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奇美醫院護理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奇美醫院護理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奇美醫院護理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奇美醫院護理部產品中有5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

奇美醫院護理部 在 陳玟均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0 12:14:58

2021-06-27 我的人生第一次手術+住院😷 摸到自己身體有硬塊已經很久了可是一直不當一回事因為一樣身強體壯的,是被男友拎來奇美醫院檢查,一檢查醫生說腫瘤已經4.5公分了一定要開刀。家人知道後要我回高雄再檢查一次,去了高醫的結果也一模一樣。 術前我其實很焦慮,但是跟身邊朋友聊過後才知道他們身...

奇美醫院護理部 在 醫拳超人 Ryan, MD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8:24:34

【中南部醫學中心篇】 選擇醫院如同一樁長遠的投資 投入是我們的時間、青春 回報是未來的發展機會 分析投資標的,有兩種主要思維 Top-Down Approach -重視宏觀分析再降至個體(倒金字塔) Bottom-Up Approach -重視個體發展再看至總體(正金字塔) 醫院的財報分析 可...

  • 奇美醫院護理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1 07:30:36
    有 84 人按讚

    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醒。不少網友看到後感到心疼,紛紛喊話鼓勵。
     
    護理師的PO文曝光後吸引1.5萬名網友點讚,不少人留言表示「謝謝所有在第一線辛苦的醫護人員」、「沒有人是特別勇敢,感謝您們的使命感」、「感覺壓力大到爆,加油,會過去的,一起努力」、「感恩佛心的護理人員。祝福妳們一切平安」[1]。
     
    ■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
    曾參與921地震心理復健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吳佳璇表示,突如其來的重大意外,往往讓罹難者與家屬瞬間天人永隔。而第一時間參與搶救的救災人員,往往最早抵達現場,看到毫無遮掩的慘劇狀態,當下又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人,心中的焦慮緊張與痛苦,會促使他忘記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救助;但從第一線退下之後,眼前不斷浮現的現場情慘狀,也會增加救難人員陷入創傷症候群的危機。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醫護人員身上,尤其見到年紀彷如親人的傷者,想全力挽救卻力不從心、拚了全力也難回天的當下,那種揪心更是難以忘懷。吳佳璇說,救災人員及醫護人員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必須特別注意,救災的人和醫護人員也要量力而為,維持作息正常,才能持續助人,也讓自己不要變成受害人[2]。
     
    ■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疫情輕重,守在各國最前線之一的便是醫護人員;然而,長逾一年的疫情不僅威脅前線醫護生理健康,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據英國13日發表一項研究,英國加護病房(ICU)醫護有近半可能罹患嚴重精神疾病,包括嚴重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
     
    據《路透》,這份研究刊載於《職業衛生雜誌》(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研究對象為英國9個加護病房(ICU)的700多名醫護,研究日期為2020年6、7月間,英國當時正準備進入新一波疫情高峰期。
     
    研究發現,有45%的研究對象出現嚴重心理健康障礙,程度至少已達4種嚴重精神疾病之1的臨床意義閾值,而研究對象在4種嚴重精神疾病中,具體分布情況為嚴重憂鬱症6%、嚴重焦慮症11%、創傷後壓力症候群40%以及問題酗酒7%。
     
    更令人心痛的是,研究發現,有8分之1以上研究對象表明,自己在受測的近2週內,有出現過「死一死更好」的自殘或自殺念頭。《路透》分析,英國加護病房醫護工作壓力大,除必須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人力及設備的資源短缺問題也造成影響,這種嚴重心理狀態可能對醫護的工作能力及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格林博格(Neil Greenberg)分析,加護病房醫護要面對的是高死亡率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提供患者足夠的臨終支持,還要解決醫病溝通上的困難,這些事情對前線醫護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為所有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3]。
     
    ■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從2021年5月11日起,台灣已進入COVID-19的社區防疫階段,全國提升到第二級防疫警戒。接下來由於雙北連日破百人以上確診。
    ►5月15日雙北升級第三級警戒。同時,醫療系統擴大開設專責病房、啟動責任醫院,開設戶外篩檢站。
    ►5月16日亞東醫院爆發台灣有COVID-19疫情以來最大的院內感染,共有18例確診,包含2位護理人員、9位病人與7位陪病者。
    ►5月19日全國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兩週,最後5月2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
    ►5月27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到6761人,死亡59人。雙北第一線醫療量能緊蹦,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甚至在個人臉書上,發出Hospital need help的呼籲。
    ►5月31日,雙和醫院三位護理人員被隔離確診的老翁砍傷,送至急診…
     
    ■照護COVID-19個案身心壓力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為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而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高,特別是這些變種病毒。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
     
    ►例如:穿脫維持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照護COVID-19確診患者的狀況惡化、孤單過世,也可能因為過度投如而有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避免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看來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所以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在這邊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小心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第一線照護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這次COVID-19有些比例可能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對照護人員會有挫折感。這些個案也常常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經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
     
    「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4]。
     
    ■各界支持、避免責怪才能增強抗壓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憶起 17 年前的抗 SARS 戰役,同樣對於一線人員造成莫大的精神打擊。蘇東平指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
     
    直接與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COVID-19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無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5]。
     
    ■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
    在COVID-19疫情的籠罩之下,身處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往往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在臺灣,許多醫院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身心壓力,花費許多心思,而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簡稱奇美醫院)正是其一,當醫院院方全力相挺,醫護人員的身心獲得支持,態度就更有自信,工作也更無後顧之憂[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三立新聞) 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1.5萬人心疼: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53204%E2%80%8B
    ∎[2] (康健雜誌)「普悠瑪翻覆意外》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264
    ∎[3] (自由時報)「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09565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http://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74.html
    ∎[5] (Heho健康)「抗煞醫護猶存心理創傷!名醫蘇東平: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81042
    ∎[6] (衛生福利部)「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http://www.mohwpaper.tw/adv3/maz28/utx05.asp
      
    ➤➤照片
    ∎[4]
    ▶照顧COVID-19醫護人員的壓力
    ▶護理人員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
    ▶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避免耗竭五方法「休、停、活、支、意」
    ∎( ETtoday新聞雲 )「山根壓出口罩印!護理師「憔悴模樣」曝光 2萬人哭了:最美的臉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04/1999452.htm#ixzz6xqEnrLRi
    ▶受到本土疫情影響,全台醫護疲於奔命,幾乎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一名江姓護理師張貼了下班時的照片,臉上充滿明顯的壓痕,憔悴的神情曝光,讓上萬網友感到十分心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醫護人員 #護理師 #醫護 #PTSD #精神健康 #替代性創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奇美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 奇美醫院護理部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4 18:13:20
    有 454 人按讚

    奇美醫學中心觀察在急診室就醫或等待住院病床的病患及家屬,常見家屬為購餐或處理家務暫離,衍生病人可能下床風險,決定開辦就近售餐與鐘點照服員服務,協助有需要的病患。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這兩項新開辦的急診室服務,急診室副護理長林筱茵表示,奇美醫學中心急診觀察床共76床,每天在觀察室等待住院床位及留院觀察人數平均約97人次,原則是每床有一名家屬協助照顧病人。
    林筱茵表示,現今社會高齡化及少子化趨勢明顯,急診室中常見高齡者照顧高齡者,或家屬為照顧家務分身乏術、往返醫院奔波情況,但聘請全日或半日照服員的經濟負擔又太沉重,因此院方與特約照服中心協商開辦鐘點照服員服務,提供最短2小時的彈性工時,提供家屬短暫喘息時間。
    林筱茵表示,以往曾發生過高齡陪病家屬外出購買餐點時迷路走失案例,病人也容易在家屬外出購餐期間衍生獨自下床如廁風險,還有些病人因身體虛弱或行動不便,又沒有家屬陪伴,有用餐需求時只能商請醫院志工或附近床位病家協助,於是院方研議後決定在急診室提供就近售餐服務。
    她說,透過醫院內跨科部協調,由營養師為餐點品質把關,營養科人員會前往病床邊詢問購餐需求,提供便當、鹹粥、麵包、水等餐點,有效降低照顧者離開時間,也提升病人購餐的便利與安全性。
    林筱茵指出,急診室就近售餐服務推出短短時間已頗獲好評,就有照服員表示,不用為了買一個便當外出,可以專心照顧病人,也避免許多未知風險。

  • 奇美醫院護理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8 07:30:00
    有 10 人按讚

    【從BI到AI:護理斜槓思維】
    2020年爆發COVID-19疫情,雖是人類史上一大浩劫,卻也是醫療轉型的契機,並加速資訊科技與醫療跨界合作腳步。未來各種疾病的醫療照護,除了仰賴現有的卓越科技與醫療專業外,更重要的是預知和預防的能力。
     
    未來,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可針對各種疾病進行精準照護和預防。傳統上,護理師評估哪些病人可能是跌倒高危險群,或非高危險群仍發生跌倒,而管理者常利用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報表工具,進行分析與檢討,但評估只能做到盡量預防,卻無法精準預測。未來,可藉由醫療大數據分析,建立行為節點資料庫,再透過AI攝影機,進行病人活動行為偵測,提早發現活動行為或步態異常,並應用資通訊科技發出警示,在病人發生跌倒前及時介入,以確實提升病人安全及照護品質。
     
    在AI技術蓬勃發展的年代,護理師已不再僅是打針、發藥、翻身,或透過身體評估、察覺異常再報告醫師處理等,這些事未來都可藉由機器人、感測裝置、資訊拋轉、甚至AI資訊整合,更正確掌握訊息。
     
    未來,經由先進資訊科技,醫療照護將轉型為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預防醫學為出發;醫療行為將不再局限於都市型態的醫療院所,在偏鄉醫療巡迴車上或居家都可提供更佳的醫療服務。
     
    護理的未來,已不再只是專業發展問題;透過可互通的資料與AI演算法建立個人化精準照護模型,更可發揮護理的獨立性功能。因此,因應時代變遷,護理師必須拓展自身能力,除了學習護理專業外,更應提升資訊科技素養,甚至專案規畫、管理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成為能與智慧醫療接軌的斜槓護理人。
     
    ▶ 完整全文,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從BI到AI:護理斜槓思維」:More:https://forum.nhri.edu.tw/r30/
    ■撰文者:
    陳綉琴 專案副院長兼護理總監 /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資料 / 照片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從BI到AI:護理斜槓思維」:
    https://forum.nhri.edu.tw/r30/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