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外牆拉皮案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外牆拉皮案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外牆拉皮案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外牆拉皮案例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高虹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日南部因颱風及西南氣流帶來連日豪雨,虹安不過基於立委職責,透過媒體說明前瞻預算中有關水環境工程部分應用在刀口上,全力加強排水、提高防洪標準,不該淪為綁樁、作秀的標的,每到汛期仍讓人民飽受水淹之苦。 蘇貞昌院長卻批評我「外行」,甚至還說「能做到親水,反而是一種成功」。 事實上,早在去年7月,《蘋...

  • 外牆拉皮案例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0 10:01:20
    有 4,503 人按讚

    近日南部因颱風及西南氣流帶來連日豪雨,虹安不過基於立委職責,透過媒體說明前瞻預算中有關水環境工程部分應用在刀口上,全力加強排水、提高防洪標準,不該淪為綁樁、作秀的標的,每到汛期仍讓人民飽受水淹之苦。

    蘇貞昌院長卻批評我「外行」,甚至還說「能做到親水,反而是一種成功」。

    事實上,早在去年7月,《蘋果新聞網》的記者就認真地盤點了前瞻水環境計畫中核可的337件、共243億元預算工程,發現當中包含自行車道、堤防彩繪、建築拉皮等與治水幾乎毫無關聯的工程,以下我列出幾項已被揭露的案例:

    1️⃣ 新北市新店碧潭自行車道:預算執行1.1億,蓋了1.8公里就中斷,每100公尺造價610萬元,被稱「鍍金鐡馬道」。甚至新北市政府原想向中央再申請延伸段經費,卻遭中央政府以「主體為自行車,建議改向教育部爭取,更符合計畫補助性質」為由拒絕補助,形同中央政府也承認這項建設不該使用水環境經費。

    使用前瞻計畫水環境預算興建的自行車道還包括:桃園經國二橋工程(1.4億元)、平鎮鐵騎風光工程(9,660萬元)、苗栗西湖溪整體環境營造計畫(2.86億元)。

    2️⃣ 新竹縣坡頭漁港保安林綠美化、改善漁港環境:中央共核定5,420萬元,卻僅綠化草皮、翻修原有硬體設施,還用於施作人行道地磚與入口新招牌。

    3️⃣ 高雄市前鎮截流站景觀工程:耗資1,326萬元,僅作截流站外牆拉皮工程;屏東林邊溪及保力溪水岸環境改善也將900萬元預算用在彩繪提防牆面和整新階梯地磚。

    這連我的立法院同事、民進黨立委洪申翰都看不下去,去年4月就曾質疑這類彩繪工程跟水環境根本無關,時任經濟部長沈榮津也當場坦承:「這幾個案子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4️⃣ 苗栗縣府規劃在卓蘭鎮興建一座「石虎公園」,也獲水環境計畫補助6,500萬元,但因施工區域有石虎活動,在該處施工反破壞石虎棲地,造成生態浩劫,經保育團體抗爭、監察院也介入調查並糾正縣府後,這項工程才緊急喊卡。

    📍 前述幾個案例,在在證明前瞻計畫中的水環境預算有不少工程根本與治水無關,恐淪為畫大餅式的縣市資源分配與綁樁款,到底成功在哪?而監督預算是立法委員職責,虹安提出的質疑亦有所本,蘇院長說我「外行」,這不是傲慢,什麼才是傲慢?

    蔡總統2017年6月曾說,水環境建設預算2,507億元,其中「水與安全」占1,151億元,等於有將近一半的預算要用來強化台灣的防洪能力,「這就是我們治水的決心。」

    但,這樣的規劃等於僅有不到一半的預算,用在強化台灣的防洪能力,面對極端氣候威脅,台灣近年屢屢遭遇突破百年防洪標準的超大豪雨襲擊,不然就是像今年上半年發生的缺水旱象,導致分區限水的民眾苦不堪言。

    虹安認同蘇院長所說的「人都要謙卑一點,不能老是跟環境作對」,但是否也能將心比心,將相關治水預算用在刀口上,真正做到苦民所苦呢?如果沒有進一步複合式思維、跨部會落實治水,未來如何面對台灣水情非旱即澇情形愈來愈頻繁的災害?

    #立委職責監督治水
    #請院長謙卑少口水

  • 外牆拉皮案例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7 20:00:01
    有 63 人按讚

    從修繕到共生—#老屋保存 有眉角🏚part.2

    🔰與其他的城市相比,在臺南進行舊街區再生,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考?

    臺南老屋的建築形態很多元,有街屋、和院,還有戰後延續日治時期的構工法,例如漂亮的 #鐵花窗、#磨石子、#花磚 等,進行舊街區再生時,就不能把這些特徵剷除。因此,事前針對街區的整體評估計畫很重要,包括回溯各時期的古地圖,參考地方歷史資料,比對地理人文環境與街道紋理的對應關係,並到在地社區訪談,考量當地有沒有獨特的產業或文化,做完整的資源盤點,作為後續進行舊街區再生的參考。

    🔰從立面、設計、工法各方面,臺南老屋群有哪些共同特徵?

    日治時期1930年代,臺灣興起Art Deco藝術裝飾風潮,建築外觀出現很多幾何元素,特別是在街屋的山牆上。當時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還引進洋式裝飾,例如運用花草元素裝飾柱子,這些在中西區中正路、新化老街的建築群都能一窺堂奧。氣候因素也反映在建築設計,由於南部常年濕熱,仔細觀察老屋,有很多開氣窗的做法,藉此讓屋內通風又涼快,有些窗邊還有垂直或水平的設計,避免太陽直射,具有遮陽效果,甚至故意在建築立面設計線條或花樣,這些都是藝匠的小巧思。

    🔰我想修繕老屋,該怎麼做?

    修老屋就像是醫師看診,可粗略分為重症及輕症,再進行細部的診斷。例如結構需要補強、屋頂重新替換,可想成是骨頭或脊柱不堪負荷,都算是大工程。輕症的層面就更為廣泛,需要各科醫師出馬,牆面問題找皮膚科(泥作、油漆等),建築立面拉皮、修復就需要整形外科,房屋漏水如同循環系統失去平衡。

    簡單來說,找出問題、對症下藥。修繕老屋可交由建築師統籌,好處是不必煩惱統合木作、泥作、磚瓦等工班。另一種方式是屋主自己找工班,可省掉一筆委託建築師的費用,但如果工程較小型,對工班來說不划算,可能會面臨找不到施工團隊的困境。在「好舊.好」官網,設置了「#老屋好幫手」平台,我們蒐集了各項值得推薦的施工團隊資訊,讓想修繕老屋的人可依個人需求找到好幫手。

    🔰古蹟修復常聽人辯論「修舊如舊」和「修舊如新」,請談談你對於老屋修繕的觀點。

    每間老房子的改變歷程,就好像每個人不同的成長過程,我認為不是修舊如舊,也不是修舊如新,而是尊重建築的改變,把老屋的表情找出來。老屋修繕與古蹟修復的思維不同,沒有受限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反而可以更有彈性,在保存歷史語彙元素的前提下,結合居民生活需求交織出富有創意的嘗試,使老屋活化的態樣更加多元,反映城市張力。

    舉例來說,位於中西區金華路上的「#春風商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立面被鐵皮屋包覆,改造時建議屋主幫老房子卸妝,把鐵皮屋拆掉,保留舊式氣窗,室內則依需求調整動線,讓老屋的優美與當代的生活沒有牴觸,而是互相加乘。

    🔰老屋咖啡、老宅餐廳在臺南蔚為風潮,還有哪些多元的活化再利用案例?

    臺南在老屋使用上滿有開創性的。現在很興盛的共享空間,臺南很早就出現了,位於臺灣文學館斜對面的「#胖地」,藉由重塑老屋,提供在地數位與文創工作者交流、育成、媒合的平台,設置Co-Working Space(共用工作空間),並備有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等數位自造工具,提供自造者實驗試作、互相交流。

    屋齡近八十年的「#小南園子」為修葺老屋投入相當多心血,後來經營者也將這些心得轉化為課程分享給更多人,舉辦許多有趣的活動及展覽。「么八二空間」則將老屋與藝術能量串聯,為新銳藝術家展覽空間,附設咖啡廳與酒吧,同樣值得一探。

    😎探索臺南老建築
    #新化老街|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小南園子|臺南市東區大同路一段175巷82號
    #春風商號|臺南市中西區金華路四段76號
    #胖地|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1號
    #么八二空間(182artspace)|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82號

    🌿採訪整理/高嘉聆 圖片提供/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曾憲嫻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工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主持人。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YVKmEY

  • 外牆拉皮案例 在 總編輯の永續時尚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25 12:00:00
    有 101 人按讚


    上週六的午后,循著鐵道來到瑞芳小鎮,挨著後車站的矮牆拔地而起的二棟老建物,是新村芳書院山長施岑宜,復興小鎮文化的據點。往昔的倉庫重新拉皮、外牆漆上了天空藍,襯著綠意好似山城的天空。兩棟建物(一為書院、一為民宿)間的防火巷也是居民平日出入的路徑,在二樓以天橋串接,為來往的居民遮風避雨外,同時也串起了在地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場平台人生的分享,說的其實不是平台的商業模式,不論是大溪C house 溪房子手作的陳美霞、新村芳書院的施岑宜,我們三人的路徑或許有些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我們視平台為串接人與土地之間的渠道,通過工藝、時尚和在地文化,嘗試實踐一種對環境友善的永續生活型態。

    我們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宏願,就僅是憑藉著一種理念和熱情,試著按照自己的意念,為我們專注的領域做出一點點改變。我們三人都在中年之際,決心嘗試做出改變。在他人眼中看似不切實際,甚至是傻勁吧!

    確實,我們三個都還說不上是什麼成功案例(其實只有我啦😅),都還在山腳下往上攻頂。你們是否有設停損點?嗯.....不約而同地,我們三人都未曾想過停損點這件事,只有不斷修正繼續前行的選項。到底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呢?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做不到的事,只要能夠傳承下去,終有一日會看到山頂上的風景,我們是否就是那站在山頂上的人,始終都不是我們的目的啊!

    #新村芳書院
    #平台人生後記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