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大般若經綱要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大般若經綱要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般若經綱要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般若經綱要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陳學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3/8)晚上七點是道德經複聽課程第二次上課,附上梁寒衣老師親撰名言及綱要。課程免費,歡迎同參大德共霑法益。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三月八日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心靈語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禪心】 ☯『心經』中的智慧 .......♪♬❤《心經》觀自在菩薩....... http://a88.piee.pw/DPE98 https://goo.gl/efBu7M 《心經》這268字,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這268字, 包...

大般若經綱要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9:07:25

⭕️第372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三論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因以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在中國佛教史上,三論宗並不是一個實質的宗派,只要是研究三論宗旨的,都可稱三論宗。他們也尊崇其他的大乘佛教經典,如《淨名經》、《法華經》、《華嚴經》、《勝鬘...

大般若經綱要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9:41:44

⭕️第331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佛教經典,為宣說「諸法空相」之義的般若類經典彙編,並廣述菩薩道,由唐朝玄奘法師譯出,共600卷。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

  • 大般若經綱要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08 14:45:08
    有 163 人按讚


    今日(3/8)晚上七點是道德經複聽課程第二次上課,附上梁寒衣老師親撰名言及綱要。課程免費,歡迎同參大德共霑法益。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三月八日
    (聆聽《道德經》弘法第2堂二○○八年三月廿一日授課錄音)
    梁寒衣撰筆;林淑嬌初稿

    第二堂課
    一、 僧肇《物不遷論》:
    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

    ──修習止觀禪定,上座時須恒提念,參惟此偈,依之於妄念川流(即「江河競注」)之際。
    安住「無生」、安住自性空寂,鞏固、深化「不動道場」。
    二、日本快川和尚偈:(住持甲斐國惠林寺,是武田信玄將軍的上師;參看《花開最末》之〈火光三昧〉、《涅槃之雪》之〈一滴水墨,兩處成龍〉)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三、唐朝詩人杜荀鶴詩偈:
    之一˙〈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林蔭房廊;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頭火自涼。
    之二˙〈涇溪〉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沈淪!
    四、莊子: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尿。
    五、道的滋味是淡泊的,老子說「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又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六、儒、道、釋三者皆有其生命、心性的調攝之道,只是三者所抵達的高度、極則不同。就「止觀定境」而言,儒家是世間止觀、凡夫止觀;道家是人天乘止觀;佛家則為「一切時定」:頓空三世,亦圓裹三世。
    七、修行要則:
    1、 殺一己的天然。
    2、 不斷貪瞋癡,亦不與之俱去。
    八、佛果圜悟禪師 (參見《體露金風》之〈翠巖嚼飯餵嬰兒〉):
    佛果圜悟,曾累參當代叢林大師玉泉皓、金鑾信、大潙喆、黃龍心、東林度等等;諸大師均視之為不可多得的法器,誨堂和尚甚且當面稱嘆:「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視為應掌臨濟玄印的不二人選。
    及至謁見五祖法演,剖心掏腹,傾盡一切機用,五祖皆只是「不肯」。否定,又否定……一味地僅是「不肯他」,折騰至後來圜悟忿而道:「你只是強撥弄人!」怒而束包離去。
    五祖紋風不動,回答:「待你著一頓熱病打時,方思量我在!」留也不留,任之而去。
    圜悟行抵金山,感染傷寒。病體緜惙、冷熱交攻處,將平日的見地、知解一一傾出,無一得力處,也無一得以對治、受用。暸然:自體仍是一名不明生死的瞎漢,深猛自誓道:「待病稍歇,即歸五祖。」病癒,即豁然回歸,伏下了他日悟道之基。
    九、萬法唯心,上昇下降皆取決於此心──若慢心熾盛,即佛也將看成灰燼;關于善星比丘的毀佛:
    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為佛典上非常有名的「惡僧」,隨侍佛陀二十餘年,精通三藏十二部,因為我慢甚深以致欺佛、辱佛,最末直墜地獄。
    十、蘇東坡詩: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常作嶺南人。

    十一、參訪的意義。列舉1.雪竇重顯(手把珊瑚鞭驪珠,盡擊碎!)2.蓮池大師3.蕅益大師4.天台智顗大師

    十二、明代紫柏達觀辭世偈:
    一笑由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
    從玆收拾娘生足,鐵橛開花不待春。
    十三、談「轉識成智」的重要:修行者須將意識所接觸的範疇,不管正、負面,都轉為智慧與慈照。憨山夢登彌勒樓閣,彌勒所說偈:
    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十四、忍辱仙人的故事(參看《優曇之花》之〈於我節節支解的肉軀〉——《金剛經》):忍辱仙人為歌利王迫害,於歌利王的舉劍屠割、節節支解中!忍辱仙湛湛寧和,立下一個希美誓言:
    汝今日以無明劍,割我身體;若我他日,得成菩提,將以般若劍,斷汝煩惱。
    這便是轉業力為願力,轉無明為智拔,轉怨害為悲贖。
    十五、老子之於「平等心」的詮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為「一體等觀,一視同仁」的慈待和誠信。
    十六、儒家:只入不出。老莊:小出小入,穿透人性,而出離儒家的框架、包袱,始能忘世。聲聞乘:完全出離三界,只出不入。大乘菩薩道:大入大出,且沒有出入相,知道輾轉三世都只是一個嘉年華柱,累世累劫完全如幻,非真!菩薩能不斷地「轉識成智」,依本涅槃、依本內明解脫,而安忍、消化,和光同塵,不隨眾生共舞。
    十七、於古代先秦時期,凡記錄歷史的史書皆可稱為「春秋」;其後則用「春秋」來比喻作儒家。憨山曾註《左氏春秋》;左氏,指左丘明。《左氏春秋》亦稱《左傳》,為左丘明以正統儒家的觀點,註解孔子《春秋》,出諸微言大義的一部史書。
    十八、因果的鐵則:射出去的箭一定回到自己身上。
    十九、「達摩西來」是為了尋找一個不被別人惑弄的人。唯其「不迷惑」,所以解脫!
    二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列舉《左氏春秋》的生命法則/涉世之道。
    1、楚文王與申侯(一名予取予求、貪婪無盡的人)的事件:一個睜著智眼而為人惑的故事。(史家評論:知臣莫若君!)
    2、子罕辭玉──關于君子的嚴潔自守、不趁人之危。子罕之於「心寶」的觀點。「趁人之危」即已是「盜」,、「偷」。
    3、孔子不准弟子琴張去弔唁宗魯:齊豹推薦宗魯給公孟縶。孟縶寵愛宗魯,使之擔任驂乘(驂乘, 為古代官名,陪乘隨行者)。其後齊豹作亂,欲弒殺孟縶,事先告知宗魯。宗魯「守義」既不向 孟縶揭舉,卻也為孟縶「殉死」,以示「忠君」。於宗魯的觀點,自己「既義且忠」、對得起每一個人;於孔子的觀點,宗魯卻「不義不忠」、愚癡至極,對不起每一個人,故不許琴張前往弔祭。
    4、齊莊公、棠姜與崔武子、晏子的事件:國君因偷權臣的妻子而被弒殺。面對如此險巇、古怪的場景,晏子既不殉死,亦不逃亡、辭官歸隱,而依一名政治家的睿智,詮言出「君臣、治國、社稷」之道。他的因應與法則。

  • 大般若經綱要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07 08:00:00
    有 166 人按讚


    今日(3/8)晚上七點是道德經複聽課程第二次上課,附上梁寒衣老師親撰名言及綱要。課程免費,歡迎同參大德共霑法益。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三月八日
    (聆聽《道德經》弘法第2堂二○○八年三月廿一日授課錄音)
    梁寒衣撰筆;林淑嬌初稿

    第二堂課
    一、 僧肇《物不遷論》:
    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

    ──修習止觀禪定,上座時須恒提念,參惟此偈,依之於妄念川流(即「江河競注」)之際。
    安住「無生」、安住自性空寂,鞏固、深化「不動道場」。
    二、日本快川和尚偈:(住持甲斐國惠林寺,是武田信玄將軍的上師;參看《花開最末》之〈火光三昧〉、《涅槃之雪》之〈一滴水墨,兩處成龍〉)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三、唐朝詩人杜荀鶴詩偈:
    之一˙〈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林蔭房廊;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頭火自涼。
    之二˙〈涇溪〉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沈淪!
    四、莊子: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尿。
    五、道的滋味是淡泊的,老子說「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又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六、儒、道、釋三者皆有其生命、心性的調攝之道,只是三者所抵達的高度、極則不同。就「止觀定境」而言,儒家是世間止觀、凡夫止觀;道家是人天乘止觀;佛家則為「一切時定」:頓空三世,亦圓裹三世。
    七、修行要則:
    1、 殺一己的天然。
    2、 不斷貪瞋癡,亦不與之俱去。
    八、佛果圜悟禪師 (參見《體露金風》之〈翠巖嚼飯餵嬰兒〉):
    佛果圜悟,曾累參當代叢林大師玉泉皓、金鑾信、大潙喆、黃龍心、東林度等等;諸大師均視之為不可多得的法器,誨堂和尚甚且當面稱嘆:「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視為應掌臨濟玄印的不二人選。
    及至謁見五祖法演,剖心掏腹,傾盡一切機用,五祖皆只是「不肯」。否定,又否定……一味地僅是「不肯他」,折騰至後來圜悟忿而道:「你只是強撥弄人!」怒而束包離去。
    五祖紋風不動,回答:「待你著一頓熱病打時,方思量我在!」留也不留,任之而去。
    圜悟行抵金山,感染傷寒。病體緜惙、冷熱交攻處,將平日的見地、知解一一傾出,無一得力處,也無一得以對治、受用。暸然:自體仍是一名不明生死的瞎漢,深猛自誓道:「待病稍歇,即歸五祖。」病癒,即豁然回歸,伏下了他日悟道之基。
    九、萬法唯心,上昇下降皆取決於此心──若慢心熾盛,即佛也將看成灰燼;關于善星比丘的毀佛:
    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為佛典上非常有名的「惡僧」,隨侍佛陀二十餘年,精通三藏十二部,因為我慢甚深以致欺佛、辱佛,最末直墜地獄。
    十、蘇東坡詩: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常作嶺南人。

    十一、參訪的意義。列舉1.雪竇重顯(手把珊瑚鞭驪珠,盡擊碎!)2.蓮池大師3.蕅益大師4.天台智顗大師

    十二、明代紫柏達觀辭世偈:
    一笑由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
    從玆收拾娘生足,鐵橛開花不待春。
    十三、談「轉識成智」的重要:修行者須將意識所接觸的範疇,不管正、負面,都轉為智慧與慈照。憨山夢登彌勒樓閣,彌勒所說偈:
    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十四、忍辱仙人的故事(參看《優曇之花》之〈於我節節支解的肉軀〉——《金剛經》):忍辱仙人為歌利王迫害,於歌利王的舉劍屠割、節節支解中!忍辱仙湛湛寧和,立下一個希美誓言:
    汝今日以無明劍,割我身體;若我他日,得成菩提,將以般若劍,斷汝煩惱。
    這便是轉業力為願力,轉無明為智拔,轉怨害為悲贖。
    十五、老子之於「平等心」的詮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為「一體等觀,一視同仁」的慈待和誠信。
    十六、儒家:只入不出。老莊:小出小入,穿透人性,而出離儒家的框架、包袱,始能忘世。聲聞乘:完全出離三界,只出不入。大乘菩薩道:大入大出,且沒有出入相,知道輾轉三世都只是一個嘉年華柱,累世累劫完全如幻,非真!菩薩能不斷地「轉識成智」,依本涅槃、依本內明解脫,而安忍、消化,和光同塵,不隨眾生共舞。
    十七、於古代先秦時期,凡記錄歷史的史書皆可稱為「春秋」;其後則用「春秋」來比喻作儒家。憨山曾註《左氏春秋》;左氏,指左丘明。《左氏春秋》亦稱《左傳》,為左丘明以正統儒家的觀點,註解孔子《春秋》,出諸微言大義的一部史書。
    十八、因果的鐵則:射出去的箭一定回到自己身上。
    十九、「達摩西來」是為了尋找一個不被別人惑弄的人。唯其「不迷惑」,所以解脫!
    二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列舉《左氏春秋》的生命法則/涉世之道。
    1、楚文王與申侯(一名予取予求、貪婪無盡的人)的事件:一個睜著智眼而為人惑的故事。(史家評論:知臣莫若君!)
    2、子罕辭玉──關于君子的嚴潔自守、不趁人之危。子罕之於「心寶」的觀點。「趁人之危」即已是「盜」,、「偷」。
    3、孔子不准弟子琴張去弔唁宗魯:齊豹推薦宗魯給公孟縶。孟縶寵愛宗魯,使之擔任驂乘(驂乘, 為古代官名,陪乘隨行者)。其後齊豹作亂,欲弒殺孟縶,事先告知宗魯。宗魯「守義」既不向 孟縶揭舉,卻也為孟縶「殉死」,以示「忠君」。於宗魯的觀點,自己「既義且忠」、對得起每一個人;於孔子的觀點,宗魯卻「不義不忠」、愚癡至極,對不起每一個人,故不許琴張前往弔祭。
    4、齊莊公、棠姜與崔武子、晏子的事件:國君因偷權臣的妻子而被弒殺。面對如此險巇、古怪的場景,晏子既不殉死,亦不逃亡、辭官歸隱,而依一名政治家的睿智,詮言出「君臣、治國、社稷」之道。他的因應與法則。

  • 大般若經綱要 在 心靈語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08 14:15:39

    【禪心】 ☯『心經』中的智慧 .......♪♬❤《心經》觀自在菩薩.......
    http://a88.piee.pw/DPE98
    https://goo.gl/efBu7M

    《心經》這268字,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華語好歌*超級好聽*~ 有字幕~卡拉 ok https://goo.gl/MgJTKJ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傷感情歌 https://goo.gl/TVHriU


    *************************************
    【禪心】『心經』中的智慧_20190108

    我們經常念的一本經,
    也是字數最少的一本經。
    它就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簡稱《心經》。

    《心經》共268字,
    正文260字,題目8字。
    這268字,
    把佛教的要義,
    把宇宙人生的
    真理講得極為透徹。

    《心經》
    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
    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
    也是我們
    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
    突出地講了一個
    「空」字,
    這一個「空」字,
    掃除了凡情聖解,
    也突出地講了一個無字,
    這一個「無」字,
    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

    《心經》還有兩句話,
    一個是真實不虛,
    一句是「究竟涅槃」。
    這八個字,
    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標。

    所以說《心經》
    雖然字數很少,
    內容卻很深刻,
    道理很透徹。

    要把《心經》學透徹,
    是我們每個學佛人
    天天要訓練,天天要思考
    天天要體會,
    天天要觀照的中心內容。

    可以這樣說,
    佛學是透徹、完整、
    精闢地揭示了
    宇宙生命的
    真相和奧秘的學問。

    宇宙的精華
    久經考驗是生命,
    生命的精華是人,
    人的精華是般若智慧。
    佛學的核心,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心經》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佛法的大智慧
    就是告訴我們
    怎樣來處理內心的煩惱、
    生命深處的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
    就是告訴我們
    怎麼樣開發每個人
    生命深處的潛在能量。

    這個潛在的能量
    就是大智慧,
    就是我們人人
    本具的真如佛性。
    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中,
    在處世接物中,
    往往有許困惑
    與窘迫、煩惱與痛苦,

    人生道路上往往
    會遇到種種坎坷,
    種種難以逾越的困難。
    這些都是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面對這些現實,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心經》這本僅有
    268字的無上寶典,
    為我們提供了
    生活的大智慧。

    《心經》
    開宗明義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只有時時以甚深的
    般若進行觀照,
    才能見到
    我們身心世界
    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

    見到了真理,
    開發了大智慧,
    才能夠度一切苦厄。

    《心經》
    開宗明義的第一句,
    就是這本經的總綱。

    般若要用,要觀照,
    才有自在,般若要行,
    行深般若,
    才能照見五蘊緣生
    無自性的空理。

    般若要深觀、要深行,
    才有在真理
    指導下的度一切苦厄。

    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
    對於每一位修行者來說,
    般若是在觀照中
    不斷深化、不斷升華的。

    五蘊不是五件事,
    其實是一件事。
    色受想行識
    就是我們生命的當下,
    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心經》
    開示明義的這一句話,
    既是此經的綱要,
    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

    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
    就是人生
    如何從迷惑中覺醒過來,
    度脫一切苦厄。

    這一句話指出了
    修行般若的作務是什麼,
    實踐是什麼,
    所取得的效果是什麼。

    『觀自在菩薩』
    是修行般若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所修的般若行。
    『照見五蘊皆空』
    是修行般若的
    境界、任務。
    『度一切苦厄』
    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
    不外乎境、行、果。
    《心經》這第一句話,
    就把學佛任務(境)、
    實踐(行)和效果(果)
    三者包括無遺。

    所以說這一句話就是
    《心經》的總綱,
    也是我們每一位學佛人
    修行的總綱,
    也是佛法的總綱。


    *************************************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lrc 歌詞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米米 美玉
    華中音樂網 綠野花香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