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大同醬油歷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同醬油歷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同醬油歷史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見域 Citilen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竹特有傳家寶:#金煉成陶甕 你的家裡也有一個金煉成陶甕嗎?日治時期,新竹在地傳統產業除了米粉、蓪草外,位於東區最東端的金山面窯業也曾盛極一時,其中屬金煉成陶器製造工場最為出名。金煉成出廠的陶製品是當時 #每個家庭傳統生活的必需品,產品涵蓋日常所使用的各類型式之甕、缸、盆、缽、罐、茶壺、花盆、塘...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介紹 訪問:郭美足 理事長、曾士豐 理事 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雲林縣政府輔導與觀光工廠業者們積極配合,終於110年4月13日成立「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未來雲林縣政府會持續輔導雲林縣觀光工廠發展及永續經營,持續輔導協會各方面的合作,相互扶持...
「大同醬油歷史」的推薦目錄
大同醬油歷史 在 謝淑亞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4 17:09:06
#搶先預告 各位晚安~ 一年一度的228連續假期來啦~ 您是否跟我一樣放了連假,卻不知道該去哪裡嗎 或者跟小編姊一樣找不到地方遛小孩嗎?? 時間在2021年2月27號到2021年3月1號 #雲林Nubi扭一下~推出聯合限定活動啦! 全家一起扭扭扭~結合觀光工廠 推出旅遊行程~大家一起跟著小編出門動...
大同醬油歷史 在 貪吃巧達 In Taichung | 台中美食 各地美食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17 04:20:36
✨大稻埕週邊好吃意麵✨(有菜單) 巧達前幾年第一次來這80年歷史的意麵王一吃就愛上, 這次到台北大稻埕附近也一定要來回味一下🤤 喜歡吃麵的朋友有機會來大稻埕一定要來試試看喔! 能傳承80年一定有他厲害之處~ - 【乾意麵 $30】 不辣的只加意麵王特製醬油, 辣的會再另外加紅紅的甜辣醬。 特製醬油是...
大同醬油歷史 在 笑笑:)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1 14:51:00
🐽🐽🐽 大龍峒市場裡 40年歷史的重慶豆漿 是傳統市場內的人氣排隊美食❤️❤️❤️ 外帶區都是排隊人潮 為的就是那人氣炸蛋餅啦🙌🏻 內用不用跟著隊伍排 跟店員說要內用 有位置後 炸蛋餅滿快就上桌了👏🏻👏🏻👏🏻 炸鍋旁邊又是直接現桿的餅皮😍😍 是古早味有厚度的餅皮 炸過的餅皮呈現金黃色的 一整個香~酥...
-
大同醬油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7-28 11:00:14本集主題:「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介紹
訪問:郭美足 理事長、曾士豐 理事
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雲林縣政府輔導與觀光工廠業者們積極配合,終於110年4月13日成立「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未來雲林縣政府會持續輔導雲林縣觀光工廠發展及永續經營,持續輔導協會各方面的合作,相互扶持,觀摩交流成長,支持協會,共同推廣行銷雲林縣觀光工廠之優良服務品質、體驗產業文化教育、顧客高滿意度等,將具有整合產業、文化、教育、銷售、觀光、製造工廠之特徵,以不同面向推廣觀光工廠品牌知名度,進而帶動雲林縣觀光工廠振興產業、產能及經濟效益。
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
大同醬油創辦人,早期是在鄉下賣肉圓的,由於自行生產調配的黑豆甕釀醬油味香甘醇,消費者常會指定購買整罐的醬油回家,因此醬油反客為主的成了銷售主力,也成就了現今大同醬油的輝煌歷史。後來第二代陳丁源先生傳承家業,並於西螺開設家庭式醬油間,以西螺優良的水質、溫度、濕度為基礎,加上獨家的釀造配方以及古法甕釀技術,成就了無可取代的甘醇醬油,取名為『源發醬園』。為了生計,挑著扁擔一步一腳印的走過濁水溪,行過彰化北斗、溪州、竹山等地挨家挨戶兜售,蓽路藍縷的奠定起日後『大同醬油』的基礎。
民國95、106年間陸續通過ISO9001、ISO22000跟HACCP國際雙認證系統,並持續不斷的創新,有「柳丁醬油」、「柚子醬油」的酸柑滋味醬油,也有簡約典雅的「四季賞味」醬油禮盒,更在106年開發出符合國人無食品添加物以及糖的飲食需求的「無添加壺底清油」。
『大同醬油』,這支以黑豆甕釀出來的黑金招牌,未來將秉持傳統,持續創新,除了帶給海內外的消費者,代代相傳、滴滴回甘的感動好滋味外,更期許自己能將黑金發亮、揚名國際。
粉絲頁: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粉絲頁: 大同醬油 黑金釀造館
粉絲頁: 朝露魚舖觀光工廠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大同醬油歷史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1-17 20:00:01工業大廈埋沒了清晨的淡雅,卻藏着了默默耕耘的人兒。
不聽早鶯嗯哼,但聞水聲淙淙,不見淨泉,只見一老三嫩,分散於雪白的場所內,用水洗擦着工具。這是一家臘腸製作工場,看上去倒不像,架生雖說不上簇新,但也沒有半點油膩污損,可見製作者的執着。驟眼看來,似乎是自家製作,窗前微胖的老人,抬頭綻露慈祥的笑臉,介紹自己叫「錦叔」,是旁邊的短髮女生「阿儀」及較瘦削男生「阿文」的爸爸,至於一旁的胖男生,則是這裏的員工「阿斌」。他們幾口子經營着一家凍肉店,招牌是自家製的臘腸。她說,傳統於人的腦海內,都有個印象﹑有些記憶﹑有份懷念,沒有了會很可惜,然而,如果可惜的感覺只有一瞬間,它,就真的會慢慢消失。故此,她決意傳承,延續溫馨的滋味。
最佳的馥郁
臘腸,無疑是一種傳統。除了是食物,也是舊陣時回到家中的撲鼻香氣,不帶奢華高貴,卻屬一種親切。此刻,整個工場,就瀰漫着這一股馨香。十一月,是吃臘腸的季節,也是周氏一家人最忙的時候。臘腸嘛,畢竟是季節性的食物,天氣涼的話,日日開工,三十多度的話,數天才開一次工。做臘腸普遍是七月尾開始,到過年就收爐,收爐了,他們就賣豬肉。
「借歪、借歪。」錦叔邊高喊,邊與阿文雙手秤起一大箱豬肉,放到砧板前,隨即把豬肉逐塊執到砧板上,切成小塊備用。阿儀終於洗乾淨所有工具,滿意地步至兩個男人身旁,把切好的豬肉倒入碎肉機內,重複幾次後,阿斌就來到這邊,把一大盤碎肉拿到水喉處清洗,再交由錦叔秤味。秤味即調味,把大量豬肉倒到醬油中醃製,錦叔邊攪拌着肉碎,邊解釋他們的臘腸比坊間的偏鹹,吃起來更香口,秘技就在於用自家的醬油做臘腸,「我哋由阿爺個代就開始自己曬豉油,不過而家要喺大陸曬啦,香港邊有咁大個工場畀你曬?」語畢,他把碎肉撈起,與瘦肉混合後,於紅色大膠盆內大力攪拌。兩代人嘛,思想上始終有點差異,有時候阿儀會看不過眼,怕老爸太辛苦,故一直提出用機器取代人手,她捂着額頭道:「佢好執着,非常執着,比我更執着。」既然有科技可以幫到人,為何仍然堅持最傳統的一套呢?故此,在她大力推動之下,工場添置了不少機器。只是,有些事情還是親手製作方好,例如灌腸。
說時遲那時快,他們一行四人已經站於崗位上,用腸衣包裹着肉餡,再打針疏風。然後就是紮結,對於紮結,錦叔堅持不能有繩尾外露,這是老一輩人的執意。然而,不是所有工序都能保持如初,曬臘腸便是這樣一回事。誰都知道,臘腸生曬過比較好,但如今全都在工廠製造,根本沒法子曬,只能用烘焙方法,用風機吹乾。烘過後即完成,成品要回味七天方能賣。阿儀不是不理解老爸的想法,她自己也喜歡炭火焙,但法例不容許,不變也不行,她嘆口氣:「除非你令嗰樣嘢消失,咁佢就可以喺歷史中永恆不變。」永恆不變的,從來只有變幻。
時針依舊轉動着,提醒時刻都在更新。中午十二時許,工場已經完成了當天的使命。做好清潔工作後,錦叔跟阿儀就回到店鋪工作。這是阿儀恆常的生活,對錦叔而言卻不然。以往,做臘腸這一個行業十分興盛,有十來二十檔,那年代很多人排隊買臘腸,比現在旺多了。他由早上六時起床,工作至晚上十二時方下班。說起來,錦叔做臘腸已經五十五年,六十年代,剛來香港沒機會讀書,惟有跟隨大哥做臘腸,一做就是十年。後來,他決定自立門戶,立名號為「恆安」,賣豬肉及臘味,一直鑽研改良臘腸的味道,結果,另一個十年又過去。做得好端端的,名堂開始響之時,政府突然說要拆工場,當時要另覓工場太難,於是他只好一味賣豬肉。停止生產臘腸的期間,他一直都感到技癢,又偷偷地研究。至二零零三年,有位食家朋友說服他重出江湖,見心癮到了,自己也捨不得這一行,「研究咗臘腸味道咁多年,希望自己再親手做,我真係鍾情於臘腸,係真㗎。」把心一橫,將小店改名為「家香」,捲起衣袖再做臘腸。
聽到店名,阿儀立即豎起耳朵,彷彿急着告訴大家,名字由她而來。她的記憶中,家裏每一頓飯,幾乎都有臘腸作菜,她形容:「好難有一種食物,只要煮一煲飯,放上飯面,打開飯煲,已經有一種香味,令你返到屋企有一種幸福嘅感覺。」少女時期,身在英國讀書,每次回港,她硬要帶着一大袋臘腸離開。對臘腸有親切感的最大原因,當然是吃久了有感情,自小吃臘腸到大,她最喜歡一味獨門住家菜——臘腸蒸雞蛋。剛好是午飯時間,她埋首於廚房做着與爸爸的午膳,「呢道菜我由細食到大,我成日介紹畀啲客聽,真係唔係好多人識得咁煮,但其實又簡單又好送飯。」她先將臘腸切粒,加入攪拌好的雞蛋及水,放入爐內蒸熟就可以。對她而言,即使是簡單的煮一煲飯,放兩孖臘腸,就很有回香港的感覺,猶如回家吃飯,一解鄉愁。炊煙輕輕晃於招牌前,這是家的香味,所以她將小店命名為「家香」。
最好的教誨
錦叔率先放下碗筷,捧着肚子走到店後方,拿出兩大束臘腸步出店外,勾掛於右方的網架上。這是剛好回味七天的臘腸,此時吃就最美味,要慢慢吃的話,最好不要超過三至四個月。一位大嬸來到店前,躊躇了一會兒。錦叔見狀,就上前解疑。他執起一條臘腸,教說挑選時最主要按它一下,如果新鮮製造的比較軟腍,帶乾身一點,表面不會過於油膩,肥肉要雪白,瘦肉夠大粒的話,臘腸會肥身一點,「我哋行內人叫四堆,三堆瘦一堆肥,咁就最靚啦。」大嬸準備掏錢之際,一名少女連跑帶跳地走來,悄悄話兩句,就把大嬸拉走了。錦叔無奈地苦笑,他知道時代變了,老一輩喜歡吃臘腸,年輕一代卻不太喜歡,也不得不接受。反倒女兒十分積極樂觀,洗完碗的阿儀步出店外,拿起一包凍肉,謂:「我哋要考慮年輕人點樣先會食臘腸,可以做啲乜呢?」於是,她想到了將食法簡單化,並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就如她手上一包臘腸冬菇豬肉釀雞翼,不止這款,還有黑松露臘腸等古靈精怪的味道。質素能保持的話,錦叔也相當願意接受新嘗試,銷量倒是其次,重點是令更多人憶起傳統的味道之餘,又將其推廣予新一代,好讓這種傳統的味道能傳承下去,阿儀正正與老爸理念一致。
畢業後,她回到香港打過幾份工,五年前,還是決定回到小店幫忙。某程度上是一個共識,發現爸爸老了,她希望傳承父親的熱忱及心血,畢竟,沒有了這種味道,還是十分可惜。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很多東西都需要搬﹑需要抬,骯髒兼辛苦。打從回到店子工作,身邊朋友最常聽到的,就是她又去看脊醫了,「但我唔驚,我喺街市長大,同我爸爸賣豬肉,所以真係冇所謂。」然而,這一行還是面臨式微,老一輩已經老了,他們認識的老行家都不幹了,年輕一輩沒人入行,原因很簡單,大陸賣的臘腸三十至四十多元有一斤,香港做的臘腸,成本都不止了,競爭大得多。雖然賺不了錢之餘,又換來周身骨痛,但錦叔始終是開心的,他嘛,興趣多於賺錢。
比其他行家幸運的是,有下一代的延續:「個女唔幫手嘅話,我都七十歲啦,梗係要退休。」他其實也計劃了做完今年就退休,交棒給女兒。令他如此放心,因為女兒曾經跟他講過,所有事情都可以變,世界都一直在變,但工作的態度不能變,如果工作態度變了,所有事情都會變歪,所以她製作的食物一定能入口才賣。他也教導女兒不要執着,人上有人,一定有人比你厲害,盡力就好,做這一行,就要敬這一行。二人似乎心領神會,合拍地一同轉身步進店內工作去。
身教,已經是最好的教誨﹑最美的傳承。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家香食品
地址:元朗福德街46B地下
電話:2479 4777
營業時間:9a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大同醬油歷史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竹特有傳家寶:#金煉成陶甕
你的家裡也有一個金煉成陶甕嗎?日治時期,新竹在地傳統產業除了米粉、蓪草外,位於東區最東端的金山面窯業也曾盛極一時,其中屬金煉成陶器製造工場最為出名。金煉成出廠的陶製品是當時 #每個家庭傳統生活的必需品,產品涵蓋日常所使用的各類型式之甕、缸、盆、缽、罐、茶壺、花盆、塘涵、煙窗管等。因為燒製技術佳、溫度夠、品質好,無論拿來醃肉、儲存果菜或釀酒,陶面都不會露滲水氣,能夠充分達到食物保鮮的功用,儲水多日也不易發臭。當時家家戶戶的民眾口碑相傳,甚至曾造成搶購風潮,新竹地區各大醬油廠也都會特別向金煉成訂製大水缸與大缽頭,興盛時期還有承銷商運至竹東上坪、橫山、芎林、竹北、湖口、新埔、關西等地販售。
如果你在家裡或爺爺奶奶家看到古甕,仔細瞧瞧上頭的花紋,若是金煉成古甕會看到甕身環狀鐫刻著「金煉成」三字,宛如正字標記。他們家出產的陶製品也以豐富、亮麗的釉彩聞名,特殊的釉藥在不同的溫度下窯變,生成黑褐、墨綠、土黃、藏青、紫紅和乳白等多種顏色。此外,由於原料來自金山面東側、麻園肚到下員山圳稻田一帶的黏土,品質優良,在經過牛隻踐踏練製增強黏性後,能拉出很薄的坯體,也讓 #坯薄亮麗成為金煉成陶甕的特色。然而在便宜的塑膠容器崛起、自動化生產的時代浪潮下,陶製品滯銷,使金山面窯業在民國五零年代後成為絕響,但也創造了一個新竹地區特有的窯業文化歷史。
你的家裡也有一個金煉成陶甕嗎?我們想知道這個古甕和你與你的家人之間的故事!《貢丸湯》Vol.26 #傳家寶徵件還在熱烈進行中,請家家戶戶的金煉成古甕、大同寶寶、牛奶燈、縫紉機、老菜脯、奶奶的嫁妝們快快現身吧!我們希望尋找新竹縣市的民間珍寶,不一定是價格高昂、數量稀缺的物品,只要是 #對你或家族來說具有特別價值的物品都可以!若能反映時代或具有在地特色更佳~像是祖傳的手工禮服、糕餅模、粿印、食譜、家具、文具、古玩......等,物品所乘載的記憶與故事,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我要投稿!徵件表單這邊走::https://forms.gle/gzG31pUEdSDshAEj9
.
資料來源:吳慶杰 (1999)。汪其輝與金煉成陶器工廠。載於《竹塹文獻雜誌》第十二期。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圖片來源:楊凱麟 (2011)。祖父的六抽小櫃。台北市:麥田出版。
🔹想了解更多金山面的文史,可以追蹤金山里里長吳慶杰先生的「金山面文史工作室」臉書粉專
大同醬油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介紹
訪問:郭美足 理事長、曾士豐 理事
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雲林縣政府輔導與觀光工廠業者們積極配合,終於110年4月13日成立「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未來雲林縣政府會持續輔導雲林縣觀光工廠發展及永續經營,持續輔導協會各方面的合作,相互扶持,觀摩交流成長,支持協會,共同推廣行銷雲林縣觀光工廠之優良服務品質、體驗產業文化教育、顧客高滿意度等,將具有整合產業、文化、教育、銷售、觀光、製造工廠之特徵,以不同面向推廣觀光工廠品牌知名度,進而帶動雲林縣觀光工廠振興產業、產能及經濟效益。
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
大同醬油創辦人,早期是在鄉下賣肉圓的,由於自行生產調配的黑豆甕釀醬油味香甘醇,消費者常會指定購買整罐的醬油回家,因此醬油反客為主的成了銷售主力,也成就了現今大同醬油的輝煌歷史。後來第二代陳丁源先生傳承家業,並於西螺開設家庭式醬油間,以西螺優良的水質、溫度、濕度為基礎,加上獨家的釀造配方以及古法甕釀技術,成就了無可取代的甘醇醬油,取名為『源發醬園』。為了生計,挑著扁擔一步一腳印的走過濁水溪,行過彰化北斗、溪州、竹山等地挨家挨戶兜售,蓽路藍縷的奠定起日後『大同醬油』的基礎。
民國95、106年間陸續通過ISO9001、ISO22000跟HACCP國際雙認證系統,並持續不斷的創新,有「柳丁醬油」、「柚子醬油」的酸柑滋味醬油,也有簡約典雅的「四季賞味」醬油禮盒,更在106年開發出符合國人無食品添加物以及糖的飲食需求的「無添加壺底清油」。
『大同醬油』,這支以黑豆甕釀出來的黑金招牌,未來將秉持傳統,持續創新,除了帶給海內外的消費者,代代相傳、滴滴回甘的感動好滋味外,更期許自己能將黑金發亮、揚名國際。
粉絲頁: 雲林縣觀光工廠協會
粉絲頁: 大同醬油 黑金釀造館
粉絲頁: 朝露魚舖觀光工廠
01. 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https://www.wuanchuang.com/
02. 福祿壽觀光酒廠:http://museum.fortunebrewery.com.tw/
03.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 https://www.sltowel.com.tw/
04. 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 https://www.tatungcan.com.tw/
05. 朝露魚舖觀光工廠: https://www.chaolou.com.tw/
06. 源順芝麻觀光油廠:https://www.god-bene.com.tw/
07.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 https://kf-fish.qdm.tw/
08. 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 https://www.nextland.com.tw/
09. 塔吉特千層蛋糕大使館:https://www.touched.com.tw/
10. 雅聞峇里海岸觀光工廠: https://www.arwin.com/store-detail/130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大同醬油歷史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斗六工業區推動食品產業聚落,成功行銷「食在好嘴斗」!
#產業園區產業輔導創新計畫 #豐喜食品 #大同醬油
雲林縣號稱「🌾台灣糧倉」,是台灣一級農業果菜穀物供應的重鎮,縣內的二級食品加工也是重要的產業之一,比如有百年歷史的大同醬油、老牌的飛燕煉乳、新興電商熱賣的塔吉特千層蛋糕等家喻戶曉的產品,均出自雲林縣💖
以往雲林縣的食品產業因產品不同,廠商各自努力,鮮少交流互動,後來在豐喜食品董事長廖憲平的號召下,透過工業局的輔導計畫📝,聯合斗六工業區食品產業組成「✨#食在好嘴斗✨」平台聯合行銷,開啟了食品產業的轉變之路!
「食在好嘴斗」成立初期,就有9家業者加入,透過彼此交流與經驗分享,集結各家產品推出「🎁大禮包」,締造半年內銷售2000盒的佳績!
除此之外還開了「🍊柑仔店」,除了幫 #觀光工廠 帶入多元商品的客戶吸引力,也幫聯盟業者找到實際接觸消費者的試驗場域。
一系列創意行銷活動,讓斗六工業區食品聚落聯盟發揮多元產品的優勢,創造豐碩的成果🎉,聯盟後續更規劃聯合雲林縣的觀光活動,廣邀雲林地區的優質食品廠商加入,讓更多在地的優質產品與品牌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