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為節省污水下水道0.91%的經費,竟然把工程管材較好的HDPE管改為PVC管。市府的短視近利,無視對嘉義這個城市應盡的責任,現在省小錢,未來花大錢。真是「會算不會除,糶米換蕃薯」,長遠來講實在得不償失。
嘉義污水下水道在2015年動工至2035年分3期完成,接戶數為8萬戶,總經費116.43億...
市府為節省污水下水道0.91%的經費,竟然把工程管材較好的HDPE管改為PVC管。市府的短視近利,無視對嘉義這個城市應盡的責任,現在省小錢,未來花大錢。真是「會算不會除,糶米換蕃薯」,長遠來講實在得不償失。
嘉義污水下水道在2015年動工至2035年分3期完成,接戶數為8萬戶,總經費116.43億元,中央補助92%的經費、地方負擔經費8%,每3年評估、調整一次。2021年以後發包工程中央補助87%、地方負擔13%。
污水處理廠2017/4/6動工2018/11/10完工。接管發包,第一期計劃39.89億,為污水處理廠及管線9標,管線第1標2億86千580萬元已完工。分支用戶第1標4億8千800萬元,2018/12/10開工,預計2021/8/11完工;分支及用戶第2、3標4億750萬元,2020/5/18開工,預計2022/8/6完工;分支及用戶第4、5標3億4千849萬元已決標,於2021/3月開工;分支及用戶第6、7、8、9標已公開閱覽,經費尚未到位。分支用戶第1標是由前工務處長李建賢向營建署爭取採用較好管材的HDPE,黃市長接任後,第2、3、4、5標改採PVC。
今天探討的話題,我們要先清楚什麼是PVC、HDPE,才不會落入人云亦云、失去主見的窘境。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簡稱 PVC)。氯乙烯經加成聚合反應得到的高分子材料。PVC 於1872年問世,1920年代後期商業化生產。
聚乙烯(Poly-ethylene,簡稱PE)是由乙烯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是一種熱塑性樹脂。PE於1933年問世,1950年代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開發HDPE。
HDPE管以其高強的密度、柔韌性和化學穩定性著稱,其密度約為鋼的7倍,重量比鋼管輕,更容易運輸和安裝。HDPE有高強度、絕緣性好、耐腐蝕,不受電化學腐蝕過程的影響。大口徑HDPE管非常耐用、可靠,在地下使用壽命達50年至上百年,幾乎不需要維護,非常適合廢水處理的應用。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中,其都市基礎設施中,所有其他管道均出現破裂,唯有HDPE管在整個系統中的故障率是0。1999年的南投921大地震也是如此。
HDPE與PVC的差異:
1.HDPE管承受壓力的强度是PVC管的9倍。
2.在所有的工程塑料中,HDPE的耐磨性居塑料之冠,甚至超過許多金属材料如碳鋼、不锈鋼、青銅等,PVC則不具這個特性。
3.現在的自來水管均改採HDPE管來取代傳統的生鐵管或PVC管。自來水公司採用HDPE管已經有20多年了。PVC與HDPE性質不同,較不相融,但因是順水向的壓力流,以承插式套接方式處理是沒問題的。
4.HDPE管主要用於:工程供水系统,舊管線修復、更新及其他領域的工業用水管等。MDPE用於輸送氣態的人工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欣嘉瓦斯表示,早期管線用生鐵,後來有縣市嚐試用PVC,30年前他們就改用MDPE,防腐蝕、耐衝擊、防震、防石頭擠壓,管理與維護成本低。管接頭採電熔式相接,密合度高,保用50年以上。
5.HDPE管非常有彈性,一般的角度都可以彎曲而不用接頭。PVC管彈性較低,為了使PVC管變得有彈性,通常會使用「增塑劑」。PVC管歐美國家早已不使用,因掺氯有毒,燃燒會產生戴奧辛,常遭環保團體要求禁用。唯一的優點就是價格便宜。
6.各縣市政府與公家單位有越來越多採用HDPE的趨勢。
7.目前生產HDPE的廠商有台塑、南亞、桃園平鎮大地昌、新北土城弘勝興、台中大里華郁、台中大發、台中清水協羽、嘉義民雄雄宇、台南安定兆邑、高雄台聚、屏東市旭東...等11家以上。
細節管理-每個崗位的人都必須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不可有任何藉口,每一個細節都注意到了、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細微的地方做起。細節來自用心、來自習慣,人通常都注重大事而忽略小事。願意把小事做到完美的人很少。
細節也許微不足道。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念想,其細節像沙礫一樣,很容易被忽視,但卻不可輕忽它。一件事的成敗,往往都是因一些小事所影響的結果。15世紀,英國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玫瑰戰爭」。1485年,國王理查三世和伯爵亨利之間為了爭奪王位發生一場激烈戰爭。國王理查準備親自上陣,以助軍威。決戰的那天,他命馬夫去找鐵匠給自己的愛馬裝上新的馬蹄鐵,他要騎著這匹愛馬上戰場。一早,馬夫牽馬去釘馬蹄鐵,鐵匠釘到第4支馬蹄時,發現釘子歪歪的不是很理想,鐵匠想從新燒製一支,但馬夫很急,一直催促鐵匠快一點完成,鐵匠只好順著馬夫的要求將就的釘了。後來,查理和亨利在博斯沃思原野交戰,奔跑打鬥中查理的戰馬忽然掉了一隻馬蹄鐵,馬與國王查理都跌倒在地上,打輸了這場戰爭,國王換人,亨利七世成為都鐸王朝的第一任國王。古英格蘭有了一首民謠唱著,「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支馬蹄鐵,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失去了一個國家。」市長是讀管理的人,讀管理的人最重視品質與細節,不是嗎?惠普創辦人戴維.帕卡德說的:「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壓接管壽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紐約時報2021轉捩點專欄: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2020全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都體驗了這輩子以來最為嚴峻的社會性挑戰,也讓人們放慢腳步、拉高視野,進一步思索個人、社會、全球之間緊密互聯的生命共同體意義。 時值年末,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推出了 「轉捩點Turning Point 2021」年度特別企劃系列專欄,邀集國際專家共同探討2020世界變局下的幾大關鍵轉捩點,以及未來更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我受邀撰文,在這篇 「Give the A.I. Economy a Human Touch | 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的文章中,首度提出了AI新經濟時代將導致失業潮難題的三種解決方案,在英文簡稱三個R :Relearn 二次學習,Recalibrate 二次定義,Renaissance 二次復興。
▎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近年來,自動化、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已經接管了部分常規性、重複性工作。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安全保障及降本提效的需求迫切,為自動化取代人工的落地進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竭力避免人和人直接產生接觸,類似餐飲外賣、快遞流通、遠程醫療都提供了無人接觸的新形態服務 模式。 但疫情趨於穩定後,大多數人仍然迫不及待地重拾和他人碰面開會、熱鬧聚餐的美好接觸。
當人類社會大步邁往「AI新經濟」的同時,2020這一年,我們都上了一堂人性本質的必修課。
我在1983年開啟了AI生涯,在當年提交美國卡內基· 梅隆大學博士學位的申請書上我寫著:「AI是對人類學習歷程的闡釋,對人類思維過程的量化,對人類行為的澄清,以及對人類智慧的理解。 AI將是人類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最後一里。」
某個角度看,當年的我或許錯了,但某些方面,22歲的我可能說中了!
AI程式和演算法在不少任務上已經能夠仿效、甚至超越人腦的表現,如果AI在功能上取代機械式的重複工作,促使人們解放身心去探尋生命的真諦,我們將進一步重拾人類社會獨有的情感和人性光芒。
人工智慧對重複性工作的衝擊已然揭開序幕,和人類雇員相比,AI的本領更強大、成本更低廉。 即使某些工作由於短期因素被迫臨時取代,長期來說也大概率將一去不復返。 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經濟增長效益的同時,也正掀起前所未有失業潮。 我在「AI新世界」一書中預計,到了2033 年,約 40% 的工作將被AI和自動化取代。
AI新經濟革命的浪潮已然來臨,隨之而來的工作消亡問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性挑戰。
AI將取代數百萬計的工作,AI未來會成為人類的工具甚至同事,在迎接2021年的當下,我提出三種解決方案,在英文簡稱三個 R:Relearn 二次 學習,Recalibrate 二次定義,Renaissance 二次復興。
▎二次學習 Relearn
我們應該發出嚴正警告,喚醒那些正踩在失業懸崖邊緣的人們,鼓勵他們主動出擊,重新學習。
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人類的技能是AI學不會的,特別是那些需要創造力、社交技巧、複雜工藝、還有仰賴人工操作AI工具的崗位。 我們可以逐步幫助人們掌握這些新技能,積極投入「二次學習」,為AI新經濟下的新型工作場景做好準備。
職業培訓機構需要儘快重設課程,增加AI時代可持續就業的培訓科目;政府可為這些培訓提供獎勵和補貼,企業應當參考類似Amazon亞馬遜的職業選擇計劃 (Career Choice program) 方案,為每位時薪制員工花上四年的時間和經費,補貼個人職業再造所需的培訓專案,幫助員工報考如飛機維修技師、電腦輔助設計師、醫療護理師等職業所需的職業證照。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財富增長與壽命延長,「銀髮看護」方向的關懷型職業將成為社會剛需,其重要性與需求量都會水漲船高。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要實現聯合國「人人享有良好的健康和福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醫護人員需求的缺口高達 1800 萬人。 過去,這類關懷型職業往往被重視度欠佳、薪酬也普遍偏低,但往後,這些「以人為本」的關懷型職業將成為AI 新經濟運行的基石,也值得更多人考慮通過二次學習來投入。
為了進一步平衡人力供需失衡,我們甚至可以考慮把目前義工服務類型的工作調整為全職薪酬工作,諸如捐血中心人員、動物保育員、夏令營老師、心理諮商師等。 可預見的是,自動化時代一旦到來,社會將需要大批義工為失業人員提供熱線諮詢,輔導人們解決職場轉換的疑難雜症,排解心理壓力而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這些義工也應當獲得合理的報酬和認可。
▎二次定義 Recalibrate
在整體社會邁向AI新經濟的轉型期,有不少職業需要重新定義具體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
我們都經歷了資訊革命,短短幾十年內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 AI時代則進一步催生各行各業的智慧化高級解決方案:AI能海量計算量化任務的最優解,AI能測算不同條件下的沙盤推演, AI能協助不同行業的職務優化流程,代勞日常重複事務。 我認為,很難有單一通用型的AI工具。AI必須針對各個產業提供高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舉凡藥物分子研發、行銷廣告策劃、新聞資訊核實等任務,都能透過客製化的AI 工具來實現。
當我們採用「二次定義」的方案,充分把以人為本的人性特質,和AI善於優化的技術優勢深度結合起來,許多工作職業將被重塑,不少新興崗位也將隨之而來。
AI和人類各展所長、分工協作,AI能既智慧又敏捷地承擔起各種重複性任務,從業者的時間就能花在需要溫暖、創意、策略的人文層面工作,發揮1+1 > 2 的縱效。 舉例來說,人們生病了仍然最為信任人類醫生,醫師用著專業AI醫療診斷工具,快速準確地為患者計算出最佳的治療方案,於是能勻出更充裕的時間和病人深入探討病情, 撫慰他們的心靈。醫生的職業角色將被二次定義為「關愛型醫生」。
正如在大陸,移動互聯網催生了滴滴司機、美團小哥等職業,AI的崛起也將創造出漸露雛形的新工作。 目前已經有AI工程師、資訊科學家、數據標註員、機器人維修師等AI時代的新職業,我們應時刻關注AI新經濟進程中湧現出的新興崗位,確保就業大眾掌握情況 ,輔以培訓。
▎二次復興 Renaissance
中國歷史上有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元曲,濫觞於義大利的歐洲文藝復興則誕生了輝煌的文學、音樂、建築和雕塑,數百年後仍為人讚頌(譯注:Renaissance一詞即為文藝復興)。AI新經濟將能激蕩出怎樣的人文復興? 值得我們翹首以盼。
AI新經濟時代將改寫職場規劃的固有模式。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為人類代勞了重複性事務,我們得以重新檢視傳統意義的工作形態,我們工作與生活兩者將如何重新平衡? 我們每週的工作時程表是不是能更加個人化? 如今的退休等同於個人生產力終止,但往後是不是能開展截然不同的第二人生?
AI新經濟時代將促成一套全新的社會契約。 AI將人類從重複工作釋放出來,我們的時間空出來了,我們的心志解放了,人們終於能夠專注於最擅長的領域,釋放激情、創造力及才華,把我們的能力用於發明、發現、創造、創意等層面,人人都有機會通過AI時代的二次復興,重新發掘內在的真實潛力。
AI工具將成為繪畫、雕塑及攝影藝術家們的得力助手,AI視覺工具可以按照他們的指示來構建、實驗、完善作品。AI文字工具可輔助小說家、詩人、記者為寫作注入新靈感。老師們花在批改考卷和作業的任務交給AI,時間精力節約出來,得以設計嶄新的課程教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 課堂間傳遞標準化知識資訊的任務交給AI,時間交給老師和學生們進行個人化互動、啟迪孩子們的情商,老師們才能蛻變為AI時代的教育家。
▎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針對人類社會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失業潮挑戰,上述三種解決方案是當務之急。 不僅公司企業需要對大量即將失業人員再培訓,政府及有關單位需要提前規劃大筆經費來支撐這個過渡階段,學校需要及早檢視課程體系,培養具備創造性、社交技能和跨領域知識的未來人才。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職業道德、社會身份、企業責任及政府角色等概念,需要接納更多元化的工作生活平衡理念。簡而言之,我們必須通過AI來徹底改造社會,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在上述各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在裡面的角色都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運用集體智慧,人工智慧就可讓人們釋放天性與創造力。
期待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擁抱AI新經濟。
作者: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李開複博士 – 計算機科學家、企業家、作家
本文經紐約時報授權編譯,原文網址: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0/opin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econo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