammery
Hair Director: Jean Tong & Jim Tse
Makeup Director: Karen Yiu HK Makeup Artist by KarenYiu
A TEN STUDIO Hair Team
Terry Yeung, Sunny Lai, Alex Chu, Naldo Law, Sheryl Tong, tsosofia, Ryan Cheng
Technician: Jason So
Hair Tattoo: Naldo Law
Styling: Lele Cheung &Lai Lok Yi
Dancer Team: Lau Cheuk Yi Hei, Kong Tai Yung, Stanley Chun, N.d. Chow , Xs Chan
Music: Sunny Lai
Production: SIVA STUDIO
Picture: Thomas Y. P. Cheung
特別嗚謝: 姜氏金龍醒獅團 Keung's Dragon & Lion Dance Team
女方嫁妝用品 在 NOWnews 今日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想到打算只賣500的嫁妝是古董品...
#古董 #嫁妝
女方嫁妝用品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傳統民俗婚禮】#繁文縟節缺一不可 #送入洞房
傳統的民俗婚禮現在多半只能在戲劇上看到
最有印象的大概就是那句「送入洞房」了
婚禮是人生大事,隱含著許多禮節
新郎穿著長袍馬褂、騎著駿馬前往女方家迎娶
新娘則穿著鳳冠霞披等候佳人到來
拜別父母、蓋上紅蓋頭後
搭著良辰吉時走上大紅花轎,並丟下扇子象徵丟掉壞脾氣
到達夫家,由媒婆扶出花轎,先從畫有八卦及太極圖的米篩下走過
過門前再採破瓦片,象徵避邪納吉,進門後,新人一同吃下喜氣的紅湯圓
象徵婚姻團圓、圓滿,儀式才算大功告成
來分享你的婚禮經驗!
有沒有在籌備婚禮時大吵架的XD
給一點信心給計畫結婚的佳偶們吧!
#婚禮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83/11/27
圖說:傳統民俗婚禮舉行情形
來源:聯合報
攝影:本報記者
歷史新聞
【1995-04-10/聯合報/15版/都會掃描】
台北萬花筒
民俗婚禮 古色古香
【文/劉時榮】
台灣民俗婚禮登場,迎親踩街、嫁妝一牛車,新人招搖,引來羨慕的眼神。
台北市的道路,平常是穿梭著現代化的汽車;昨天光復國小到台北市政府的路上,卻有四輛三輪車、兩輛黃包車,以及一輛牛車,緩緩走過。這是台北市政府民政局舉辦的「台灣民俗婚禮──嫁妝一牛車」活動。
這次聯合婚禮共有一百對新人參加,最熱鬧好玩的迎親踩街,因道具有限,只有六對可以參加。迎親隊伍昨天上午八時由光復國小出發,經國父紀念館到市府。由於古色古香,吸引沿途民眾圍觀,不少人還以為是演戲或表演,經詢問新郎、新娘後,才知道是玩真的。
迎親隊伍全依台灣光復初期的習俗排列,由開導鑼「噹」、「噹」、「噹」開路,寫有「迎親」、「迴避」、「肅靜」的彩牌跟在後面,再來是男方送的「八節禮」以及大廣弦、鈸仔、碗響、笛、笙、鼓吹等樂器組成的八音陣。
八音陣後,就是三輪車陣,由三輪車及黃包車組成。昨天天氣轉熱,新郎拿著春風如意扇坐在三輪車上,圍觀的路人越多,新郎扇得越起勁。坐黃包車的新郎倌沈觀葆說,看到一大群人圍觀,真讓人得意。在開明高職資訊科教書的新郎官蔡孟明也說,一堆人猛朝自己拍照,真讓人有古時金榜題名,中了秀才、舉人的感覺。
花轎轎邊都綁上帶有根葉的竹青,以示新娘貞潔。每頂轎由四人抬著,轎夫都是由專門在電影電視中演轎夫的客串,演出果然是職業水準,喊行就行,喊停就停,一路平穩。
接著是最受民眾注目的「嫁妝一牛車」。蓮焦、樹榴、黑木炭、黑糖、烘爐、珠寶箱、梳妝台、化妝用品、布匹、棉被、枕品、冰箱、電風扇、電鍋、屎尿桶等嫁妝,綁了又綑,綑了又綁,堆滿牛車,由一頭黃牛拉著;黃牛則由牛的主人親自牽引,以免陌生人伺候不了,牛會失控。牛主說,現在的牛,也很少有機會拉牛車,還好這頭牛已有幾次拉牛車的經驗。
只是,迎親隊伍一路走走停停,而車子剛起步時最需用力,這頭牛在短短三百公尺路程中,停下至少超過十次。牠若能人語,一定抱怨人類不乾脆,走得拖泥帶水的。
迎親隊伍到市府後,新娘必須下轎。依禮,在新娘下轎前,新郎要敲、踢轎,請新娘下轎,以示威嚴,使新娘順從。現在男女平權,時代不同,昨天則是新娘下轎後,新郎才用扇子敲轎頂三下,用腳賜轎子三下;如此,新郎轎敲到了,而新娘早已離轎,沒被收服,算是傳統與現代的折衷方案。
新娘被請下轎後,就須「過火」,跨過放置火炭的烘爐;台語的「炭」與「傳」諧音,過火儀式象徵著傳宗接代的意義。過火後,等在一旁的女童端著放有兩個柑桔、甜茶的盤子來到新娘前,象徵著家庭圓滿、夫妻恩愛甜蜜;新娘摸摸柑桔,然後給女童紅包。
迎親儀式完後,在「四合如意」、「春天的花蕊」音樂聲中,一百對新人由台北市長陳水扁福證,完成終身大事。陳水扁說,現場每個新娘都水噹噹,新郎都是「緣斗仔桑」(帥哥),尚速配;他並套用趙少康競選用語說,每個人的對象都是「最亂的時代,最好的選擇」。
陳水扁說,如果有機會,他也要參加民俗婚禮,他和吳淑珍結一次婚至今廿年還沒離婚;若能再結一次,應可支持四十年。
女方嫁妝用品 在 信仰與文化的視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巧指纏藝 】
纏花工藝
—
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工藝技術,其起源和發展,官方史料上並無相關記載,從部分地方志、民俗文化相關研究與耆老的口述,大致可以推論台灣最晚在清領時期就已經有了纏花工藝,屬於一般的、地區性的民間工藝。 台灣地區大多為漳州、泉州移民,自然也承襲了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日前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中發現,閩南婦女自古以來頭上插的春花(象徵花)產地在翔安洪厝,而目前廈門仍有纏花工藝的產業存在。 早期的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閒暇之餘的手工藝創作,手巧者甚至拿到市集販售,作為一種貼補家用的副業,但為了降低市場競爭,製作手法皆以家族承傳,技巧並不外傳。到了民國時期,纏花已經非常盛行,除了是婦女在婚嫁場合中必備的的飾品,也用於日常中的妝扮及廳堂中的擺設。 纏花在臺灣主要分為閩南纏花(春仔花)及客家纏花兩大類,由於地域性的不同,各地又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以下就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加以簡述: (一)閩南-春仔花、吉花 閩南族群將纏花稱之為「春仔花」,一般用於婚嫁吉慶場合,尤其在婚嫁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春仔花」通常為3公分見方大小的紅花,婦女將之配戴於髮髻以示吉祥;傳統婚禮中,不同的身分會配戴不同樣式的花朵,常見的有百合花、石榴、龜、鹿等基本樣式。一般來說,男方的女眷通常配戴大紅色的春仔花,女方的女眷除媽媽外則配戴粉紅色;婆婆可配戴代表福祿的鹿形或代表福壽的龜形春仔花,新郎祖母及新娘的媽媽則是配戴龜,嬸嬸及舅媽配戴五福花,媒人則配戴梅花,而大部分的新娘都配戴石榴,代表多子多孫多福氣。 早年鹿港地區「春仔花」用量極大,許多婦女都加入了生產的行列,也因此臺灣中南部「春仔花」的樣式大多以鹿港所製作的型式為主,而鹿港樣式,又以當地謝姓及施姓家族為主。 臺灣北部「春仔花」樣式則較中南部為豐富,造型也更為精緻;目前北部所傳承下來的「春仔花」樣式,大多是由早期在北投社子地區從事「春仔花」製作的愛玉阿嬤所傳授,直到工業製品出現,傳統春仔花才逐漸被取代。 金門地區稱纏花為「吉花」,新娘所配戴的稱為大吉;金門人喜愛栽種「吉仔」,也就是石榴,因石榴色澤紅豔,果實多籽,所以除了名稱及外觀吉祥討喜外,也蘊含著多子多孫的意義。 (二)客家-纏花 客家纏花是中壢、苗栗、新竹等北部地區客家聚落特有的工藝技術,以強調華麗的裝飾性為主,造型更是包羅萬象,舉凡昆蟲、飛禽及水族等,都是取材的對象,應用的層面也較「春仔花」更廣,包括婦女的髮髻和童帽上的裝飾,以及用於空間布置的燈飾及吊墜,最常見的則是做為典禮或祭祀中的彩線纏花供品,也就是「供花」。一般來說,髮簪、吊墜、燈飾等多半是屬於婚嫁用品,跟新房中所需的其他繡件同被列為新娘的嫁妝;供花則用於廳堂中做為祭祀或供佛之用;童帽則是生育禮俗中幼童所戴的小帽。 纏花是一項特殊的傳統手工藝,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製作,製作者也需要非常的有耐心、細心,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隨著時代的推移,在工廠大量生產塑料花的優勢下,此項技藝已瀕臨失傳。
文字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傳統工藝登錄公告資料
#蘆墨齋 #纏花 #纏花工藝 #春仔花 #繡線花 #手工藝 #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