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楞嚴經》,經典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到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但《楞嚴經》梵文原...
⭕️第31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楞嚴經》,經典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到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但《楞嚴經》梵文原文本未傳到世界上,且出現時,沒被列入正式的譯經目錄,譯出與傳述記載不清楚,因此對於它的真假,有了非常久遠的爭議。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現代佛教學者,如梁啟超、呂澂等人,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非由印度傳入,但此經來源現今尚未有定論。據2010年一篇有關中國寺院和文物機構保存古代梵文貝葉經狀況的報導 ,河南南陽菩提寺曾保存一函《楞嚴經》的梵文貝葉經。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現藏於彭雪楓紀念館。共226葉,殘缺6葉,字體圓形,係印度南方古文字,據稱很可能為唐代梵文《楞嚴經》孤本。若被證實,就可以證明《楞嚴經》翻譯自梵文。《楞嚴經》在唐代中葉成書譯出,並開始流通,最早的記錄見於唐智昇所著《開元釋教錄》與《續古今譯經圖紀》,隨後的元照著《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也記載此書。由北宋初,中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經《開寶藏》開始,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大藏經》都收入正藏中。在明朝之後,此經成為顯學,明末四大高僧皆對它極為重視,大力提倡,如憨山德清大師作《楞嚴經懸鏡》,蕅益智旭大師作《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因為尊崇《楞嚴經》的風氣,明清之際出現般剌密帝將經卷藏在手臂中,帶來中國的傳說。直到清朝以至於民國,此經仍然極被重視,特別是在淨土宗之內。如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光大師將之列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第五經。姚秦鳩摩羅什譯有《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主要在說明首楞嚴三昧,與《楞嚴經》內容不同。劉宋時譯出的《佛說法滅盡經》,譯者失傳,其中有提到佛法消失時,《首楞嚴經》與《般舟三昧經》會先消失。在唐朝之前,引述此段記載的文獻,皆認為此處所說的《首楞嚴經》係指鳩摩羅什譯出的《首楞嚴三昧經》,但是明清之後大多數人認為是指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