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大煙主機香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煙主機香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煙主機香港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Starry Starry Tearoo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Recolte Air-Oven 使用二三事✨✨ 這個佛誕長假期,收到一份超級意外的驚喜,就是這架萬眾觸目的Recolte 香檳白Air-oven!!真是非常非常感謝這個試用邀請。 氣炸鍋這玩意,其實已經流行了幾年。這個利用高溫的氣流來烘烤食物,更可以逼出食物本身的油脂,不需用油烹調就能健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家居燒肉實試無煙燒肉機 吸油煙設計大減燒肉味 在家吃韓燒烤肉,最怕是久久不能散去的油煙味,最近在網上有款聲稱無煙的國產烤肉機,千餘元一台,所謂「無煙」的吸油煙設計可行嗎?這款「生活元素無煙燒烤爐」的兩側也有吸風口,配合底下的風機可以吸走油煙;烤盤有導油孔和坑紋,幫助油份排走,而且底部也有膠盤儲存油...
-
大煙主機香港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0-06 21:00:12家居燒肉實試無煙燒肉機 吸油煙設計大減燒肉味
在家吃韓燒烤肉,最怕是久久不能散去的油煙味,最近在網上有款聲稱無煙的國產烤肉機,千餘元一台,所謂「無煙」的吸油煙設計可行嗎?這款「生活元素無煙燒烤爐」的兩側也有吸風口,配合底下的風機可以吸走油煙;烤盤有導油孔和坑紋,幫助油份排走,而且底部也有膠盤儲存油份。
用法與一般的燒烤爐一樣簡單,只要先注水到最底的膠盤,再安裝油盤、鋁盤、主機、有孔烤盤,接着便可利用旁邊的控制台操作。基本上,它只有4個輕觸式按鍵,1個電源開關掣、兩個溫度調節掣和一個抽風扇掣;發熱溫度由100°C至260°C,共有6檔溫度選擇;旁邊的小螢幕會顯示它的加熱狀況,顯示溫度改變。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韓燒 #烤肉 #無煙燒肉機 #燒烤爐 #生活元素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大煙主機香港 在 Starry Starry Tearo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Recolte Air-Oven 使用二三事✨✨
這個佛誕長假期,收到一份超級意外的驚喜,就是這架萬眾觸目的Recolte 香檳白Air-oven!!真是非常非常感謝這個試用邀請。
氣炸鍋這玩意,其實已經流行了幾年。這個利用高溫的氣流來烘烤食物,更可以逼出食物本身的油脂,不需用油烹調就能健康地享受炸物的香脆口感,整個煮食概念非常吸引。尤其家有一個超級喜歡吃脆口食物的小小孩,有了氣炸鍋就可以在家做各式各樣的炸物小食了!不過市面上的產品通常都大大部,要在廚房找一個大空間容納它,實在頗有點難度。今次這架細細部的Recolte air oven的出現,設計還要如此日系的簡約風,漂亮到令人愛不釋手,實在極之適合我的小小廚房。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收到了氣炸鍋便立即走到樓下超市,買了一系列熱門氣炸食物來試試效果,順便寫個詳盡的試機報告,和大家分享一下用後感吧。
⭐️基本配件
每個Recolte Air oven會配有主機,外鍋,烤網、說明書和彩色專用食譜一本。
⭐️主機結構
氣炸鍋的入風口在主機的上下方,出風口在背面,說明書建議使用的時候,主機和牆壁最好保持20cm的距離。加熱器在主機內側上方,不算太深入,清潔應該不算太困難。整個外鍋和烤網都可以用水沖洗,也是非常方便的設計。
⭐️內部容量
外鍋的容量是2.8L,尺寸是17.5cm x 17cm x 10cm。尺寸雖然不算大,不過設計方方正正,有效增加內部容量的空間,做些2-3人份的小食或簡單餸菜,容量也算足夠。
⭐️操作方法
首先將烤網放入外鍋中, 然後安裝到主機。由於沒有開關制,所以每次使用前要確保時間制的位置是在「0」的位置才插上電源。接上電源後會有橙色燈亮起,此時可以調較所需溫度和預熱的時間(通常預熱完成的時間2-3分鐘,可調較到5分鐘的位置便可),綠色燈便會亮起。當預熱完成後,綠燈便會熄滅。然後便可以將食材平放在外鍋,再調較烹調所需時間。當計時結束會有「叮」的提示聲,便可取出煮好的食物了。使用完畢,拔出電源插頭前,要確保時間制是在「0」的位置。
*如在烹調途中拉出外鍋檢查食物的烹煮進度,氣炸鍋便會暫停操作。氣炸鍋不能空燒超過十分鐘,也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以免做成故障。
⭐️實際操作 - 炸餃子
我平常喜歡到超級市場買一大袋的台灣餃子,原來平放到air-fryer內,排放整齊的話都可以一口氣炸18隻。用了2分鐘將氣炸鍋預熱至180度,放入餃子後再炸了10分鐘,期間沒有油煙噴出。10分鐘後餃子完全熟透,沒有噴油都做到漂亮的金黃色焦邊!效果非常香脆。氣炸完後烤網竟有一層薄薄的油,想不到完全不算油膩的餃子都能逼得出油脂,很驚喜。
⭐️實際操作 - 炸熱狗棒
這款韓國熱狗棒比較長,所以要對角線放入外鍋才能平放,可是如此一來每次只可以放入2支。如果剪短竹籤可直放的話,一次過應可放4-5支。預熱2分鐘到達180度後,氣炸大約10分鐘。可能因為表面不太油膩的關係,氣炸途中沒有油煙噴出。氣炸完的口感非常香脆,完全有食薯條的感覺,成為是次小小孩的最愛食物。
⭐️實際操作 - 炸韓式薄餅
放入平常的急凍韓式薄餅後,外鍋還有大量空位,非常鬆動。預熱2分鐘到達190度後,氣炸大約15分鐘。氣炸完後的薄餅很乾身,口感不太香脆,但整個烤網都佈滿油脂。能夠逼到這麼多油出來,很意外。
⭐️實際操作 - 免油炸西多士
這個西多士不是現成的急凍食物,是自家的製作,總共做了兩份。首先用2隻雞蛋打發成蛋漿,然後在一塊麵包上搽花生醬,再疊另一塊麵包上去稍稍壓實。然後將麵包兩邊都浸入蛋漿5分鐘,完全吸收蛋液。浸好麵包之後,用190度氣炸10-15分鐘(直至自己喜歡的金黃色出現後),再反面氣炸5分鐘,兩面都呈現金黃色的話,香噴噴的免油炸西多士便完成。在完全沒有噴油的情況下,這兩件西多士完全沒有痴底,能夠在烤網上輕鬆反面。炸完後的西多士非常香口,可媲美茶餐廳的效果,卻不用吸收大量油脂,大滿足!
⭐️後記
這兩日和家人們大量分享由air oven煮出來的這堆氣炸食物,我一早預估喜歡香脆食物的小小孩肯定會喜歡,最意想不到竟是連我媽媽對這部機也很著迷。
我一邊試炸各種冰箱長備的方便食材,媽媽一邊試味一邊忽發奇想:看來它可以用來炸花生,代替白鑊炒香的工序,用來做油角的餡料變得超簡單/ 墊塊牛油紙來炸魚完全不怕會反面煎時整爛,煮飯時將魚放進去便可以輕鬆加多一碟餸,很是方便/ 這個容量應該可以炸到半邊雞,明天煮飯時要試一下.............善於煮飯的媽媽思維,果然不是我這個只愛吃香脆小食的傢伙可比擬。
看來我要考慮多入一部,送給媽媽做母親節禮物,讓媽媽也可快樂地發揮屬於她的煮意。
------------------------------------------------
🍀Shopping Tips
這架可愛的Recolte air-oven,現正接受預訂。接受預訂日期為5月1日至5月14日,售價為$799,分別有香檳白和櫻桃紅兩隻顏色可供選擇。
如果想先看看實物的話,可以到銅鑼灣時代廣場City’Super和沙田新城市中心City’Super,會有實物display和接受預訂,詳情可到香港Recolte官網了解一下。
------------------------------------------------
🍀日本 récolte
大煙主機香港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Page Patreon經已開通,請訂閱支持本Page運作,謝謝! 連結: https://bit.ly/2TvzIaF //
前言:呢篇嘢其實響幾個禮拜前已寫好,不過要等《AM730》正式刊出先轉載呢度。所以先會用「行山銀行」做引子,但去到今時今日,好多「黃標KOL」先至猛然醒覺、或者始終執迷不悟,繼續批鬥果啲忍唔住外出行街、食飯、郊遊嘅市民。
或者好多「黃標KOL」本身家境唔錯、有自己嘅房、甚至唔響香港,唔明白香港人係好依賴外出黎彌補番惡劣焗促嘅居住環境所帶黎嘅不安,你叫佢地為咗疫情而犧牲外出嘅自由,唔單止違反人類群居天性、更加無視咗因密室禁閉所帶黎嘅心理隱患。
好多所謂疫情分析,都係寄望夏天來臨成個疫病就會煙燒雲散,但萬一唔散呢?應該點做?
即係外國因為防疫隔離搞到家暴問題暴增,香港年輕人何嘗唔係響屋企日對夜對老豆老母搞到家庭不停出現磨擦?而我唔明呢個政府、甚至所謂時事評論員,無一個會諗到,而家香港最需要嘅,就係幫佢地紓緩室內囚禁所帶黎嘅抑鬱,以及點樣同呢個疫病共存。
============
近月,各郊野公園和行山路線都出現大量人潮;更曾因有銀行員工借Work from Home的空檔聯袂上山,因而被譏為「行山銀行」。事實上,不少傳媒報道皆集中於這些突然暴增的行山人士的公德心問題,如何對大自然造成各種生態災難、以至人群在郊外大規模聚集引致的疫症傳播風險,然而卻沒多少人注意到,這班湧往郊外的香港市民,實際上在疫情之下,心理狀況亦已瀕臨極限。
身邊有不少朋友都羨慕那些在疫情下毋須強制性上班,而可以選擇在家Home Office的人;也有人說停課下學生不用上課必然最開心。的確在繁重的俗務中偷閒幾天的確是人生一樂,然而長期鬱悶在家卻是另一回事。首先最直接的影響是健康問題──已有不少長期在家工作,尤其是教學界同工已不約而同反映,他們的體重已暴增至「歷史高位」。之前任天堂標榜能於家中也能進行健身運動的遊戲軟體《Ring Fit》,在香港被炒至原售價兩倍以上,連帶相關的遊戲主機Switch價錢亦高踞不下,就是港人面對未能出外做運動而感到苦惱的佐證。
香港貴為全球居住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不止基層,甚至連收入尚可的中下階層其實都是居住在一個擠迫、環境惡劣的小單位或小房間之中。不少年輕人喜愛流連於咖啡廳,除了是要享受那「文青」氣息外,也是為了獲得一個比劏房寬敞的透氣空間。極端一點說,不少年輕人寧願在公司作自願加班(雖然大多所謂加班時間都是在處理私人事務),因為至少空無一人的辦公室能給予他家裡沒有的寧靜,減少了和家人爭執的機會。
將日常生活與睡覺機能分開,早已成為了大多數香港人的常識:就連中產才能負擔得起、呎價過萬的「偽豪宅」,為了彌補那實用面積小得可憐的單位所帶來的壓逼感,君不見地產商總會把大堂會所建造得美輪美奐,以鼓勵住客多加使用這些設施,以盡量縮短逗留在「蝸居」的時間?
然而武漢肺炎的爆發卻打破了這種詭異的均衡。因懼怕疾病傳播而被迫逗留家中,使得原先透過「各自各精彩」、以不同外出活動時間錯開狹小單位使用權的家庭成員又再擠在一起,「相見好、同住難」的問題逐步浮現。我認識的年輕人表示,他們這個多兩個月來和家人的衝突明顯增加,最後只得等待黃昏晚上比較少人的時候,往樓下公園等空曠地方「乘涼」以減低磨擦機會。可不要以為獨居者就沒有問題。除了長期屈就於狹小的劏房同樣令人鬱悶,人類本來就屬於群居動物,即使再先進的通訊系統和社交平台也取代不了親身接觸。若朋友、親人全都只能於電話或電腦螢幕中出現,對很多人來說,最終只會令他們更感孤獨。
長期作戰或致社會隱患爆發
歸根究底,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醫學界,都只將焦點放在如何禁止疫病傳播,而忽略了在疫情籠罩下,為全港市民帶來的心理隱患。當然有人會說,在如此緊急狀況下,一切自然是以防疫為先,其他的都應擺在後面;然而心理健康的相關資源很多都不會與前者重疊,這純粹是政策上的忽略多於資源分配的問題。再者,若疫情可以在極短期內解決,那之前受到的壓抑,自然因很快可以宣洩出來而毋須理會;但一旦疫病演變成長期戰,心理隱患就可能一轉而成社會隱患爆發。當然最重要的是,防疫除了依賴政府的強制措施外,更需要市民的自律;假若為了阻絕傳播而令隔離的方式脫離人性的話,那最終必然會令愈來愈多人冒險打破禁令。
當然,如何能讓市民甘心服從各種隔離守則之餘,又能長期抑壓下保持心理健康,最需要的是施政者的能力和彈性,而偏偏這兩項都是目前特區政府最缺乏的。其實林鄭班子目前立刻應該要做的,是集合心理學家、治療師與輔導員成立諮詢團隊,設立輔導熱線、編寫網上心理健康,以至在狹窄空間下作舒展運動的教材,好讓那些「變相被軟禁者」有一個求援渠道、並學習如何處理自己在長期幽閉下產生的負面效應。至於就人群密集的地區發布警告資訊、以智能交通系統有效疏導繁忙時間人群,則本應是荒廢多時的創科局該負上的責任。
我當然明白梁卓偉要求夜市全部停業以避免爆發、以及何栢良建議政府考慮戒嚴的苦心;但這只能算是單純出於醫學角度出發,而未能同時考慮實際執行上一般民眾的承受能力。我們並不需要仿效Boris Johnson提倡的群體免疫策略(Herd immunity),任由所有市民感染病毒,然而當了解到武漢肺炎有可能長期依附於香港甚至全世界,就不得不考慮在瘟疫蔓延下如何與其共存。
大煙主機香港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Page Patreon經已開通,請訂閱支持本Page運作,謝謝! 連結: https://bit.ly/2TvzIaF //
前言:呢篇嘢其實響幾個禮拜前已寫好,不過要等《AM730》正式刊出先轉載呢度。所以先會用「行山銀行」做引子,但去到今時今日,好多「黃標KOL」先至猛然醒覺、或者始終執迷不悟,繼續批鬥果啲忍唔住外出行街、食飯、郊遊嘅市民。
或者好多「黃標KOL」本身家境唔錯、有自己嘅房、甚至唔響香港,唔明白香港人係好依賴外出黎彌補番惡劣焗促嘅居住環境所帶黎嘅不安,你叫佢地為咗疫情而犧牲外出嘅自由,唔單止違反人類群居天性、更加無視咗因密室禁閉所帶黎嘅心理隱患。
好多所謂疫情分析,都係寄望夏天來臨成個疫病就會煙燒雲散,但萬一唔散呢?應該點做?
即係外國因為防疫隔離搞到家暴問題暴增,香港年輕人何嘗唔係響屋企日對夜對老豆老母搞到家庭不停出現磨擦?而我唔明呢個政府、甚至所謂時事評論員,無一個會諗到,而家香港最需要嘅,就係幫佢地紓緩室內囚禁所帶黎嘅抑鬱,以及點樣同呢個疫病共存。
============
近月,各郊野公園和行山路線都出現大量人潮;更曾因有銀行員工借Work from Home的空檔聯袂上山,因而被譏為「行山銀行」。事實上,不少傳媒報道皆集中於這些突然暴增的行山人士的公德心問題,如何對大自然造成各種生態災難、以至人群在郊外大規模聚集引致的疫症傳播風險,然而卻沒多少人注意到,這班湧往郊外的香港市民,實際上在疫情之下,心理狀況亦已瀕臨極限。
身邊有不少朋友都羨慕那些在疫情下毋須強制性上班,而可以選擇在家Home Office的人;也有人說停課下學生不用上課必然最開心。的確在繁重的俗務中偷閒幾天的確是人生一樂,然而長期鬱悶在家卻是另一回事。首先最直接的影響是健康問題──已有不少長期在家工作,尤其是教學界同工已不約而同反映,他們的體重已暴增至「歷史高位」。之前任天堂標榜能於家中也能進行健身運動的遊戲軟體《Ring Fit》,在香港被炒至原售價兩倍以上,連帶相關的遊戲主機Switch價錢亦高踞不下,就是港人面對未能出外做運動而感到苦惱的佐證。
香港貴為全球居住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不止基層,甚至連收入尚可的中下階層其實都是居住在一個擠迫、環境惡劣的小單位或小房間之中。不少年輕人喜愛流連於咖啡廳,除了是要享受那「文青」氣息外,也是為了獲得一個比劏房寬敞的透氣空間。極端一點說,不少年輕人寧願在公司作自願加班(雖然大多所謂加班時間都是在處理私人事務),因為至少空無一人的辦公室能給予他家裡沒有的寧靜,減少了和家人爭執的機會。
將日常生活與睡覺機能分開,早已成為了大多數香港人的常識:就連中產才能負擔得起、呎價過萬的「偽豪宅」,為了彌補那實用面積小得可憐的單位所帶來的壓逼感,君不見地產商總會把大堂會所建造得美輪美奐,以鼓勵住客多加使用這些設施,以盡量縮短逗留在「蝸居」的時間?
然而武漢肺炎的爆發卻打破了這種詭異的均衡。因懼怕疾病傳播而被迫逗留家中,使得原先透過「各自各精彩」、以不同外出活動時間錯開狹小單位使用權的家庭成員又再擠在一起,「相見好、同住難」的問題逐步浮現。我認識的年輕人表示,他們這個多兩個月來和家人的衝突明顯增加,最後只得等待黃昏晚上比較少人的時候,往樓下公園等空曠地方「乘涼」以減低磨擦機會。可不要以為獨居者就沒有問題。除了長期屈就於狹小的劏房同樣令人鬱悶,人類本來就屬於群居動物,即使再先進的通訊系統和社交平台也取代不了親身接觸。若朋友、親人全都只能於電話或電腦螢幕中出現,對很多人來說,最終只會令他們更感孤獨。
長期作戰或致社會隱患爆發
歸根究底,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醫學界,都只將焦點放在如何禁止疫病傳播,而忽略了在疫情籠罩下,為全港市民帶來的心理隱患。當然有人會說,在如此緊急狀況下,一切自然是以防疫為先,其他的都應擺在後面;然而心理健康的相關資源很多都不會與前者重疊,這純粹是政策上的忽略多於資源分配的問題。再者,若疫情可以在極短期內解決,那之前受到的壓抑,自然因很快可以宣洩出來而毋須理會;但一旦疫病演變成長期戰,心理隱患就可能一轉而成社會隱患爆發。當然最重要的是,防疫除了依賴政府的強制措施外,更需要市民的自律;假若為了阻絕傳播而令隔離的方式脫離人性的話,那最終必然會令愈來愈多人冒險打破禁令。
當然,如何能讓市民甘心服從各種隔離守則之餘,又能長期抑壓下保持心理健康,最需要的是施政者的能力和彈性,而偏偏這兩項都是目前特區政府最缺乏的。其實林鄭班子目前立刻應該要做的,是集合心理學家、治療師與輔導員成立諮詢團隊,設立輔導熱線、編寫網上心理健康,以至在狹窄空間下作舒展運動的教材,好讓那些「變相被軟禁者」有一個求援渠道、並學習如何處理自己在長期幽閉下產生的負面效應。至於就人群密集的地區發布警告資訊、以智能交通系統有效疏導繁忙時間人群,則本應是荒廢多時的創科局該負上的責任。
我當然明白梁卓偉要求夜市全部停業以避免爆發、以及何栢良建議政府考慮戒嚴的苦心;但這只能算是單純出於醫學角度出發,而未能同時考慮實際執行上一般民眾的承受能力。我們並不需要仿效Boris Johnson提倡的群體免疫策略(Herd immunity),任由所有市民感染病毒,然而當了解到武漢肺炎有可能長期依附於香港甚至全世界,就不得不考慮在瘟疫蔓延下如何與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