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鏗鏘說 ─ 蘇玉華專訪杜琪峰 】
_
由李賢哲監製、岑蘊華策劃的新一季《鏗鏘說》,第四集〈登「峯」造極〉剛於周五晚(12/3)於港台電視31播出,由擔任主持的蘇玉華,專訪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論陣容,已非常吸引,加上製作團隊沒有因為近日港台變天而放棄作為傳媒人與公營廣播機構的專業,依然盡力將節目做...
【 鏗鏘說 ─ 蘇玉華專訪杜琪峰 】
_
由李賢哲監製、岑蘊華策劃的新一季《鏗鏘說》,第四集〈登「峯」造極〉剛於周五晚(12/3)於港台電視31播出,由擔任主持的蘇玉華,專訪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論陣容,已非常吸引,加上製作團隊沒有因為近日港台變天而放棄作為傳媒人與公營廣播機構的專業,依然盡力將節目做好。
_
綜觀整個節目的題問,好多都直中紅心,沒有迴避,為對話內容提供紮實基礎,首次做主持的阿蘇亦極之稱職,懂得在合適時候追問問題,一啲都問得唔Mild,而向來坦率的「杜Sir」,亦巧妙地在鏡頭面前回應問題(包括二選一揀了張竹君、會否拍警匪片、如何看香港宿命),金句連連,令節目可觀度大增。結果出街後,訪談內容隨即於社交網站「洗板」,對於一班「RTHK忠粉」,或者是同路人來說,這集訪問,絕對是近日難得的「好消息」兼精神食糧,值得回味再三。截至周日(14/3)清晨,YouTube已累積超過25萬點擊,就快能夠超越本季第一集沈祖堯的約29.6萬瀏覽率。
_
長約23分鐘的訪問(按以往兩季做法,或會稍後播出一小時長版),大致有四個重點。首先是怎樣看近日「香港電影已死」的討論,「杜Sir」不點名批評蕭若元指,「呢位先生所講嘅呢,佢都唔識咩叫電影,佢識搵食,但佢唔係識電影嘛,佢係黐住電影搵食,佢唔係搞電影嘅人呀嘛,所以佢所講嘅說話呢,做電影嗰班年輕人,你千祈唔好聽,呢句說話係廢話嚟嘅,20年前夠已經聽過人講話:『香港電影死咗』囉,呢啲說話……講嘅嗰啲人,佢根本唔了解(電影業),第二就係自己冇得撈,就以為人哋都冇得撈。」阿蘇真的一邊聽,一邊笑。
_
第二點,是第一點抨擊「蕭生」的延續。「杜Sir」認為,香港的新世代電影工作者,就算面對當下的困境,但也不能放棄,正如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他要向朋友邱復生借了250萬來開拍《鎗火》(1999),「得到呢嚿錢,如珠如寶呀,你會覺得係,咁你咪要想辦法喺250萬裏面拍完佢囉!」他又承認,未來日子,紅綫愈來愈多,「一鋪比一鋪更大挑戰!」但身為「橡皮蝨乸」,要抱住「撳極唔死」的心態向前行,「創作就係好靈活,你話『呢樣』唔講得,我講『嗰樣』,但我講『嗰樣』唔代表『呢樣』冇喺入面喎,問題係在於,呢個內容係唔係你真係要講,定係人哋要你講?」關鍵是,身為創作人,無需硬碰,要保命,「我鼓勵小朋友,一定要繼續落做,只要當你唔做嘅話呢,你即係投降。」
_
所以當阿蘇問「杜Sir」會推薦哪一套電影,送給今天的香港人,他說是《柔道龍虎榜》(2004):「柔道最重要係企番起身,撻咗落去,你起番身咪得囉!」對於亂世,他認為更考驗大家的韌力,他借電影行業的年輕人來解釋:「你哋有嘅就係時間,你哋有嘅係年輕嘅衝動,你哋可以做(呢個)時代裏面賦予你哋嘅任務。」
_
最後一點,很多傳媒沒有寫,是中國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親筆題字送給「杜Sir」的四個字:「饒老寫呢個『止於至善』,呢個係令我平靜嘅四個字。」到底是甚麼意思?「止於至善」源於儒家主要典籍《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此四字,向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參考中大崇基學院的校訓解釋,廣義地說,泛指每事上不斷力求圓滿,盡量做到最好,狹義地說,則專指在德性上不斷力求圓滿,自己求進步,也幫助他人進步。相信這句話,不止一般普羅大眾,對於一班現正身處「李百全時代」的港台員工來說,在情緒上也是有一點點積極作用。
_
請大家要好好珍惜、繼續力撐港台製作,不要讓它死去。
_
(14032021)
_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鏗鏘說 #杜琪峯 #蘇玉華 #香港電台 #港台電視31 #饒宗頤 #蕭若元 #香港電影 #張竹君 #RTHK #鏗鏘集 #yautaitung #hongkonger #香港人 #14032021 @tc2sumchai @freshwavehk #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鏗鏘說 ─ 蘇玉華專訪杜琪峰 】
MeWe版本:http://bit.ly/3rRKsQQ
由李賢哲監製、岑蘊華策劃的新一季《鏗鏘說》,第四集〈登「峯」造極〉剛於周五晚(12/3)於港台電視31播出,由擔任主持的蘇玉華,專訪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論陣容,已非常吸引,加上製作團隊沒有因為近日港台變天而放棄作為傳媒人與公營廣播機構的專業,依然盡力將節目做好。
綜觀整個節目的題問,好多都直中紅心,沒有迴避,為對話內容提供紮實基礎,首次做主持的阿蘇亦極之稱職,懂得在合適時候追問問題,一啲都問得唔Mild,而向來坦率的「杜Sir」,亦巧妙地在鏡頭面前回應問題(包括二選一揀了張竹君、會否拍警匪片、如何看香港宿命),金句連連,令節目可觀度大增。結果出街後,訪談內容隨即於社交網站「洗板」,對於一班「RTHK忠粉」,或者是同路人來說,這集訪問,絕對是近日難得的「好消息」兼精神食糧,值得回味再三。截至周日(14/3)下午一時,YouTube已累積超過34萬點擊,已超越本季第一集沈祖堯的約29.7萬瀏覽率。 ( https://bit.ly/3rO45sN )
長約23分鐘的訪問(按以往兩季做法,或會稍後播出一小時長版),大致有四個重點。首先是怎樣看近日「香港電影已死」的討論,「杜Sir」不點名批評蕭若元指,「呢位先生所講嘅呢,佢都唔識咩叫電影,佢識搵食,但佢唔係識電影嘛,佢係黐住電影搵食,佢唔係搞電影嘅人呀嘛,所以佢所講嘅說話呢,做電影嗰班年輕人,你千祈唔好聽,呢句說話係廢話嚟嘅,20年前夠已經聽過人講話:『香港電影死咗』囉,呢啲說話……講嘅嗰啲人,佢根本唔了解(電影業),第二就係自己冇得撈,就以為人哋都冇得撈。」阿蘇真的一邊聽,一邊笑。
第二點,是第一點抨擊「蕭生」的延續。「杜Sir」認為,香港的新世代電影工作者,就算面對當下的困境,但也不能放棄,正如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他要向朋友邱復生借了250萬來開拍《鎗火》(1999),「得到呢嚿錢,如珠如寶呀,你會覺得係,咁你咪要想辦法喺250萬裏面拍完佢囉!」他又承認,未來日子,紅綫愈來愈多,「一鋪比一鋪更大挑戰!」但身為「橡皮蝨乸」,要抱住「撳極唔死」的心態向前行,「創作就係好靈活,你話『呢樣』唔講得,我講『嗰樣』,但我講『嗰樣』唔代表『呢樣』冇喺入面喎,問題係在於,呢個內容係唔係你真係要講,定係人哋要你講?」關鍵是,身為創作人,無需硬碰,要保命,「我鼓勵小朋友,一定要繼續落做,只要當你唔做嘅話呢,你即係投降。」
所以當阿蘇問「杜Sir」會推薦哪一套電影,送給今天的香港人,他說是《柔道龍虎榜》(2004):「柔道最重要係企番起身,撻咗落去,你起番身咪得囉!」對於亂世,他認為更考驗大家的韌力,他借電影行業的年輕人來解釋:「你哋有嘅就係時間,你哋有嘅係年輕嘅衝動,你哋可以做(呢個)時代裏面賦予你哋嘅任務。」
最後一點,很多傳媒沒有寫,是中國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親筆題字送給「杜Sir」的四個字:「饒老寫呢個『止於至善』,呢個係令我平靜嘅四個字。」到底是甚麼意思?「止於至善」源於儒家主要典籍《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此四字,向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參考中大崇基學院的校訓解釋 ( http://bit.ly/3vkft1L ),廣義地說,泛指每事上不斷力求圓滿,盡量做到最好,狹義地說,則專指在德性上不斷力求圓滿,自己求進步,也幫助他人進步。相信這句話,不止一般普羅大眾,對於一班現正身處「李百全時代」的港台員工來說,在情緒上也是有一點點積極作用。
請大家要好好珍惜、繼續力撐港台製作,不要讓它死去。
重溫《鏗鏘說 ─ 登「峯」造極》:https://bit.ly/3tfm1wO
(1403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鏗鏘說 #杜琪峯 #蘇玉華 #香港電台 #港台電視31 #饒宗頤 #蕭若元 #香港電影 #張竹君 #RTHK #鏗鏘集 RTHK 香港電台 鏗鏘集 Hong Kong Connection 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 做乜膠睇電視 我睇咗啲乜嘢 抵制tvb戰線 - 鍵盤救港 快樂的 William on the way 浪遊旅人 香港電台視點31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 RTHK Programme Staff Union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5月號
致知:知物
前面幾篇將致知的知天地、知命、知性、明道、明德、 明教、知人這七個要點作了講述。人與人相處,時時刻刻無不有事發生有物接觸,故如何處世接物為適當,是為要務。 唯知事物極為複雜,人生過程中所遭遇之事物,千千萬萬, 形象多種,變化莫定,最易使人迷惑混亂,莫知所從。唯能以簡馭繁,知其孰為先務,則莫如辨別何者為本何者為末, 故曰:「物有本末」。知本知末為我國為學之所特別重視, 故四書中重要處輒提及「本」。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唯天下之至誠,為能 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均在教人如何為人,亦以不忘本為德行之要點。所以本治則末無不治,本亂則末亦 亂矣。
我國學術思想均來自於《易》。《易》雖有分陰陽,但同時共存,無法單獨存在,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及「孤 陰不生,獨陽不長」,人事物也有相對但同時存在,如天地、剛柔、動靜、男女、老幼、質能,皆是相對者。相對之事物,二者有相互盈虛消長之變化,最終屬於相依相存,而雖同時存在,須有本末之別,先後之分,毋使本末倒置,先後錯亂。任何物,皆有其本其末,任何事,皆有其始其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本,所以在前;新民是末,所以在後。修己是本,所以修身在前;治人是末,所以齊家治國在後。儒學里的八目,格物 致知誠意正心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末,而格物又是致知之本,以此類推所有事物均有本末。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所以說財為用本,土為財 本,人為土本,德為人本,再上推之,則德以仁為本,仁以孝為本。今日西方重利之資本主義國家,重財輕德,更犯為富不仁之失,甚至影響我國,孝為何物,已漸失去瞭解, 從現社會新聞可見當今人倫盡失,卻無人關注防範,此則危機之所在。蓋知物之後則能明本末,辨先後。以此邏輯,亦可用在知人;至欲求知人,當先明瞭人與人之關係及相處之 道;欲明道明德,必須從教育著手;而教則由天地、命、性衍出。而待人接物,其本為誠,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知物可以舉例相對之詞並為解釋,以為知事物之助。例如本末、大小、輕重、新舊、異同、清濁、文質、得失、存亡、 損益、難易、厚薄、榮辱、窮達、貴賤、貧富、毀譽、生死、好惡、枉直、去就、上下、遠近、朝夕、深淺、出入、古今、先後、經權、義利。上舉例子,均為人生過程中所容易遭遇之事物, 若能知其本末明其終始,別其先後,以應對千變萬化之社會 環境,則庶無大過。如此可謂得格物之效,達致知之功。《大學》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0月號
三綱八目
儒學里有三綱八目,三綱為明明德、親民(或新民)、止於至善;八目則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綱八目是有完全關聯性及系統性的。
大學之道,說的就是大的學問。而這大的學問則分成兩部分,一為「成己」,是為成就自己的意思。另一為「成物」,成就他人他物之意。明明德即是成己,理解明白自我昇華的重要性,並確實做到提升自我。親民即是成物,推廣出去,推己及人,從身邊的人開始,以至於全民。止於至善就是將前兩者做到最好、最完美。這在儒學里是一個目標,要怎麼做到呢?則有其步驟。
八目里將步驟一步步解釋得很清楚。成己有五個步驟: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格物是追求學問的深度的方法,有了方法則能達到知的境界,而致知則是追求學問的完善度和廣度。誠意是推動自己的動力,而正心則是保持正義之心不受影響。後面這兩目是從內部發起的正確的信仰。修身要修什麼呢?修身則是要修繕其身,維持住好的品行,不斷反省改進自我。
好比蓋房子,有了格致誠正則房子堅固,但任何房子都需要維護和修繕。而如果沒有格致誠正,房子本質不好,即便維護修繕也還是無法從本質上改變。很多人常常只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卻不知道前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是修身的基礎,沒有前面四目則無從提升自我和修身。這五目均是提升自我的方式,因此稱為成己。
不難看見,「格致誠正」分內外,如同陰陽一般。有了陽一定要有陰,有了外來的知識提升,也一定要有內部的心靈正道的提升。而修身也分內外,除了精神上的維護,身體也要鍛煉和維護,兩者一並提升。經過格致誠正修,也能明白理解道德及正確行為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以達到「明明德」。
經過「格致誠正修」將自我提升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我嗎?絕對不是,而是為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因此「成己」的目的在於「成物」,幫助成就他人他物,以達到人類整體社會之進步。而一般人出生之後第一個接觸到的他人便是父母家人,因此齊家為成物之始。在任何家庭里皆有著倫理,與家庭的互動學會孝悌仁愛,更延伸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家人之間學會體諒和互助的重要。再由家人延伸出去,達到幫助社會大眾。
「治國」常常被人誤解為統治者階級之事,但任何組織不論大小,小如管理家庭、小公司,中則管理大企業、大組織,而大到治理國家,其管理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治國實為管理學,而非許多人認為的帝王統治學。
但不論是齊家還是治國,都需要先將自己提升,才能以自己能力幫助他人,為家庭或社會作出貢獻。這樣不論在家庭還是社會、國家裡任何階層都能帶動自己的親人、朋友,讓他們也得到提升,以達到「親民」。
當齊家治國達到,人們也一並做到格致誠正修提升自我,將這些做到最好,便是「止於至善」。如此整個社會即能達到《禮運大同篇》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因此而達到「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儒學里的終極目標,但並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所有人都
提升自我,貢獻給家庭社會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