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大坌坑文化十三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大坌坑文化十三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坌坑文化十三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坌坑文化十三行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遛小人樂園 - 最懂小人心的旅遊平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遛編報報 #新北新公園 『新北遛小孩景點再+1,北台灣第一座可以邊玩邊考古的公園「十三行文化公園遊戲場」正式啟用囉!就位在 #十三行博物館 周圍,不僅蹺蹺板、盪鞦韆、天旋地轉、滑草場等趣味設施樣樣不少,長約20公尺的 #磨石子溜滑梯 還可以讓寶貝體驗從高處溜下的刺激感,而且還有以考古為主題的尋寶沙...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 大坌坑文化十三行 在 遛小人樂園 - 最懂小人心的旅遊平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8 19:00:13
    有 356 人按讚

    #遛編報報 #新北新公園
    『新北遛小孩景點再+1,北台灣第一座可以邊玩邊考古的公園「十三行文化公園遊戲場」正式啟用囉!就位在 #十三行博物館 周圍,不僅蹺蹺板、盪鞦韆、天旋地轉、滑草場等趣味設施樣樣不少,長約20公尺的 #磨石子溜滑梯 還可以讓寶貝體驗從高處溜下的刺激感,而且還有以考古為主題的尋寶沙坑,讓小寶貝尋找仿製的「大坌坑陶片」,超級有樂趣!』
    ----
    #十三行文化公園遊戲場
    地址: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https://supertaste.tvbs.com.tw/travel/324932

  • 大坌坑文化十三行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19 15:00:00
    有 202 人按讚


    【#考古遺址入門指南】
    以前歷史課上到遺址時,什麼大坌坑、蔦松、十三行文化等等,總讓人分不清到底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用這麼小單位的地名來命名遺址或考古文化呢?

    #小孩取名要算命
    #遺址取名呢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活動宣傳
    〖陸路。旅行〗基隆街仔的繁華前世
    ▌講師:何昱泓(故事小編,每日一冷主編,曾合著有《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等書)。
    ▌時間:01/26 (六) 14:00-16:00
    ▌集合地點:基隆火車站南站大廳
    ▌票價:500 元
    ▌購票連結:https://goo.gl/dyhZWc

    ※訂閱故事可享每月講座優惠價
    加入故事會員 https://pressplay.cc/gushi.tw
    有任何關於活動的問題,可洽客服窗口:imobert@storystudio.tw

  • 大坌坑文化十三行 在 葉林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4-03-26 11:05:01
    有 172 人按讚

    《 千年之戀---圓山遺址 》
    圓山遺址過去稱為"圓山仔"、"龍峒山",後稱為"圓山",在台北盆地為古台北湖時期,圓山可能為湖中一小島或半島,並成為最重要的聚落所在。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緩坡,面積約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300年。經一百多年來陸續出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該遺址主要有兩個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後來更辨認出大坌坑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內涵。1988年內政部宣告圓山遺址為國家第一級古蹟,並規劃圓山史蹟公園,2006年行政院文建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
    可惜這樣珍貴的遺跡因過去一百多年以來的開發建設造成了許多無心的破壞,葉林傳更認為應積極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讓圓山文化受到矚目與正視!
    >>位址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66號(台北兒童育樂中心內)
    >>葉林傳質詢,2012/06/04蘋果日報報導

  • 大坌坑文化十三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13 11:06:48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大坌坑文化十三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4-19 21:19:18

    本集主題: ‪#‎十三行博物館建築介紹‬

      這次將帶著聽眾朋友到十三行博物館由館方解說員 ‪#‎呂潔妮小姐‬,為大家介紹博物館的建築外觀與特色。
      十三行博物館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曾獲2002年臺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其特殊的外觀頗受外界注目。本館佔地約三千六百坪,全館面積約兩千坪,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如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成完整的理念。
      鋼構建築象徵海,所有的結構軸線均以放射狀指向海洋;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觀眾可以自館外地面直接拾階而上,享受極目四望的遼闊感及攀行於屋頂上的新奇感。
      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型,量體簡單素淨。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隱含十三行與大坌坑兩文化的時間連結。
      山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及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  

    本集主題: 「親愛的, 還是要幸福」

      這次邀請到新生代愛情作家 芯菲,以及寫憶文化出版社的總編輯朱薇錡, 來到節目現場,介紹芯菲所寫的2016年幸福力作,走入心扉。
    「別畏懼愛情在生命裡,帶給我們每一場的考驗或祝福,因為愛是真實存在的。」
    ◎無論是誰都有心事或迷惘,在這愛情補給站裡,可以全然放心面對最真實的自我,不用再逞強說已經放下一切,好好為自己休息、補充動力,才能繼續踏上專屬你生命中的幸福道路。
    ◎芯菲用犀利與療癒共存的筆鋒,智慧與感性融合的觀點,讓人徹悟:原來,流過的每滴眼淚,都是幸福的養分,傷過的每一顆心,都擁有著不約而同的情緒;愛過的每個人,都在幫助你提升成更值得幸福的人。
    ◎每一個人,都有資格尋找自己的幸福,也有權利學習成為最好的自己,更有辦法提升幸福的本領,唯一差別在於:肯願意為幸福做準備的人,往往較容易被愛神青睞;畢竟想得到幸福,本來就沒什麼不對。
      幸福的條件,非關年齡,年齡大小不能取決愛情長短; 不限外貌體重,懂得相處之道才是愛情的本質; 唯一需要的,是我們願意張開雙臂,學習擁抱幸福的決心與勇氣。
    讓芯菲引導我們在尋找「愛」的路途上, 不再顛頗,走往幸福的終點。
      
      
    作者介紹: 芯菲
    天秤座,A型,文字與愛情,是生活元素;認為幸福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實力,因為愛情,是一種充滿趣味的偵探遊戲。興趣是握著文字的手術刀,為每一顆受傷的心靈解剖治療。
    《女人迷》專欄人氣作家、《真愛橋》熱門駐站作家、《udn STYLE時尚名人》兩性專欄作家、《派愛族》愛情專欄作家、《戀愛保證班》專欄作家,流行音樂作詞人。

    如有活動需要報導採訪,任何問題洽詢,以下三個粉絲頁,均可連絡!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李基銘主持人mail: a0986650006@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