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出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出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出處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106的網紅楊士毅〈阿貴〉,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魚的祝福上封面了,好開心。 很用心的採訪,從作品理念到執行甚至照明都有介紹,與大家分享。 【徜徉臺南海岸 領略大魚的祝福】 撰文/朱怡婷 攝影/陳秀琍、姚嵐齡、朱怡婷 沿著臺南運河往海的方向,來到碼頭,轉個彎,港濱歷史公園旁出現了一隻向海的大魚。白天,張著嘴的爽朗姿態像是隨時能躍入海洋揚長而...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出處 在 楊士毅〈阿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魚的祝福上封面了,好開心。
很用心的採訪,從作品理念到執行甚至照明都有介紹,與大家分享。
【徜徉臺南海岸 領略大魚的祝福】
撰文/朱怡婷
攝影/陳秀琍、姚嵐齡、朱怡婷
沿著臺南運河往海的方向,來到碼頭,轉個彎,港濱歷史公園旁出現了一隻向海的大魚。白天,張著嘴的爽朗姿態像是隨時能躍入海洋揚長而去,到了夜裡,光束流轉下卻透著安靜和溫柔,彷彿能陪著這座城市一起天荒地老。
這是一座公共藝術作品,也是一個能拍照打卡親子同遊的地景裝置。
還是一條承載著美好的想像,祝福大家也被祝福的,溫暖大魚。
緣起 兩條大魚
------------------
人稱「阿貴」的楊士毅,對大魚的靈感來自於10年前,因當時的社會現象心生感觸,因緣際會看到臺灣古地圖,水平的角度讓他聯想到「魚」,既是魚,為什麼停留在這裡?
像是要回答心裡的疑問,於是有了兩條大魚的故事。
故事裡的兩條大魚雄偉無比,原先在海裡自由自在徜徉,海面上的人們卻陷入掠奪與反擊的關係當中,漁民捕魚,海盜追捕漁民。兩條大魚浮現海面時雙方人馬起了貪婪之心,轉移攻擊的對象,大魚不反擊,只是在受傷時潛回海底休養生息,失去了目標,人類又開始互相傷害。忽然間狂風大作,驚濤駭浪中人們紛紛落水,載浮載沉之際其中一條大魚忽然出現,釋出善意,無計可施的人們試著往大魚身上爬,瞬間魚的身體化為土地山脈河流,變成了我們腳下的土地,臺灣。
娓娓訴說大魚故事的阿貴,原先想將故事製作成動畫,讓大家明瞭,從那時候起,這條大魚就不曾離開過,讓臺灣島上的居民能夠安身立命,而另一隻大魚則仍在海底默默守護著。如此溫暖的故事,阿貴希望能讓大家懷抱感恩,深深領略被包容疼惜的珍貴,而被共同承載在這塊土地上居住的我們,應該不分彼此,互相善待。
「我希望用這個作品創造一種氛圍,帶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關係。」阿貴如是說。
美好 在臺南真實發生
---------------------------
不同於一般只能觀賞的公共藝術,「大魚的祝福」不但能夠進入作品內部,甚至還有兩層樓能夠上下攀登。
為什麼要設計為兩層樓?阿貴延續著兩條大魚的故事解釋說,因為希望民眾在面對這個作品時,能夠有三個不同的角度,亦分別代表三種意涵。
首先進入大魚底下,仰頭望,上方是彩色玻璃拼出的臺灣形狀。人們仰望代表了尊敬和致意,也彷彿身在海底,看見守護大家的大魚臺灣,就浮在海面上。徐徐登上階梯,到了二樓,臺灣變得低頭可見,這是一種由衷的感謝。最後,沿著圍繞臺灣旁的步道,抬起頭來會見到其他人,彷彿大家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因此,更應該彼此包容,大家可以一起走到魚的嘴巴瞭望海洋的方向,想一想,海洋是通往世界的寬廣道路,這條路,該怎麼走?
對阿貴來說,這些作品意涵是一種浪漫的想像,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美好的浪漫竟真實的發生在這個作品上,在臺南這座城市裡。
仔細觀察,會發現鋼構的大魚沒有螺絲釘,因為阿貴認為螺絲釘是這個作品裡不必要的元素,不應該存在,於是,合作的鋼鐵廠說,好,我們會盡力試試看。
而後,阿貴又提出了不要有柱子的要求,認為應該要由大魚的線條直接支撐,因此,結構技師接下了這則挑戰,嚴謹計算出安全的結構係數,讓阿貴沒有後顧之憂。
靜態的藝術作品要如何呈現出動態感?自然少不了光的流轉,照明設計師拍拍胸脯承擔了作品在夜晚的面貌,也擔下了超支的費用,只為了讓整體完美呈現。
就這樣,來自雲林、嘉義、高雄等地所組合而成的工作團隊,為了同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起努力,不分你我。而當時負責的觀光旅遊局王時思局長,也對阿貴說,慢慢來,好好做,毋需急著完成。沒有趕工的壓力,加上團隊的齊心協力,阿貴從這個案子當中感受到公部門與民間都想把事情做好的認真,這種美好,就是他想透過作品讓大家感受到的浪漫。
照明 從減光開始
---------------------
白天的大魚是親切友善的地景裝置,入夜以後,不管是為了安全考量,抑或作品整體的呈現,照明都成了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照明設計師首先做的卻是「減光」的動作。由於周遭為了功能而設置的路燈使環境太亮,工作團隊便幫路燈加上燈罩,先歸零,才不會讓設計受到干擾。
約晚上6點起到10點左右,一個循環6分鐘的時間,光束會依序慢慢地變化,如一開始中央的彩色心臟會以光表現和緩的脈動,再擴展到魚身,光線的流動概念主要來自「海浪」,就像大魚在海水裏漂浮一樣。令人驚訝的是,如此豐富的燈光設計卻非常地節能,一個月的電費不到一千元,主要是因為投射的光束角度窄,不需要太大的能量,也就相當省電。日光設計團隊的執行總監李其霖希望大家感覺不到照明的存在,只感受到光的溫暖,就會待得比較久一些。
創作 為需要而做
---------------------
無論是剪紙藝術或其他作品,阿貴從來都不為藝術而做,而是為了需要。
為了推展臺南運河的觀光,當乘坐遊船時,沿岸有公共藝術能夠欣賞,觀光旅遊局便希望能夠為民眾帶來好的作品。儘管大魚的故事最初並非專為此而生,但阿貴認為臺南其實是這個作品最好的歸屬,一來在沿海有鯤鯓舊稱,二來,諸多海港中,臺南的天際線美麗而遼闊,亦帶著休閒感,這條大魚在臺灣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先民上岸的地方停留,格外具有歷史意義。
由於結構的設計,在二樓會有非常輕微的晃動感,就像和大魚一起在海裡遨遊一樣,阿貴藉由這個作品滿足了創作所有的部分,他特別感謝整個工作團隊,因為「最困難的事都是其他人做的」,他只是一心一意,朝著夜裡最亮的那顆星星天真的走去。
作品完成了,但美好才正要開始,所有圍繞著大魚所展現的笑容,才是獻給臺南最好的祝福。
出處:台南市刊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出處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樹文化──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第四章]
第四章:焦慮與敵意
前面討論了焦慮與恐懼的差異,並得到了第一個結論:「焦慮的本質是一種恐懼,這種恐懼與主觀因素息息相關。」在這裡則要進一步詢問,主觀因素具有什麼樣子的性質。
在這之前,需要了解一個人處於焦慮時的經驗,當一個人焦慮時,他會被一種強烈的危險感籠罩,而對此束手無策,無論是面臨絕症的恐懼感,或是實際站在高處的恐懼感,這些劇烈的危險感,以及對危險毫無辦法的感覺,將會困擾著這個人。
然而,這些感覺並不只存在於焦慮中,也會以同樣的姿態存在任何實際的巨大危險之中,以及對這種危險完全無能為力的處境當中。
但是在恐懼的情形下,危險是現實的,是對現實的危險無能為力的感覺;然而,在焦慮的情形下, #危險的感覺是由內在心理因素所引起, #並且有一定程度的誇大,是由個人本身的態度決定的。
因此,焦慮中的 #主觀因素問題,可以看成更具體、更特殊的問題:「這種強烈的危險感,和對這個危險無能為力的態度,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環境產生出來的?」
荷妮認為,焦慮的本源並非性衝動,而是伴隨性衝動的敵對衝動。在佛洛依德的概念裡,焦慮中的主觀因素,源自於我們的本能驅力,也就是說,由焦慮預測的危險,以及由此產生的無能為力感,都是由自身衝動的爆發力所激發的。而在本章的最後,荷妮將會對此進行更詳實的探討,並指出她的結論與佛洛伊德有何不同。
原則上而言,只要這種探索與追求的衝動會損害生存利益和其他需求,只要這種衝動是激烈狂熱、難以遏制的,任何一種衝動都可能引發焦慮。例如在維多利亞時代,屈服於性衝動是非常危險的,未婚少女若是沒有約束好自己的性衝動,就會遭遇良心譴責與社會恥辱,但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們對「正常的」性衝動已經十分寬容。
而這種與性有關的文化態度,其變化可能會導致以下的事實:唯有在特殊情況下,這樣的性衝動才會成為癮才在焦慮背後的驅力。我們常常會在精神病患者身上發現與性相關的焦慮,或者由焦慮引起、對這方面的抑制。然而,深入分析後可以知道,焦慮的根源通常並不是這種性衝動,而是 #伴隨性衝動的敵對衝動。例如,性行為是為了傷害與侮辱對方等等。
荷妮提到,只要某種敵對衝動,強烈到足以挫敗個人意志,那麼這種敵對衝動,就是引發焦慮的直接原因。然而,在多數情況下,敵意與病態焦慮之間的因果聯繫並不明顯,為了說明我們時代的精神疾病中,敵意是造成焦慮的核心心理力量,我們就必須考察壓抑敵意所導致的心理後果。
壓抑敵意,假裝一切都很正常,導致的第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壓抑強化了一個人員先就存在的未設防感,例如一個人的利益被侵犯時,仍然壓抑自己的敵意,就會讓他人有機可趁。
除了借助壓抑作用,人們也有可能透過有意識的控制敵意來克服恐懼,不過,究竟是意志還是壓抑恐懼,是很難被掌控的,因為壓抑的過程是反射式的,只有當處境特殊,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敵意難以忍受時,才有可能發生。
為什麼自覺、意識到敵意,會讓人難以忍受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人可以在恨某人的時候又愛著或需要這個人,使她不願意承認敵意是由忌妒或佔有慾等等而產生,因為在自己身上發現對他人的敵意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壓抑便是一個最簡便而快捷的方式,透過壓抑作用,令人感到害怕的敵意從意識中消逝,或是被阻擋在意識之外,使得人們不會意識到自己有敵意。
但這種快速而便捷的方式,並不一定確保安全,雖然敵意被趕出了意識之外,但並未被消除,只是脫離個體的正常結構、被分裂出來,因此也不再受到控制。這種具有高度爆炸性和突發性的情感,盤結在個人的內心深處,並隨時等待被發洩。
不過,人們一定意識到敵意,就會從三個方面來限制它的勢力範圍。一、處境特殊時,人們會透過盼但周圍環境,決定對敵人可以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二、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面令他產生憤怒,但其他方面又讓他崇拜、喜愛或需要,這種憤怒最終會被整合至他的情感中。三、只要一個人已經形成了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意識,不管人格如何,都會限制他的敵對衝動。
但是, #如果這種憤怒被壓抑,通向這三個限制的途徑就會被切斷,從而產生敵對衝動,同時從內在和外在,突破這些限制。
而透過分離作用,被壓抑的敵意會隨時間,透過外部途徑逐漸強化,例如上司未經商量就對員工作出一些安排,使得員工心生不滿,但員工透過壓抑作用,並未提出抗議,但也使得上司不斷重複用讓員工不滿的方式做出處哩,使得怨恨值不斷累積。
壓抑敵意的另一種後果便是,這種不受控制、有高度爆炸性的情感會在這個人的內心烙下印記。從字面上來看,透過壓抑,結果就是這種情感或衝動將不再被意識到,因此病人無法透過自己的自覺意識,感知道任何針對他人的敵對感情。
而佛洛伊德早已發現,雖然衝動受到抑制,但仍發揮著作用,而在更深的意識層面上,人們甚至知道它的存在。
接下來,荷妮將採用烙印這個詞來做代表,意指 #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發身的事情, #但卻同時沒有自覺地意識到。
通常,只要敵意以及這個敵意對其它利益的潛在危險大到一定程度,壓抑敵意所產生的後果,就足以引發焦慮。隱約不安的狀態,可能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
但是,這段過程往往並不會就此停止,因為某些強迫性需求,致使人們想要消除這種由內而來、威脅自身利益與安全的情感。
由此,第二種類似投射的過程便會產生,這個過程就是個體的敵對衝動被投射到外部世界。
因此,用來補充第一種偽裝(壓抑作用)的第二種偽裝,也就是: #個體偽裝這種破壞性衝動不是來自自身, #而是來自外界的某人或某物。
導致這種結果的成因,一部分是投射者的敵對衝動受到壓抑後,便將其殘酷無情的性質,賦予在被投射者身上;另一部分是,在任何危險中,這種效應的程度不僅取決於具體環境,同時也取決於人對這個處境所抱持的態度。人越是缺乏防禦能力,相對來說危險就會顯得越大。
投射作用還有一個附帶功能,當需要自我辯解時,這個功能便會出現。一個人想要傷害他人時,會認為自己不是要存心傷害他人,而是他人要傷害自己。例如一個女人無法意識到自己想要毀滅丈夫,主觀上認為自己很愛自己的丈夫,在這種投射機制之下,反而認為自己的丈夫很兇殘,想要傷害她。
投射作用還有可能得到另一種支持,這種支持源自於追求相同目的的心理過程:這時候,對報復的恐懼會影響受壓抑的衝動。一個人在企圖傷害、欺騙他人的時候,同時會害怕別人也用相同的方式對付自己。這種對報復的恐懼,在精神疾病患者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壓抑敵意促使這些心理過程的結果,就是引發焦慮情緒的原因。事實上,#因壓抑而引發的心理狀態,#恰巧就是典型的焦慮狀態。
#壓抑敵意所產生的四大類心理焦慮:
A感到危險是來自自身內部的衝動
B感到危險是來自於外界
1感到危險是指向自己的
2感到危險是指向他人的
A1型:站在高處,不由自主地想跳下去,因而感到恐懼
A2型:怕控制不住拿刀殺人,因而產生恐懼
B1型:對雷雨的恐懼
B2型:母親憂心自己子女會受到各種危險而產生焦慮。
敵意與焦慮之間的關係,並不限於敵意能夠產生焦慮,這種展現過程也可以轉換成另一種:當一個人因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焦慮時,這種焦慮很容易會反過來、形成反應性敵意以尋求自衛。
#荷妮與佛洛伊德間的三大分歧:
關於焦慮,佛洛伊德曾經先後提出兩種觀點,他的第一種觀點可以概括為「壓抑衝動導致焦慮」,而這裡的衝動僅僅是性衝動。這個觀點的依據是:被壓抑的性能量會產生內在生理緊張感,進而轉變成焦慮。就此來看,這純粹是以生理學來解釋。
第二種觀點是:焦慮(或者他所指的精神疾病焦慮)是由對於某種衝動產生的恐懼引起,因為挖掘並縱容這些衝動,會招致外在危險。第二種解釋也是以生理學來解釋,不僅僅涉及性衝動,同時也涉及攻擊衝動。但佛洛伊德對焦慮的解釋,完全沒有考察是否壓抑了這些衝動,僅針對放縱這些衝動會導致外在危險的恐懼,以及其成因。
為了對焦慮有全面、完整的理解,荷妮依據這個信念,也就是「必須綜合佛洛伊德的兩種觀點來考慮」。因此,她去除掉第一種觀點裡「純粹生理學基礎」,然後與第二種觀點結合起來。這樣一來,#產生焦慮的主要來源便不是恐懼產生衝動,#更多的是恐懼受壓抑的衝動。
而荷妮認為,#佛洛伊德僅以生理學的角度來作解釋,並未提及「如果某人壓抑自己的某種衝動,內心會產生怎麼樣的心理變化?」
關於佛洛依德的第二種觀點,荷妮持有不同意見,她完全支持佛洛伊德的觀點,認同「任何一種衝動,只要當放縱這種衝動會導致外在危險,就可以引發焦慮。性衝動當然也包括在內。#但是只有在個人和社會對這些衝動設置了嚴厲的禁忌之下,#才會成為危險的衝動。由此可見,性衝動引發焦慮的機率,極大程度上取決於現存文化對待性的態度。
簡而言之,在這一章中,賀妮想要強調的是,無論如何,只要發現焦慮或焦慮的跡象,就可以追問:「是什麼樣的敏感點被傷害了,才致使病人產生敵意?」「又是什麼原因,使得病人必須壓抑這種敵意?」
此外,佛洛依德認為,焦慮僅僅發生在童年時代,它始於佛洛依德認為的出生焦慮,繼之則有對閹割的恐懼,而往後產生的焦慮,都基於童年時代那些幼稚的反應。無庸置疑的是,我們所謂的精神病患者面對危險時,反應依舊停滯在幼兒狀態,沒有擺脫早已過時的狀態並達到成熟。而至此, #便產生了荷妮與佛洛伊德的第三個分歧點。
佛洛伊德斷言:「處於童年時期的人極易焦慮。」確實,這是事實,理由也充分易懂,因為孩童在面對種種不利的影響時,自我保護能力相對也較差。事實上,我們的確經常在性格精神病中發現──焦慮最早形成於童年時期,或者,至少荷妮所謂的基本焦慮,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基礎。
然而,除此之外,佛洛伊德還相信,成年精神病患者的焦慮,與產生焦慮的最初條件相關聯。也就是說,即便一個男人已經成年,依舊會像小時候那樣對閹割感到恐懼而苦惱,只是苦惱的形式略有變化。但一般而言,#我們所發現的狀況並非毫無變化的重演,而是有所發展。分析某些病例,可以讓我們相對完整的理解這類精神疾病的形成,繼而使我們發現:#從早期焦慮到成年怪癖,#存在著一條不間斷的反應鏈。
由此可知,與其他因素交織在一起,焦慮也可能包含於同衝突,但從整體來看,焦慮並不是幼稚的反應。如果我們把焦慮視為幼稚的反應,就會混淆完全不同的事情,即把任何發生在童年時代的態度,都錯看成是幼稚的態度。如果有正當理由把焦慮視為幼稚反應,那麼,至少也有同樣正當的理由,把它說成是兒童身上早熟的成人態度。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出處 在 彭樹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朋友傳給我這篇文章,是一位畫家的真實故事,說明了即使失去自由,但美善與寧靜的心靈可以飛越與超脫,而且還能改變自己所置身的世界。
這個故事深深感動了我,與你分享,希望你也喜歡。
#彭樹君
................................................
從一塊肥皂到一尊佛
一位畫行者的拘留日記
畫行者/ 鄭泰均
文字整理/ 岩君
1.
這是一個我從未公開講述卻非常渴望分享的親身經歷。
2016年春天,我剛剛從法國回來,整個身心還沉醉在巴黎的藝術天堂裡,卻因開摩托車而觸犯了深圳禁摩令,被關進了拘留所.....
第一次,我的手和一個陌生人的手,被手銬扣在一起。體檢後,押到拘留所,脫下身上所有的衣服接受檢查,並交出隨身攜帶的物件,如手機、錢包等,連身上的佛珠和飾物也必須統統摘下。赤條條地只剩下一個身體。穿上囚服,再送往拘留所的獄室。
從法國的藝術天堂到深圳的拘留所,從畫者到拘留犯,時隔數日,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兩個天壤之別的人生,一切突然變得不再真實,我的大腦一時無法切換。幾天前在巴黎,我和友人黃鳳榮輾轉於羅浮宮、聖母院、奧賽博物館、蓬比杜博物館等藝術殿堂,享受著古典、抽象、現代的各種藝術盛宴,創作靈感無時無刻都受到激發。回到深圳,我抑制不住內心的創作衝動,稍作休整,便開始閉關打坐準備進入作畫狀態。可誰會想到突然被帶上手銬,送往拘留所……
等待我的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
走在去獄室的過道上,沿途獄室的犯人用各種目光掃視打量著我,好奇的、冷漠的、幸災樂禍的,有人甚至吹起口哨,發出陰陽怪氣的聲音。這也許就是他們對每一個新來者的歡迎儀式吧?
終於,我被帶到一個獄室。裡面有兩個通鋪,十來個人橫七豎八躺在上面。我被安排到一個正對廁所的位置。廁所只有一個不到半米高的隔牆,幾乎是全開放式的。整個房間充滿了刺鼻的尿臭味。本能地,我把廁所沖洗了一遍又一遍,終究無法去除那股難聞的氣味。我的這一舉動,迎來通鋪上那些人驚愕而不解的眼光。其實一開始,我便被視作異類。
夜幕低垂,獄室裡,燈依然亮著。後來我才知道,獄室的燈二十四小時不滅。第一個無眠的夜,除了臭味,還有此起彼伏的鼾聲,以及時而傳來的「放我出去」的吶喊聲和獄警的警告聲。輾轉難眠,我開始尋思如何在這個擁擠而令人難以忍受的環境裡,同那些與我格格不入、有著迥然不同的生活狀態、卻都一樣失去了自由的獄友一起朝夕相處、共同度過未來的十天。「十天,起碼十天。」 這是我被關進來時,拘留所的人告訴我的。
第一個晚上,我就這樣躺在那群人身邊,恍惚在黑夜的燈光下。躺著實在難受,我乾脆像往常一樣三點多鐘起來,開始打坐。慢慢地,我靜下心來,開始接受失去自由的現狀,也意識到我所有的行動都將赤祼祼地暴露在獄友的眼光和獄室的監控儀之下。既然這樣,就權當一次特別的閉關好了。
第二天早晨六點,所有的人都被叫醒。早餐只有白粥供應,也會有人來送開水。早餐後,大家要一起唱兩遍國歌。中餐和晚餐會有一些葷素搭配的菜飯。下午我們也要唱兩遍國歌。每隔一天,下午三點所有的人都要集中,到電教室去看宣傳片或聽講座約三十分鐘。除了這些安排,我所有的時間都在打坐、誦經。
我幾乎不跟任何人說話。白天打坐時,耳邊不時傳來各種粗俗刺耳的對話,有時候,他們因某些問題大聲爭執起來時,還會聽到窗外監管人員的呵斥聲。但我還是安靜地閉目靜坐。漸漸地,這些聲音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細微。
一天,我正坐到入靜,忽然聞到一陣臭味,當我睜開雙眼,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既噁心又尷尬的場面:在我床對面的廁所裡,一個人正光著屁股蹲著大便。當他看到我突然睜開眼睛時,猛然對我大喊,「你要幹什麼?」他慌亂而尷尬的神色像似被我嚇了一跳一樣。
3.
拘留所的生活無聊而漫長,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熬過了兩天的時間。第三天,我打坐到凌晨時,突然想起幾天前在巴黎拜見電影演員蘇菲瑪索、歌手安谷,以及凡爾賽市長的畫面。再看看眼前躺在身邊的犯人們,各種睡姿,有人流著口水,有人說著夢話,偶爾還有人在夢裡驚叫一聲!窗外時常可以看到巡警來回走動的身影……這種反差讓我實在難以平靜。
我起身在廁所與大門之間,像獄警一樣來回地走動著。無意間,在廁所的角落裡,發現了一塊殘缺不全的綠色肥皂。我彎腰把它撿了起來,握在手中,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以前在寺廟雕刻佛像的場景。
我心生一念,想用那塊肥皂,雕刻一尊佛。下意識地,我開始用指甲在那塊肥皂上一點一點地勾勒起來。
後來的幾天,我一直在雕刻這塊肥皂,除了指甲,我還有一個自製工具。我用吃飯的塑料勺子的勺柄折斷磨尖,變成一把刻刀,然後繼續雕刻。
我的這些動作被獄室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他提醒我,如果被上級領導發現,可能還要多關我幾天。
我沒有理會他的提醒,完全沉浸在雕刻佛像的世界裡。我一邊回憶著佛陀那慈悲的神情,一邊在殘缺的肥皂上不停地雕刻。
漸漸地,我完全忘記了,此時的我身處拘留所。我也漸漸地忘記了,手中正雕刻著的,只是一塊殘缺的肥皂。我就這樣專注地刻著,刻著……時光一點點地被刻去,心中的雜念也被一點點地刻掉。而佛的輪廓卻越來越清晰。我仿佛回到了兩千五百年前,再次見到了世尊慈悲的笑容,見到了諸佛國土。
也聽到了天空傳來的梵貝悅耳之音,內心充滿了祥和與喜悅。
4.
突然,有人碰了我一下,把我猛地拉回到現實世界中。我抬頭一看,不知什麼時候,獄室所有的犯人都圍了過來,驚愕地看著我手中的佛像。
站在最前面的是一個渾身刻滿紋身的大個子,模樣很兇。他剛被關進我們室,聽說是在別的獄室打傷了人被單獨關押幾天後轉到這裡來的,大家都很怕他。
他一直盯著我看,我回頭,照舊只管雕刻,不理會他。後來,他湊了上來,問我:「你每天打坐、念經、雕佛,有什麼用呢?」我說:「我說有用沒用都沒有用,除非你自己試一下。」於是,那天晚上,他請我教他打坐,等他坐好,我對他念了三遍《心經》,他竟然可以坐很長時間,因擔心引起獄警的懷疑,我提前拍了他三下,讓他下坐。
第二天早上,當我醒來,看見床頭擺著一杯水,是他為我準備的。他告訴我,困擾他多年的噩夢昨晚終於消失了。為了表示他對我的感謝和尊重,他為我倒水,還幫我疊被子。他還告訴我,在別的獄室時,他曾聽說拘留所裡有一個怪人,每天打坐、誦經、雕刻佛像。現在,他感覺非常幸運能跟我關在同一個獄室裡。
從那時開始,他開始叫我「師父」,每天睡前都讓我帶他打坐,而他再也沒有做過噩夢。白天,如果大家圍觀我雕刻佛像而遮住光線的時候,他就會大聲呵斥大家讓開。
5.
也從那時開始,所有的人都開始叫我「師父」。每到半夜,當大家睡著,如果我還在打坐、誦經、雕刻,都會有人起床跟我聊天。
「師父,我第一次看到一個人這樣專注地雕刻,而且還是在肥皂上雕刻。我兒子快讀大學了,我不想讓他知道他爸爸是看場的(專門帶一些兄弟為夜總會、各種酒吧等場所看場),一直想轉行,但從九幾年來到深圳,我沒有幹過其他行業,覺得改行很難,不知道幹什麼好。但是這一次,看到你把一個沒用的肥皂,在這樣的環境下雕成一尊佛相,讓我非常驚訝。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都不會相信。這一次出去,很想轉行了。師父,我去賣豬肉可以嗎?你那裡有關二爺嗎?我以後帶朋友去買。」
「師父,我並不是第一次因為吸毒被關進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有人在拘留所,在大家都在那裡講髒話、冒粗口、抱怨的環境下,那麼安靜地雕刻一尊佛像,真是太讓人驚訝了。其實,我也知道吸毒是有害的。這幾年看到那些吸毒的朋友們一個個死去,朋友親人都不敢靠近他們,妻離子散,我知道我以後也會是那個樣子。我也嘗試過戒毒,但一直沒戒掉,也覺得自己不可能戒掉了。但是,這一次,我親眼看到你把一個廢棄的肥皂雕刻成佛像,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奇蹟。所以,我覺得有些事情還是有可能的。這次出去後,我打死都不進來了,徹底地把毒戒掉。如果再有人勸我吸毒,我就一腳踹死他。」他帶我看他在牆上刻的字「再也不進來了」。
「師父,你能教我打坐嗎?很多人都覺得我很兇,其實我是害怕被別人打才假裝很兇,我也經常做噩夢,睡不好覺,天天看你那麼安靜,我很羨慕,我也想讓自己安靜下來。」
「師父,我覺得很對不起我的父母,我已經很久沒去看他們了,這次出去,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他們,然後,找一份工作好好做人,賺夠了錢,就去買你的畫。」
……
就這樣,我教他們打坐放鬆身心,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我的感謝。比如給我一包榨菜、一個蘋果、一個麵包等等。其實,他們的內心也有很純真、很善良的一面,只是生活中的種種困擾,讓他們迷茫,蒙蔽了心性,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也被他們的善良感動著。
6.
在離開看守所的前一天,所長見了我,還特意交代把佛像帶給他看看。他仔細看著那尊佛像,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真的是用肥皂雕成的?」它已經被我用手打磨得晶瑩剔透似一塊玉石雕像。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後,他叫人多拿幾塊肥皂給我。這時有人告訴所長,「他明天就要出去了。」他突然冒出一句:「這麼快!」這句話,把我嚇了一跳,生怕他再關我幾天!
按照規定,拘留所內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帶走,包括我用肥皂雕刻的佛像。所長希望把它存放在電教室里,作為教育素材展示給犯人。對於我來說,這尊佛像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我人生經歷中一個非常特別的藝術作品。我懇求所長讓我帶回去把它裝裱好後再送回來,所長同意了。
走的時候,我數了數牆上的刻痕,一千零八百,這段時間,我每背誦一遍《心經》就刻一筆。與我相處了十天的夥伴們一再確認著我的電話號碼,有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背誦我的號碼,生怕再也聯繫不上了。
7.
十天期滿,當我走出拘留所,再次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沐浴到溫暖的陽光,深深地感受到自由的美好。來接我的朋友,原以為我會狼狽不堪,一邊開車一邊關切地詢問我這段時間的經歷。我沒說什麼,只說,「我帶了一樣東西出來。」當我打開報紙,把那尊佛像呈現在朋友面前的時候,她的眼淚瞬間流了下來。
押進拘留所前,本來擔心自己大病剛愈,會被眾犯圍毆而出意外!卻沒想到,竟然因為用一塊殘缺的肥皂,雕刻成佛像,而感化了獄友,給他們本認為晦暗的人生,帶來一絲光亮和希望……
這一段特殊的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藝術方向:未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都要勇敢地繼續自己的藝術創作,用藝術傳遞美好,傳遞喜悅,感化並開啟人們內在覺醒的精神力量。
也許,我該選個日子,把佛像隆重地送回拘留所了……
引用出處:https://kknews.cc/news/jr4aybq.html