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7/17-07/23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是否贈臺疫苗? 捷克參院議長:下週將有結果
繼立陶宛及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宣布捐贈我國疫苗後,去年曾訪臺的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22日透過推特表示,捷克政府有意跟進成為第三個捐贈臺灣疫苗的歐...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7/17-07/23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是否贈臺疫苗? 捷克參院議長:下週將有結果
繼立陶宛及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宣布捐贈我國疫苗後,去年曾訪臺的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22日透過推特表示,捷克政府有意跟進成為第三個捐贈臺灣疫苗的歐洲國家。政府將於下週開會進行討論,最快下週一就會有結果。
維特齊也透露,在和衛生部長通話後,他將會以略微樂觀的態度等待開會的結果。維特齊去年訪臺時曾在立法院演講中以「我是臺灣人」作結,獲得全體立委起身鼓掌,更令社會大眾印象深刻。
對此,外交部上午表示將耐心等候捷克政府內部的討論結果,不論最後決定為何,都會感謝及尊重。在獲得結果資訊後,外交部也會適時向國人說明。
❷法國推行「健康通行證」 盼防堵下波疫情
為避免發生第四波的疫情,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8月開始12歲以上的民眾若要進入商店、車站、電影院及50人以上公共場所時,須出示健康通行證或48小時內的PCR檢測證明。
而新冠肺炎的免費篩檢從9月也會開始收費,目的是希望民眾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疫苗施打。醫療人員方面也被要求接種疫苗,若不願意配合,從9月開始可能會領不到薪水。
官方強硬政策也引起了不少民眾反彈,法國街頭已出現多場示威遊行。抗議民眾希望法國政府能夠尊重人民對於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將決定是否接種疫苗的權力留給民眾本身。法國甚至已經出現了有關於健康通行證的黑市,只要花錢購買就可以得到假的通行證,也讓政策產生巨大的漏洞。
在民調中也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同意法國政府政策,政府為了抵擋delta病毒的來襲,喊出要達到疫苗接種率95%的目標,後續的應變措施以及政策成效也值得持續關注。
❸美撤軍阿富汗 輿論:前景堪憂
塔利班在1994年興起,隨即在1996年時佔據首都喀布爾建立政權。而後遭遇美國派出軍隊會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義,將塔利班逐出喀布爾,另外扶植出當前的阿富汗中央政府,塔利班則變成分散多地的游擊武裝力量,而美國至今已駐軍近20年。
今年三月起,延續川普政府與塔利班簽署的協定,經美、俄、中、巴基斯坦等國共同組織的「塔利班-阿富汗」和平會談,並陸續執行撤軍行動。並於7/21美國防部長揭示撤軍將於8月底結束。
這場拜登口中「美國耗時最長的戰爭」的落幕,雖美國政府聲稱將提供足夠援助穩定情勢,但外界大部分以美軍的失敗視之,並且在曾被稱為代理人戰爭的背景下,更添負面成分於此次行動。而阿富汗當前的政經局勢亦不穩定,而實際上塔利班控制阿富汗半部土地,又地理位置北瀕俄國、東接中國、南抵巴國、西臨中東各國,普遍不看好阿富汗前景得以穩定,未來難測。
#經時事
❶創下10年以來新高?! 主計處公布6月失業率
主計處22日公布6月失業率為4.8%,創下2010年11月金融海嘯衝擊以來的新高。6月失業率較5月上漲0.69%,失業人口為57萬人,也較5月增加8.1萬人。主計處指出,這波失業潮是內需市場受到衝擊,與金融海嘯時是國外經濟衝擊國內市場的原因不同,今年受影響的主要是服務內需產業,相對之下較穩定。
從就業端的數據來看,6月的就業人口為1130.1萬人,較上個月減少9.7萬人,影響因素包含疫情衝擊使業務緊縮,因此就業者周工時低於35小時。主計處也表示此現象是暫時的,隨著微解封後商業活動恢復,勞動市場的現象可望得到緩解。
❷英國解封需求旺 食品業工作場域檢測陰性就不用隔離
正值單日確診接近5萬人的英國,於19日宣布解封,首相強生表示,希望民眾自行判斷要不要出門聚會或配戴口罩。
據統計,英國有2/3的成年人完整接種過疫苗,並有92%的成年人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也因此各國政府正好可以觀察英國接下來的疫情發展,藉此評估與調整防疫政策。
然而就在這解封之際,英國每天仍有一大票人被Pinged,也就是收到國民保健署(NHS)接觸史追蹤App建議或簡訊通知隔離10天。與大流行Pedemic結合在一起,英國便形成了新單字:Pingdemic的景象,解封歸解封,仍有許多人要在家自主隔離,使得沒辦法在家工作的產業停擺。
英國政府於今日表示,食品業工作場域將推出有接觸史的篩檢措施,讓收到簡訊通知要隔離的人,只要篩檢陰性,就可以出門工作、不用隔離,希望能有效解決英國需求旺盛的問題。
❸ OPEC+達成增產協議!油價或得到控制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8日在會議上達成協議,預計從8月開始將以每月增產40萬桶的速度,到今年年底達成增產200萬桶,並在2022年9月前全面取消目前580萬桶的減產規模。
不過即使增產之後,國際能源組織(IEA)預計今年下半年仍有150萬桶的供需缺口。有鑒於七月初部長會議對於增產的僵局,OPEC+最終同意明年5月起採用新的產量配額,共五國受惠,其中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基準水平稍微提高到1150萬桶/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減產量基準也提升至350萬桶/天。
宣布增產後,7/19國際油價就創下近2個月以來新低,布倫特油價落在每桶72.56美元,不過今年來漲幅仍達43%。持續一段時間的油價漲勢可能就此得到初步控制,而宣布增產對未來2年的全球經濟復甦、通膨問題及主要經濟體發展均有重要影響。
外交部主計處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7/17-07/23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是否贈臺疫苗? 捷克參院議長:下週將有結果
繼立陶宛及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宣布捐贈我國疫苗後,去年曾訪臺的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22日透過推特表示,捷克政府有意跟進成為第三個捐贈臺灣疫苗的歐洲國家。政府將於下週開會進行討論,最快下週一就會有結果。
維特齊也透露,在和衛生部長通話後,他將會以略微樂觀的態度等待開會的結果。維特齊去年訪臺時曾在立法院演講中以「我是臺灣人」作結,獲得全體立委起身鼓掌,更令社會大眾印象深刻。
對此,外交部上午表示將耐心等候捷克政府內部的討論結果,不論最後決定為何,都會感謝及尊重。在獲得結果資訊後,外交部也會適時向國人說明。
❷法國推行「健康通行證」 盼防堵下波疫情
為避免發生第四波的疫情,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8月開始12歲以上的民眾若要進入商店、車站、電影院及50人以上公共場所時,須出示健康通行證或48小時內的PCR檢測證明。
而新冠肺炎的免費篩檢從9月也會開始收費,目的是希望民眾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疫苗施打。醫療人員方面也被要求接種疫苗,若不願意配合,從9月開始可能會領不到薪水。
官方強硬政策也引起了不少民眾反彈,法國街頭已出現多場示威遊行。抗議民眾希望法國政府能夠尊重人民對於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將決定是否接種疫苗的權力留給民眾本身。法國甚至已經出現了有關於健康通行證的黑市,只要花錢購買就可以得到假的通行證,也讓政策產生巨大的漏洞。
在民調中也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同意法國政府政策,政府為了抵擋delta病毒的來襲,喊出要達到疫苗接種率95%的目標,後續的應變措施以及政策成效也值得持續關注。
❸美撤軍阿富汗 輿論:前景堪憂
塔利班在1994年興起,隨即在1996年時佔據首都喀布爾建立政權。而後遭遇美國派出軍隊會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義,將塔利班逐出喀布爾,另外扶植出當前的阿富汗中央政府,塔利班則變成分散多地的游擊武裝力量,而美國至今已駐軍近20年。
今年三月起,延續川普政府與塔利班簽署的協定,經美、俄、中、巴基斯坦等國共同組織的「塔利班-阿富汗」和平會談,並陸續執行撤軍行動。並於7/21美國防部長揭示撤軍將於8月底結束。
這場拜登口中「美國耗時最長的戰爭」的落幕,雖美國政府聲稱將提供足夠援助穩定情勢,但外界大部分以美軍的失敗視之,並且在曾被稱為代理人戰爭的背景下,更添負面成分於此次行動。而阿富汗當前的政經局勢亦不穩定,而實際上塔利班控制阿富汗半部土地,又地理位置北瀕俄國、東接中國、南抵巴國、西臨中東各國,普遍不看好阿富汗前景得以穩定,未來難測。
#經時事
❶創下10年以來新高?! 主計處公布6月失業率
主計處22日公布6月失業率為4.8%,創下2010年11月金融海嘯衝擊以來的新高。6月失業率較5月上漲0.69%,失業人口為57萬人,也較5月增加8.1萬人。主計處指出,這波失業潮是內需市場受到衝擊,與金融海嘯時是國外經濟衝擊國內市場的原因不同,今年受影響的主要是服務內需產業,相對之下較穩定。
從就業端的數據來看,6月的就業人口為1130.1萬人,較上個月減少9.7萬人,影響因素包含疫情衝擊使業務緊縮,因此就業者周工時低於35小時。主計處也表示此現象是暫時的,隨著微解封後商業活動恢復,勞動市場的現象可望得到緩解。
❷英國解封需求旺 食品業工作場域檢測陰性就不用隔離
正值單日確診接近5萬人的英國,於19日宣布解封,首相強生表示,希望民眾自行判斷要不要出門聚會或配戴口罩。
據統計,英國有2/3的成年人完整接種過疫苗,並有92%的成年人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也因此各國政府正好可以觀察英國接下來的疫情發展,藉此評估與調整防疫政策。
然而就在這解封之際,英國每天仍有一大票人被Pinged,也就是收到國民保健署(NHS)接觸史追蹤App建議或簡訊通知隔離10天。與大流行Pedemic結合在一起,英國便形成了新單字:Pingdemic的景象,解封歸解封,仍有許多人要在家自主隔離,使得沒辦法在家工作的產業停擺。
英國政府於今日表示,食品業工作場域將推出有接觸史的篩檢措施,讓收到簡訊通知要隔離的人,只要篩檢陰性,就可以出門工作、不用隔離,希望能有效解決英國需求旺盛的問題。
❸ OPEC+達成增產協議!油價或得到控制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8日在會議上達成協議,預計從8月開始將以每月增產40萬桶的速度,到今年年底達成增產200萬桶,並在2022年9月前全面取消目前580萬桶的減產規模。
不過即使增產之後,國際能源組織(IEA)預計今年下半年仍有150萬桶的供需缺口。有鑒於七月初部長會議對於增產的僵局,OPEC+最終同意明年5月起採用新的產量配額,共五國受惠,其中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基準水平稍微提高到1150萬桶/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減產量基準也提升至350萬桶/天。
宣布增產後,7/19國際油價就創下近2個月以來新低,布倫特油價落在每桶72.56美元,不過今年來漲幅仍達43%。持續一段時間的油價漲勢可能就此得到初步控制,而宣布增產對未來2年的全球經濟復甦、通膨問題及主要經濟體發展均有重要影響。
外交部主計處 在 林楚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早上我在財政委員會向主計長與審計長就 #預算編列 提出質詢。
我首先指出,由於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明年諸多國際會議能否舉辦仍是未知數。因此,近來在審查預算時,多數委員針對不同部會的國外旅運費都有進行刪減,以 #樽節國家財政支出。然而明年疫情變化難以預測,如果疫情趨緩,可能導致國際會議密集進行,而屆時各部會出國開會的計畫也難免受到影響。所以問主計長,有無較為 #彈性合理 的預算編列方式,以因應突發狀況。
主計長朱澤民回應,在接下來立法院院會統刪預算時,會考量明年不同季度疫情的預測,來調整旅運費的額度。以第一季為例,因為疫情影響,應該有較多刪減的空間,但外交部長期派駐人員在外,而國防部則需要安排人員出國受訓,所以也必須納入考量,斟酌刪減狀況。主計長進一步表示,會與行政院長以及立法院各黨團進行討論。
我也接著點出,上次於10月5日質詢主計處時,主計處的臉書粉絲專頁以及YouTube頻道中的「普查之歌」推行狀況不佳,無法有效宣傳政策。經過約一個月,臉書專頁案讚數由13,361人進步到29,337人,而影片點擊率從158次提升至672次,可以看出主計處在推廣與宣導上的進步。而明年主計處將進行農林漁牧業,以及工業及服務業的普查,也同樣 #需要宣導,我強調,在編列大量預算於普查的同時,應避免宣導不足,以致效果不彰。
主計長認同宣導對於普查的重要性,表示會在宣傳跟宣導上,盡力達成應有的成效。
最後,我質詢審計長,針對新北市與桃園市審計處在110年度於人事費增列超過300萬,卻 #未詳加說明的原因。
審計部長陳瑞敏說明,桃園市審計處因為員額較少,有調派人力支援,而新北市因職員年資較高,在薪俸級距的增額會比較高。
我提醒審計長,審計機關作為政府預算的把關者,更應該將預算增列的原因說明清楚,#以身作則,#維護財政紀律。
#第十屆第二會期
#財政委員會質詢
外交部主計處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論
亡國感救得了蔡英文,救不了台灣經濟
近一年來景氣對策信號。國發會提供。
去年地方選舉,國民黨主打「經濟牌」,一舉攻下了十五個縣市的灘頭。今年大選,民進黨主打抗中保台的「亡國感」,這帖毒藥竟讓蔡英文民調扶搖直上,她洋洋得意。一個亡國感,竟救了蔡總統四年的失政,這是台灣民主的弔詭。然而,冷颼颼的經濟,哪來的熱民調?亡國感雖救得了蔡英文,卻救不了台灣經濟,檢視最近的經濟數字已一目了然。
主計處最近上修我國經濟成長預測,從二.四六%變成二.六四%,宣稱經濟「穩健成長」。對於這樣的「佳音」,學者專家多半表示存疑,認為從資本形成或存貨變動看,政府的成長預測「很虛」。而民眾和業者則對這個數字覺得「無感」:分明景氣冰冷,街頭商店餐廳紛紛關門,旅館民宿門可羅雀,百貨賣場冷冷清清,哪裡感受得到經濟「熱灶」的溫度?
若看看更多的經濟相關數字,交叉比對,就更有助於釐清事實真相。先看國發會四天前發布的景氣燈號,已連續出現十個代表景氣趨弱的「黃藍燈」,且綜合判斷分數連三月下滑,目前僅剩十八分,距離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僅兩分之遙。再看經濟部公布的企業外銷接單數字,到十月底為「連十二黑」,即連續十二個月負成長。財政部的進出口貿易統計則顯示,出口是除了六、八兩月微幅成長外,去年十二月以來均是收黑,全年註定是負成長。
從這些數字看來,台灣經濟絲毫嗅不出任何回溫或熱絡的氣味,而主計處卻選在此際上修GDP成長率,莫非是為了「助選」刻意營造利多?我們不妨再看更多數據:一,今年前三季國內「解散」的公司近三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這樣,看得出經濟好轉的跡象嗎?二,今年前三季,上市公司的獲利較去年同期下跌十九%,創七年來最大衰退幅度;這項反差,能用台股指數上漲來粉飾嗎?三,去年國人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三萬八千多元,較二○○一年還低一百多元;國民薪資倒退十八年,蔡政府卻還自誇是「四小龍之首」,這種黑色謊言不可恥嗎?
最諷刺的是,蔡政府近年雖然不斷調高基本工資,但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國內仍有三百萬人的月薪不到三萬元。其中,有近五成是卅歲以下的年輕人,而這些人也正是受到民進黨炒作的「亡國感」影響最深的一群。經濟學家早已指出,調高最低工資,對於提升整體國民的薪資助益無多;創造更活絡的經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然而,蔡政府這三年多的政策多數在強調「管制」、「重分配」和「補貼」,甚少有真正的創新。
我們分別來看:「管制性」的決策,例如《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惡,嚴重剝奪了中小企業的經營彈性和民眾勤勞工作的精神;「重分配式」的政策,例如大幅削減軍公教年金,也因此削弱了社會中間階層消費的意願和能力;「補貼性」的政策,例如選舉期間層出不窮的旅遊補貼、農機補助、老農津貼等,都只有短期的政策效果,並將留下長期的財政惡果。
什麼是亡國感?亡國感是:忙著指控他人加害自己,卻放著自己的經濟體質耗弱不治,這才是亡國感。亡國感是,聲稱外面有一個萬惡的敵人,手裡的刀卻只顧砍向國內民主的競爭對手,這是一種亡國感。亡國感還是,月薪不到三萬的人,還甘當網軍幫有權勢的人抹紅別人,這是亡國感。亡國感還是,政府當紅的部會是斷交七國的外交部,和三年半沒事可幹的陸委會,以及以政治鬥爭為主業的農委會,財經部門則近乎沒有聲音,這是最大的亡國感。
人民必須在經濟體感與意識形態之間拔河,忘卻自己生存的意義,這是台灣的悲哀。「亡國感」也許救得了蔡英文選情,卻救不了台灣經濟,那是另一輪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