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7
在逐漸失去自信、衝勁、夢想的現在,我突然想起了國中的國文老師跟我們說過的話。那時候是國三逢會考的時候,班上的讀書風氣懶散,似乎是因為有人跟老師說,想要「放棄」會考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跟我們說了很深刻的話。
-
那時候老師說:「從來沒有握在手心裡的,怎麼放棄?那不是放棄,那...
2021.03.07
在逐漸失去自信、衝勁、夢想的現在,我突然想起了國中的國文老師跟我們說過的話。那時候是國三逢會考的時候,班上的讀書風氣懶散,似乎是因為有人跟老師說,想要「放棄」會考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跟我們說了很深刻的話。
-
那時候老師說:「從來沒有握在手心裡的,怎麼放棄?那不是放棄,那是沒有追求。」那時候,我看著老師,想想自己,我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嗎?我是一個還未追求就輕言放棄的人嗎?老師的這番話,我始終記得。
-
經過高中風風雨雨、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經歷之後,大學時期的我,樸素又困惑了很多。我沒有辦法像少年時,鬥志滿滿地說自己一定要做到什麼、一定能做到什麼。明明年紀比較大,學得東西也比較多了,應該是多了很多餘裕和工具來做到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卻意外地開始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開始成為一個沒有什麼追求的人。
-
為了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我簡單打過幾份工,有所收穫,但是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適合做什麼,也不知道我想要追求什麼。
-
這幾年,我花很多時間、金錢、心力做心理治療,我甚至曾經做過具有雙重關係且對方沒有執照的心理諮商,雖然隱約知道對方的情形,可能會造成諮商關係的阻礙,但是當時沒有辦法適應於體制內協助的我,還是勉強試試看了。費用不便宜,過程充滿痛苦。但是為了能夠治療自己,我硬著頭皮去做,後來諮商關係果然因為雙重關係,和對方缺乏執照下的倫理及專業的關係,以一個我單方面感到受傷的狀況下結束了。
-
但是我沒有放棄,在精神科主治醫師的勸告下,又嘗試了醫院內社工的心理治療。這一次的治療相當嚴謹且認真,且不乏溫暖和愛,我不僅認真做功課、認真談話、認真寫後記和反思,也認真的相信我會好起來。
-
除此之外,還有每隔一段時間的門診回診,還有誠實地服藥,還有深夜無所適從時候,打電話給1925求救,還有許許多多想要自我傷害的時刻,忍耐下來,但是當然也有許多次無法忍耐,做出衝動行為的時候。
-
我不知道花費那麼多心力、時間、金錢(大概大學之後,所有的治療費用,包含醫藥費、門診費、心理諮商的費用,都是我自己出的,是不小的花費)治療自己,只是追求治療自己,到底對不對或是值不值得。
-
當身邊的人已經開始確定研究所的方向、實習工作的方向,當身邊的人已經逐漸能夠負擔起自己成年人的生活時,我還是一個病得歪斜的人。即使我自認已經足夠努力的追求身心健康了,只要有一點點承接不住自己的狀況,做了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又會掉入「生病了又怎樣,可以為所欲為嗎?」、「不為他人著想」、「以後到底要幹嘛?」、「現在的你真的很廢。」的批評。
-
追求健康,幾乎變成現在的我唯一的追求。不僅僅是看病吃藥、做心理諮商,還有努力在學校建立自己的社會安全網,努力學習信任師長的幫助,努力學習跟同學保持好的關係,還有努力建立自己規律的生活。所有努力,所有追求,不過就是為了一個平凡、健康的人生。
-
在大多數的人都自認為健康的社會,我的追求看起來微不足道,莫名其妙。明明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追求,但是只要這項前提沒有做好,就沒有辦法追求更多世人所在意的學歷、工作、成就,我好像就成為了無用的廢物。而且也因為我的追求是那麼基本的事情,所以只要做不好了,有所阻礙了,就會被認為是不夠努力、不夠好、甚至很讓人討厭,很拖累人的存在。
-
所以我沒有辦法肯定一直以來,花費這麼高成本來追求這件事的自己。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精神疾病,需要追求痊癒的我,本身就是奇怪的吧,本身就是失能的吧?
-
我也好想知道,除此之外我能夠有什麼追求,我也好想試試看作一個又大又美的夢,實踐它,就像是擁有絢爛的人生一樣。
-
老師跟我們說的,表面上是不要輕言放棄的老掉牙,其實是「人不可沒有追求」的屬於人生的意義。可以不喜歡考試,可是不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或不想要什麼,不可以是一個渾噩度日,沒有追求,沒有動能,沒有成長的人。
-
到現在都還是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也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要追求什麼。我甚至不確定要不要念研究所,延畢之後要幹嘛?空閒的時間要做什麼樣的打工?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有什麼樣的人生清單想要奮力完成?我真的不知道。
-
這幾年我只臣服於痛苦及疾病的神,做一個歪斜的前進的病人,追求健康的身心和生活。我沒有什麼寬闊的理想或志願,我只是想要知道健健康康的日子長什麼樣,我只是想要有一天,我可以回頭說,這些年、這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
#writing #diary #小狐狸的札記
大醫院精神科費用 在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9/10「世界自殺防治日」,請和我們一起重視,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依據統計,新北市去(2020)年的自殺死亡人數為635位,在自殺通報人次與占率方面,24歲以下,總共有2,475例,占率高達42.8。其中14歲以下的通報人次為641,占率為11.1,若再納入25~44這個年齡層,44歲以下占率高達76.6,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推動與再改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因此,在「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今天,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召開「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說明台灣現行青少年校園心理健康促進促施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建議精進方向。
-
今日記者會內容如下:
-
總召邱顯智委員首先表示,根據去(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指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已連續第 4 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名,死亡人數雖較 2019 年減少 5.3%,但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也比去年同期多了 3 千人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自殺已經成為 15-24 歲、25-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 2 大主要死因。
-
回頭檢視過去衛福部的承諾,邱顯智委員強調,據「2025 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所設立的自殺防治目標,政府近年成績不盡理想,也未達成 2020 年的中程目標,自殺防治工作長期而言未見顯著改善,政府應該持續精進、有效投資。
-
幹事長王婉諭委員接著表示,兒少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求助門檻,絕不小於成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防治工作是跨領與跨團隊的巨大工程。然而,目前自殺防治策略與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實務執行面仍存有諸多困境。
-
#學生自殺通報系統 #亟待跨部會介接
-
首先,醫院端的第一線人員反映,衛政自殺通報系統與教育端的校安通報系統,長期以來橫向聯繫狀況不佳。王婉諭委員已於今年 3 月針對此情況進行質詢,促使兩部會決議將衛福部的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但目前尚未落實。另外,囿於各級學校之輔導紀錄表單格式不一,且各級學校之輔導系統尚未整合,因此仍無法介接受通報學生是否接受過輔導諮商的紀錄。
-
#通盤檢視學生輔導需求 #輔導人力資源應到位
-
根據教育部 2018 年至 2019 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 67% 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
王婉諭委員進一步說明,目前負責三級預防的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型態為隨時可能被裁撤的「任務編組」性質,且礙於地方財政,專輔人員採一年一聘約聘制、調薪幅度低、專業人力薪資與自費市場落差過大,再加上行政工作負擔重,導致流動率高等情況時有所聞。而負責二級預防的專業輔導老師及相關人員,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及行政工作負擔過重,以致影響輔導效能及學生接受輔導之成效。
-
#解決大學端專業輔導人力困境
-
副總召陳椒華委員就大專院校的部分指出,現行《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 1200 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 1 人,但實際上大專院校內部的諮商輔導體制同樣存在人力缺口,以及有難以專業久任的嚴重問題。
陳椒華委員說明,因為目前一年一聘的方式,除造成專業輔導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外,他們還需要從事無關輔導諮商專業的行政業務,加上專輔人員長期待遇不足,與人力不穩定等問題 ,都是大專院校在學生輔導上成效不佳的原因,也明顯影響學生接受輔導的品質。
-
另外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 2 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 8 萬人。而在疫情期間,這些離開學校的學生,也可能同時的失業,而變成「雙失」的年輕世代。然而「雙失」的年輕世代因為離開校園,因此無法獲得學校系統的心理諮商資源,其自身的經濟狀況,也難以負擔心理諮商所需的費用。因此,整個社會或是家庭與醫療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承接這樣的需求,是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
-
陳椒華委員呼籲,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能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協助。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儘管從去年統計來看,台灣同日本、韓國情況,自殺人數略有下降,但疫情期間,國人工作就學和民生經濟都受到影響,自殺防治仍不可輕忽。另外,去年台灣 0-14 歲族群的自殺人數卻反而上升,擔憂恐有「年輕化」的趨勢,而 15-24 歲去年狀況雖有好轉,但自殺通報數還是上升,有 1 萬多人試圖自殺,他們事後是否有被關心跟協助,需要高度關注。
-
張家銘醫師強調,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 Z 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平均而言,Z 世代的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今年年初,有位 17 歲高中生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希望精神與心理疾病的知識能納入課綱,教育部也確實應該思考讓大家更能認識精神疾病,察覺情緒問題。
-
張家銘醫師也分享校園自殺防治有三個面向,分別是自助、助人、求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並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學校也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工作,需要大家繼續關心和努力。
-
我們認為,政府應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尤其在校園三級輔導機制中,接受諮商輔導個案,往往都需要長期深入的服務,因此,教育部須正視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都需要政府重新檢視及提出因應措施。
大醫院精神科費用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9/10)是世界自殺防治日,而台灣和國際間青年自殺率逐年攀升,顯示青年自殺防治議題已不容忽視。對此,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邱顯智委員、立法委員 陳椒華及王婉諭委員於今日召開「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同時,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出席,共同指出校園自殺防治既有問題,並呼籲主管機關積極補強相關資源,健全青年心理健康。
根據 2020 年死因統計報告指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已連續第 4 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名。雖然2020年自殺死亡人數相較2019年減少 5.3%,但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還是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值得注意的是,自殺已成為 15-24 歲、25-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2大主要死因。
從這個現象也可以得知,兒少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求助門檻,絕不小於成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防治工作是需要跨領域與跨團隊共同合作的巨大工程。然而,目前自殺防治策略與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實務執行面仍存有諸多困境,包含:
#學生自殺通報系統 #亟待跨部會介接
根據醫院端的第一線人員反映,現行的衛政自殺通報系統與教育端的校安通報系統,長期以來橫向聯繫狀況不佳。先前,王婉諭委員於今年3月針對此情況進行質詢,促使兩部會決議將衛福部的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但目前仍未落實。
此外,由於各級學校之輔導紀錄表單格式不一,各級學校之輔導系統也尚未整合,因此仍無法介接受通報學生是否接受過輔導諮商的紀錄。
#通盤檢視學生輔導需求 #補足各級學校輔導人力
根據教育部 2018 年至 2019 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 67% 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而目前負責三級預防的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型態為隨時可能被裁撤的「任務編組」性質,且礙於地方財政,專輔人員採一年一聘約聘制、調薪幅度低、專業人力薪資與自費市場落差過大。
此外,專輔人員行政工作負擔重,導致流動率高等情況時有所聞。而負責二級預防的專業輔導老師及相關人員,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及行政工作負擔過重,以致影響輔導效能及學生接受輔導的成效。
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大專校園中。根據現行《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數 1200 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 1 人,但實際上大專院校的諮商輔導體制同樣存在人力缺口,也難以專業久任的嚴重問題。
#積極研擬措施 #守護雙失青年心理健康
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 2 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 8 萬人。而在疫情期間,這些離開學校的學生,也可能同時的失業,而變成「雙失」的年輕世代。
然而,「雙失」的年輕世代因離開校園,將無法獲得學校系統的心理諮商資源。另一方面,其經濟狀況也難以負擔自費心理諮商所需的費用。
因此整個社會或是家庭與醫療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承接相關心理輔導需求,是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時代力量認為,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能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協助。
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是時代力量持續努力的目標。針對目前校園中的心輔資源不足的問題,請教育部盡速盤點相關需求,並制定因應計畫,以幫助每一個需要協助的未來主人翁。
大醫院精神科費用 在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條件開放陪探病 #仍要遵守相關規定!
-
隨著確診數持續趨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因應醫療機構的住院病人和民眾的探病需求,在昨日(8/24)宣布全國醫院#「有條件」開放探病,但是新北市仍被劃分為「中風險」縣市,因此在探病的規範上另增加了#定期篩檢措施。
-
探病鬆綁等規範從昨日(8/24)起開始實施,以下為各相關措施提供給各位市民朋友參考:
-
1⃣ #開放病房及開放對象
開放醫院的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精神科病房、兒童病房等區域;以及有身心障礙或病況危急者得探病。
-
2⃣ #探病時段及探病人數
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一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2名訪客為原則。
-
3⃣ #探病者條件
為保護病人,所有探病者應出示探視日前3天內自費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含家用快篩);但若符合「完成2劑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達14天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採檢陰性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未滿3個月」其中任一項的陪病或陪病者,#得以免除上述篩檢。
-
⚠ #風險縣市額外增加的篩檢措施
風險縣市包括 #台北市 及 #新北市 住院病人與其陪病者,除了維持原有#入院篩檢外,另增加#定期篩檢措施,雙北住院病人在入院第7天以及第14天將各進行一次公費抗原快篩;其陪病者每7天將進行一次抗原快篩,其中一位陪病者篩檢費用由公費支應。
-
雖然指揮中心放寬了陪病及探病的限制,但是時代力量新北黨部提醒大家,醫院仍然是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各位市民朋友若是非必要,還是請盡量不要陪病或是到醫院等醫療機構探病,建議以#視訊 或#電話 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是仍有陪病或探病的需要,則應配合實名制登記及院方相關管理措施,並牢記以下事項:
📌進出醫院須全程配戴口罩,落實手部衛生。
📌在探病時以單一病房為活動範圍,並縮短在公共空間的停留時間。
📌在醫院內減少非必要的人際交流。
-
到醫院陪、探病時,請各位市民朋友們務必保護自己、落實防疫,千萬別因為疏忽而讓已逐漸好轉的疫情又再度爆發,成為防疫的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